今天学到了一个新的理论——信息熵。
衡量信息量,我们这里借用一下信息论里"信息熵"的概念,"信息熵"代表着离散随机事件的出现概率。熵越大,意味着随机性越高.不确定性越高,信息量也就越大。
"信息熵"里的这个"熵"字来自热力学,它的物理学意义是用来度量体系混乱的程度,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热力学系统中,熵只能增力n。也就是说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整个系统只会越来越混乱,而不会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己变得有序。如果觉得难以理解.可以想象成自己的屋子,如果没有任何人打扫的话.是不是会越来越乱呢?
但是信息论中的信息熵和热力学中的熵增是相反的,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中,信息的增加意味着确定性的增加,也就是在一个封闭的信息系统中,信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有序。而想要维持更高的信息熵.则需要给这个封闭系统增加新的信息。
举几个商业中提高信息熵的例子,红人电商,就是在商品物理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红人的人格属性、社会化属性;事件营销,就是用突发的事件来增加不确定性;品牌故事,就是用临场感来增加信息量......杜蕾斯现在拥有众多的粉丝,和其利用微博在每次热点公众事件之后迅速而出人意料的媒体宣传有很大的关系。
15年开始突然爆红白gIP概念,其实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信息。将lP叠加到原本无属性的,或者已经常见的商品上,就会提高原本商品的信息熵。就连小米这种原本极致性价比的品牌都开始走通过叠加lP来提高信息熵的道路,最近刚刚发布的情人节初音未来合作款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众品牌用不同的维度去分割,借助每个维度的标签本身附带的信息去增加这个类别里所有商品的信息量,这些多出来的信息会自然而然地对用户进行筛选。对这些信息无感的用户会被过滤掉,而一小部分被这些额外信息所吸引的用户则会成为这个品牌的粉丝。以往则是通过价格来区隔品牌。不同价格本身也会带有一定的信息,只是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极大发展,价格作为附加信息载体的效率越来越低了,未来会有更好的手段来传达。
对于新的玩家来说,从信息论的角度去理解品牌,理解零售或许可以找到批量化创造新的高附加值、高粘性品牌的方法。至少对企业来说,信息熵测量的标准化程度和可复制能力要远高于培养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的容易程度。
而且这样创造出来的品牌,成本结构都很良好,因为商品在物理属性以外所富含的信息熵足够大,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付出的溢价更多地是在为这部分付费,已经和原本的商品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营销成本关系不大了。
进一步延伸的话从某种角度来说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界限逐步模糊,因为服务卖的是体验,体验归根结底是我们人类大脑接收到的一系列信息如果零售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也是这部分大脑对额外信息的有偿支付,那么零售和服务又有多大分别昵?
不管怎样,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创造更高信息熵的人无论在零售业还是服务业都会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摘抄自得到APP《五年后什么最好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