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
当您老了,有我相伴......
偶然在影院看了徐克大导演的作品3D电影《智取威虎山》。由影帝张涵予扮演楊子荣。本来是想和留存在儿时记忆中的老电影《林海雪原》及青少年时记忆中的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比对一下,意外发现影片不错,高科技带来的视觉享受很值。
说《智取戚虎山》首先要说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大约是小学二年级左右,从邻居家大哥哥那里借到一本军旅作家曲波所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是1956年出版的。用当时的俗话称之为“大书”。文化水平太低,字都认不全,看“大书”相当吃力,不过因为故乡和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地大海林林业局相距仅几座山的距离,生话习俗基本相同,书中所描述的森林小火车、伐木、大山、雪野、森林等场景都是山沟孩子的亲历。尽管认不全书中的字,也能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捋下来,也看得津津有味。这首次看“大书”的感受50多年后仍历历在目。
通过磕磕绊绊的阅读,记住书中人物,203首长少剑波、杨子荣、白茹、孙达得、李勇奇、高波等正面人物。也记住座山雕、小炉匠、八大金刚等反面人物。在这之前,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1960年出品,由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我住的小山村上映过多次,(当然是露天电影)这部战斗故事片把我和小伙伴们看得热血沸腾,杨子荣的扮演者王润身的精湛演技是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的模仿样板。其中的土匪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更是挂在嘴上的台词。看过“大书”后加深了对电影的理解,也知道了很多没改编进电影中的内容,经常讲给小伙伴们听,显得很有“文化”。好像比较能“白话”的习惯就那时养成的。有一次学校演讲比赛,老师给我找了一段由《林海雪原》情节改编的故事稿,由于以前常常“白话”,上台后如入无人之境,挥洒自如,一举拿下一等奖,奖品是10本练习本。在当时是很贵重哦!
后来文化水平有所提高,也无多少课外书可读,又反复几遍阅读《林海雪原》,以至有些句子和段落都能背诵下来。不是因为用功,而是无聊所致。现在想起来挺可笑的。
几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和同名电影都被打成大毒草,受到批判。小说作者曲波和电影中杨子荣的扮演者王润身都被抓进监狱(文革后听说的),不可思议的是原著是“毒草”,其中智取威虎山的片段却被改编成现代京剧,成为红极一时的8个革命样板戏之一。并被拍成彩色舞台纪录片。山沟的孩子哪懂什么是京剧,就是看个新鲜,之前看的影片大多是黑白片,看见舞台记录片饱满艳丽的色彩很兴奋,特别是“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高吭唱腔在那个人心浮躁的年代是很有震撼力的。到现在也能把那段唱词背涌下来。扮演杨子荣的京剧演员童祥苓成了大众偶像。不过后来听说文革后开饭馆去了。足见人生无常,潮起潮落,不是凭个人能力就能左右的。
十年动乱结束后,样板戏逐渐淡出文艺舞台,小说和老电影相继解禁,迎来文化生活的春天。书籍和电影如百花盛开,让一个曾经坐井观天的孩子目不暇接,时间的潮水冲淡记忆,关于《林海雪原》和《智取威虎》的往事已经尘封在头脑深处。近年来《林海雪原》又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实力派演员王洛勇扮演杨子荣,应该不错,只是时过境迁,已经没耐心去看一部故事情节已烂熟于心的长篇大作了。最近听说又一次改编成新的电视连续剧,主演都是网红的鲜肉小生。姓名亦叫不出来,自然是无心赏析了。
这篇随笔不是书评,也不是影评,一个同一题材的艺术作品,跨跃50多年,经过几代人演绎,无论从制作技术、科技含量,还是导演、演员对作品理解、人物塑造以及观众的审美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不具备可比性。难说孰高孰低。
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通过不同媒介蜂涌而至,各种文艺作品铺天盖地,看过什么几天就忘记了,连自己写的东西隔段时间再读都有似曾相识之感。一部书或一部电影能记忆一生的情况永远不会再有。这篇小文是断断续续用手机写成的,就是记录一段不想忘却的记忆。
作者简介:王晓晨,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人员,1953年生。退休前为国企中层干部,现定居山东省烟台市。在省内外报刊上发表过若干文章,并在征文活动中获过奖项。初涉网络公众平台。
商务合作 | 微信:xqlsw6 或 qq:2210172121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点这儿,来温心小馆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