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麟
他是基础医学院16级博士生(14级硕转博),曾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学术类“创新奖”、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学术精英”等荣誉,并当选2017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作为北大医学生,他一直牢记“百年北大,学术为先”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在科研岗位上刻苦钻研,孜孜不倦。2014年,王麟加入病原生物学系王玲教授课题组,在王玲教授和庄辉院士的指导下进行戊型肝炎病毒(HEV)的研究。目前已经署名发表SCI收录文章18篇(文体包含Article,Research Letter,Review和Book Chapter等),并且作为主要编者与国内外领域内专家共同编著英文专著Hepatitis E Virus。
近日,王麟师兄获得了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的参加资格,很幸运能采访到他,听他分享自己的科研生活和心路历程。
提问时间
林岛会议是什么级别的会议呢?小编从师兄那里得到了十分详细的科普。
它准确的名字是: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简称林岛会议(Lindau Nobel Laureate Meetings)。从名字就可以体会到大会的级别和地位,每年会议平均约有30位诺贝尔奖得主参加。林岛会议自1951年开始举办,今年是第68届,会议最早由两位德国医生(Franz Karl Hein和Gustav Wilhelm Parade)发起倡议。生活在博登湖的瑞典皇家伯爵伯纳多特对此鼎力支持。首届会议有7位诺奖得主参加,它的成功举办顺利奠定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并自此每年举办一次。会议主题按照诺贝尔奖项中的医学或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化学轮流举办(后来又加入了经济和多学科交叉主题)。
1953年,为了搭建诺贝尔奖得主和年轻科学家们交流的平台,大会作出决定,向优秀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发出邀请。我国博士生代表自2004年开始受邀参会,选拔由中德科学中心进行,每年选拔参会博士生代表20-30人,组成中国代表团。王麟师兄从全国35家科研院校的生命医学博士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代表团30名优秀博士生的一员,也是其中唯一一位北大学子,非常了不起!
提问时间
能获得这个会议的参赛资格,是经过了多少次的选拔?有多严格呢?听师兄娓娓道来!
2018年,大会主题又轮转到医学和生理学,从去年10月中德科学中心便启动了全国筛选活动,选拔优秀医学或生理学博士生代表参会。
能够被提名和邀请参会,王麟师兄感到非常的荣幸。选拔过程十分严格,首先要经过校内选拔,得到学校的推荐,然后需要通过约7位国际专家的函评,还要通过面试才能获得提名,最终由林岛会议主办方审核通过才获得参加资格。
另外,在参加选拔时要有成形的课题,并且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已经超过一半。进入到面试阶段的63位候选人,据王麟了解,都发表过至少1篇各自领域的顶级期刊文章,其中不乏有几位已经“斩获”Nature或Cell,一作发表5篇以上SCI的也不在少数。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王麟认为,自己文章发表的水平,并不是最突出的。
但是到了面试阶段,“画风”突变。林岛会议的主题是交流和传承科学精髓,更多的是诺奖得主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智慧,同时青年科学家要参加各种小型讨论会,面对面与诺奖得主对话,以此汲取先进经验,并从中获得鼓励和启发。从某种程度来说,会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成果汇报。因此,专家在面试参会者时,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保证英语交流顺畅;其次,对科学研究有过认真地思考,对自己的人生有初步的规划;最后如果参加林岛会议,你想从中获得什么。
据王麟回忆,在20分钟全英文面试的过程中,除去5分钟自我陈述,其余时间都是在回答中外专家们不断抛出的问题。这样设计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让参赛者更多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解参赛者的科学素养和理念,对参赛者进行分析定位。王麟师兄开玩笑的说,若函评以前是靠“文章”,那么面试就全靠一张“嘴”了!
对于感兴趣的同学,王麟师兄认为应早做准备,大概每2-3年都可能会轮转到医学博士生的选拔,此段访谈也是希望为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些经验。
提问时间
能去参加这样级别的会议,小编真的是羡慕不已,但是这次会议具体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憧憬一下吧!
据官方介绍,本次大会将有43位诺奖得主出席,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年轻科学家参会。能够受邀参加此次会议,王麟师兄最主要的还是想以学习和交流为主,他觉得能够聆听诺奖得主的经验定会终身受用,同时自己也会尽可能多的与他们交流思想。若有机会,也会谈谈自己的研究进展和未来规划。当然,真正的感受还需要在今年6月底亲临现场!
提问时间
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一开始选课题的时候,王麟师兄表示自己也有些许迷茫。但是真正进入传染病领域,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加重要的是有导师王玲教授的指导,庄辉院士对他课题的指点和关注,以及学校全方位的培养。
王麟师兄做的是戊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粪口途径传播的人畜共患RNA病毒,我国戊肝病毒研究就是由庄辉院士开创的。多数RNA病毒,比如曾经爆发的SARS-CoV、MERS-CoV,还有寨卡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它们都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它们有很多共同特征,比如由被感染的动物传染给人;在大部分人中感染后不会产生临床症状,只在部分人群中发病;再者这种病毒有很广泛的组织嗜性,并不针对某一种器官去侵犯。最近研究发现,戊型肝炎病毒作为一种嗜肝性病毒,却有广泛的组织嗜性,可以侵袭很多肝外的器官。这都是人畜共患病毒的一些很有趣的地方,也非常值得去探索。
师兄说起自己的课题,滔滔不绝,可以感觉到他对科研真正的热爱。王麟表示,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发现越来越多新现象,正是这些新的发现,促使他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也正是这些让他对科研越来越感兴趣,越来越有责任心。
提问时间
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王麟师兄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在科研任务非常繁重的学习生涯,该怎么去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呢?
无论是在开学典礼或是在学术会议中,王麟师兄都表现的游刃有余,这和他早期的积累有很大关系。进入研究生阶段,王麟师兄绝大部分时间,包括很多假期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因此并没有太多时间去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以前的积累。作为学术研究生,平时更要抓住每一次能够在公开场合进行学术展示的机会,哪怕是几个人的小组会。每次的发言其实都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也训练了语言的组织能力,科学信息是需要传播的。
小到课题组的组会,大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表达自己、互相交流的能力。因此,在平时的组会里,我们要积极发言、主动汇报自己的科研进展和研究成果,日积月累,自然能够沉稳应对各种重要的场合。
提问时间
对于“成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师兄是怎么看待的呢?师兄对师弟师妹又有哪些建议呢?
在医学部这样的平台,在北大这样的地方,优秀的人太多,人外总有人山外总有山。王麟表示,作为学生,对于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只是这一个阶段的成果,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除了庄老师和王老师的指导外,可能是自己比较幸运。未来,还是要坚持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在这里,感谢自己的父母和导师,是他们一直默默地关心、指导和帮助。当然,最离不开的是学系、学院和学校的教导和栽培。
对于年轻的师弟师妹,王麟觉得最想告诫他们的是,一定要珍惜时间。人生有很多选择,但是无论做什么,千万不要浪费时间,一定要让自己的人生充实起来。
进入研究生阶段,一定要尽早开展课题,“动起手来”,更要多阅读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更新和研究进展。做实验的过程中,多与导师交流,主动定期汇报,以便在出错或者方向不对的时候及时调整和止损。另外,要重视英语的学习,因为在研究生阶段,会涉及到很多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掌握英语语言是非常必要的。最后,王麟师兄还特别强调,要与同学,特别是课题组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持续努力、共同奋斗。
编辑|林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