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律师|小哀喋喋 大哀默默

董律师|小哀喋喋 大哀默默

坡外有坡 欧美女星 2018-09-20 23:00:59 446


中国有没有独立影评人?  

2012年7月28日,叶小凯发了一条微博:“只猜出如今混迹于娱乐圈的边缘人物“大师”;包揽南方报系影片写作的著名影评人T先生,包工头T先生,15分钟写千字评论的T先生;被冠以“中国独立影评人”的G先生;知名影评人A先生;北上职业影评人S先生,D先生;和导演关系好的R先生;从做港片研究转为娱评人的电影从业者,有多个身份的A先生都是谁? ”

最近《南都娱乐周刊》发文痛斥一些无良的影评人,很显然叶小凯的这篇微博受到了那篇文章的影响,很有所指。

有一两年,我比较闲,在京城跟着某些传媒机构混电影看,见过一些所谓的影评人,也写过一点点观后感。在我看来,广义的影评人泛指对电影有态度且表达出来的人,哪怕是一句“狗屁玩意儿”,狭义的影评人应该是指职业化或者半职业化的电影评论者,多少要靠这个名头搞搞生计。的确,吃软饭、写软文的影评人大有人在,拿人钱财,替人说话。我偶尔也会被误认为是影评人而获邀,不过本性难移,批判成性,往往在写影评的时候,一开始还打算夸两句,但越写越像大字报。索性,从今往后,再也不去滥竽充数了,希望大家好好玩,尽量往“独立”里整。奉劝一句:有的钱啊,可以不要,小凯、小北都挺独立的,我特欣赏,小贱就没意思了。

坦白说,稍有文字功底,多看一些电影,再弄些专业书籍补补,看完电影写篇文章出来就跟打个喷嚏一样简单。关键是有没有观点、态度和良心,有没有跟自己的人生经验化合,我看的一些真相是:有的哗众取宠,有的故作深沉,有的给奶就是娘。我说过,影评人和医生、律师相似,医生见惯了生死,律师见惯了不公正,影评人看多了电影,都容易情感麻木。说俗点,你每天看一部电影,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几乎不间断的重复,跟婊子天天接客人有什么区别?我不信你不枯竭,我不信你就还有剩余的感动去写点有价值的东西出来!我所知道的一些北京地区的所谓影评人,很像央视的体育主持,敢将中超描述得跟欧洲五大联赛一样。把国内烂片奉为圭臬的人能有什么操守,更何谈独立?!太扯淡了。

当然,咱也别把这事情整得太绝望了。《南都娱乐周刊》里所指摘的“影评人”中很多是职业化的枪手,收银子,唱赞歌,或者,中性表达,最次,不骂街(国内的电影,有几个不配挨骂?)。事实上,抛却这些不良因素,不管你要不要,电影一上映,评论都在那里,我认为,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都是值得肯定的,每个人奉献自己的视角,用观点校正或者检验另一种观点,才有可能清晰被评论作品的坐标,才有可能营造有建设意义的舆论环境。

故此,真正独立的影评人必珍惜自己的羽毛,涵养自己的情感。据说那些美食家和品酒大师是不会天天胡吃海塞的,要保有味蕾的敏感。我相信,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中国也一定会诞生独立的影评人群体,我虽然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但却极度盼望,乐见其成。



《神探亨特张》

每一个人在职业伦理和社会道德之间都很难免不发生碰撞,特别是法律职业,事关维护稳定、输送正义。但是,“正义”并非“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且,从不同的维度看,正义有着不同的面孔,一个正义的实现可能会伴随着另一个正义的牺牲,1000个窃钩者被惩罚的正义也不如一个窃国者不被惩罚的危害性大。

张警官享受职业的快感,也忍受心灵的煎熬,这个社会在他面前的多棱呈现让他无法释怀,所以,他看上去并不快乐,对于一个喜欢唱《现象七十二变》的人,他思考的问题往往超过了他的职业本身。这个电影我算是比较喜欢,不是纯然的伪纪录风格,比贾樟柯拍的那些东西有趣也不失其内涵。

75分

 


《恐怖游轮》

本片肯定有一些逻辑上的瑕疵,剧情也比《寂静岭》稍微弱一点,但该片的构架已经强大到足以让我们忽略掉它的小毛病了。这是一部忏悔剧,一个美国祥林嫂的故事,一个失败母亲的死循环。她的失败在于连蹲在家门口无休止的诉说“我不知道冬天下大雪也会有狼”的机会都没有。

手法类似电影很多,《蝴蝶效应》、《罗拉快跑》、《源代码》之类,一个场景,无限重复,“西西弗斯”们很忙,在来来往往的人生实验中,观众也跟着同悲共喜,无胜唏嘘。

好的恐怖电影绝不会为恐怖而恐怖,如果《电锯惊魂》要通过一场场的杀人游戏告诉人们珍惜生命,那么《恐怖游轮》则要在血腥之后告诉人们珍惜亲人,父母只有在儿女那里才能获得永远,这种情感构成了人生最大的意义。一部好片。

80分



《小岛惊魂》

这是另一部美式祥林嫂的故事。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人死不能复生,电影只是一厢情愿的猜度,母亲“死”后对儿女的呵护不过是一次重大过失后的加倍弥补,就像一个人犯了一次错,然后用后半生去加倍付出、自我救赎一样。

人必须要经历困境才能真正成长,要经过时间的打磨才能成熟。圣人也有过去,恶人也有未来,唯有“死亡”让人绝望,欲养,亲不在。本片里导演把“死”弱化成一次坎坷,为女主角找到了修补亲情的机会,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人把每一天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犯错之后,往往不思悔改,继续挥霍自己有限的生命。

恐怖片大师往往是警醒者,告诉人们生的光荣、活的伟大。《唐山大地震》里有句话“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所以,趁着活着,好好过,好好爱,好好做自己吧。

看了这两部电影,更加鄙视国内的“恐怖电影”(任何一部)。如果说幽默和滑稽是两种境界,那么恐怖和吓人也是两种境界。欧美恐怖经典震撼的不光是感官,更有心灵,而国内拍的那些狗屁玩意,连吓人都吓不利索,红墨水、魔幻音乐集锦,还不如小时候听街口的“长套”姥爷讲的鬼故事惊骇。滑稽。

80分

 


《搜索》

陈凯歌的《搜索》是今年以来最好的国产电影。

在我看来,所谓“搜索”,其实就是定义一个人、寻找他(她)坐标的过程。事实上,人是多么懒惰,多么容易沉浸在低矮的视角里,多么喜欢附和于庸常的论调,多么愿意跟从所谓专家的意见,我们认为那就是真相,那就是全部事实,我们根本不愿意多做考察就武断的用别人的观点去评判一个人,于是我们越来越不懂这个社会,甚至越来越不懂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丢了自己的独立判断。

《搜索》就是这样一部反思电影。当我们不知道一个人的其他截面,只看到他的一个截面的时候,很容易做出盲人摸象的估计;当我们太熟悉一个人的画皮,而不去探访其内在,必然会忽视对方其它方面的情感需求,我们以为理解对方,其实,你所给的往往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我们就在假象里互相猜忌、互相伤害,把对方变成自己的地狱。

人是多面的,情感是复杂的,在浮躁里的世界中,如果不静下心来细细考察,我们怎么能获得全面的认知。所以,当你停下遥控器的翻页键,当你专注于收音机的某个波段,当你学会倾听,你定能知道,所有的生命都是丰满的,都不像我们当初以为的那样干涩。

有媒体称这部电影是“痛斥网络暴力”的檄书,他们可能低估了导演的良苦用心。陈凯歌虽然赶了一次时髦,但是他想表达的东西绝不这么“标题党”。当“陈红”离家出走的时候,她搜索到了自己;当“赵又廷”发现刻骨铭心爱情的时候,他搜索到了自己;当“王珞丹”体会到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时,她搜索到了自己;当“姚晨”经历过一次职场和爱情的荣枯后,终于也发现了一个崭新的自己。特别是“高圆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搜索到了活着的意义,以一场惊心的自我处置来宣告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许只有一个人迷失了,“王学圻”,他在一次又一次的业绩积累中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经济的动物,他只有算计,没有情感,关于他的搜索结果只有三个字——非人类。

我对本片的理解是,人要活出自己,要把自己的搜索标签培育得独一无二;过上美好的生活未必非要去伤害其他人;财物、事业不能让你自由,唯有爱,才能让生命变得灿烂,即便只灿烂十天。

总体看,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符合我的观影偏好。有人说这是一部非常冯小刚风格的陈凯歌电影,我不这么认为,这就是陈凯歌电影,陈凯歌总是很有想法,但也总沉迷于宏大叙事而不得,这一次,返璞归真,在小构架里倒瓷瓷实实的完成了大写意,这是值得称道的一件事,也给张艺谋们提了一个醒,创意如果不落实在细节里,呈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假、大、空。

此片过后,陈凯歌作品在我心目中的排名有变:第一是《霸王别姬》(也是国产电影我心目中的第一),第二是《和你在一起》,第三《搜索》。虽然老了很多,但,这个人依然是水准之上的导演,不可小觑。



《画皮2》

观毕,谈谈观感。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如果只纠缠于皮相会降低爱情的品质,坡外有坡说过:“有人品,西施是西施;没人品,西施是稀屎。”《画皮2》着墨于外貌的探讨,使得电影的深度大打折扣,这是本片的第一重形式主义。

电影中反复探讨的问题是男人被皮相蛊惑,爱情是否始于皮相、终于皮相。当然,导演想诠释主流的价值观,即心比皮重要,但,力气似乎用反了。故事的结局,公主的那张脸还是得到了修复,且有某种神奇的化合发生。窃以为,可以不修复,因为容忍不完美才是实现完美得不二法门。

这也是《画皮2》不如《画皮》的原因,《画皮》里妖精想做人的缘由是因为爱情,而本片里小唯退而求其次,仅仅是为了当人,才做出那么大的牺牲。问题是,如果没有爱情的滋润,做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白素贞们难道只是为了能够直立行走才愿意放弃蛇的身份的吗?当然,妖精想做人还有别的乐趣,但,或许导演没说明白,我没有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解铃还需系铃人,我觉得小唯因爱而得的伤靠爱来修复更有力度。

由于立意落了下峰,《画皮2》呈现的种种情感纠结便显得刻意且扭捏。好在乌尔善拍广告片功底强大,不厌其烦的慢镜和华丽丽的场景把这出滑稽戏烘托得格外热闹,这是本片的第二重形式主义。

中学语文老师告诉我“好文章的标准之一是少用形容词”,好电影也是如此,认真讲故事,少玩花活,才是根本。乌尔善完全可以做得更善,如果他能够收敛自己无度的画面主义,如果他肯再踏实一点,我相信,他能够赢得的东西会更多。

当然,世界上本没有妖,所谓妖大概只是我们心里隐蔽着的恶的倾向,当这些倾向因为情势变化转化为现实,在那一刻我们就是妖,就是所谓的坏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抑制那种恶的倾向,所以,人往往要在面包和爱情、尊严和生存之间做出痛苦的选择,其根本问题就是我们愿不愿意为求得内心的平静而付出代价。

请注意,做好人,一定是有成本的。

至于皮相的问题,再简单说两句,身高、肤色、发质等物理指标不是帅哥美女的标准,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不必整容,更不必画皮,只需等待,当爱情来的时候,你不想灿烂都难,这是我的经验,虽然我那么胖、那么黑、那么呆,但有的时候,我也是王子。

《画皮2》没传说的那么好,当然也说不上太糟糕,如此而已。

65分

 


《涉外大饭店》

本片讲述了一群英国老人去印度旅游,因年老糊涂而发生的一些趣事。一群英国老人在退休后为了要享受生活,决定要去比较便宜的,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旅游。广告上说好他们会入住一家刚修缮一新的大酒店,生活环境很舒适安逸。然而当他们到达住地的时候,却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广告所述……虽然新环境不如想象般的舒适美好,但是他们也因此有了一次别样的生活体验。朱迪·丹奇、玛吉·史密斯、比尔·奈伊、汤姆·威尔金森等英伦老戏骨在片中上演精彩的飚戏。(以上信息来自豆瓣)

坡外有坡微影评:

“真正的失败是未曾尝试”;“成功的指标是如何应付失望”;“凡事到最好必将皆大欢喜,如果没有皆大欢喜,那是因为还没到最后”。《涉外大饭店》不是名言集锦,不是主题先行,所有的道理都是从一个个鲜活事例中提炼出来的,点题恰到好处,有叙述更有精彩议论,表演、剧本、画面、音乐有机结合,我喜欢。

好的电影主题多关乎成长,能够带来有价值的思考。就本片而言,人们担心的问题是一群古稀老人还有没有能力,或者说还愿不愿意成长?本片告诉我们,活着跟活着是有区别的,单单的生理成功不是人生的权重指标,闪亮的人需要长度,但需要宽度。

昨天看了“黄小邪在芝大”的一条微博:“与几位在加州的台湾朋友通过邮件讨论杨德昌及凤凰“非常道”纪念短片,Teresa说:導演,或說藝術創作,說到底,只是生命格局和心靈深度的展現,有那樣的格局和深度,商業片也好看,沒那樣的格局和深度,就不能傳世。一言以蔽之,就是insight。”我认同这种说法,优秀电影不是那种应景的、激发荷尔蒙分泌之类的生理干预型猛片,值得回味、引导灵魂、能形成长久心理干预的作品才配称经典。《涉外大饭店》具备这样的素质,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好过《超级战舰》、《复仇者联盟》若干倍。

80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