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江山起起伏伏温柔的曲线,放马爱的中原爱的北国和江南。面对冰刀雪剑风雨多情的陪伴,珍惜苍天赐给我的金色的华年。做人一地肝胆,做人何惧艰险,豪情不变年复一年;做人有苦有甜,善恶分开两边,都为梦中的明天。看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愿烟火人间安得太平美满,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2000年,随着大型历史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热播,这首名为《向天再借五百年》主题曲唱红了大江南北,剧中康熙的饰演者陈道明也受到观众的狂热追捧。
若论中国演艺圈的“国民男神”,论综合实力陈道明当之无愧。陈道明演艺生涯32年,一直是中国身价最高的男演员之一,是“著名表演艺术家”,艺德艺品都首屈一指的好演员。老中青少,一个陈道明起码能“俘虏”四代人。用《围城》里赵辛楣母亲的话来说:“看着你,我眼睛都舒服。”
“做一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
1955年4月26日,陈道明出生于天津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用《道德经》的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他取了名字。巧合的是,陈道明本人也总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有人觉得他一本正经、严肃刻板、清高傲气,也有人觉得他低调淡泊、认真随和、谦谦君子。
了解陈道明的人,都知道他进入演艺界其实是一件阴差阳错的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误入其行”。他说,如果再让他选一次,他会成为一个医生、律师,甚至外交家。
陈道明儒雅的气质在娱乐圈里是出了名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知识分子,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来一直在天津医科大学教书。受父亲的影响,陈道明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称赞他的学识,可以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
1971年,16岁的陈道明在老师的推荐下,考入天津人艺,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名演员。
1978年,陈道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两年后,因主演电视剧《末代皇帝》而一举成名,跃升为一线演员。
1989年,出演电视剧《围城》对于陈道明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他不仅因为入木三分的方鸿渐而家喻户晓,更因出演这部优秀的文人小说,而与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结识,并由此对演员和影视圈有了重新认识。
几次登门拜访钱钟书夫妇之后,他们的从容淡泊,与世无争,令陈道明心生感动,开始领悟父辈和钱钟书身上那种文人的从容:这才是真正的文化人,而自己只是在演文化人而已。“突然发现了自己特可怜,在学问面前,你特别可怜,你的自信也突然间特别无助。”
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职业,“我觉得我的前半段生活近乎于可笑,也有点儿摇头晃脑了,有点儿莫名其妙”。
反思过后的陈道明给自己定下了未来希望成为的样子:做一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一旦甘愿放下名利的欲望,也就不需要去假装和说套话了。他给自己定下准则,在拍戏的时候用功、用心、用力,就行了。
“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著名导演冯小刚说:“陈道明是一个清高得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
陈道明接戏十分谨慎,标准很明确,“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接都不会接,剧本里有太多扬恶的东西我干都不会干”。而如果有看中的角色,他自降片酬补贴制作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影视圈中并不多见。
陈道明拍戏从不迟到,也不早退。“有人说我很难搞,为什么呢?因为我要求自己很多,所以我要求别人也很多。”
陈道明对表演较真的程度在圈中也是出了名。在他看来,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你要尊重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才能尊重你。”
陈道明说,自己的创作习惯是导演可以无限拍,从拍《围城》时就这样。导演即使说“OK”,他也再给你来一条别的表演方式。同样的情节、位置,他会给出“大”“中”“小”不同的尺度分寸的表演,把几种状态都演出来,最后由导演来选择。
因此,哪怕是电影《建国大业》中,给人敬个礼,他也要在50秒钟的时间里做得与别人不一样。光是服装他就要求重做了两遍。“凡是示人的东西,你尊重了它,它才尊重你。有的人爱这个职业爱赚钱、爱出名,这都没错,但尊重这个职业比爱这个职业更重要。”
陈道明演戏,最有名的是两个“怪癖”。
一是从不坐下。一般在拍摄片场,大牌演员都会有自己的休息椅。唯独陈道明,从来没有。电视剧《楚汉传奇》导演高希希透露,陈道明在片场从不坐休息椅,他也从不觉得自己在片场有坐下的机会。“站着,才能保持亢奋,演好戏。”
二是不脱戏服。拍戏期间,就算下戏在家,戏服也一直穿在身上,见朋友都不脱。这个习惯,从他刚开始当演员,就维持到现在。“很多电影、电视剧,你一看就知道衣服是假的,是服装,因为这衣服没有长在演员身上,永远都像是借来的。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化身’的过程,就是这个衣服要化在你身上,怎么看都是你自己的衣服,而不是给你的一件戏装。所以,我会把这个衣服附在我身上,拍6个月,我就附6个月。”
一部戏拍多久,陈道明就活在这个角色里多久。他的夫人杜宪曾“抱怨”,“陈道明要是在外面演皇帝,回家来的脾气就变大些。演小人物,回家就会谦逊些”。
拍《围城》,为了找到方鸿渐的感觉,他大夏天在家里不开空调,穿着长衫,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踱来踱去。杜宪回家后,看到他的前胸后背都已经被汗水湿透。上前去给他把长衫扒掉,他脱口而出:“啊,苏小姐。”
陈道明还有一个最大的风格,就是经常“临场发挥”。在《康熙王朝》中,有一场康熙在“正大光明”殿上怒斥受贿群臣的戏。那场戏,充满了现代感,据说那是他自己的临场发挥,连导演都没舍得喊停:
当朝大学士,统共有五位,朕不得不罢免四位;六部尚书,朕不得不罢免三位。看看这七个人吧,哪个不是两鬓斑白,哪个不是朝廷的栋梁,哪个不是朕的儿女亲家,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
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还有你们,虽然个个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你们,就那么干净吗?朕知道,你们有的人,比这七个人更腐败!朕劝你们一句,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晒一晒,洗一洗,拾掇拾掇!
朕刚即位的时候以为朝廷最大的敌人是鳌拜;灭了鳌拜,以为最大的敌人是吴三桂;朕平了吴三桂,台湾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收了台湾,葛尔丹又成了大清的心头之患。朕现在是越来越清楚了,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儿,大清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想想吧,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在煤山上才几年哪?忘了!那棵老歪脖子树还站在皇宫后边,天天地盯着你们呢!
朕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老想着和大伙儿说些什么,可是话,总得有个头啊。想来想去,只有四个字(“正大光明”匾升起),这四个字,说说容易啊,身体力行又何其难?这四个字,朕是从心里刨出来的,从血海里挖出来的。记着,从今日起,此殿改为正大光明殿!好好看看……
“我们从艺者要永远记住,首先要有基本教养”
陈道明并不高产,30年的演艺生涯,参演的电影不超过20部,电视剧不超过35部,在最高产的年份有过一年三部电视剧、两部电影,但也有时一歇两年不拍戏。
很多人对陈道明的第一印象是——高冷。除了演戏,陈道明总与外界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他至今保持深居简出的生活,他鲜少接受采访、参加商业活动,不问时事,不参加应酬。他喜欢呆在家里,也喜欢收拾家。家,一定得干净整洁,桌子上摆的东西歪了,必须要扶正。收拾完特别干净,他会觉得很舒服。这是他要的一种心境。为此,他甚至被媒体解读为“社交恐惧症者”。
除了温文尔雅的艺术家形象外,陈道明性格耿直,脾气爽朗,说话从来不会拐弯的特点也让人印象深刻。他无论面对什么镜头,都保持一种强大气场。
2014年4月21日,电影《归来》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陈道明:“你和巩俐合作、和张艺谋合作的感受如何?”他烦了,反问:“你这么有文化的人怎么会问这么蠢的问题?我只回答有含金量的提问。”
这些别人在心里偷偷说的话,陈道明却不顾情面当众指出,像那个戳穿皇帝新衣的孩子。他的直率,甚至带些刻薄的傲气,让很多记者害怕向他提问。
陈道明说这是他的原则。他一直如此,保持一种特立独行的清高,一本正经,得理不饶人。纷繁杂乱的中国娱乐圈里,他如一个另类的存在,清醒、不妥协。
一些演艺界人士因涉毒被曝光、被刑拘、被判刑的消息屡现报端。一些吸毒者自称“压力大,借吸毒减压”,对此,陈道明发问:“现代人谁没压力?难道只有你有压力?你压力有老百姓大吗?演员,比普通老百姓挣得多、社会关注度高,要非说有压力,也是在名利场想出名、想风光的压力。用压力解释吸毒,纯属借口。”
“我们从艺者要永远记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首先要有基本教养:包括家庭教养和社会教养。简单讲,在家尊老爱幼,在外遵守社会秩序。”陈道明说,“吸毒,就是没教养。”
“衡量一个民族是否有风骨和底蕴、判断一部电影是否有价值和情怀、评价一名演员是否有教养和修养,看的是文化自觉。”陈道明认为,泛娱乐的文化生态、唯票房的剧本创作、纯圈钱的文企上市和没教养的艺人涉毒,深刻反映出当前的“文化失觉”现象和文艺浮躁风。
近年来,在少有的几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陈道明已不局限指正身边所见的不满,他开始公开批评国内品质低劣的影视剧作品,包括圈内急功近利的风气。
他曾对媒体说:“特别想念上世纪60年代的那种纯朴、70年代的上进、80年代的创新和无畏。到了90年代,商业消费时代来了,到现在愈演愈烈,把文化当成了商业。”
陈道明开始在一些采访中表达自己的态度:“难道所有存在价值的最高标准就是钱?那社会的德行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可能不是我该问的了。我着急的就是人性、价值观的堕落。在某些地方,我们是在退步。”正是“我无奈于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这种强烈的对抗,让陈道明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的是责任。陈道明理解责任的基础首先是“不欠”:“于国——祖国培育了我,所以要努力做到遵纪守法,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要尽义务和责任,因为我爱这个国家;于家——父母养育了我,要尽孝让老人为你而欣慰;于妻——要尽力维护这个家庭的利益;于子女——因有你这个父亲而骄傲;于友——因有你这个朋友而快乐;于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有益。这就是我理解的知恩图报。”
“所以说,我这一辈子,就是(在做)一个‘人’”。陈道明只给自己设定了为“人”的下线,即你可以不知道对社会和朋友有多大贡献,建设性是零都没关系,但“不管任何情况下,不能对人和社会有破坏性,这是做人的底线”。
文章来源今古传奇
------------------------------------------------------------
更多精彩尽在今古,扫我可直接订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