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比赛,获奖与经历孰轻孰重

音乐比赛,获奖与经历孰轻孰重

中新国际音乐比赛 欧美男星 2018-09-03 07:42:45 920



世界各地,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音乐比赛,大到国际一流的音乐赛事:如肖邦国际音乐比赛、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等,小到散布在国家各个地区的各种音乐比赛,数不胜数。据数据统计,全世界的音乐比赛总数量要比全球所有交响乐团、音乐节、音乐厅、歌剧院、音乐学院的数量总和还要多,如果有一张“全球音乐势力地图”,琳琅满目的音乐比赛一定成为最大赢家。

 

因为比赛,有些人获得了一举成名的成就,有些人在屡遭挫败中慢慢消沉,更有些人以参加比赛、获取奖金奖章作为终极目标,各种成功与怪象都充斥着当今的音乐比赛。如果年轻的音乐学子在学习的初期,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引,很容易走入误区,不知道参加音乐比赛的意义,更会对自己未来发展产生茫然。


1、因为比赛,成就了英雄

不得不说,通过国际认可的一流音乐比赛获得奖项,是音乐青年学者生涯中至关重要的途径。如果说当年17岁的吕思清在第34届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让世界琴坛见证了中国小提琴技艺的飞速发展,那么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无疑成就了李云迪——一位年仅18岁的东方钢琴诗人的诞生。当然还有近年来在世界乐坛表现活跃的钢琴家陈萨、孙颖迪,小提琴家黄蒙拉、宁峰,歌唱家袁晨野,包括当下炙手可热的郎朗,他们无一不是在大赛的选拔、历练中脱颖而出,逐渐成长,走向成熟的。可见,参与国际音乐大赛已经日益成为青年音乐家登上国际舞台的首选路径。


音乐比赛是扬名于世最快捷的方式,比如1958年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赢得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范·克莱本不仅仅成为了名噪一时的钢琴家,更是成为了一位英雄般的人物。太多在音乐比赛中诞生的英雄神话,让更多的人不断效仿,直到今日,参加各类音乐比赛,成为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必修课,不管是主观意愿还是被动接受。


范·克莱本(Van Cliburn)


2、利益驱使之下的音乐比赛

能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脱颖而出,一战成名的音乐才子毕竟是少数,并且到现在,能有这样参赛资格的都是凤毛麟角。在参赛大军中,还有一部分受利益驱使,获得高额的奖金成为了参赛的核心目的。比如说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一等奖奖金是10万美元,为全世界小提琴比赛奖金最高;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的奖金是5万美元,属于钢琴比赛中奖金最高的比赛。除了这些,很多比赛都开始以高额奖金作为噱头来吸引更多的参赛者,动辄几万、几十万的奖金对于参赛者来说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让不少人趋之若鹜。


但是,奖金的高低并不代表比赛水平的高低,顶多能证明主办方或者出资方资金雄厚,有了这一利益驱动,比赛的关注点和氛围都会发生改变,最终变成由主办方烧钱买单、专家评委和获奖选手拿钱走人后的一地鸡毛。甚至有些青年音乐才子在获得高额的奖金之后从此销声匿迹,金钱所带来的温床从此抹杀了他们的创作热情,荒废掉了一个未来的音乐人才。


3、参加比赛,要懂得享受其中的乐趣

音乐,是美好的代表;比赛,则是残酷的代表。将美好与残酷相结合,所产生的音乐比赛,最初的用意非常简单,是为了推广音乐、音乐教育,鼓励音乐学习者、辛苦的老师及从业者。虽然不可否认的是,音乐比赛确实为音乐行业快速发掘人才创建了一个平台,也曾为各路莘莘学子找到了一个走向专业音乐人的途径,甚至是捷径。但是后来却慢慢变了味,似乎每个学子的音乐成就都只能用评委笔下的评分来定义,听到的慢慢是程序般逐音斟酌、堆砌的音符、完美无缺但无法流动的声音,感受到的是学子们紧张、一丝不苟、小心翼翼甚至有些抗拒的心情。


作为寻求美的艺术形式,音乐最本真的功能是为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是一剂现实生活救赎的良药,而不是一个追求名利的工具。它有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全世界庞大的人群去学习它,演奏、演唱它。加之现在参加音乐比赛的群体多为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及儿童,在他们还不太懂得这个残酷麻木的现实生活之前,音乐对于他们而言,不管是何种场合,应该是快乐的演奏、尽情地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欢乐。而不是当听到自己获得某种奖项才会快乐起来,没有获奖便垂头丧气,认为自己一文不值。这样功利的态度,不但无法好好享受整个过程,体验参加比赛的乐趣,更不用说有什么正面的教育意义及收获,成为了比赛的奴隶。

2017年4月,中国小提琴家何子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同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了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成为首位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中国小提琴家。这位先后获得了欧洲青少年音乐家比赛、珠海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和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冠军的天才少年,正是凭借着在欧洲青少年音乐家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而赢得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青睐。在谈到自己的比赛经历时,他显然懂得如何在比赛中掌握自己的节奏从而做到享受比赛所具有的音乐乐趣。


4、音乐比赛的教育意义远远超过比赛本身

中国小提琴家宁峰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获得金奖之后,第一反应竟是“以后再也不用参加比赛了”。很显然,比赛对于宁峰的吸引力并非冠军的头衔本身,而是一种不同于平时训练的特殊感受与经历罢了。这与钢琴大师布伦德尔的说法十分相似,作为一位参赛经历寥寥的大师,布伦德尔表示他至今都不是特别明白在比赛中获奖和成为一位真正的音乐家到底存在怎样的必然联系。


宁峰

而通过比赛达到集中训练的目的则是许多音乐教育家们共同认可的一种教育方式。可以说,音乐比赛对于学子们的学业是很有效的助推器,而且还是音乐教育趋势的调节器。比如,有些比赛会有一些命题式的演奏要求,即便再不愿意去演奏一位音乐家的曲子,由于比赛的需求也会令这些年轻的学子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而这些命题,往往是通过很多专家商议后决定的,在历史上举足轻重,无法避开的音乐大师作品。



对于参赛的年轻选手而言,这些由著名教育家、演奏家精心设计的比赛曲目更像是一个隐秘的音乐宝藏,当他们在准备过程中,突击式地去专注研究一些特定的音乐大师及其曲目,会比平时训练快N倍的速度去理解并领悟,当他们感受到这些曲目的精髓之后,他们便已经收获了比比赛更加珍贵的音乐馈赠。



加之,通过音乐比赛这个平台,会集结到不少的音乐大师与其他的参赛选手,通过成熟的音乐大师看世界,透过选手看水平。这些可贵的经历可以告诉你缺什么,处于什么位置,会更加清晰自己努力的方向,这种间接的教育是平时的课堂上无法接触到的。就像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所倡导的理念一样:经历了,便是成功!


因此

享受比赛的过程

从比赛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结果重要,也不重要

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

指定报名APP

报名表下载及更完整的比赛讯息详见官网

http://www.zhongsinmusic.com

第一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暨艺术节于2007年正式举行,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专业性、规模性的古典音乐比赛之一。平均每年有来自全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钢琴、声乐、民族器乐、电子管风琴、手风琴、管弦乐、打击乐选手参赛,比赛期间组委会还将在新加坡具有文化地标性的音乐场馆举行世界顶级艺术家音乐会及学术讲座。每一年代表中国参赛的有数百名来自全国11所音乐学院和各类大学艺术院系的选手,他们都是从近五万人的选拔当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公平·公正·公开


安全·舒适·便捷


更多·更大·更好

李思思

中国地区执行委员会主任

Tel: 86 136 8844 8522


扫描二维码关注


官方网址:www.zhongsinmusic.com 

官方电邮:[email protecte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