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孤独的城市》Olivia Laing | 01

书摘 |《孤独的城市》Olivia Laing | 01

泡沫酱和她的小黑汪 日韩女星 2018-01-12 13:29:02 205

 

      

        作为公众号的第一篇推送,想分享最近阅读的一本书,叫做《孤独的城市》,作者奥维莉娅·莱恩。由于本书摘录较多,将分期推送,本期为第一期。


        奥维莉娅·莱恩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作家和评论家,2011年麦克道尔奖得主。她感性又冷静的笔触深深俘获了我的心,说这是一本心理学的书也好,是一本社会学的书也好,说它是文艺评论也好,是学术探讨也好,我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签去囊括它,因为它确实如此丰富。在阅读时,我常常感到奥维莉娅·莱恩牵着我的手,拨开眼前重重迷雾,从宽阔的平原大道走向茂密的森林,脚下的力量引我们走向一个名为孤独的城市。途中,我也经过爱德华·霍珀、安迪·沃霍尔、大卫·沃纳洛维奇及亨利·达戈的城市,还有瓦莱丽·索拉那斯、彼得·胡加尔、克劳斯·诺米等。在这条通往孤独的大道上,我竟非独自一人。


若你孑然一身,这本书便是为你而写。


——————


        孤独是种什么样的滋味?它如同饥饿感:就像你周围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了要去吃顿大餐,只有你还饿着肚子。它令人感到羞愧和惊慌,渐渐地,这些情绪会向外辐射,让那个孤独的人变得愈加孤立和疏离。它还会像各种情绪一样给人带来伤痛,也会在人体封闭的内腔造成肉眼观察不到的生理上的影响。它会愈演愈烈,这种孤独感冷冽如冰,像透明的玻璃一样包围并吞噬着你。


        词典像个冷酷的仲裁人一样,把“孤独”定义成一种因孤立而引发的负面情感,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将其与“单一”“独自”或“单独”区别开来。“因缺乏社会交往或陪伴而感到沮丧,因独自一人的想法而感到难过,一种独立与群体之外时所产生的感受。”但孤独并不一定与缺乏来自外界、客观真实的陪伴有关,或者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并不一定是处于社会隔离或社交匮乏。一方面,并非所有独自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而另一方面,处在一段关系中或是被一群朋友包围着的人,也有可能感受到强烈的孤独感。正如爱比克泰德在约两千年前写下的那样,“人并不因独处而孤独,就像人并不因身在人群中而不会孤独。


       弗洛姆·瑞兹曼将“孤独”视为一个本质上十分顽固的研究对象,认为它难以被描述,被定义,甚至难以将它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探讨。她用冷冰冰的语气指出:“那些期望对孤独加以阐释的作者面临的是严重的措辞障碍:孤独似乎是一种极度痛苦而可怕的体验,以至于人们几乎穷尽一切方法对其加以规避。奇怪的是就连精神病学家们也拒绝为其寻求清晰的科学定义,而这种不情愿本身也是规避行为的一部分。”


        要对深陷这一状态的人进行回应已是一件难事,但更难的是从这种状态中向外探求。孤独就象是一种可怕的体验,与我们应该过的那种生活背道而驰,这导致承认孤独变得越发地难,最终它演变成了一种人人忌讳的状态,仿佛有人一旦将它坦露出来,就注定会造成他人的回避和逃离。


        20世纪70年代,韦斯首度假设了一种现象,即当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并且面对来自社会的威胁时,他们会触发一种被心理学家成为“过度警觉”的状态。人们会不知不觉进入这种状态,处在这种状态中的人对世界的看法有一种日趋消极的倾向,他们会预料到自己将要遭遇到的粗鲁、拒绝和创伤的经历,并将这些经济牢记于心。比起其他更亲切、友好的交往经历,他们会更加注意这些不好的体验,把它们摆在更突出的位置。这无疑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孤独的人将会越发孤立、多疑和内向。并且,由于他们未能清醒地察觉到这种“过度警觉”的状态,他们绝不可能轻易地意识到这种偏见的存在,更不用说去纠正它。


2018.01.11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