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自从公众号改名了之后自己歇笔了好久,然而请大家相信,我从没停止过每天弹琴,日日写歌,夜夜听歌的良好习惯(挣钱不易啊)。事实上,当公众号的名字改掉之后,我就一直琢磨,该把“深谷音乐”引向何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顺其自然比较好。我这个人才疏学浅,从小只知道自己爱玩啥爱听啥,却从不知道自己能干啥……后来的作曲其实也是歪打正着老天赏饭。所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接下来的一系列文章,就掺杂着和大家聊聊我最喜欢的电影音乐吧!
相信80~95年生人,都不会对接下来的这一段旋律陌生:
有木有很意外,有木有很惊喜,有木有很泪(Huai)目(Jiu)?短短的放送,目的是想在接下来的正品演播中让诸位真正感受到这股子音乐的热血无敌。
只要稍微在2005年之前注意央视任何关于新片预告的背景音乐的童鞋们,就会察觉,几乎所有的新片预告——谍战,古装,纪录片(尤其表现我大中华威武的),家政片(什么鬼)。全是一水儿的这个曲儿,这个旋律!好像不用这个旋律做背景,这画面就不给力,不独特,没个性,没色彩……当时年少无知的在房间写作业的我一直以为央视永远在做同一个节目的宣传……
直到后来,眼尖的地球作曲家发现这么个写法很招人爱,于是个个效仿,让类似气氛的曲子充斥世间,才让各类电视台,工作室的配乐选择有了从质到量的变化。以至于在电影音乐界有了一个“工业标准”的说法。到了今天,大片音乐,必从这个惹人爱的曲式下手,动画片音乐,则必须三根香乞求久石让大神附体,才可让作品交差的可能性上升N个百分点!
那么,写这段曲子的人到底是WHO?想必只要对电影音乐稍加关注的童鞋早就知道,这就是伟大的Hanz Zimmer大神!
什么?不是贝多芬?
泥奏凯……
事实上,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还能否出“贝多芬”,“肖邦”这样的作曲家。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没有用武之地。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了,对音乐的欣赏层面也不同。大家需要“快”消费!音乐需要在几个乐句里面就打动人,让消费者愿意“下载”你的作品。
所以,很多作曲家的才情,便更多的用于需要长线条及更丰富表现张力的电影配乐中了。
Hanz大神何许人也?德国人!哎?贝多芬也是德国人!
Hanz大神木有读过音乐学院!哎?贝多芬也木有读过音乐学院!
前世?
今生?!
(难道转世灵童的说法是真的?!)
好吧,长的不像啦!哈哈!我只正经弹琴,不搞街边卖(suan)艺(ming)。BTW,关于Hanz大神的生平,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去度娘,我和大神本人不认识,野史一概不知,正史也是来自网络,复制黏贴很伤神,宝宝们感兴趣就自己动动大拇指啦~
如果你实在对认识Hans Zimmer不感兴趣,那我将告诉你,你一定知道,《埃及王子》,《加勒比海盗》,《黑鹰坠落》,《狮子王》,《角斗士》,游戏《使命召唤》等神作吧!(喘气中……)
让我们回到电影配乐本身。在2000年之前为数不多的美国大片中,《The Rock》(中文译为《石破天惊》)应该算是可看性较强的一个了。也是尼古拉斯凯奇和肖恩康纳利第一次(好像也是唯一一次)携手的影片。我个人认为该片和很多美国电影的不同在于,虽然涉及反恐,政治,人性,但却是第一个对美国的“国家主义”正儿八经下狠手的片子。不论正方反方,都充斥着英雄孤独主义,悲魂逼天的节奏!电影的一开始,就是一群美国士兵在为葬礼鸣枪的情节。此时的配乐带有典型的美式悲戚豪情和内在的如野兽般低沉的涌动感。由这样的情绪,逐渐过渡到反派男主(埃德·哈里斯饰)盗取毒气弹……直到电影推向了紧张的小高潮之后,大家耳熟能详的旋律骤然出现,与情节组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多一个音累赘,少一个音不够。这段配乐将史诗配乐手法和摇滚乐的硬派元素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有的电子音色,让整个电影有着深厚的哥特底蕴的同时亦点睛于流行音乐!虽然这样的手法在今天已被全球音乐人(包括街边的我)熟练运用,但在当时,此艺术创作造诣实非三日之寒可以凝结!因为这个配乐,当年的我用了半个月的薪水去买了一台Sony Diskman!(顺便说一句,我还是希望诸多爱乐人士用CD去听音乐。这样可以让最先进录音科技所带来的高质感音色不至于被Mp3或者蓝牙给打了折扣。)
好了,闲话少说,上菜!希望小伙伴们带上耳机,用手机点开这个曲子后,放下手机,闭上眼,用音乐,让自己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