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现场|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北京法源寺》观记

文艺现场|纪念戊戌变法120周年《北京法源寺》观记

星夜阅读营 内地男星 2018-03-17 22:56:22 504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

3月10日,得闺蜜二丫力荐,水南和好友慕名去「天桥艺术中心」看了话剧《北京法源寺》。2016年10月就开始垂涎的剧,时隔1年多,终于看上了。今年正值戊戌,恰逢“戊戌变法”120周年,冥冥之中也是缘分。回味了两周,终于动笔,让我们在一曲「春歌」中分享这期的文艺现场。

首演时,《北京法源寺》就被誉为“一部这个时代没见过的戏”。也有人说“法源寺”不仅是戏,同时也是一座寺庙,一部小说


自开演以来,短短两年时间,此部作品已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可谓是艺术与市场兼修

入选“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10台重点扶持剧目”

入选“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

荣获2016年“壹戏剧大赏”年度大戏奖、最佳导演奖(有“中国托尼奖”之称

荣获2017年“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特别奖等奖项。

关于「戊戌变法」

一百二十年前,一群不愿做亡国奴的有志之士,在腐朽而又反动的旧中国发动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寄希望于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回首两个甲子前的那个时代,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已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边疆危机、甲午战败、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如洪流般猛烈地冲击着庞大的晚清帝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的黑洞吞噬着岌岌可危的中华。


亡国灭种,危在旦夕,以康、梁、谭为代表的维新党人被迫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然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朽旧势力不愿退出历史舞台,残酷地镇压了这场运动。


在那个黑云压城的时代,戊戌变法如火如荼地拉开帷幕,又轰轰烈烈地戛然而止。戊戌诸君子为救亡图存不惜凛然就义,冀望于用淋漓的鲜血唤醒国人,望后辈能继承遗志,前赴后继、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谭嗣同在他在面对劝他逃走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最终,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斩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一概废止。在临刑前,谭嗣同高喊“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最后一句嗟叹:“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今天的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戊戌变法诸君子的鲜血确实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再反动的势力也会在历史大势的推动下,作出适应时代的变化。此乃天道!何为天道?人心也!

就在谭嗣同就义约二十年后,其著作《仁学》对另一位伟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这位伟人的出现又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命运,他就是毛泽东。毛主席年轻时曾在他创办的《湘江评论》中评价说:“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仁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青年毛泽东读《仁学》所受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崇“心力”的作用,一是冲决一切不平等的网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结局又如此截然不同。


英文里有个短语——“connecting dots”,意为“连接生活中的点”,即“生活中看似不相关的桩桩事件,机缘巧合成就了一番事业”。用古文说,就是“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已成江海”。这个短语所代表的内涵同样也适用于描述历史剧变,历史上的进步事件日积月累,也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节点,逐渐由量变到质变,促成了最终的历史剧变。


关于「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这座千年古刹现为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

李敖与话剧《北京法源寺》

李敖,1935年生于哈尔滨。李氏文笔自成一家,被喻为百年来中国人写白话文之翘楚。发表著作上百余种,以评论性文章最脍炙人口,《胡适评传》与《蒋介石研究集》为其代表作。西方传媒更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评论家。”《北京法源寺》是作者作为政治犯被关押期间所写的几部小说之一。


话剧《北京法源寺》,缘自本剧的导演兼编剧田沁鑫女士在台湾与原著作者李敖先生的一次秉茶会谈,因田沁鑫喜欢李敖小说字里行间的“文化大格局”,而李敖先生亦欣赏田沁鑫戏剧中的“禅意表达”,相谈间二人同意将小说《北京法源寺》改编成话剧作品。此意向得到北京法源寺所在地北京西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与促成。天时、地利、人和,田沁鑫开始苦心创作,历时两年时,其间几易其稿,最终她截取了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为激荡的十天,选择在“庙堂、朝野、市井”的时空里叙事,将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侠义精神以及富国强民的理想与信念复活于舞台之上。


文艺现场观记

“庙堂高耸,人间戏场。开锣唱戏,法海真源!”话剧《北京法源寺》讲述的是天公无语对枯棋”的沉疴晚清,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爱国维新派人士,在光绪皇帝提出维新变法,颁布“明定国是诏”之后,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百日维新”过程


故事起自唐代古刹北京法源寺,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位核心变法人士因共同的信仰结拜于此,也因共同的追求而游走奔波于清廷的政治权利核心。他们与光绪皇帝讲新法推新政,与以慈禧为首的实权势力做斗争,危机时刻却错信了握有兵权的袁世凯,导致变法在短短103天内夭折,慈禧废黜了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而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时过境迁,康有为与梁启超故地重游,师徒二人却因“保皇还是革命”的政见而分道扬镳、缘尽于北京法源寺。

田沁鑫介绍:“晚清这段历史,波诡云谲,影响了中国。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看如何变革,看大事件中的志士仁人、社会精英,看一个国家级的困局中更多的侧面。


为演绎这段发生在晚清帝国风云际会间的传奇往事,田沁鑫寻找到了一批出色的实力派演员,更是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再塑历史人物的方式。从皇族,到士林,再到寺庙僧众,每个出现在《北京法源寺》里的历史人物都将跟人们之前的认识不太一样,不是要颠覆,而是还原。

其中,由奚美娟出演的慈禧太后,从逻辑思维到语言方式再到举手投足间尽是有据可考,而周杰饰演的光绪帝上下求索、求新图变、求不负期望,可是作为“儿皇帝”,只能深陷国运惨淡的悲情伤感之中贾一平扮演的谭嗣同侠肝义胆孤独坚定,却为臣有忠、为兄有义、为夫有情方旭饰演的康有为由一个世纪的先知,变成下一个世纪的小丑,历史造化弄人。吴彼扮演的袁世凯,承担历史的骂名“粉墨登场”之后,渐渐浮现刀枪剑戟中的枭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还特别邀请黄小立、李文启、李永贵、马迎春四位老艺术家饰演清廷贵胄,当他们以稳健的台风围坐时自成气场,与锋芒毕露的维新一派互为掣肘。

小说《北京法源寺》内容机锋逼人、禅意超然。小说里高谈阔论、酣畅淋漓,你一言“树立论点”,我一语“据典回击”,有史学、政论的底气。早在十几年前就深深打动过田沁鑫:“它充满了哲思的对话,但如果舞台上光有对话,没有故事,戏的脊梁骨就会弱。”田沁鑫说,“我不敢说有机锋。我对这部戏的思考体现在时空的设定上和故事的推进上。”田沁鑫透过舞台上展现宫廷、民间、寺庙三重空间、将戏剧事件浓缩在惊心动魄的10天之内,以历史为背景,更多着眼于个人的处境与灵魂,将“生死、鬼神、僧俗、出入、士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等等冶于一炉。正如田沁鑫所言,是传奇,是故事,是真实,是志士;是启示,是传承,是精神,亦是佛儒

《北京法源寺》是中国戏剧舞台上难得一见的烧脑之作,用典密集,机锋频现,电光火石,惊心动魄。田沁鑫导演试图拨开时间的迷雾,带领观众重返百余年前的历史现场,复盘那一次决定中国命运的思想交锋。在高耸的庙堂之上,在热闹的人间戏场,我们目睹了一个又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伟大灵魂,我们倾听着他们如何参悟生死,如何面对荣辱,如何经历极端的失败与成功,我们触摸到他们那滚烫的赤子之心,我们理解了何为民族之魂魄。这是一堂呈现在舞台上的历史公开课,也是每个公民应当聆听的人生必修课。


配乐推荐

在看完话剧《北京法源寺》后,小编水南火速补了原著,搜集了剧中配乐,一不小心深深爱上了「好妹妹乐队」,颇有相见恨晚之感!放上几首供大家欣赏:

最后应景的来首剧中的佛教音乐:

录谭嗣同诗《别意》以结此文:

志士叹水逝,行子悲风寒。
风寒犹得暖,水逝不复还!
况我别同志,遥遥千里间。
缆祛泣将别,芳草青且歇。
修途浩渺漫,形分肠断绝。
何以压轻装,鲛绡缝云裳。
何以壮行色,宝剑丁香结。
何以表劳思,东海珊瑚枝。
何以慰辽远,勤修惜日短。
坠欢无续时,嘉会强相期。
为君歌,为君舞,君弟行,毋自苦。

可谓是

一座寺庙,满眼众生。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