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君:它让我学会说“不”

王传君:它让我学会说“不”

戏剧大盗 内地男星 2018-10-12 18:57:48 637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王传君的个性与想法仿佛都“翻了个面”。如今一头长发,胡子拉碴的王传君,比起“关谷神奇”,更像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他说他不再是一个典型的天秤座,他知道自己的选择,现在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登上话剧《抄写员巴特比》的舞台。

《抄写员巴特比》

10月26日至28

天桥艺术中心



演员王传君

初识王传君,是因为《爱情公寓》里的“关谷神奇”,长得老高,口音略萌。再次见到他是《罗曼蒂克消亡史》。他演一个马仔,喋喋不休说着快速标准的上海话,有点好色,有点滑头,很讲义气。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王传君的想法个性与想法仿佛都“翻了个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半个娱乐圈狂捞电影《摆渡人》时,只有他发了一个微博:“我不喜欢。”之后便销声匿迹,有传言说他被封杀了。

今年,凭借《我不是药神》里的吕受益,王传君再次刷爆了网络。从出场时的畏畏缩缩,到药卖出去时的喜不自禁;从舍不得解散时的哀求眼神,到打算放弃时的黯淡无光;绝症病人无论是外在形象上的塑造,还是内心情绪上的拿捏,真实且自然。



说起对“演员”的理解,他眼睛里有满满的光芒:“我一直觉得作为演员你应该把自己清空,把那个角色请到你的身体来,而不是说你要塑造那个角色,你如果追着那个角色跑,是永远塑造不完的。”

跳出角色,如今一头长发,胡子拉碴的王传君,比起“关谷神奇”,更像是一个落魄的艺术家。他说他不再是一个典型的天秤座,他知道自己的选择,现在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翻翻他的微博,没有任何宣传广告,没有故意博取关注的段子,每一条都像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他有自己的节奏,他很慢,不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戏,不工作的时候,就去不同的地方体验生活,去卫生状况糟糕的印度、大杂烩的纽约、快节奏的日本......在不同国家中,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他也花大量的时间去看书、琢磨好电影,期望成为一个真正的电影人。



就是这样一个敢说敢做的王传君,开始在戏剧领域突破自己。他的变化或许让人难以理解,但却是他坚持做自己的最好例证。

今年4月份,由王传君、苏力德普日布主演的话剧《抄写员巴特比》在上海正式首演,作品改编自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享誉全球的同名短篇小说。在简洁而独特的舞美和影像装置中,演员王传君以及苏力德普日布将带着他们的叙述和表演与你相遇,展现资本盛行的社会里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展现一场怪异又现实的制度抗衡。


“I would prefer not to”

美国象征主义文学大师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出生在纽约一个有名望的家庭,他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之一,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

许多人读过他的作品《白鲸》,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充满哲思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Bartleby,the Scrivener——A story of Wall Street)。只看副标题就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华尔街——车水马龙、物欲横流的金融商业中心,全文以律师为叙述者,讲述他最奇怪的雇员巴特比。


赫尔曼·梅尔维尔


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尔街上,一个律师事务所的老板雇佣了一位名叫巴特比的年轻人为自己抄写文书。最初登场的巴特比少言少语、工作勤奋,律师老板对自己找到这样一位靠谱的雇员暗暗得意。然而很快他就感受到了巴特比与众不同的怪异:巴特比不与办公室中的其他同事主动交流,面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也只会做最简短的回答,他从不离开办公室,总是待在属于他自己的那个屏风后面小小的角落里。在那个没有打印机的年代,抄写员巴特比就像一台被安置在角落的复印机器,安安静静地吐出一页页抄写复制的纸张,浑身上下透出一种与喧嚣繁闹的华尔街格格不入的隐士气息。



然而几天后,巴特尔比就开始拒绝做任何事情,同时也不离开办公室,老律师多次劝解和威胁都奈他不何,直到房子换了新的住户,巴特尔比因流浪罪被警察投入监狱,最终绝食而死。



小说于1853年问世,因其中所蕴含的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深刻哲理,被公认为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经典佳作。同时它还是一百五十余年以来美国文学中最难以琢磨的短片小说之一,我们只能从律师的讲述中自行勾画出巴特比这个人物形象,文学评论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都有不同的见解。


经过多次讨论,主创们最终决定把戏中核心台词“I would prefer not to”翻译为“我倾向于不”。这个暗语一样的句子是《抄写员巴特比》原著小说最吸引王传君的一点,虽然句式听起来有些拗口,但据说在工作中用来拒绝“客户”,还真的奏效。显然,这戏教人学会拒绝,当然也不止于此。



巴特比孤独、无望,行为极端而荒诞,“I would prefer not to”是他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他从不明确地、积极地反抗什么。他反对的方式,就是不断缩小自己生活的范围。从律所到屏风围成的角落,当物质世界的空间已经无路可退,他就再身体上继续退出,一开始还吃姜饼维持生存,到了最后,被送进监狱的巴特比绝食而亡。这是一种放弃挣扎的顺从——一路后退,终点只有死亡。


苏力德普日布在排练场


椎·剧场改编的这个版本只有两名演员,曾经在“运动剧场”《战》中有出色表现的苏力德普日布一人分饰数角,他是老板的雇员,是讲述者的助手,也可以是舞台上的另一个观察者,一个哲学层面超越时间的存在。而王传君饰演的“叙述者”律师,两万多字台词,一度让他背到崩溃。但演着演着,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和说着“I would prefer not to”的巴特比很像。


王传君在排练场


的确,从《摆渡人》的我“不”喜欢,到与《爱情公寓5》划清界限;从好友乔任梁的去世,到去年的《猫妖传》的点评......最近几年,王传君好像一直在说“不”。

“我们都有愿意说‘不’的时候,所以我挺想通过这个话剧,和观众进行沟通。”


”巴特比“们

舞台上时间和空间交错,19世纪末,面临世纪交替的华尔街、20世纪30年代初,被誉为“东方华尔街”的上海以及今天的国际金融大都市,将在舞台上交织着共同存在。



这是一篇看似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完全没有关系的短篇,然而全文却依旧发出惊涛拍浪的回响,展现着人与自己所处环境的抗衡。在这间光线昏暗的律师事务所里,没有黑白对错,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和错位。



我们可以痛斥所有机械的工作、扭曲的社会制度,但这会带来什么?大概是变成庸庸碌碌又心怀不甘的人,有时看上去很普通,有时像个怨妇或喝醉酒的人。面对越来越机械化的环境与错位交流着的人们,努力让自己内心有所保留,并以不发生冲突的方式,消极抵抗他人、社会、资本对自己的摆布,仿佛是汪洋中停泊的诺亚方舟。



然而,你以为的纯属自己的私人空间,随时随地会被他人“入侵”;他们进入你的生活,就像打开一张办公桌的抽屉那么简单。但这还不是最可悲的,更甚于此的是在一系列侵占之后,你终于抬头发现,你极力保护着的并不是你的身体、灵魂和思想,不是你宝贵的自由,只是一些私人零碎、办公文件和一条手帕里的小金库。




★  演出信息  


《抄写员巴特比》

10月26日至28

天桥艺术中心


 阅读原文 直接购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