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七章:应用(四)(连载)
10.效率
每个人都想提高效率,可奇怪的是,那么多所谓的“专家”怎么会常常忽略一个很简单又很明显的事实: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100%的功率运转,人也一样。
记住,任何人都不可能100%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100%地有效率。
有些时候,我们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如果一个人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他必会像那些始终用100%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我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做出长达几页的任务列表,这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计划自己根本完不成的事情。每个人的能力、效率都存在一个上限。让我们看看柳比歇夫这个一生有无数成就的人是怎么说的:
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 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11小时30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我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到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12至13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一方面,我们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要留出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使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精力,在良好的状态下做更多的事情。一个人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比如,我常常劝大学生们一定要在大学毕业之前轰轰烈烈地爱一场,或者至少要偷偷摸摸地恋一次,就是这个道理。
要做一个正常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一个正常人,每天都要做很多工作和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喝点茶或者喝点咖啡,甚至有些人是必须喝点酒的;读读报,翻翻闲书,当然,更多的人喜欢看看电视或者电影;散散步,爬爬山,还有一些人会很规律地去健身房确保自己的身体状况;男人看看姑娘、女人瞄瞄帅哥,毫无疑问,对成年人来讲,保证规律而健康的两性交往,对心理健康很有帮助……
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工作和学习上,那么他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如果一个人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享受欢乐上,那么他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每个人都不相同,有些人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上获得更多的乐趣,有的人则会在生活琐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所以,你需要确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鱼和熊掌确实不可兼得——你必须选择。而这样的理解会使你非常清楚一个简单的事实:选择意味着放弃。选择做某件事情,可能就不能去做另一件事情——哪怕你觉得你可以一起做两件事情,实际上,你也已经不可能同时做第三件事情了。
这时候,黄金分割率可以作为一件趁手的工具。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10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工作和学习,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享受欢乐——你毕竟是一个正常人。反过来,如果你确定自己是以生活满足为导向的人,那就这样规划吧:用大约6.18小时去享受欢乐,而用剩下的大约3.82小时去工作和学习——你毕竟还要想办法养活自己。
每个人专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少数情况下,一个人可以专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看看那些几天几夜打麻将的人,那些每天除了吸毒什么都不做的人,那些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玩游戏的人就知道了。不过,这些都是负面的例子。通过前面阐释的那些道理,我们可以知道,这些人本质上应该是“被自己的大脑所控制”的人,而不是“控制自己的大脑”的人。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人心智发育不是很健全,因为他们太容易满足并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感官刺激,而很少甚至无法感知那种需要通过复杂的劳动才可以获得的心灵上的愉悦。
相信我,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或者至少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拥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我们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这种控制呢?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自己做的事情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却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却不重要的。如果我们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在这一点上——其实这世间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一样的——不见得一定要做到极致才可以。简单地说,如果满分是100分,还是可以按照黄金分割法,做到61.8分就够了。因为61.8分以上的成绩,必须放弃很多才可以获得。不信的话,看看那些奥运冠军就知道了——他们的身体很少不带伤。当然,更多运动员会由于伤病或其他原因提前退出,而一般人却不可能认识他们——能够被人们记住的都是那些坚持到底并获得冠军的运动员。这里说的“坚持到底”,不是指他们的毅力,而是指他们的运气。要知道,那些不得不提前退役的运动员也都有着超强的毅力。即使是获得了冠军的那些运动员,也很可能根本就是在透支自己。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他们也不可能一辈子保持那种状态。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把目标设定得太高,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缺乏清楚的认识。这足以体现“自知之明”的重要性。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是建立在“自知之明”上的。我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不大可能做白日梦。比如在我当英语老师这件事上,一方面,我知道我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老师,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自己的某些局限使我不会在这个领域成为俞敏洪式的人物。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我一样过得很好。平庸的人也有权利快乐。
当我开始定期去健身房锻炼身体后,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肌肉基因其实很好——我只要稍加锻炼,就可以使肌肉非常饱满。但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不想练成健美教练那样,因为我知道,练成健美教练那样,需要每天练两次,每次至少花费150分钟以上,一天至少五餐,睡眠时间不能低于9小时。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情况是,健身教练的收入往往不高。我考虑了一下,认为我不能用我的时间和收入换取健美教练一样的身材。并且,我又何必一定要在身材上拿100分呢?61.8分就是我现在这样子:身高1.72米,体重75到80千克,腰围72厘米左右——挺好。
讲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许多人读过很多时间管理类的书,却最终一无所获了吧!他们之所以觉得那些书没什么作用,其实不见得是那些书上写的道理不正确,问题出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竟然每一次都给自己定下100分的目标!就算书上的内容是正确的,但由于实践的方法不合理,结果也很难让人满意。当然,很多时间管理之外的、原本应该特别有用的书,无数人读过之后并没有多少收获,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
当然,不排除那些书中的大多数确实是“垃圾”——精品永远是少数。
请再次拿出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吧!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那件事情可能是背英语单词;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那件事情可能是给学生批改作文;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那件事情可能是给你的代码写详尽的注释;如果你是一名业务经理,那件事情可能是给你那挑剔的上司写下一年度的预算……
不管怎样,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然后给自己做个时间表,保证自己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当然,如果能做到专注3小时更好。相信我,大多数情况下,2小时已经基本足够。如果有一件需要你每天专注4小时才能实现的事情你竟然坚持做完了,那你肯定会被身边的人羡慕。比羡慕更重要的是,你会因此赢得尊重——他们知道自己做不到,尽管你并没有、也没必要提醒他们。
实际上,我敢打赌,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专注2小时,未经训练的你肯定做不到,因为没有任何人不经训练就能做到。
最初的时候,你可以参考“时间分割法”。比如,你需要专注于这件事情2小时,即120分钟,那你就应该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6块,每一块用20分钟去完成,再把20分钟当作专注的基本时间单位,在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5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喝杯咖啡或者牛奶,或者给你的恋人打个电话说点肉麻的话……在休息时间的最后1分钟,重新振作,试着恢复状态,进入下一个基本时间单位——另一个20分钟。
我想,通过以上的描述,你就可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120分钟,你最终需要规划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这个方法非常简单,但非常有效,因此很容易就能看到效果,相对来说也应该很容易坚持。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这种分割时间的方法对你来说就没什么必要了。因为,你已经可以比较自如地专注在你应该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上了——无论这件事情是有趣还是无趣。
11.节奏
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我在32岁的时候,开始尽量规律地去健身房。我能把这件事坚持下来,并不是因为毅力,而是因为恐惧——我得了中度脂肪肝。当时,大夫的话把我吓着了:“才30出头,就中度,可惜了……”我明知道这不是什么绝症,但几个小时后回想起来,还是被大夫的这种说话方式弄出一身冷汗。我不信什么中医疗法,思考过后,选择了去健身房锻炼。
健身房的商业模式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它不同于饭馆。一家饭馆的收入规模可以大致通过菜肴的价钱乘以桌子数量再乘以一个叫“翻桌率”的参数计算出来。可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健身房的收入——会员年费乘以器械数量再乘以一个参数——任何一家健身房都必然亏得一塌糊涂。可事实上,建造一个健身房投资不小,甚至很大,但几乎没有一家是亏损的。
翻桌率是饭馆老板常用来描述“一张桌子每天接待多少次客人”的一个非正式术语,也称“翻台率”。
我通过跟健身教练聊天明确了健身房不亏损的原因。从数字上来看,交了年费之后坚持不到2个月(其实只不过是8周而已)的会员占整体会员总量的95%以上——这已经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了。而那些坚持了2个月的会员,也往往不会每天都去。
很多人去健身房交年费,其实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这些人如果去的是中档的健身房,按北京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支付的年费大约是4800元左右。结果很多人到了年底一算,总共去了6次,单次消费800元!便当即决定:这种钱再也不花了!健身房的年费会员很少有第二年续签合约的,但是,健身房的销售代表们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同样的人群一波接一波,永不断档。
在坚持下来的那5%的会员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人:每个月去上一两次,甚或每2个月去一次。而这些会员很少从健身上获益——因为去的次数实在太少——但他们通常会在第二年续约,不过,第三年续约的人数几近于零。
健身房里很多人来,很多人往,却只有很少的人在坚持。真实的数字相当惊人:在一家中等规模的健身房里,常年坚持的人数不超过总会员数量的2‰。那些常年坚持的人,在健身房里最常看到的是故作认真的面孔。以至于时间久了,他们若是看到谁摆出一副认真的表情,都会忍不住在心中发笑,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张几乎注定再也看不到的脸。
在健身房里,你知道如何一下子看出哪个人是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人吗?最简单的办法是看他们的身材。不过,最有趣也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他们的表情。这些人脸上的表情是平静的、从容的、放松的、专注的。他们会做很长时间的准备活动,然后开始规律地完成当天的锻炼任务,并且补上相当长时间的放松活动。
我也认真观察过那些无法坚持下去的人——尽管他们和那些少数最终坚持下来的人一样,都有着良好的愿望。最大的可能是,他们最初的时候一下子练得太狠了,狠到任何人都坚持不下来的地步。比如,跑步是最有效的减脂方法,但是大多数人跑步时使用了错误的方式。他们一上跑步机,就把速度调到65以上,咚咚咚拼命跑,10分钟之内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跳下跑步机之后只剩扶着把手喘气擦汗。事实上,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消耗的主要是身体里的糖,30分钟之后消耗脂肪的比例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可见,他们这样的跑法,永远不会有效——除了让自己感觉很累之外。当然,“累”这个事实,会给他们造成一种幻觉——我一直在努力。
正确的减脂跑步方式是慢跑,到稍微气喘的时候就改为快走,等气匀了再改为慢跑。这样就很容易坚持到第30分钟。在接下来的10到15分钟,如果体力允许的话(通常要经过一两个月的适应),就尽量快跑,或者至少强度比前30分钟再高一点,以便消耗更多的脂肪。
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往往是一样的道理。很多人的计划之所以无法坚持,是因为他们的计划实际上是“超人计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经常看到学生的计划表上写着“每天背200个单词”、“每天写5篇英语作文”之类的内容。这种强度和节奏,对刚起步的人来讲,只不过是“貌似可行”而已。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这就像长跑。体育老师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讲解过长跑的技巧:到最后100米才开始冲刺。但是,这样的道理好像就算说清楚了也没用——仍然有无数人反过来做事——最初的100米冲刺,然后就索性不跑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从一开始就“拼命”呢?我在健身房里看到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些人往往是到了不得已的地步才决定来这里锻炼身体的。我认识的教练,常常向我抱怨他们的会员想法太多却不切实际。教练们的说法是这样的:“理论上讲,一个人积累脂肪花了多长时间,那想把那些脂肪消耗掉,大致也要花同样的时间。”所以,如果一个人25岁开始发胖,35岁来健身房的时候身上有40斤脂肪,然后要求教练帮他在3个月之内减掉脂肪、回归标准身材,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当然,努力一点,可以把10年缩短为5年,甚至两三年,但这个时间肯定要比那些打算一蹴而就的人想象的时间长出许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总是幻想什么“速成”的方法——他们前期松懈了太久,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最后期限马上就到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速成”方法的存在。如果你曾经有过类似的幻觉,别奇怪,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几乎是人类的本性。这样的本性促使人们疲于奔命,于是,速食业也间接因此蓬勃发展。这样的本性还使无数的培训机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个与所谓正规教育平行的庞大产业。这样的本性亦使减肥药成为一个庞大的垂直产业——每年全球有上万种新的减肥药上市,无一例外地被证明为无效之后,第二年仍然会有更多的同类商品上市,且销售情况会比上一年更好……
所以,正确的策略应该是: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再确定它们是自己可以通过练习真正熟练掌握的技能,而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稳步执行。这根本不是,也不可能是我一个人的独特见解,同样的道理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机会总是眷顾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切实懂得这样的道理之后,我们才会真正审视生活,然后开始醒悟。任何人一旦醒悟,再看身边忙忙碌碌却又庸庸无为的人,就会知道他们其实有多可笑了——他们一生都在追求实际上根本得不到的东西。最后,他们只有这样的出路:要么对人生失望,要么选择某个宗教而后寄希望于来世。
12.物极必反
我们都知道,对任何一个营利组织来说,“开源节流”十分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创业者在其创业的过程中往往更在意“开源”,也常常因为如此而最终成功;后继的守业者却往往会把“节流”当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因为“开源”也许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然而,真正的成功者,在关注“开源”的时候,会并不吝惜金钱地合理“节流”;在关注“节流”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开源”的重要性。道理很简单:任何事都可能“物极必反”。
绝对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据统计,人类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需要不同的睡眠时长:刚出生的时候,每天要睡20小时;3岁之前,每天要睡14——15小时;3——6岁,每天至少要睡12小时;7——15岁,每天要睡8小时左右;15岁之后,每天最好能睡上6——7小时。当然,有些人年纪很小就开始失眠——他们睡得很少,显然会因此不健康。
我见过几个天生睡眠少的人,他们告诉我,他们每天睡4——5小时就已经足够。在我看来,他们真的很幸运——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每天感觉上平白无故地多出好几个小时。我的一位精力充沛的同事告诉我,他每天只需要睡4小时,而我,却每天都要睡8小时以上。这样算来,他每年的苏醒时间都比我多了至少1460小时——大约60天!当我偷偷算完的时候,我看着计算器上的数字发了好久的呆。1460小时,能做多少事呢!
但是,我很快就做出决定:不减少自己的睡眠时间。因为人和人是有区别的,就好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打个比方,一天需要8小时睡眠的人要比一天需要4小时睡眠的人“油耗”多1倍。而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车,好像并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就好像“当初姑娘生了我们,我们没有说愿意”。所以,当我发现自己的“油耗”非常大的时候,我只能选择接受现实。
出自崔健《投机分子》
不过,面对这个貌似“无解”的问题,我仍然没有放弃尝试,并最终开心地找到了可堪一用的解决方案:我把自己夜间的睡眠时间缩短到4小时;然后,在中午12点左右,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点打盹30分钟;到下午18点左右,再找个地点打盹30分钟。这样,我削减了3小时的睡眠时间,同样精力充沛。
实践这个方案的一个小窍门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在30分钟后醒来时,大脑就会处于清晰的状态,这种感觉真的很棒。按时打盹,按时清醒,是需要锻炼的。我差不多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才学会了这种本事。关于咖啡的建议,也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因为我知道有些人哪怕喝一点点咖啡,也会导致接连几天睡眠质量不佳。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时间
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因为最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在很极端的情况下,依然支持我们的肯定是也通常只是我们的家庭——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好还是坏。有些时候,你可能不太喜欢你的家庭成员或者某些亲戚,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可能是你自己造成的呢?就算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也请你认真想一下,你是不是也没有为改善关系而积极行动过呢?我们需要时刻牢记,血缘关系是我们唯一无法解除的关系。
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在某种意义上使很多家庭的成员呈离散分布状态。你的父母可能在上海,姐姐全家在广州,而你却独自在北京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你要知道,哪怕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你的家人都会很开心——很多时候,电话里说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根本不重要。而打电话这件事,完全可以在等公共汽车或者在银行排队的时候去做。前文已经解释过,要学会“同时做两件事情”。
我的建议是,应该随身携带一个用于记录的工具,以便记录每次与家庭成员或亲属通电话的日期和时间——尤其是那些你并不经常联络的人。如果你出门在外,但天天跟你的父亲或者母亲通电话,自然大可不必记录。不过,要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主动跟母亲通过电话了,就起码应该把当前的日子记录下来,然后想办法处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发现自己正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比如在火车上,你已经把带的小说读完却发现还有30分钟的路程——就应该把这个记录拿出来,看一看是不是应该给谁打个电话问候一下。
如果你远离父母在外打拼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个假期,可以回家与父母相聚一段时间,那么你就可能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一点小小的调整可能带来令人惊诧的效果。比如,你必须在跟父母吃饭的时候把手机关掉,但是,你可以在沙发上貌似陪他们看电视的同时,用你的笔记本电脑写网志。再比如,你可以在外面跟朋友们狂欢到很晚才回家,甚至干脆在外面过夜,但一定要在天黑之前告诉父母你的情况——尽管你早就是成年人了,但正是因为你是成年人,你才应该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你的家人为你操心。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这个社会里,确实有一些人可以彻底做到独来独往,完全不依赖其他人,并且非常快乐。我马上就能想到的一个例子是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但他这么做是有缘由的——他是个天才,并且还是个勤奋的天才,所以,他的稿酬已经给他带来一生都用不完的收入,而他的怪癖却使他在与他人交流时体会不到任何乐趣。于是,他只好买了个城堡把自己关了进去。
我相信,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是非常平凡的。平凡的人,终究有一天需要别人的帮助;就算不需要帮助,也偶尔需要安慰;就算连安慰都不需要,也可能偶尔需要陪伴。无论别人是在陪伴你、安慰你,还是帮助你,他们都在主动花费自己的时间——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强求,除非人家心甘情愿。可是,别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在你身上呢?因为你们之间有“相互”、有“交换”。
为了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不碰壁,我们要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的人。帮助身边人的方法很多,但其中最有价值也最被重视的往往不是金钱帮助。在我们决定是否要对某人提供金钱帮助的时候,需要弄明白这样几件事:首先,我们自己可能并非真的有能力提供金钱帮助;其次,需要金钱帮助的人很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最需要的并不是金钱;再次,金钱帮助说不定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金钱可能有去无回;最后,因为我们没有提供金钱帮助而心怀怨恨的人,就算我们为他提供了帮助,他最终也不见得会真的心生感激。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一定要尽量抽出时间详细地回答前来问你一道难题解法的同学——只要你确实知道正确的解法,因为知识往往会在传递过程中让交流双方都发现新的意义。如果在外地的朋友来电话求你帮忙去书店买本书并寄给他,那就一定要尽快——当然,你必须同时告诉他可能会有些耽搁。当身边的人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
如果我们主动去帮助别人,那么接受我们帮助的人往往会加倍地感激我们。主动帮助的基本方式就是共享。如果你发现某品牌的显示器正在做特价促销,那就不妨把这个消息打电话告诉身边几个可能喜欢这个产品的人。如果你像我一样觉得姜文的《让子弹飞》拍得实在太精彩了,那就像我一样顺手买几张它的零售版光盘放在包里——不知道哪一天你跟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提起来,就可以在他们的惊喜中告诉他们,你这里有光盘,谁今天埋单就送给谁!
最后,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在决定是否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要考虑他是否值得我们帮助。同理,当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如此判断。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拿出一张纸,把值得自己帮助的人的特征都写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特征?如果并不满足,自己是不是应该想办法改进?另外,不要觉得优秀的人不需要自己的帮助,其实我们总能发现,优秀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帮助。为什么?因为所有的人在潜意识里都清楚,帮助优秀的人给自己带来的回报很可能会比帮助一般的人更高。相信我,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
以上内容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
喜欢的朋友,请动小手扫码关注,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