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品牌,我们常常会将它和【效果】两字对立起来,于是形成“品效”这个概念。
【品牌】和【效果】其实是两回事,很多公司之所以做不好品牌,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因为一直使用效果思维,来处理品牌问题。
效果是一种消耗行为。一家公司花钱投广告,买来的流量,需要当场用掉。对短期成交要求很高,用户短期不会买,可能永远不会买。
但做品牌,其实是一种投资行为,它投资的是等品牌做好后,能够带来的品牌溢价和市场优势。
很多品牌人,都会面临下面问题:
品牌活动做的热闹,可是看不到立马的结果,老板问,这钱花的到底值不值?
既然品牌是投资行为,就具有滞后效应。所以需要我们对待品牌工作需要耐心。
一旦你的品牌像“ 怕上火喝王老吉 ”、 或者星巴克一样强势,你会躺着享受品牌的美好。
然而现状是,做品牌时,很多创始人还是抱着效果思维,对品牌活动要求短期结果,或者觉得只要能招到一个足够优秀的品牌总监,就能快速打好公司品牌。但事实上,没有对品牌这件事的深刻认知,找到再好的品牌总监也要被搞残废。
据统计,国内有大约7000万人从事大营销行业,其中真正能将品牌做好的,可能不到5%。而具有成功创业经验,能够站在创始人高度,从企业战略层级出发指导品牌建设的,更是少之又少。
做好品牌,和做好其他所有工作一样,高手都有自己的“套路”,或者说,“方法论”。
小马宋老师,在他所写的《朋友圈的尖子生》中,对其中一个人评价,说这个人是“ 套路的胜利 ”。
这个人是李倩。
李倩是感觉要火学院的老朋友,第一季要火大课的担当,同学们亲称倩姐。
关于做品牌,倩姐有一组精彩的比方:
1、品牌执行=内容+渠道+时机
2、内容是子弹,渠道是枪膛,时机是扳机
3、子弹要精,要明确;枪膛要大,要宽敞;扳机要快,要瞄准
短短几句,指出了该如何协调企业资源和各个职能,快速为品牌造势。
关于为什么很多公司做不好品牌,下面是倩姐的一个观点:
一些公司创始人对于品牌工作,处于一种“不明觉厉”的态度。只知道品牌很重要,但又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即使是找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品牌负责人,却不愿放权,反而对品牌工作多加干预。而品牌负责人想做些什么事情,都需要经过创始人或CEO的首肯。没有战略级的权限,调动不了公司资源,自然做不好品牌工作。
最后,品牌负责人空有一身劲,却没办法发挥。创始人却觉得耗费了这么多资源,品牌还是做不好,两方同样叹息:“品牌真难做。”
对此,身为品牌创始人的李倩的观点是:CEO应该是公司的首席品牌官,并具有不可推卸的品牌责任;市场和品牌负责人,是一个公司品牌的直接执行人。有责任对上沟通直到战略明确、权限清晰,才能展开工作。
“对于企业创始人来说,品牌是战略,一个再强的品牌总监,也拯救不了你的懒惰。”
CEO最先需要的,不是品牌总监,而是品牌思维。
李倩的经历,也颇为传奇,前腾讯新闻主编、前青山资本董事总经理、有情绪科技创始人,网红人工智能公司格灵深瞳品牌总监,腾讯热点栏目“新闻哥”创始人之一,甚至还曾在中科院就职……这些经历,让她被誉为国内少有的“媒体+资本+创业”的品牌践行者,也是少有的“理性派” 品牌人。
倩姐也曾成功投资花点时间,并指导其配置品牌资源,健全品牌体系。同时,她也是千万级关注的微信订阅号“新闻哥”的创始人。
“将一个想法,做成一个品牌”,在她眼中,品牌建设不是什么玄而又玄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一套系统打法去做好。她对于品牌建设的观点,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关键问题。
作为在行的营销类行家,倩姐也神奇的保持了该领域的“三高”状态:约见人数高、约见价格高(3000元 / 次)、好评率高(平均9.8分)。
在她看来,在做渠道推广时,要找大渠道,获得大流量,否则品牌无法得到足够曝光,再好的文案也白搭;
渠道该如何推广,要把控好时机。通过前期的小范围预热后,要看准时机,将能用的渠道资源一口气全部打出去,这样才能通过有限资源带来最大的品牌影响。
接下来几分钟,请你盘点一下自家以往的品牌打法是否及格:
品牌定位是否做到与众不同?是你自嗨式地自以为不同,还是根据用户需求所做的差异化定位?
是否能站在战略的高度,系统组织公司的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益?
有没有一个好的品牌故事,让读者迅速记住你的品牌?
在资源、渠道有限的前提下,有没有做到将资源一次性集中使用,以求达到最大影响?
在日常的品牌运营中,有没有通过一些小活动,来保持品牌话题性?
有没有争当细分领域行业前三的战略目标,是否能用品牌战略来带动企业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