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序言及评论文章摘要
范存刚(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著名画家)序:
周铁衡先生一生颇富传奇。他是白石老人的弟子,书、画、印皆受老人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和发明。其大写意花鸟、山水皆能删繁就简、呈现出一种朴质无华的自然之美。其逸笔草草里、其率性挥洒间,文心映现于画境、笔墨浑然于天成,成为了白石老人一脉重要的文人画传承者。但必须承认,我们今天对于周铁衡先生艺术的理解与研究尚需继续地深入,并且使其作品及其影响力回到它应有的高度。
初国卿(辽宁省散文学会会长、沈阳市收藏家协会会长、著名学者)序:
在终古月明里的辽海诸家中,铁衡先生是我“仰之弥高”的人。我敬佩他的文人情怀和士子风骨,更景仰他艺术的全面和充满个性的杰出成就。我们现在一般只知道他是齐白石的弟子,其实周先生是艺术家中的大才和全才。他具有五车之书的学养,深小学、知哲学、晓美学、善诗文、通音律、精金石、富收藏,如果给他安排头衔,他可以是诗人、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古琴家、收藏家、医生。这种综合性的全面的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从来都不是一般艺术家所能达到的。
刘曦林(著名史论家、书画家,曾任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 ):
惊异其笔墨之精能,写意之高超!细阅之,却是齐白石弟子周铁衡之作。诧异而思,此人之成就,不知何故竟淹没了多年,怨哉!
铁衡先生作品为一平方尺之作,纸虽小而笔墨雄放,境界高阔,览之心胸为之豁然,真畅神者也,写意者也。先生所画以花鸟为多,次为山水、人物。其花鸟无非是荷花、游鱼、梅雀、菊蟹、八哥、葡萄、雏鸡、嫩芽、瓜果、菜蔬等平凡物事。但章法巧妙,有起承转合之致;铁笔苍劲又自如,若草书婉转;色彩明丽呈沉稳之质;墨色相衬有线面对比之趣;鸟姿灵异寓简笔折转之中。效缶翁、学白石而不似吴齐,奇思妙想笔墨灵变处当不让前贤。其画多从于心,发于意,若在玩赏中传达出审美技巧,不经意中触画学三昧。他尤喜画东北常见的松鼠,有诗句曰:“穿枝鼠到助诗成”,“翠叶曾藏鼠,虬枝欲化龙”,品画读诗,又引发出文思的回味。
研讨会现场
王平(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中心主任、著名画家):
周铁衡生活于复杂变换的历史时代,终其一生保持着文人风骨,游于艺的情怀,保持着精英文人的生活方式。他是一位通才,“笑我多能于一身”,学一样成一样。他认真对待每一幅画作,完整精到。以其真性情相交于齐白石、郭沫若这样的好老师、好朋友,并转师诸家终成笔墨大家,诗书画印皆精,是画坛的遗珠,应深挖,在全国层面推广。
周铁衡笔墨的可贵处是重品比德,自有个性、风神,体现生活构成与意境,并具时代感。当代绘画讲造型,多走不进比德文化,这需要重拾。
此次展览是周铁衡先生的儿子大力传播其父艺术成就、风采。这仅是开始,广泛认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需要推动的过程。我们愿尽己之力。
张桐瑀(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
绘画标杆抬高一百年,周铁衡依然站得住,可周铁衡几乎被埋没。没被介绍出去,是巨大憾事。他是一个标杆、旗帜。用素描在画画,只见素描,不见笔墨,这是远离绘画本身。周铁衡直接切中绘画主题,笔墨自然铺展,润物言情,方寸见天地。
文化繁荣发展需要出大名家,笔墨达到如此高度的大家周铁衡需要为国人所知所学。
刘墨(著名学者、画家、书法家):
周铁衡面对晚清民国后的时代转换,转换得很快。他的笔墨有很强的时代感,并经得住时间,是物我交融与人文修养的结果。他在医学、文学、音乐、书画印方面,造诣广博。他的大写意文化底蕴深厚,有书法知识的根底,富诗心,善文章。
东北的文化高度让人看不到,但不是没有。除了地域内待推广的名家,在沈阳的东北大学驻留过众多赫赫有名的人物,罗振玉、郑孝胥、林徽因等等,需要去挖掘的层面很多,东北文化深厚的东西尚没有凝聚成传统。这是一个文化课题。
荣宝斋的“风起辽海”对文化的挖掘,令人赞赏并支持。
刘默、王平、张桐瑀
李仲元(著名学者、书法家):
今天我们在这里追思一位老人,拜赏他的遗作。周铁衡先生是一位在绘画、书法、诗文、篆刻领域都取得超凡成就的大才,全才,是那个时代与沈延毅先生并耀艺苑的双星。他是中国文人画传统艺脉的最后传承人。他把吴昌硕、齐白石的高艺继承并发展,影响带动了辽沈艺术之发展。故在他逝世50年后我们还要隆重纪念他。铁衡先生艺韵永在!
孙世昌(鲁美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周铁衡,他的中国文化与书法功底深厚,是大写意的标杆。不仅是画家,有诗人的情怀,有书写的韵致,这个高度非常人能做到。
用色用墨个性特点突出。突破齐白石、吴昌硕象征性的运用,笔笔随着情感跳动赋予不同节奏,具有丰富的情感。这是自我的发展与超越色。画面组合讲究形式美感,是比较早的探索。
徐甲英(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这是迟来半个世纪的展览。周铁衡的画全部是“写”出来的,没有描,全部为书法用笔。长锋行笔有微妙提按,收笔有回锋运用。中国画的特质是造型的写意性与笔墨的表现性。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忘其形。周铁衡是此中高手,他的画面笔笔排列得具有音乐的韵律感,且自然而然。留白富形象性、调节性,给予观众想象的余地。希望辽沈的书画家留住展览的温度,拥抱新的辉煌。
吴云华(鲁美教授、著名画家):
周铁衡是那一时代的革新家,继承吴昌硕、齐白石的精髓,又有突破发展,笔墨神韵与艺术标准均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也启示我们东北在中国画方面是有话语权的,挖掘、传播地域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的繁荣也需要大师、名家的精神引领。
刘东瀛(鲁美教授,著名画家):
感震撼,是写意画的代表。笔情墨趣富诗意,思维空间宽宏。画面传达出精神世界的丰满,用笔用墨精到精彩。
李仲元、徐甲英、聂成文、刘东瀛
孙世昌、许勇、唐昆(主持)、初国卿(学术主持)
吕晓( 北京画院齐白石研究中心):
对周铁衡先生的艺术,东北研究欠缺,不单是辽宁的不足,是全国研究的不足。周先生离世过早加之诸多因素造成了如今的被动局面,让我們利用這次契机,重拾并重视研究,把周铁衡本來的面目恢复光大。
许勇(鲁美教授、著名画家):
周铁衡的绘画无论怎样的人生际遇,始终富有激情与浪漫主义的诗意。这是对自然和生命美的礼赞。
聂成文(中国书协顾问、著名书法家):
周铁衡是近现代大家。笔墨苍劲,老到。作品与生活密切相关,生动,境界新,放在当代毫不违和。对传统的理解,对自我的表达值得一再品味、学习。
张振忠(著名学者、书法家):
透过画展,看到了深刻的三层关系:一,时代和人的关系。周铁衡的绘画表达了时代文人的追求、态度,对美的发现。二,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周铁衡行医、写诗、作画,弹古琴,是他的日常生活,是情趣和文化色彩的自然表达。三,和画家自我的关系。可以看到周铁衡的书画和齐白石、吴昌硕、赵之谦等关系紧密,但更多的是自我,把自己融入画中,涉笔成趣。
文化靠什么托起,如何张扬,它的文化符号、标志在哪儿,什么值得推崇提倡可以影响以后的文化艺术创作。今天的展览,看到了我们想看到的东西,也更令我们希望看到未来。荣宝斋做了一件弘扬文化的好事。
常海成(衡水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冀州市政府历史文化顾问):
周铁衡出生于文化世家。河北冀州也是文化古城。天然人文孕育了一代名家。我们计划成立周铁衡基金会,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
徐萍(著名美术评论家):
感谢各位前辈、各位朋友,特别感谢张桐瑀先生对周铁衡艺术的高度关注与弘扬。这次展览与研讨激发了学习、挖掘、宣传周铁衡优秀艺术的激情,也点燃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
徐萍、张振忠、常海成、吕晓
吴云华及研讨会现场
周铁衡简介:
1903年生于河北省冀县。原名周德舆,“铁衡”乃是其字,民国年间因其书画及篆刻常以此字署名,故人们常常称其周铁衡,从此便以字行之。
别号半聋楼等。父亲周樾溪为清末最后一科进士。八岁随父亲至安东上任来东北,寓居沈阳。
十六岁拜东北名家邱烟云、北京齐白石成为入室弟子。
二十岁入南满医科大学,二十五岁留学日本九州大学,于西园寺公府上与郭沫若相识,成为终生挚友。
三十岁始收藏清代货币,著有《清泉轶录》,收录祖币163种,母币74种,清钱中绝少者18种。
三十六岁任奉天美术学会委员。1948年任东北文物处顾问。1950年为抗美援朝组织文物义卖,捐献文物123件,予东北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筹处。
1955年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1960年为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63年任沈阳市文联副主席。1964年任辽宁省美协副主席。
展览日期:
2017年10月13日—10月21日
展览地点:
荣宝斋沈阳分店美术馆(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99号)
周铁衡篆刻作品 郭沫若
周铁衡绘画作品 郭沫若
齐白石为周铁衡治印
总编辑 凌 鹤
摄影 韩冰 邢桂铭
制作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