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文史宴”(微信ID:wenshiyan80s)授权转载。
《大军师司马懿》结局了,但司马家族的故事还没结束。本文讨论的是西晋大乱的直接肇始者司马炎。在通常的历史记载中,司马炎尽管结束了三国乱世,但是人们却更多记得他大封诸王与立愚儿为嗣的“愚行”,认为其埋下西晋大乱的祸根。但这其中,是否也存在着出于局势的束缚与无奈的选择呢?
如果说司马代魏的奠基者司马师在历史上被相对忽略,是因为司马懿和司马昭都太出名了,那么作为三国乱世终结者的司马炎不被重视,可有点太委屈了。
这位在大一统王朝开国之君中除了王莽外最不受待见的皇帝,完成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乃至曹魏历代帝王都没有实现的功业,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三分割据,又开创了号称天下无穷人的“太康治世”。
可惜终因为晚年的政治失误和择储方面的失败,埋下了日后八王之乱的祸根,毁掉了自己一世的业绩。以至于有些人在谈到司马炎的时候,都不屑一顾的说,要不是有司马懿这么个好爷爷,他怎么可能统一中国?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讲一讲这位中国史上最尴尬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
承袭父位,三分归晋
司马炎出生于公元236年,同年东吴老臣张昭、曹魏司空陈群相继去世,距魏明帝曹叡驾崩也只剩三载光阴。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和三任妻子都没有儿子,身为司马昭大儿子的司马炎便也成为了司马懿的长孙。然而此刻的司马懿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品尝这份喜悦,在曹叡的指挥下,刚在西线耗死了诸葛亮的司马懿又马不停蹄的踏上了远征自立为燕王的辽东太守公孙渊的战场。
高平陵事变那一年,司马炎年方十四,祖父从四朝老臣到窃国权臣的蜕变和对曹爽,王凌等政敌的背信弃义,给这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上了权力斗争的第一课。
司马懿、司马师相继辞世后,司马昭接过权柄,在篡魏立晋的道路上一去不返,和多年前的曹孟德一样,晚年的司马昭也在继承人问题上遇到了难题。
按说既是长子,又是正妻王元姬所生,司马炎理所应当承袭父亲的位置。
可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讲过,对篡魏立有大功的司马师生前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加上司马昭自己也喜欢这个被过继出去的儿子,故以“此景王之天下”为由,欲立司马攸为世子。在贾充、裴秀等重臣“中抚军(司马炎当时的官职)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的进言下,才决定立司马炎为晋世子。
司马昭在攻灭蜀汉的第二年中风而死,司马炎接过了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几个月后又逼迫魏国末代皇帝曹奂(其父正是那个曹叡驾崩前夕差点当上大将军的燕王曹宇)退位,自己取而代之,建立晋朝,历经祖孙三代人十六年的努力,司马家族终于完成了篡夺魏室的最后一步。
晋建国后,盘踞在长江以南的东吴政权成了司马氏统一全国的最后障碍。经过西晋十几年的战争准备和东吴内部因接连宫廷斗争和孙皓暴政引发的混乱,279年,司马炎以杜预、王濬等为将,发兵二十余万,陆路水路并进南下,一举攻破吴都建业。孙皓投降,吴国灭亡,三足鼎立的乱世宣告结束。
除旧革新,宏治太康
很多人认为灭了吴国的司马炎就和缔造了开元盛世后的唐明皇一样,满足于自己过去的成就辉煌,在享乐和歌舞升平中日益沉沦。事实上,灭吴后的司马炎确实难免得意忘形,甚至做出了不少荒唐的举动,却还不至于就此失去了曾经的雄心壮志。趁着踏平江南,一统中原的余威,他乘胜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这场改革的核心是解决汉末以来的土地问题,为了遏制渐趋严重的土地兼并,保证国家的税收来源和徭役征发,就在灭吴的同年,朝廷颁布了被称为“户调式”的改制,内容大致有:
占田制,所谓占田就是国家允许农民占有依法规定的田亩,正丁男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在占田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有二十五亩,丁女有二十亩要课税,这叫课田。每亩课田谷八升,不论田地是否占足,均按此定额征收。
户调制,丁男之户,每年输绢三匹,锦三斤,丁女及次丁男之户减半。
品官占田荫客制,一品官员可占田五十顷,以下每低一品减五顷。官员享有不用课田,不缴户调的特权,甚至可以按官位高低荫庇其亲族,多者及九族,少者也有三世。
此外,出于巩固自身权力的需要,司马炎对汉魏以来的政治体制也进行了改革。包括分封宗亲、重用外戚杨氏以稳固政治平衡、颁布《晋律》(又名《泰始律》)、设立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以安置功臣等。
新政在短期内获取了良好的成果,统一后不到三年,全国人口增长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多万户,农业生产和国家税收也有提高,史书谓之曰“太康之治”。
经济上有所作为的同时,晋军在战场上也取得了新的胜利。282年,安北将军严询率兵在昌黎大破鲜卑,斩敌数万人,迫使鲜卑首领慕容廆投降。
南擒孙皓,北扫鲜卑,继秦汉后,疆域更为辽阔的晋帝国俨然东亚大陆新的强权。
身不由己,帝国悲歌
讽刺的是,晋帝国的辉煌不过昙花一现,就在司马炎尸骨未寒之际,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接踵而至,刚刚统一的帝国又陷入四分五裂的战乱中。
《三国志13》中的司马攸
后人把这一切的责任推到了司马炎头上,指责他大搞分封让宗室有造反的资本,土地改革不但没有限制土地兼并反而加剧了士族和地方豪强的特权以至于让士族在晋室南迁后壮大架空皇室,晚年昏聩挑了个傻儿子当皇帝等等。
确实,对晋帝国迅速败亡,司马炎毋庸置疑有责任,但他生前的所作所为,也极大地受到了时势的局限。
不同于两汉,司马氏是通过禅让的方式从曹魏那夺取了权力。比起武力革命,禅让这种相对和平的上位方式固然可以减少改朝换代过程中的流血(当然司马家夺权的时候也没少杀人),但也因此无法对前朝的政治体制和社会阶层进行过于彻底的改变,依靠士族门阀的支持才登上皇位的司马氏,尤其如此。
分封诸王正是司马炎为遏制地方豪强所做的努力,东汉以来,地方豪强的力量开始抬头,在魏晋之际已呈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作为皇帝在地方的代言人,对他们的势力多少会起制约作用。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吞灭三国是整个司马家族共同的努力,而不单单是司马昭—司马炎这一支的功劳(司马师—司马攸一支和司马孚—司马望一支的功绩甚至可能更大),现在司马炎已经分到了皇位这块最大的蛋糕,其他几支再怎么样也得分几块小的吧?分封诸侯既可以让他们去对付地头蛇,又能完成司马家族内部的权力分配,在当时不失为一箭双雕之举。
八王之乱的八王封地
至于立傻儿子司马衷当太子,除了因为顾忌司马衷背后的外戚势力外,三国时代因废长立幼导致的政治混乱和败亡也让司马炎不得不吸取教训。当然,希望喜爱的孙子(司马衷之子,后为贾南风所害,此事成为八王之乱导火索)能在日后继承大统和不愿意把皇位传给曾和自己争夺世子之位的弟弟齐王司马攸也是司马炎传位给惠帝的重要原因。
290年,带着对朝堂斗争的力不从心和对帝国命运的担忧,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年五十五岁。他一手开创的帝国也在此后跌入苦难的深渊。惠帝无知,皇后贾南风把持朝政,本该同地方豪强互相制约的诸侯王却在豪强的拥护下一一起兵。
西晋的崩溃
强大的帝国在骨肉相残的惨剧下分崩离析,武帝时代被晋压制于塞外的匈奴、鲜卑等蛮族趁虚而入,太康年间的繁华如梦逝去,中原大地迎来了又一场大争乱世。晋室南逃,世家大族再度膨胀,东晋皇帝沦为门阀的吉祥物。
“这天下哪有不死之人,不亡之国,不掘之坟”,司马炎,当你看到刘裕把刀架到司马德文脖子上的那一刻,会不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