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电影
每天讨论一部好电影
关注
没错,狂人今天要说的就是《钢的琴》
由张猛导演,王千源,秦海璐为主演,主要讲述了在东北地区90年代初,钢厂工人陈桂林下岗之后和妻子小菊离婚,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完成女儿的音乐梦想,因此,召集了一帮朋友,筑造出一架钢铁铸造的钢琴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电影在影视圈中广受好评,但最终的票房只有惨淡的不到700万。
电影圈有个奇怪的现象,好的口碑往往不等于好的票房。
这其中除了与电影本身的题材有关系,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套路是大IP+流量明星,而《钢的琴》明显和这两者相去甚远。
中国从来都不缺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和好的演员,缺的是愿意静下心来欣赏的观众。
在电影中扮演陈桂林的是一直以反派角色活跃在影视圈的王千源,他在《破·局》、《健忘村》、《解救吾先生》当中所扮演的反派入骨三分。
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他在观众的心目中已然定型,如果不能靠演技去征服观众的话,那么在观影时,就会有一种出戏的感觉。
另外,陈桂林这一角色并不是普通的中年下岗工人,他的身上既有市侩小民的庸俗和精明,同时血液里也流淌着音乐家的浪漫理想主义。
可以说,陈桂林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甚至可以说,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质,就是这部电影的特质,既现实又文艺。
王千源没有让观众失望。
在这部电影里,他的每一个眼神,细节,包括形态,都让人把他跟陈桂林这个角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王千源本人更是凭着本片获得了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淑娴在《钢的琴》中是少有的女性角色,她和陈桂林之间也是本片当中为数不多的爱情元素。
她这部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泼辣、多才多艺、无条件地支持着陈桂林。
而有趣的是,在现实中,淑娴的扮演者秦海璐在拍摄这部电影时不但不收取片酬,还从中资助让电影得以面世。
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喜剧电影。而陈佩斯说:“一切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笑是果,悲是因。”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画面和情节都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比如说,在开头的时候,陈桂林所组织的小乐队在葬礼上演奏着高雅的曲目,却在家属的要求下换成了欢快的步步高,这一幕看来,荒诞而心酸。
他们对音乐或许有着自己的理解,但在面对现实时,他们又不得不低头。
如同整部电影的大时代背景,他们曾是时代的宠儿,享受着工人的荣誉和地位。但在变革的洪流当中,他们只能默默服从。
整部电影其实很少刻意地去表现悲伤的情绪,而是用平实的情节和画面去慢慢渗透,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凉和无奈。
电影结尾的画面十分有意思,在废弃的钢铁分厂中,陈桂林的女儿处于画面中央,弹奏着真正意义上的钢的琴,而镜头慢慢拉远,所有人渐渐缩小。
也许,钢的琴并不单单只是指钢琴,更是这一批钢厂下岗工人弹奏出来的时代的悲歌。
比起故事情节,我更想跟大家谈谈这部电影的影调、画面构图和镜头运用。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90年代经历了下岗潮的东北地区,所以影调的处理上整体偏黄,色彩的饱和度也较低,在画面当中更是极少出现亮色的物体,让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整部电影的时代感和悲凉感。
场景布置方面,几乎每个镜头里都可以看到浓烈的工业气息,无论是贯穿了整部电影的烟囱,还是暴露的钢筋和废弃的材料,都在观众宣告:如同英雄迟暮,属于重工业的辉煌时代过去了。
另外,《钢的琴》有许多的画面都是采用对称的构图。 电影当中最巧妙的应该是陈桂林和前妻在空地上对话的那一段,在这个画面中,两人背后有分岔的屋顶。
不难看出它们两者的区别,陈桂林所对应的屋顶早已破败不堪,而女儿终将也要离开自己。
场景的直白和内心深处的隐忍相得益彰,意境满分。
《钢的琴》中往往都是人物在前景占据一小块比例,面对着镜头表演,而场景占据较大的比重。
这种做法可以让观众从当时的场景当中去自我领悟,感受氛围,而不是单纯地靠旁白去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情节。
在镜头的运用上,很多镜头都是先表现场景,然后人物从画面两侧入画再接着出画,镜头运用十分大胆。
因为从观感上来说,观众会首先将注意力放在场景上,此时入画的演员如果无法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的话,感染力就会降低。
这种做法其实在电影中并不多见,它让整部电影看起来有一种话剧舞台感,因为考虑到导演想要表现的正是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用一个观众的话来讲就是,每一帧都是一副油画。
总体而言,《钢的琴》无论是在剧本的处理、美术的功力或是镜头表现的通感来说都是一部质量上乘,打动人心的好作品。
最终,两根烟囱没有留下,女儿也没有留下,但钢的琴还是做出来了。
也许正如电影里所说的:当有一天听说他要离开,我才意识到他一直在我身边,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默默看他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似乎有话要说,却又不知说些什么,时光荏苒,我们总要试着做些什么。
活着,就是挣扎,就是不消停,就是不服输!
——BY狂人
每天讨论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