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吴在天
来源 | 不懂点心理(ID:bddpsy)
01
有位女生发来消息说,国庆的时候,男友的爸爸被诊断为肝癌晚期。结果男朋友家里就提出,不如他们结婚好了,原因是,家里办个喜事冲喜一下。
她觉得这个理由真的是太荒谬了。虽然他们已经交往了两年多,但是他们各方面的条件都还不成熟,无论是经济还是心智。
怎么可能如此草率地就结婚呢?而且是为了冲喜,而不是真正的为了婚姻,她实在接受不了。
当她向男友提出自己的想法时,男友居然认为她太过分了,并对她表示很失望。
她说,她开始还挺委婉地跟男朋友说,现在结婚各方面条件都不成熟,而且结婚是两个人的事情,怎么可能用这个原因来结婚。
她说只是想表明下自己的立场,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可是男朋友居然对她说,爸爸快不行了,就算是求她了,就当是帮老人家了个心愿。
她看到男友那种状态,也很想陪伴着男友度过这一切,她也知道,冲喜是男友家里的主张,男友也是被逼迫着进行。
她觉得男友现在很无助,她很想帮助他,但是又很难忍受男友对她说的那些话。
她说,最受不了的是,男朋友对她说:“你总不能让他老人家,走的那么难过吧?”
说的好像变成是她的责任,好像是她故意让老人不舒坦似的。
现在男友下了最后通牒,说要么这个月月底结婚,要么他家里就会另外找个人结婚。
这让她既纠结又难受。纠结的是,想到这几年的感情要因此分开,她有些舍不得。难受的是,不但要因此放弃这段感情,而且还有种被强迫的感觉,不仅是被逼着结婚,好像还点自己做错了事什么的。
但是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何会有如此的难受?
02
这种难受,除了分手的纠结之外,更多的是,有种边界的被入侵感。
就像那位女生说的,好像她需要为男友的父亲负责一样,否则就会遭到道德的谴责,但这本来就不是她的事情呀。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有个在读中学的女孩,经常被班里的一个男生骚扰,这个男生,公开表示要当她的男朋友,但是被她拒绝了。有时这个男生会坐到她后面,扯她的头发,或者拉她的肩带,不断地骚扰她。
女孩也曾多次向班主任诉说这个情况,老师的批评,对这个男生似乎没有用。
有次,这个男生威胁女孩,说如果不当他女朋友,他就死在女孩面前。女孩极度讨厌这个男生,就对他说,你要死就去死。
结果,这个男生真的跑去楼顶边上要跳楼。学校一看不得了,赶紧把这个男生给劝了下来,再调查来龙去脉。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男生先让家长给接回去一段时间。
而女孩,则很无辜地,受到了学校和家庭各个层面的批评。
03
为什么女孩还要受到批评?
因为学校很害怕,女孩的家里也很害怕,如果那个男生真的跳下去了怎么办?谁来负这个责任?于是,学校和家庭就轮番的对这个女孩说,你这么说就不对了,你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呢?
没有人注意到女孩的情绪,没有人看到女孩的难过,也没有人去理解,女孩被骚扰的愤怒。因为大家都很害怕出事,更害怕担责任。
女孩的事情,反而就变得不重要了,女孩的边界,就变得可以侵犯了。
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转移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助感。
就像原始的人类一样,当我们害怕的时候,我们就会团在一起不分彼此,共生在一起,也就减少了恐惧感。
04
而共生的本质,就是母婴关系的原型。
婴儿出于生存的恐惧,他必须通过操控和使用妈妈,才能满足生存的需要。
他会认为,自己所有的需求妈妈都需要满足。婴儿和妈妈共生在一起,我的事也是你的事,所以,你必须对我负责。
但是对于小婴儿来说,这是正常的共生,因为小婴儿没有生存的能力,他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依赖妈妈,才能够生存下去。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说,2-6个月的婴儿期是正常的共生期,之后的都是病态共生。
6个月至2岁期间是个体化分离时期,这个时期孩子会开始尝试发展自己的能力,比如想自己爬着拿东西,想自己吃东西。再后来,他们说得最多的词就是“不”。
心理上的分离,是个体边界感的基础。
然而,我们却常常不考虑孩子的边界感。
孩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我们硬要喂着孩子吃,孩子想要自己拿东西的时候,我们友好地帮他拿过来。
我们常常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我们常把自己的事和别人混在一起,希望别人可以对我负责,而我们又常常跑去操心别人的事情。
我们的人际关系,都带着这种共生的性质。
所以,为了冲喜,边界不清的男友会对女友说,你不能让老人家走得那么难过。
所以,为了不出事,成年人会对被骚扰的女孩说,你这样不对,以此来模糊边界感,以此来掩饰成人内心的无助与害怕。
而最弱小的女孩,就不得不独自承受这些无助,恐惧与愤怒。
05
如何维护自己的边界,这让我想起王菲的一次采访。
记者问王菲,离婚的手续是不是已经办妥?
王菲说,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记者又说,读者想知道。
王菲继续回答,跟他们也没有什么关系啊!
还有我的一个朋友,双方的父母都逼着他们要二胎,她很有礼貌的对老人说,这是我们夫妻俩的事情。
老人说,这是大家的事情。
她又开玩笑地回复说,如果是大家的事情,那就要大家一起来努力了。
但很明显,造人这项运动只能是他们夫妻俩配合才能操作,大家的事情这个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这位朋友的父母一样,听懂了她的话,就不再过多的干涉她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了,不含敌意的坚决这一说法。
我拒绝你,并且态度坚决,但没有敌意,没有敌意,也就不容易产生冲突和情绪。这是树立边界感的根本原则。
我无需为你负责,这是边界;我愿意给你支持,这是情感。
只有边界没有情感,关系就疏远了;只有情感没有界限,关系就共生了。
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会让关系变得沉重。
健康的关系,是尊重彼此的界限,却又能给予相互的情感支持。
愿我们,都学会为自己负责。
愿我们,都能守住自己的边界,尊重别人的边界。
原标题:我爸快不行了 我们结婚吧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ID:bdd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