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建筑大学迎来了她的第六十五个春秋。回首这波澜壮阔、砥砺前行的六十五载光辉岁月,每一位建大学子都胸怀激荡。
昔日满怀壮志从此地扬帆的那些学子,如今都早已在各自的领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抛洒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校友用自己在建大的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
“建校65周年校友系列访谈”专栏,第五期推出1987级校友崔东旭。
——开栏的话
校友简介
崔东旭,中共党员,博士,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历史与理论”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和目前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成为我省城乡规划领域承担的最高层次课题。先后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优秀规划设计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规划设计成果优秀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4部。崔东旭教授从教25年来,秉持严谨治学、悉心育人理念,及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并坚持把科研成果写到齐鲁大地上,制定了《山东省建设用地标准》等一系列行业准则,主持了30余个乡村振兴样板项目规划,为我省区域发展、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我1987年入校,城市规划专业。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在老师带领下深入一线开展规划实践,到东北、江南的主要城市参观考察,提升了能力、开阔了眼界。在学期间,张书明老师教导我必须踏踏实实干实事儿,他的鼓励一直到今天还深刻地影响着我。
研究生毕业后,回母校任教是我确定的唯一选择,这里面既有投身教育事业的初衷,也有对学校的热爱。我是建工学院的学生,这是我始终引以为自豪的。让我感动的不仅是我的老师们传授给了我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这么多年来学校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我获得的知识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学校给予的,我也会一如既往地为学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理想是一直在的,而且很坚定。科研是大学教师的本职工作,有机会承担国家的研究任务是我们的荣幸。从2009年开始,从十一五的子课题到十二五课题再到十三五项目,我和同事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收获了很多成果。说到支撑我的力量,还是服务学校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吧,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让你全力以赴。
上课是不能讲成就的,这是老师的本分。当然,我觉得我的课讲得挺好的,这门《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课已经讲了25年,这周二是这学期第一次课,上课前又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这是每年都要做的。因为多年的讲课备课,地域城市发展史也成为我的主要研究领域,十几年来,我已指导十几位研究生开展山东省城市发展史研究,形成了50多万字、500多幅图表的成果。这些成果通过对古文献、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的系统综合,对提高课程质量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原创性的部分已在计划编辑出版。
65年来,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值此校庆之际,衷心祝愿学校发展的越来越好。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力争在支持博士授权申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和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取得更多的成绩。
坚守教书育人初心 勇担科研创新使命
——25年坚守,他将大爱撒在三尺讲台
主持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首次系统提出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分类分级体系,开山东建筑大学主持国家级重大课题先河;担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负责人,获批经费超3500万元,创山东城乡规划领域承担最高层次课题;制定《山东省建设用地标准》,首次提出商业综合体等新兴行业用地标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组建乡村振兴研究院,编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等区域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以上诸多“首次”“之最”共同指向一个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崔东旭。
成就背后,是崔东旭从教25年来扎根讲台、潜心科研、鞠躬尽瘁的每一个日夜。作为教授,他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每堂课都认真备课,从没有因个人原因调过一节课;身为导师,他指导学生开展原创性研究,用科研反哺教学;为了申报课题,他曾五天只睡5小时累到心梗,心脏手术后3个月又出现在讲台上……为了他热爱的这份教育事业,崔东旭“拼了命”,但他仍说,他愿意不遗余力地传递知识,奉献社会。
打破不可能将学校引上国家级“赛道”
2009年初,崔东旭在住建部一位司长的邀请下,参与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一个子课题。他加盟后,3个人1个月的工作就赶上了几个单位联合干了两年的进度。通过这次“打工”,崔东旭挤上了国家级“赛道”,但还只是“外援”。
当2011年崔东旭再次参与住建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申报时,校领导对他提出要求:不能总帮别人干活,要为学校申请一个课题。之前,学校还从未承担过国家级重大课题。
这个要求对崔东旭和团队提出极大挑战,团队中很多老师都认为“不可能”。但崔东旭凭着多年来积累下的学术视野和思想高度,以及不服输、不“躺平”的个性,让他成功争取到了这个任务,并抱有“既然要做就要做成”的信心和决心。
确定选题时,距离提交材料只剩一周,时间紧、任务重,崔东旭和团队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到全国多地寻求推荐专家的签字,在此过程中也曾饱受“冷眼”。“一所地方高校申请国家级课题,受到质疑是很正常的。”崔东旭说没有因此而打过“退堂鼓”。
当专家们仔细审阅了申报材料并在可行性论证中听取崔东旭的答辩后,被他对课题任务的精准把握,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出口成章的严密逻辑征服了。最终,他们成功拿下“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国家拨付纵向经费570万。自此,他带领山建大城乡规划学科成为国家级“赛道”上的正式参赛者。
2012-2016年,崔东旭主持该课题展开研究,从效能评估、规划模拟和辅助决策三个层面,集成创新了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规划3项关键技术,首次系统提出了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分类分级体系、综合效能评估技术和设施选址布局决策方法。构建了1个空间数据库,获得2项发明专利授权和8项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23篇,出版专著3部。
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在山东半岛城镇群、烟威和东滨都市圈规划中得到应用,并为青岛市建立了重大基础设施空间信息数据库;在潍坊开展了“1+5”都市圈城际交通预测和换乘枢纽规划。结合课题开展的山东半岛城镇群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研究获得了2015年度山东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程振华、李秉仁、冯长春等权威学者对课题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吴志强院士认为,该研究成果创新性突出、技术成果丰富,对我国城镇群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创省内学科领域之最
有了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经验,崔东旭开始把眼光聚焦到国家战略重点—“乡村振兴”上来。2019年,为申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崔东旭带领团队奋战6个多月,材料提交前两周更是通宵达旦,加班最长时40个小时不吃不睡,用坏了3台投影仪。
在项目视频答辩的15分钟里,崔东旭用与计划时间分秒不差的14分50秒,又一次征服评委,在与若干“国家队”名校的竞争中胜出。由山建大牵头、以崔东旭为负责人,带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家单位,共同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村镇社区空间优化与布局”。该项目纵向经费高达3508万元,是山东城乡规划领域承担的最高层次课题,崔东旭带领团队走上更大的平台。
要想带领“国家队”开展研究,就要树立学术权威,统一团队思想,这并不容易。崔东旭清楚地记得,项目团队第一次开研讨会时,名校专家们的“不服气”写在脸上,“大家各说各的,没有统一观点。”
“统一思想”是形成合力的第一要务,崔东旭凭借多年实践积累,快速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研究方案、逻辑严密的技术路线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时隔3天,当团队再次开会时,听了崔东旭的阐述,专家们的态度明显转变。现在,在团队微信群里,“听崔老师安排”成了常见表态,崔东旭和山建大城乡规划学科在业内的权威性不断彰显。
项目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围绕村镇社区时空演化规律和“三生”空间互动机理两大科学问题,聚焦农业现代化、规模化背景下的村镇社区演化趋势,首次提出“乡村社区圈”概念,在全国设定了300个典型村镇调研点。项目拟突破村镇社区类型识别方法,建立“特征分区+特色分类”空间发展图谱和数据库,集成绿色宜居村镇社区指标体系、“三生”空间格局评价方法、规划关键技术体系、空间发展动态监测和信息平台,构建“普适性框架+地域差异性指标”的绿色宜居社区营建技术标准。项目已在东北商品粮基地、华北旱作农业、华东华南季风水田、西南山地立体农业和西北灌溉农业等农作区开展研究,研发成果将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引和技术支撑。
依托该项目,在2020年7月22日,省委书记刘家义考察雄安新区一周年之际,山建大与雄安规划建设局、雄安勘察设计协会、石家庄规划院共建山建大雄安新区教学实践基地,合作开展乡村社区化发展研究,成为山东第一所挺进雄安新区、服务雄安新区的高校。
为科研能“拼命”
制定行业标准献策区域发展
山建大城乡规划学科是省内唯一泰山学者设岗学科,本科、硕士两个层次国家专业评估均为优秀,始终处在国内该学科办学第一方阵,这与崔东旭及其团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这样“硬核”的“内功”是如何修炼出来的?从学术造诣来看,崔东旭博览群书,积累了深厚的理论知识,去过他家的人都会被像小型图书馆的藏书规模震撼,他还经常为年轻教师和学生荐书,庞大的阅读量让他总能紧跟时代步伐,学术水平和思想站位不断提升。城乡规划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崔东旭广泛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设定的300处调研点,他也将逐个走完。
在精神层面,崔东旭永不服输,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这些特质让他成为团队中年轻教师的精神支柱。长期超负荷工作,让他两次累倒住院。2012年1月突发急性心梗,一度病危;2021年1月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但3个月后,他又站在了三尺讲台上。崔东旭为了事业能“拼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山建大的科研水平和组织经验,推动进一步整合优势学科,成系统地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该领域继续拓展。
多年来,崔东旭还致力于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区域发展献策。他扎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创新研究,先后主持研制《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2005年)》《山东省建设用地标准(2018年)》,由省政府颁布实施,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5年标准涵盖了区域宏观用地、工业用地、居民点和城市居住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五类主要用地的控制指标,制定了“宏观区域指标+定额指标”相结合的管控形式,建立了工业用地的建设强度、用地结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等的综合评价体系。
2018年标准涵盖了72个行业3000多个项用地指标,并首次提出商业综合体、养老社区和物流园区等新兴行业的用地标准,成为全省各类建设项目审查、用地批供和批后管理的主要依据,在提高全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倒逼落后产业转型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崔东旭主持的济南市公用体育设施专项、威海市抗震防灾专项、培育和壮大济南青岛核心城市、济南市中心次中心规划、菏泽大城市空间发展等研究,为行业发展和地方规划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九大以来,崔东旭团队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2018年,以山东省土地发展集团为平台,组建了山东省华坤乡村振兴研究院,在省内率先实施“百镇千村”乡村振兴计划。由于创新发展成效显著,该院于2020年10月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被授予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两年多来,研究院提出了县域统筹、整镇规划、重点建设的乡村振兴实施策略,编制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平原县、沂源县、鄄城县阎什镇和单县浮岗镇等区域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持了胶东半岛、鲁中山区、鲁北和鲁西南粮食主产区的30余个乡村振兴样板项目的策划、规划和产业导入工作。2019年9月,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在平原县召开的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现场会上,对崔东旭团队规划的桃园社区乡村振兴样板项目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推广经验;2020年6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在调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对崔东旭团队规划的菏泽舜耕社区和齐河“中国驿”泉城饮食文化小镇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崔东旭团队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将山东省的阎什镇、浮岗镇和荫子、王打卦、两县、小王庄四村列入规划设计和建成示范试点,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在全国示范推广。
把论文和成果写到祖国大地上,崔东旭用实际行动对这句话做出了深刻诠释。
2021年初,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而对崔东旭来说,为本科生上课是他的最爱和坚守,25年来,每次课都会提前10分钟到教室迎接学生。
崔东旭主讲《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课程已经23年了,他每年都要优化课件,补充最新内容,课前他总要费心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引出当天要讲授的内容,文学、历史、思政、科学等都可能是他的“开场白”。“听崔老师的课,让我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很多学生被他“圈粉”。
教师要上好课,不能局限于课程知识之内,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宽阔的眼界。崔东旭将教学视为科研的动力,在课堂中获取灵感,以高质量的教学有效推动对专业问题的深入思考,拓宽科研的思路和领域,同时将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充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艺术。
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也不只限于内容,从关注城市文化传承,到弘扬文化自信主题,到环泰山省会都市圈规划,到反补教学内容更替与创新,再到承担城乡规划学科省内唯一研究生省级优质课程。十余年来,崔东旭指导14位研究生开展了山东城市发展史论文研究,取得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在他的指导下,一大批学生进入国内外名校攻读硕士、博士。同时,他还抱有一种“服务”学生的姿态,只要是学生有问题请教,无论他在做什么,都会放下手中的活,直至解答到学生满意离去。
崔东旭对年轻教师要求严格,标准就是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不能比他低,这对他来说是一种传承。崔东旭是山东建筑大学前身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我的一切都是这个学校和学科给的,我立志回报它们,我愿意不遗余力地传递知识,奉献社会。”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25年如一日,崔东旭严谨治学、悉心育人、知行并进,在人民教师这个平凡岗位上,他牢记初心、践行使命、奋勇争先。这份初心也终有回报,他带领学生在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规划设计竞赛获奖,指导学生获得城乡规划专业唯一省级本科优秀毕业设计和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
2009年到2019年,在国家战略的驱使下,在服务社会的自觉里,在回馈学校的原动力中,从子课题到课题再到项目,崔东旭带领学科和学校在国家级项目的“炼金场”上实现了10年跨越3个台阶,不仅提升了学校科研水平,也表明了山建大城乡规划学科在全国的地位和服务全国的能力,展现了高校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
未来,崔东旭仍将继续把大爱播撒在讲台上,让研究成果扎根祖国大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起科技报国、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
山东建筑大学宣传部 编辑:程紫仟 责编:王建华 主编:张之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