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念俱灰,为什么是我,怎么会是我?”54岁的周燕(化名)是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不料在退休之际确诊乳腺癌。痛苦中,她独自写下遗书打算放弃治疗。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她的主治医生、浙大妇院外科副主任医师万芳,把她拉进了自己的微信群,让她脱离了水深火热。用周燕的话来说,“天天喝着万医生熬的‘心灵鸡汤’,渐渐有了求生的勇气和动力。”
像周燕这样的乳腺癌患者,在浙大妇院还有许多,而万芳除了是位医生,还是病友们心中的亲人。她的“阳光微笑健康群”,在近四年的时间里,通过网络守护着200多位乳腺癌“家人”。
微信群让乳腺癌患者放弃自杀
“当时真的不想活了,遗书都写好了,如果不是想着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如果不是万医生的耐心解答给我希望,我早就放弃治疗了。”周燕性格好强,年轻时为创业吃了许多苦,好不容易准备享受退休生活,却突然确诊身患乳腺癌。遭遇晴天霹雳的她怀疑人生,想要放弃后续治疗。
“门诊结束后,万医生邀请我加入了她创建的微信群,一开始我真没有心思关注,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周燕说,她绝望又不甘,随意看了一眼群聊时,发现这个群十分热闹,“我发现,万医生晚上十点多还在回复病友的提问,天天如此,我就把我负能量一遍遍倒给她。每次,她都会第一时间回复我,帮我调整方案,耐心又细致。我慢慢想通了,上天让我碰到这么好的医生,她都没有放弃我,我怎能放弃自己?”群友的相互鼓励和专家的有问必答,让周燕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转眼半年多过去了,周燕从放弃治疗、害怕治疗变为开始期待治疗,她手术切除了一侧乳房后积极化疗。“在这之前,我从没告诉过万医生我曾经想到了死,是她把我拉了回来。现在,我习惯一有问题,就给万医生留言,她的回复总能温暖我的心。”
群里走出20多位“天使”志愿者
“3年多前,创建这个微信群,也是源于一位患者。”万芳说,当时她接诊了一位50岁的女患者“杭杭”,因为体检发现双侧乳腺癌,做了乳房切除手术,“她是企业的中层干部,本来想着退休后开启新生活,不料迎面而来一场重病,术后化疗反应也尤其重。但她特别坚强,吐完后还能笑着鼓励身边的病友。”
在万芳看来,心态好了,病魔也就战胜了一半,因此她建了群,每看完一位患者,就会邀请对方入群。“希望这方小天地,让她们意识到自己不是唯一的个体,抱团取暖,也能在有了困难时随时找到我。”
每天,万芳会在群里做一些疾病科普,比如乳腺癌患者能吃什么,可以做哪些运动?白天门诊比较忙,她就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和晚上的休息时间,回复病友疑问。有时新患者一提问,群里有经验的老患者也会热心解答。
从万芳的病友群里,还走出了20多位“天使美丽志愿者”,她们都是乳腺癌患者,除了帮助万芳鼓励病友,每月还组织患者线下活动,提供术后管理指导。一位患者妃妃还和小姐妹做了不少美丽的帽子,送给化疗后掉头发的患者。
妊娠期乳腺出现无痛肿块别忽视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7年中国肿瘤的现状和趋势》报告显示,中国是乳腺癌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每年以2%的速度递增,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但乳腺癌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最多、愈后最好的实体肿瘤之一。在我国,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80%。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如果是I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5%。调整好心态,乳腺癌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我的微信群里,有病程10年以上的乳腺癌患者,也有术后复发的患者,但没有一个人离开。”万芳说,乳腺癌有几个发病高危因素:家族遗传史、免疫力低下、初潮在12岁前、绝经在55岁后、有不良射线接触史、饮食结构高热量高蛋白、心情持续紧张焦虑等。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不少女性认为乳房痛是癌变信号,但大多数乳腺癌都是无痛的,只是出现肿块。。”万芳说,许多妊娠期乳腺癌也容易被忽略,由于哺乳期乳房增大,患者容易将肿块当成“奶结”而忽视就诊。因此,她建议女性在怀孕前就做个乳腺癌筛查。此外,在35岁以前尽早生育,尽可能母乳喂养,对乳腺也有保护作用。
许多女性担心大豆中含有雌激素,不敢喝豆浆,甚至不碰豆制品,万芳也辟了谣,“恰恰相反,适量吃豆制品可以预防乳腺癌。大豆中含有的异黄酮类物质,可以降低乳腺癌患病率。乳癌患者建议低脂饮食,蛋白粉最好不喝。”
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孙美燕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还不错,请点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