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018年
筑地,也就是“造地”,这里是东京湾上的填海之地。
历经83年,今天关闭了。
作家坂本由香里说,
筑地市场关闭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原汁原味的筑地不在了
我在这里长大,离开就像失去大部分的过去”
运营了近83年的东京筑地市场,昨天(10月6日)进行最后一次金枪鱼拍卖。
中午时分,场内市场正式结束营业。
目前尚未決定筑地市场未來的用途,但预计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期间,会作为停车场使用和运送运动员的转运站。
筑地市场,1935年生于东京的一场地震之后,它的前身是日本桥鱼河岸鱼市,已经存在了超过300年。筑地市场从酝酿到诞生耗费了10年之久,生前它是日本最大的鱼市场,占地23公顷的市场面积相当于68个足球场。所有食物由7间大型水产批发商和3家蔬果批发商供应,其中水产和蔬菜中间商各有638家和103家。每日卖出的商品差不多有1600吨,日成交量达到15.5亿日元。
筑地市场是全日本鱼价的导向标。250美元一盘的积丹海胆,从北海道周边的寒冷水域捕捞之后,在此稍作停留,再销往各地;纽约的顶级寿司大师也会根据一早在这里的收获,配置当晚的主厨套餐。丹麦餐厅NOMA 主厨 René Redzepi曾评价道:“筑地是世界饮食的七大奇迹之一。”
它与光鲜亮丽的银座毗邻而居。那些锈迹斑斑、久经岁月的建筑(有些已经矗立了83年)与一旁的摩天大楼形成了强烈反差。从二战结束到东京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再到日本泡沫经济繁荣的20世纪80年代,筑地一直在此岿然不动。
严谨与有趣在筑地市场身上有很好的的平衡。这里不只是主厨们的天堂,也是全世界鱼生爱好者的“朝圣“地,它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的气氛十分严肃而紧张,人们耳熟能详的鱼生拍卖地,大名鼎鼎的金枪鱼拍卖就发生于此。被称之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几乎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曾说:“如果没有筑地市场,我们根本无法做生意。”
但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朝圣者们,也正在冲击着这座古老市场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有一种延续近300多年的筑地市场传统——“任性的市场饭”,这种饭专门提供给市场内的工作人员,有饭有肉,对于夜间从事体力工作的人来说,这种反时间的快餐是最佳选择。“快、好吃、便宜”是市场饭的基本需求。市场饭代表了筑地,或者说鱼河岸的文化,然而,最近两年,这种文化却受到沉重打击。
先是市场搬迁导致部分店家休业,接着,在“寿司泡沫”的冲击下,很多店承受不住,纷纷更换经营者或者关门,将店铺让给新的寿司店。鱼店的人们开始抱怨连天,他们发现自己没有地方吃饭了,原来“快”字当头的市场饭,居然要排队了。店家也变得不适应,以前“加藤”的大老板娘坐镇中央,见到外国人就大手一挥,不予接待,因为这里是给市场人吃饭的店。随着筑地市场变为观光地,为了适应新的生态,大多店家开始妥协,一旦放观光客进入,不能等的市场工作人员就不会再来。
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东京都知事的人,聚在“任性的市场饭”仅存硕果的八千代、天房内,表达着不满与不安。
不只是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与年年攀高的拍卖价格相比,数量越来越少的金枪鱼似乎被筑地市场的喧哗热闹所选择性遗忘。食欲是否应该有所节制的满足,成为蓝鳍金枪鱼生存的关键。
2017年1月5日,买家在筑地市场的新年首场拍卖会前查看冷冻的金枪鱼。当天早上,一条212公斤的蓝鳍金枪鱼以7420万日元(63.6万美元)的价格落锤。
自从确定要搬迁后,筑地市场的参观人数就增加了1.5到2倍。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鱼市、“东京的厨房”。
每天能为2500万人提供食材,日交易额能达到1500万美元。每天世界上捕获的鱼,5条中就有1条是在筑地交易的。每年的海鲜处理量达到70万吨,有超过400种海鲜可以选择。场内一天制冰180吨,用于保鲜。
因为美食的存在,这里自然也生活着很多老鼠,还有很多的猫。
日本美食评论家山本益博说:
“筑地市场不是世界第一,而是世界唯一”
“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常带着儿子来教他挑鱼,
“筑地很重要,没有它,我们就做不成生意。”
81岁的商铺老板渡部峰夫,在他9岁时便进入筑地市场,跟着叔叔干最脏最累的活,“不断地做送货打杂这些谁都不喜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