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爱婴招聘游泳馆工作人员一名
1,40岁以下,女性
2,主要负责婴幼儿游泳按摩及抚触
3,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息一天,周一休息
4,月工资1800元+提成
5,有经验者优先录用
去谱写世界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无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
我国提出的“一路一带”的战略构想,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秉持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建立一个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山东省无棣县,是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点,故以此为题,侃侃无棣古今海上的丝路花雨。
“无棣”一名源于夏商,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管仲曰:赐我大公履,北至于无棣。”无棣,是指无棣邑,无棣沟还是无棣山(碣石),目前尚无确考。无棣邑濒渤海,乃春秋齐之北鄙,地处“九河下梢”;无棣沟乃大河分支流淌在无棣邑北界;无棣山屹立于九河入海处的无棣沟畔。无棣县境,秦隶齐郡厌次县,两汉属渤海郡,隋唐宋属沧州,今沧州东北部属于齐国无棣邑。无棣县是古无棣邑重要组成部分。无棣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置县,县境曾是高城(盐山)、千童(饶安)、阳信的一部分。无棣,是古代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其历史传承可溯源于唐虞,滥觞于夏商,拓远于汉魏,隆盛于隋唐,赓续于宋辽金元明清。
【无棣饶富,鱼盐丝绸之乡】
说到“丝绸之路”,首先应提及古代丝绸资源。关于蚕丝的最早记载是《禹贡》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史记·货殖列传》载:“山东多鱼、盐、漆、丝。”“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冠带衣履天下”意谓天下人的丝绸制做的冠带衣履皆仰给于齐地。《通典》《元和郡县志》《新唐书》《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等文献中,均记载沧州贡赋中有绵、绢、绫、丝布。说明自古以来沧州丝绸业发达,无棣丝绸纺织水平也非同一般,宋代庄季裕《鸡肋编·卷上》云:“婺州红边贡罗、东阳花罗,皆不减东北,但丝缕中细,不可与无极、临棣等比也。”此处之“棣”,即指无棣。说明无棣的丝织已跻身一流。其他土特产,据《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五》记载有:“盐、五色柳箱、细柳箱、莞席、水葱布、细文苇簟、糖蠏、鳢鮬、兔毫、牡蛎、蜃蛤。”还有一种叫“沧州石”的特产,“沧州海岸沙中出石,其质长短不等,色白如粉,似细条萦绕石面,谓之络丝石,甚软燥而无声。每见装缀假山。”(北宋·杜绾《云林石谱》)。无棣濒海,有此特产,俗称“礓硌石”“礓狗子”,今名“料礓石”。
丝绸之路也常冠以“陶瓷之路”的美名,无棣一带陶瓷业也很发达,上世纪50年代在无棣县无棣镇韩家窑遗址发现古窑多座,附近出土石夯、石磨、红陶残片、绳纹灰陶残片、黑陶残片、白陶鱼形彩绘盘等文物,属于大商文化遗迹;1968年无棣佘家镇东李村施工时,在地面下约3米深处挖出50余个先秦瓮棺墓葬;2003年夏,距离无棣韩家窑遗址不远处的李屋村,在公路施工时挖掘出一处商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烧灶、窑址等,出土陶器有煮盐用的盔形器及鬲、簋、豆、盆、罐、瓮等完整者近百件,在附近还挖掘出春秋战国及汉代墓葬多座,出土陶瓮、陶鼎、陶鬲、罐、簋、豆、盂、壶等陶瓷制品。2008年无棣埕口镇东修路时在无影山之南挖掘出大量的夹砂红陶、绳纹灰陶及名窑陶瓷碎片及唐宋古币;2016年,黄骅郛堤城挖掘出数以百计的儿童瓮棺墓葬群,说明无棣一带制陶业发达。周边不远处还有定窑、磁州窑等名窑制品深受国内外所青睐。
无棣,自古是“北海之盐”的生产重地,亦名“渠展之盐”。海盐,在夏时代还曾被视为“奢侈品”,先秦著作《尸子》云:“昔者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此其祸天下亦厚矣!”(清·汪继培 《尸子校·中下卷·散見輯佚》)这里就把国王夏桀享用“北海之盐”,作为奢侈。海盐之珍贵略见一斑。姜太公的“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促进了无棣鱼盐垦殖的步伐。春秋齐国“官山海”绾海王之利,晏子曰:“海之盐蜃,祈望守之”(《左传·桓公二十年》),“祈望”是官名。后世在这里设盐场、盐官、盐司、榷务等专营海盐,促进了海盐规模发展。无棣一带的鱼盐、丝绸、陶瓷、海物等物产,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
【无棣航运,得天独厚】
无棣,具有北方古海上丝绸之路独特的区位优势。无棣县境内有自然航标碣石山(亦称无棣山、盐山、马谷山)、无棣沟(亦称无棣河、无棣渠、无棣水、老黄河)。
碣石山屹立于海滨,是从海上进入古黄河的标识,也是渤海湾南岸、西岸唯一突兀的自然航标;
无棣沟从无棣大沽河流入渤海,大沽河口是古代北方重要口岸。
“河”,是古代黄河的专用名称。无棣河之所以称之为“河,说明它是古黄河的支流。无棣河之所以又名之沟、渠,说明无棣沟(渠)是一条经人工浚治成的通海运河。无棣沟一名始见于南北朝时代郦道元《水经注·卷九》载:“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又东北迳盐山(按:碣石山)东北入海。”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直四》云,无棣沟“传说春秋时即有此沟,分大河支流,东注于海。”乾隆年间的《畿辅安澜志》云:“老黄河,古鬲津河也......又东北合无棣沟......至马谷山(按:碣石山)前由大沽口入于海。”清康熙进士,顾栋高巨著《春秋大事表·卷九下》哀公十四年,云:“苍莽河从西北来,黎阳白马望中开,流经郑卫迤齐北,无棣沟通海曲隈。”又自释曰:“(黄河)自东而北,则为齐之无棣,无棣即九河入海处。今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按:今无棣县)有无棣沟合鬲津河东入海。”该书卷六载:“今海丰县(按:今无棣县)为齐之无棣邑,《水经注》:清河入南皮县界分为无棣沟,流迳髙城入海。今河间府沧州之庆云县及武定府之海丰县皆有无棣沟,旧合鬲津河入海,通鱼盐之利。”
无棣沟虽名为“沟”,但不是普通“小沟渠”,而是一条很宽深的河道。1977年11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古河道调查队关于《盐山县浅层地下水调查报告》中指出:“无棣沟古河道(无棣河枝渎),自旧县(今千童镇)向东北经刘集、刘范、杨集出县境,宽800多米,年代当在2000年以前。”无棣沟的“支渎”两千年前宽度达800米,其主干道的宽度流量乃大于此,其通航能力也非同一般。《竹书纪年》及《水经注·鲍丘水》载:周显王十四年,“齐师及燕战于泃水,齐师遁”;方志载:“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齐威王兴师数千……至无棣河乘舟百艘,绕渤海湾进沽口,循鲍邱水北上。”(《三河县公路交通史略·古代漕运》 天津静一胶印厂 1986年1月印刷 P48页)说明到战国时代无棣沟已鲍丘水沟通,是齐国北鄙一条重要的的漕运战略通道。无棣沟伴随着后世平虏渠、永济渠的开挖,与大运河形成军资漕运网络,且为大运河主要的出海通道。
【丝路絮语,话无棣】
以无棣为支点的北方海上古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虞夏时代。《尚书·禹贡》载:“(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冀州)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请看:兖州人的特产“漆丝”通过水路达于河;海外岛夷的“皮服”(皮毛制品)夹右碣石入于河。当时的“贡品”,其实也是进行交换的商品。“入于河”的岛夷人与“达于河”的兖州人,就在无棣碣石一带相遇,进行以丝贸皮的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易,曰若“懋迁有无”。《尚书·益稷》载“禹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懋迁有无,化居。”意思是说舜帝命大禹治平水土之后,四海之内“懋迁有无化居”。懋:通“贸”,懋迁,即贸易;化居,即改善各自的生活状况。这是最早见于古籍记载的无棣碣石一带与海外商贸活动,无疑是北方古丝绸之路的滥觞。
商族是鸟夷的一支,曾活动于渤海湾附近,无棣邑属于商代的渤方国,曾是王族子弓的封地。《山海经》《竹书纪年》中有的先人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的记载,当时商族的先人赶着牛车或驯化的牛群到到古无棣邑进行商业活动;甲骨文卜辞中有商王在渤方国(含无棣邑)“观于渤日”的记载;《诗经·长发》中还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诗句。可见商代在无棣邑所处的渤海沿岸有军事、商贸活动,并已具备到达海外地区的能力。
周武王灭商,封箕子到朝鲜,箕子率族人(或有渤方国族人)数千从渤海湾海港出发,东渡到达朝鲜,教其民田蚕织作。把华夏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及文化通过无棣邑一带远播到了朝鲜。
孔子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由此可见,春秋时乘桴到海外的航道已开辟,出国并非艰难之举。《战国策》中苏秦几次提到“齐涉渤海”就更不足为奇了。苏秦说的齐涉渤海,无疑是从无棣邑起航。
姜太公封于齐,采用“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开放型方略,齐桓公用管仲“官山海”,设轻重成为“海王之国”。齐国桑麻兴盛,鱼盐丰饶,号齐冠带衣履天下。管仲曰“齐有渠展之盐”,无棣是“渠展之盐”的主要产地。史学界认为“渠展”是地名,在齐国北部(渤海)沿海。“渠展”之“渠”,一义为“车辋”;“展”有“延伸”之义,车辋的一部分为弧形。今无棣沟入海口大沽河东畔有广武城,俗称“车辋城”,处于渤海西南岸的弧形地带,此“车辋城”或与“渠展”二字有关。车辋城之南有月明沽、豆子[卤亢]。《太平寰宇记》载“月明沽,在(无棣)县东界,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也。”《方舆纪要》云“豆子[卤亢],在海丰县(今无棣县)东北,故盐泽也。”苏秦曰“燕南有碣石之饶”(《战国策·燕策》),足以证明无棣一带为齐国的鱼盐富饶之地。桓公时代,齐国疆土还没有到达山东半岛,齐桓公去世76年后,齐灵十五年(前567年)灭莱国,齐疆土扩大到山东东部,此时齐国鼓励“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国语·齐语》)说明齐国鱼盐业比东莱发达,且通过海陆运输向东莱出口鱼盐。同时齐国还“修河、济之流,南输(盐)梁、赵、宋、卫、濮阳。”(《管子·地数》)。“修河”乃是修整疏浚无棣邑境内的河道。《尚书中侯·霸免》云“齐桓霸,阏(è)八流以自广。”若果真如此,桓公时无棣河则为齐国北部的唯一主航道。另据《管子·揆度》记载,齐桓公问管仲:“吾闻海内玉币有七荚,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朝鲜之文皮,一荚也。”(译意,桓公说:“我听说海内珍贵货币的利用有七种办法,可以讲给我听听么?”管仲回答说:“朝鲜所产带花纹的皮张,是一种办法)。史学界认为,这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海外贸易记录。此时山东半岛方面的港口不属于齐国,齐国的内河及海上贸易只能依靠无棣河、济水。齐国以其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能直接掌控渤海湾南部航行的海上强国。故顾祖禹论曰“(沧)州控水陆之冲,绾海王之利。江淮贡赋,由此达焉。燕赵鱼盐,由此给焉。太公赐履,北至无棣。桓公用之,遂以兴霸。盖襟带雄远,便于驰逐。”(《读史方舆纪要》)
战国时代齐人邹衍创阴阳五行及大九州之说,于是齐燕间出现了一个“海上方士”阶层,掀起入海求仙活动,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赍童男女入海求之......後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史记·封禅书》)秦始皇之所以到无棣碣石山考问入海士,是因为徐福在无棣附近修建了千童城、丱兮城作为培训入海童男童女,碣石山一带是入海方士入海的基地,在这选童子、募百工、造舟楫、具衣食,多次出海练习。最后一次出海,徐福率领庞大的船队,载着数千童男女及百工、水手、五谷种子,沿无棣河经碣石山出海,浩浩荡荡向东方杨帆而去,《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把先进的秦文化、生产技术包括养蚕丝织技术远播海外。入海方士在碣石山一带入海求仙,对开辟古代北方丝绸之路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其历史影响深远。
汉初,韩信降燕下齐,在无棣境钩盘河北岸筑城,后人称作“信城”或“信阳城”(汉代阳信县驻地),因萧何通过这段河道运送粮米军需,故称为“萧米河”;韩信谋士广武君李左车在大沽河右岸筑城(即“广武城”),扼守河海陆路要冲,说无棣河入海口是重要的航运节点,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价值。汉武帝效仿秦始皇入海求仙规模更大,“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并海上,北至碣石。”(《史记·封禅书》)并在碣石附近不远处修筑望海台、麻姑城、大家(gu)姑祠(读作“大姑姑祠”)等。“马谷”与“麻姑”同音,无棣碣石山后世改称马谷山,或与麻姑仙人有关。“大沽”与“大姑”同音,古无棣河入海口称之为大沽河,或与“大家(gu)姑祠”有渊源。武帝时,已有“楼船将军”名号,武帝元封二年,“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勃海,兵五万” (《汉书·朝鲜传》)朝鲜投降,汉在其地置四郡,朝鲜降相韩阴(一曰韩陶)被封为荻苴侯,其封地“荻苴城”在今无棣县地。《读史方舆纪要》载“荻苴城,《邑志》云:旧有荻苴河,直抵海丰。汉武帝封朝鲜降将韩陶为荻苴侯,疑邑于此。”考其位置,当在今无棣县信阳镇大庄村附近,《海丰县志》(康熙版)云,大庄村南就有土城,或即荻苴城。证明汉初无棣与汉武帝征伐朝鲜有关联。
东汉时,无棣一带从海上往来通往辽东一带,已是轻舟熟路。“永初二年(108年),剧贼毕豪等入平原界,县令刘雄将吏士乘船追之。至厌次河,与贼合战。”(《后汉书·独行列传》)。无棣,秦属厌次县,厌次河,也是九河流域古河某段名称。“剧贼毕豪”乘船入厌次河,官兵乘船追击,双方合战,战斗规模不算小,说明河道具有相当的通航能力。《后汉书·安帝纪》载:永初三年(109年)“秋七月,海贼张伯路等寇略缘海九郡。”次年春正月,“海贼张伯路复与勃海、平原剧贼刘文河、周文光等攻厌次,杀县令。”《后汉书·法雄传》载:“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寇滨海九郡。明年,伯路复与平原刘文河等三百余人称使者,攻厌次城,杀长吏”“(伯路)遁走辽东,止海岛上。”“海贼”三千余人,除了劫掠沿岸财物之外,海上商船也是目标,通过这一起所谓辽东“海贼”张伯路在渤海、平原、厌次一带的活动,便可推知这一带海上商旅航运的情况。东汉建安十一年(206年)秋八月,曹操东征“海贼”管承,东临碣石,留下宏伟诗篇《观沧海》,然后水陆并进“至淳于,遣乐进、李典击破之,承走入海岛。”(《三国志·武帝纪》)》,其年十一月曹操命董昭在渤海郡境内开凿“平虏渠”通海,此时曹操领冀州牧(含渤海郡),当时的无棣沟可能已与平虏渠沟通,联系前述战国时代无棣沟与鲍丘水联通的事实,可说明无棣沟、平虏渠、鲍丘水在三国时期已经构成为华北早期运河,这是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的雏形。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曹睿,在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七月“诏青、兖、幽、冀四州大作海船。”“(景初)二年春正月,诏太尉司马宣王(司马懿)帅众讨辽东。”(《三国志·明帝纪》)东汉冀州惟渤海郡滨海,平虏渠、无棣沟是冀州的主要出海口,在冀州大作海船自然安排在出海口附近,其时无棣的造船规模也可想而知。这些海船是为司马懿征辽东公孙渊所造,《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证明冀州造的海船确实到达了辽东战场。
魏晋时,因无棣一带盛产海盐,盐民为祈求福祗,在碣石山上修建盐神祠,《魏书·地形》记作“盐山神祠”,这是我国关于盐神祠的最早记载。因供奉盐神,遂改称碣石山为“盐神山”,简称盐山,,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高城县为盐山县,以此山为名。由此可见盐山(碣石)一带北方的重要的海盐产区。魏晋时,无棣河入海口西侧有海港,名漂榆津。《读史方舆纪要·北直四》载:“漂榆津,(盐山)县东北百里。晋咸康四年,石虎击段辽于令支,使王华帅舟师十万,出漂榆津。......郦道元曰:漂榆故城,俗谓之角飞城。《赵记》:石勒使王述煮盐于角飞。是矣。魏氏《土地记》:高城县东北百里,北尽漂榆,东临巨海,民咸煮贩,藉盐为业。即此城也。”《资治通鉴》载:咸康六年“(赵王石虎)合邺城旧兵,满五十万,具船万艘,自河通海,运谷千一百万斛于乐安城(今河北昌黎县西南)”赵王石虎此次自河通海运兵输谷,无疑是从漂榆津、无棣河出海,航运规模空前。
隋代华夏归于一统,隋炀帝为解决北方漕运及征高丽的需要,于大业四年在平虏渠的基础上开凿了永济渠(南运河),并疏浚无棣沟,故无棣沟又称无棣渠,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漕运大动脉,无棣渠则是大运河沟通海洋的一条主要支脉。隋炀帝大业八年征高丽,“发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 及洛口 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载兵甲及攻取之具,往还载道常数十万人”(《资治通鉴》),炀帝诏书中有“沧海道军舟舻千里,高帆电逝,巨舰云飞,横断浿江,迳造平壤。”(《隋书·炀帝纪》)。沧海道军舟舻千里,与大运河中的“舳舻相次千余里”是同一个战略体系,无棣河无疑是舟舻千里,迳造平壤航运的组成部分。《隋书·食货》记载:“ 于诸州缘河津济,皆官仓贮积,以拟漕运。于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资,得以周赡。”毋庸置疑,无棣沟对隋代沧州漕运发挥了重要作用。无棣沟属于大运河水系,唐代诗人皮日休曾经这样评价过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即如果隋炀帝不在大运河乘龙舟巡游,他修筑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媲美。
唐代利用隋运河沟通南北,无棣河又焕发了新生。《旧唐书·薛大鼎传》记载:“贞观中,(薛大鼎)累转鸿胪少卿、沧州刺史。州界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大鼎又以州界卑下,遂决长芦及漳、衡等三河,分泄夏潦,境内无复水害。时与瀛州刺史贾敦颐、曹州刺史郑德本,俱有美政,河北称为 “铛脚刺史”。”《旧唐书·贾敦颐传》记载:“贞观中,(贾敦颐)历迁沧州刺史。二十三年,转瀛州刺史。州界滹沱河及滱水,每岁泛溢,漂流居人,敦颐奏立堤堰,自是无复水患。”这两处记载说明,沧州、瀛洲(河间)境内的河道唯有无棣河具有“引鱼盐于海”的能力,其他如长芦河、漳河、衡水、滹沱河及滱水等只具有分泄夏潦的泄洪功能,航运能力可能有限。《新唐书·薛大鼎》记云:“(薛大鼎)累徙沧州。无棣渠久廞(xīn)塞,大鼎浚治属之海,商贾流行。”《方舆纪要·北直四》云:“(薛大鼎)奏开之,外引鱼盐,海商骈至。”当时的无棣河港,引鱼盐于海、海商骈至、商贾辐辏,何等繁荣!唐代诗人刘长卿《夜泊无棣沟》云:“无棣何年邑,长城接楚关,河通星宿海,云近马谷山。僧寺白云外,人家绿渚间,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这就是当年无棣航运景象的真实写照。无棣河经唐初浚治,成为盛唐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此后,唐太宗、唐高宗征高丽、武则天征契丹,无棣沟的漕运发挥了重大作用。
五代时期,大运河及无棣河流域河道航运仍发挥重大作用。史载,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北征契丹“夏四月辛卯,车驾次沧州。丁酉,驾御龙舟,率舟师顺流而北,首尾数十里。辛丑,至益津关。”(《旧五代史·世宗纪》);显德六年夏四月“栅於乾宁军南,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遂通瀛、莫。......大治水军,太祖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为水路都部署,丁酉,上(周世宗)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数十里。”(《资治通鉴.显德六年》)。今无棣镇南边有个杨玉亭村。据《无棣县地名志》载:“赵匡胤修运粮河时,带工者杨玉亭在此建村,以其名为村名。有出土石碑可证。” 无棣沟出海口大沽河口有座西汉古城广武城,《无棣县志》(民国十四年版)载:“广武城在县北一百一十里,鬲津河岸。相传汉广武君李佐车所筑,故名。俗名“车网城”),旧志,后周及唐尝驻兵于此,有囤粮及冶铁遗迹。”赵匡胤是后周的水军统帅,驻兵于无棣河口广武城,说明其战略地位重要。周世宗率军北伐,赵匡胤担任水军统帅,就负有浚治河道是其职责所在,无棣沟应是特别重视的水路通道。北宋时杨延昭(杨六郎)镇守三关,从景德二年至大中祥符七年(1005-1014)担任高阳关副都部署。据传佘太君也曾押运粮草在这里停泊无棣钩盘河海口码头,为纪念此事,便把此地叫作“佘家港”《元丰九域志》载“无棣。无棣、剧口、车店三镇。有老乌山、鬲津河、无棣河。”“盐山。会宁、通商、韦家庄三镇。有盐山、浮水。”五代后周及北宋沧州大运河畅通,无棣盐山境内重镇多处,还有无棣河、鬲津河等与大运河相通的河流,区位优势加丰富的物产资源,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有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物质条件。
宋代称北运河为“御河”,北宋朝廷很关注河北边防的漕运,太平兴国六年(981),宋太宗命令疏浚所有通向边境的河道,“自是关南之漕,悉通济焉”。御河漕运也很发达。欧阳修云“御河堪好粮船一千八百只”并建议朝廷“复(御河)催纲二员,一员依旧于大名府,一员于乾宁军,渐用新船,兴行漕运之利。”《欧阳修及·卷一一八 》包拯在奏折说:“御河上自怀、卫、通利军,下至沿边州军,顺流般运斛斗,無便於此......若得船三二千只舳舻往来衔尾不絶,即边储无匮乏之虞,兼免贵价入便枉费官钱”(《包孝肃奏议·卷十·请于懐卫籴米修御河船运》),又说“其京東三十五万石令转海往沧州虽闻和雇客船一运只装在得三万余石,一年可发得两运。”(《包孝肃奏议·卷十·请支拨汴河粮纲往河北》)。北宋海上运输也很可观,大中祥符五年“诏江淮发运司漕米三万石,由海路送登、潍、密州。” (《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十六》)
北宋、辽国(契丹)共存165年,其中122年边境相对安定,宋辽之间的边贸比较活跃。《宋史·食货》:“自开宝以来,河北盐听人贸易,官收其算,岁额为钱十五万缗。”“契丹在太祖时,虽听缘边市易,而未有官署。”“太平兴国二年,始令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辇香药、犀象及茶与交易。”天禧二年 ( 1018 年) “又令河北沿边榷场增钱入中大方茶货,依旧例给钞。”“熙平三年,诏凡官鬻物如旧,而增缯、帛、漆器、粳糯,所入者有银钱、布、羊马、橐驼,岁获四十余万。”“咸平二年 “许商旅缘江载茶诣边郡入中,以供应榷场之需。”《宋史·索湘传》云“北边自兴置榷场,商旅辐凑,制置深得其宜”。沧州盐公私皆可运销,“河北沧、滨二州盐,自开宝以来,听人贸易,官收其算,岁为额钱十五万缗。”(《文献通考》)“王伯瑜监沧州盐山务,献议商人受盐沧、滨二州,以囊贮之。”(《宋史·食货下》。 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献燕云十六州,契丹获得优质盐田,契丹盐较宋味重价廉,对边境地区的宋人更具吸引力, 故发生民间利用界河走私贸易活动。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黄河于大名决口,黄河形成北流和东流(即二股河),东流一支东北经沧州、乐陵、无棣入海,无棣沟一度成为“界河”。《文献通考》云:“北人或由海口载盐入界河, 涉雄霸抵涿易者, 边吏因尔不能止。”张洞奏称 “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 (《宋史·张洞传》), “(契丹)遣大舟十余,自海口运盐入界河”(《宋史·赵滋传》)。朝廷对沧、棣等地的民间运输税收也给予优惠。“建隆初,诏除沧、德、棣、淄、齐、郓干渡三十九处算钱,水涨听民置渡,勿收其算。”“ 元丰元年,滨、棣、沧州竹木、鱼果、炭箔税不及百钱者蠲之。”(《宋史·食货》)这为民间商贸活动提供了便利。加之“河北风俗慓悍,盐又易成,小人图利,所以不体朝廷之法,遂轻来相犯。”(《文献通考·榷务》)。宋代的漕运官船允许夹带私货,仁宗天圣三年甚至下诏:“自今应诸般小河运粮、盐人员坐船,许令只装一半官物,余一半即令乘载家计物色。”(《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十六》)政和二年尚书省奏言:“逐路纲官、梢工连并两次该赏者,仍许纲船内并留一分力胜,许载私物,沿路不得以搜检及诸般事件为名,故为留滞。”“纲运旧条,以二分力胜许载私货。”(《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十七》)。官方漕运“许私附商贩”,这大大促进了非官方贸易活动,由此可推知无棣一带的民间水上交易活动也很活跃,无棣河作为界河,当然是一条重要渠道,甚至“擅乘舶自海道入界河,及往高丽、新罗,登、莱州界”。至今无棣及周边不少冠以“务”的村庄,如齐周务、流坡务、严家务、安家务、边家务、齐家务等,可能与宋代的税收、“榷务”有关。
金代,山东滨、沧等州均属金国辖地,无棣隶沧州。此时的无棣海上丝绸之路除通往辽东、高丽之外,还有一条通往南宋的非官方的海上贸易航线。乾道七年(1171年)两浙安抚使蒋芾言:“山东沿海一带,登、莱、沂、潍、滨、沧、霸等州,多有东南沿海兴贩铜铁、水牛皮、鳔胶等物,虏人所造海船、器甲,仰给于此......至如竹箭杆、漆货,皆北所无。”沧州、滨州海船到东南沿海贩运紧缺物资,不会空船而往,肯定带北方的特产,或许其中就有无棣丝绢之类产品及本地其他土特产。由于两浙丝织品经纬太细,面料质量较差,人们喜欢北方丝绸,就连金兵在向宋廷勒索赔款时都不肯要江南绢,而退掉改成河北货。滨、沧二州是金国的产盐重地,《金史·食货》记载:“益都、滨州旧置两盐司,大定十三年四月,并为山东盐司。二十一年沧州及山东各务增羡,冒禁鬻盐,朝论虑其久或隳法,遂并为海丰盐使司。”一大部分通过无棣沟运抵运河,转输外地。“(祯祐)四年,河北行省侯挚言:‘河北人相食,观、沧等州斗米银十余两。伏见沿河诸津许贩粟北渡,然每石官籴其八,商人无利,谁肯为之。......愿止其籴,纵民输贩为便。’诏从之。”(《金史·食货》)“明昌三年四月,尚书省奏:‘辽东、北京路 米粟素饶,宜航海以达山东。......若山东、河北荒歉,即可运以相济。’制可。”(《金史·河渠》)。无棣沟是沧州的主要出海口,金代海盐、粮食运销也依靠沧州无棣一带的运河网络。
元代以降,随着南北航运畅通,在无棣朴头镇(今小泊头镇)设巡检司,维护地方治安及漕运畅通,以确保沧棣鱼盐通过无棣沟抵达运河或直沽,转输京师。明初洪武六年,无棣县更名“海丰县”,因为县境内有海丰盐场、海丰镇故名,说明在元代或明初今黄骅市海丰镇曾隶属海丰县。故《盐山新志》的主编贾恩黻先生云“盐、海二邑之名,本互为其主,盐山之山在海丰,而海丰之主名亦在盐山(海丰镇)”(2016年版《盐山新志》附贾恩绂《碣石辨·下篇》),即盐山县得名于海丰县境内的“盐山(碣石山)”,海丰县得名于盐山县境内的海丰镇。明永乐十年(1412年)疏浚老黄河(鬲津河、无棣沟)仍从大沽河入海。弘治三年(1490年),河尾南移至德州四女寺与运河沟通,遂名曰“四女寺减河”。明代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枣桑渔盐之业得到恢复,为通市贸渔盐之利奠定了基础。无棣沟(老黄河)后经万历六年(1578年),雍正四年(1726年),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明清两代多次疏浚,并增设桥涵闸门,既有利于运河分洪及,又保证了航运畅通,此时的无棣沟又成为沟通运河挽漕京师及对外贸易的通道。雍正三年有溯河而上在无棣埕子口建码头,商贾云集。旧志云,“其为运粮径道,轮舶往来,商贾云集,沿海渔铺,舟以千计。鱼盐之利,泛衍饶益,民以溯殖焉。”商船在大沽河港过驳或至埕口沿河码头装卸货物,运抵周村、济南等地,或直达德州,转输运河,通于京师。清末,由于海运发展和津浦铁路的修筑,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南运河漕运基本停止。此时大沽河以海运为主,海运繁忙,有山东第二大港之称(仅次于烟台),北通辽海,南达江浙,东至登莱,可一帆而至。进入民国时期后,在大沽河“设海关分局,稽察商货出入,征商税抽厘捐,出口货以红枣、海物为大宗,入口货以木料、铁器、药材、南纸为大宗,粮食时出时入。”
【无棣古港话今昔】
无棣沟入海口,古称大沽河港,也叫无棣港,坐落于无棣沟右岸,旧志云“岸上有自然泉,近海处水咸,惟此泉甘洁,往来行舟多取给于此。”因附近有座西汉初年修筑的广武城,所以俗称广武城港。《无棣县志 .古迹》(民国十四年版)载:“广武城,在县北百一十里鬲津河岸,相传汉广武君李左车所筑,故名(俗名‘车辋城’)。今半为河流浸没。旧志,后周及唐尝驻兵于此,有囤粮及冶铁遗迹。”,广武城东南有城陀台遗迹,据说是古代储盐的盐陀重地,广武城西北有丰台(烽火台)遗址,据说是沽烽火台,备海警之用。明清两代的广武城非常繁荣,不但还有码头、仓储、灯塔、货栈、铁冶、匠造等设施,还设有镇海察院,递铺、大沽河巡检司等官方机构,朱元璋曾敕谕天下巡检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明太祖实录》卷130),可见大沽河巡检之设,意在保障“商旅无艰”。据《杨巍传记》载,明代吏部尚书杨巍,于1599年,83岁高龄,曾“临广武城望海”,说明当时这里的人文景观不错。清代在大沽河加派“把总一员,马兵四名,守兵二十九名,分派大沽河汛”。清康熙年间还有广武城有社学(带学田)。这里还有供奉神祗的龙王庙、天妃宫。《无棣县志》(民国14年版)载,“天妃庙在大沽河,同治十三年建”、“在鬲津河入海口岸上,有龙王庙,高四丈许,建有灯台,清光绪二十九年,宁波人参玉峰、邑人吴汝珍捐资重修。”值得提及的是光绪二十九年宁波人参玉峰捐巨资重修龙王庙竣工同时,又送来一面题由“浙宁众商公立”的“寰海安澜”匾额,悬挂于龙王庙正门之上,匾的落款是“慈水严信厚敬书”。严信厚(1828-1906),字筱舫,浙江慈溪人,东南巨商,官直隶候补道,赠内阁学士,工书画,颇多精品。曾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中国第一家近代商会组织——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是公认的“宁波帮”的开山鼻祖。大沽河景色属于无棣旧“八大景”之一:“北海渔歌”,配景诗云:“时清大海不扬波,唱晚渔舟欸欸过。
东国鱼盐天下利,大风谱入太平歌。”试想,太平年月,海上初曙,千帆竟发,笑语联,举纲张目,其乐何极!日墓返港,舳舻相继,鱼虾盈仓,歌声互每件事,其情何激!
大沽河无棣港曾遭遇民国年间遭遇三次大海侵,设施被毁废,海港、海关内移至埕子口(后简称埕口)。建国后,对四女寺减河(下游循无棣沟故道)进行多次治理,并于1971-1976年,再次进行大规模治理,更名为“漳卫新河”,沿用至今。至此,漳河、卫河与无棣沟故道合而为一,仍从大沽河(今名大口河)入海,全长257公里,成为鲁、冀两省的界河。解放后,无棣鱼盐、航运业得到恢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沽河航运焕发新生,河口两岸先后建起3千吨级内河码头,进入新世纪以来西岸黄骅港5万吨级港建成投运,东岸附近的滨州港万吨级海港投运后正在扩建3万吨级码头。无棣县也在主动借力,积极作为,立足环渤海、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建设,着力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充分利用渤海西南岸新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区位、资源优势,鲁北巨舟正承载着和平发展的“中国梦”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