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江西谷村--江西省李姓最大的一个聚居地,其一世祖为西平郡王李晟

【李氏】江西谷村--江西省李姓最大的一个聚居地,其一世祖为西平郡王李晟

天下李氏一家亲 日韩男星 2017-11-06 23:04:55 789



盘谷镇谷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的西北,据吉水县县城30多公里。谷村与枫江镇、阜田镇毗邻,吉新公路贯穿全村,通过吉新公路与峡江县、新余市、吉安市形成紧密连接。谷村是中国进士之乡,省级文物保护遗址三处,自然风光优美,有河堤大草原,护吉大庙古广场,十里平原稻田。

    盘谷镇谷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的西北,据吉水县县城30多公里。谷村与枫江镇、阜田镇毗邻,吉新公路贯穿全村,通过吉新公路与峡江县、新余市、吉安市形成紧密连接。谷村是江西省第一大村,全村共有3000多户,1.5万多人口,盘谷镇政府、盘谷镇卫生医院、盘谷中心小学、盘谷中学、农村信用社都位于谷村,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邮编:331606。为了方便管理,谷村又分为上街和下街。辖:老屋、太元、小祠下等村委会和池东、池南、老屋、下老屋、街上、太元、汉阳等自然村。

    谷村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优美,林业水利资源丰富,有林地1648.7公顷,多为针叶林和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53.6%。谷村的水利资源也很丰富,全村有5座水库,另外同江河流经谷村,极大的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肥沃的土地加上丰富的水源使谷村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谷村有数座茶场,其生产的茶叶远近闻名,香飘万家。谷村以农业为主,是吉水县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主要种植水稻,兼种高粱、花生、番薯等作物。谷村正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建设,现已建成万亩田园化项目区,建成“稻鸭共栖”为主要模式的标准化绿色大米生产基地,完成优质稻生产面积3万亩,种植851亩无公害蔬菜。此外,还有不少养鹅、养鸭、养鱼专业户。同时谷村积极做好生态农业建设,在各自然村推广沼气的建设和使用,覆盖率达35%以上。

    谷村村民全为李姓,是江西省李姓最大的一个聚居地。据李氏谷村族谱记载,其一世祖为西平郡王李晟,李晟,其先世甘肃临潭人,后徙京兆,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出生军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坐太平公主事,从军西陲,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历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开基始祖唐公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


    李宪,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军营,起家太原府参军,历官醴泉县尉,光禄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镇。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其最大的房系就是长房李游的长子李服,在公元882年,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逐成当地望族。该地的镇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镇。

    从宋元丰五年至清乾隆四十年,谷村683年中共有进士68人,其中宋36人,元2人,明23人,清7人。如果剔除客居在外者,则有49人。从李迁之、李存之 中举至清咸丰九年共有举人127人,除客居外乡29人外,有98人,其中武举9人。此外,自元至清贡士96人,荐辟34人,仕籍67人。除去封赠、荫袭不计,谷村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总共308人。由科举而进入仕途者也很多。《谷村仰承集》记载:自宋至清末,被朝廷任以官职的287人,五品以上46人,三品以上16人。最有名的是明崇祯朝兵部尚书李邦华,由于敢于直言,锐意改革戎政,屡遭劾削,又屡被起擢,后因李自成进京,自缢而死;其侄李日宣在崇祯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因性耿直,忤旨下狱,又曾遭陷为东林党削籍,后起故官,明亡不食死;清初兵部侍郎李元鼎之子李振裕于康熙朝连任工、刑、户、礼四部尚书,清正廉明,吏治清雅,士风为之一变。


    读书人多,科举贡荐者多,入仕者多,必然形成浓厚的文风,学者文人也多。据不完全统计,谷村自宋至清末有著述者71人,有著述150余部。经查,这些著述中至今尚存,藏于国家图书馆及省市图书馆的有38部,其中有名的如宋代经学家李如圭,他的经学著作《仪礼集释》30卷、《仪礼释宫》1卷、《仪礼纲目》1卷,除《仪礼纲目》已佚外,余二种均收入《四库全书》。明人侯宾于《李氏文献序》称:“西平王子十又五人,支分派析于天下,惟江右之族为盛,江右之族惟吉安为盛。”我们可以沿着侯宾于的说法,推衍得更加明确一些:吉安之族惟吉水为盛,吉水之族惟谷村为盛。

    谷村确实是一座充满蕴藏的古老而庞大的村落。无论流连于谷村周围的山色山光中,还是徜徉在谷村纵横交错的街巷中,也无论埋头于谷村完备的族谱文献中,还是涉足于谷村闪烁着文化灵光的众多古迹中,只感觉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谷村太庞大深奥了,置身于其中,常常使人分不清东西南北,摸不透其中的奥秘。当你从迷惘中抬起头,似乎有点头绪,但又 没有完全梳理清楚时,已经夕阳西下了,是赶紧离去,踏上归程呢,还是留下来继续探寻?《谷村仰承集》所载明人朱廷基《宿谷村》诗里有“谷村文物地,此夕得淹留”之句,正好表达了这种进了谷村而一时难以离舍的心情

                           

    吉水县盘谷镇谷村李家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这里曾出过许多人物,宋朝的天才神童李献可,明朝兵、工部尚书李邦华、李日宣和清朝历任工、刑、户、礼四部尚书的李振裕等都出自这里。当年的文化氛围浓厚,乡间的戏剧非常繁荣,可以说是一个富贵温柔乡,风流繁华地。至今还有两座古戏台


    谷村还是古代政治、文化人才的摇篮,出的进士与官员特别多,从隋朝到清末,这里诞生了68名进士,115名举人,9名武举人。在南宋咸淳乙丑年(1259年),朝廷大魁天下,一榜进士中谷村人占了4名,三年后,朝廷再次大魁天下,一榜进士中谷村人占了5名。进士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功名,要经过县试、省级乡试、京城会试三级选拔,三年会考一次,全国只取300名,因此极为罕见。明朝中叶,全国的人口已达6000万,平均在20万人中才产生一名进士,全国有许多县在一千多年间,没有产生过一名,而谷村一个村就产生了68名。谷村的进士多,在朝廷当官的就多,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谷村人在朝廷当高官,尚书以上的高官有8人,县令以上的有100多人。

    李景瑞(1914—1969)江西省吉水县盘谷文元村(今盘谷谷村太元自然村)人。一九三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副主任兼训练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景瑞于1914年9月出生在江西省吉水县盘谷文元村(今盘谷谷村太元自然村)一户贫农的家里。1929年,红军来到李景瑞家乡,他当时才15岁,在革命的熏陶下,投身革命,并参加了儿童团的工作,曾被敌人抓去关押拷打了两天两夜。1930年9月,他报名参加红军,从此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同年11月,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11月,他被部队选送到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即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无线电报务,次年5月毕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以后,因工作需要,他先后被派到第三十四师、少共师、粤赣军区、红三军团,红二方面军、援西军、四方面军等部队的电台工作过。在那最艰苦的年月里,不论组织上派他到哪里,也不管是叫他干什么工作,他都愉快地接受,很好地完成,从不知道苦和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三十四师电台报务员,少共国际师电台报务员,粤赣军区电台报务主任,军委电台报务员,红三军团电台代报务主任,红四方面军电台报务主任,红五军团电台队长,援西军电台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电台队长,新四军第一支队电台中队长,苏北指挥部电台总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通信科科长兼电信大队大队长,第三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第三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通信局副局长兼华东野战军通信科科长,第三野战军通信联络处处长兼政治委员。


    1934年景瑞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先后跟随贺龙、刘伯承转战于晋豫等根据地。1938年5月,调回延安军委三局高级训练班学习,9月因前方电台急需,故未毕业就被派往新四军一支队任电台队长。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他担任电台中队长。1940年7月,随主力北上;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被任命为通信科长。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全军编成7个师,李景瑞随一师粟裕师长到达苏中,任一师通信科长兼电讯大队长。1946年成立华东军区时,任通信局副局长兼野指通信科长;7月,被任命为华东军区通信处长兼政委,以后改为第三野战军通信处长兼政委。l950年,任南京军区通信处长。1955年,被授于少将军衔。1956年7月,任命为总参通信兵部副主任,同时兼任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无线电工业总局副局长。1964年7月,离职休息,因积劳成疾,此后一直住在医院里。“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于1969年4月6日与世长辞,终年仅55岁。

    李邦华(1574-1644年),字孟暗,江西吉水盘谷镇谷村人。明崇祯朝御使台左都御使(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内阁首辅左丞(相当于全国人大委员长,国务院总理)。


    受业于同里邹元标,万历三十一年与父李廷谏同举乡试。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成进士,授泾县知县,有政声。当时朝士多诋毁顾宪成,邦华为之辩解,遂被指为东林党人。陈法祖用人十事:“曰内阁不当专用词臣,曰词臣不当专守馆局,曰词臣不当教习内书堂,曰六科都给事中不当内外间阻,曰御史升迁不当概论考满,曰吏部乞假不当积至正郎,曰关仓诸差不当专用举贡任子,曰调简推知不当骤迁京秩,曰进士改教不当概从内转,曰边方州县不当尽用乡贡。”没有得到回应。万历四十四年以疾归乡。万历四十五年出为山东参议。天启元年恢复原官,整顿易州兵备,迁光禄少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与登抚袁可立共议战守,互成三方之制。後被魏党削官。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十二年(1639年)四月,起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十五年冬,代刘宗周左都御史,十六年三月抵九江。安抚左良玉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请帝固守京师,未得反应。十八日,外城陷,逃至文信国(文天祥)祠,十九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京矣。”有诗曰:“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遂投缳而死。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清朝时赐谥忠肃。


    四十一年,福王之籓已有期,忽传旨庄田务足四万顷。廷臣相顾愕眙,计田数必不足,则期将复更,然无敢抗言争之者。邦华首疏谏,廷臣乃相继争,期得毋易。巡视银库,上祛弊十事,中贵不便,格不行。巡按浙江,织造中官刘成死,命归其事于有司,别遣中官吕贵录成遗赀。贵?族奸民纪光诡称机户,诣阙保留贵代成督造。邦华极论二人交关作奸罪。光疏不由通政,不下内阁,以中旨行之。邦华三疏争,皆不报。是时神宗好货,中官有所进奉,名为孝顺。疏中刺及之,并劾左右大奄之党贵者,于是期满久不得代。


    四十四年引疾归。时群小力排东林,指邹元标为党魁。邦华与元标同里,相师友,又性好别黑白。或劝其委蛇,邦华曰:“宁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覆之小人。”闻者益嫉之。明年以年例出为山东参议。其父廷谏时为南京刑部郎中,亦罢归。邦华乃辞疾不赴。天启元年起故官,饬易州兵备。明年迁光禄少卿,即还家省父。四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巡抚天津。军府新立,庶务草创,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进兵部右侍郎,复还家省父。四年夏抵京,奄党大哗,谓枢辅孙承宗以万寿节入觐,将清君侧之恶,邦华实召之。乃立勒承宗还镇,邦华引疾去。明年秋,奄党劾削其官。


    崇祯元年四月,起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寻改兵部,协理戎政。还朝,召见,旋知武会试,事竣入营。故事,冬至郊,列队扈跸,用军八万五千人。至是,增至十万有奇。时方郊,总督勋臣缺,邦华兼摄其事。所设云辇、龙旌、宝纛、金鼓、旗帜、甲胄、剑戟,焕然一新,帝悦。明年春,幸学,亦如之。命加兵部尚书。时戎政大坏,邦华先陈更操法、慎拣选、改战车、精火药、专器械、责典守、节金钱、酌兑马、练大炮九事。

    京营故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其人为诸将所役,一小营至四五百人,且有卖闲、包操诸弊。虚冒者,无其人,诸将及勋戚、奄寺、豪强以苍头冒选锋壮丁,月支厚饷。邦华核还占役万,清虚冒千。三大营军十余万,半老弱。故事,军缺听告补,率由贿得。邦华必亲校,非年壮力强者不录,自是军鲜冒滥。三营选锋万,壮丁七千,饷倍他军,而疲弱不异。邦华下令,每把总兵五百,月自简五人,年必二十五以下,力必二百五十斤以上,技必兼弓矢火炮,月一解送,补选锋壮丁之缺,自是人人思奋。三大营领六副将,又分三十六营,官以三百六十七人计,所用掾史皆积猾。邦华按罪十余人,又行一岁二考察之令,自是诸奸为戢。


    营马额二万六千,至是止万五千。他官公事得借骑,总督、协理及巡视科道,例有坐班马,不肖且折橐入钱,营马大耗。邦华首减己班马三之一,他官借马,非公事不得骑,自是滥借为希。


    京营岁领太仆银万六千两,屯田籽粒银千六十两,犒军制器胥徒工食取给焉。各官取之无度,岁用不敷。邦华建议,先协理岁取千四百,总督巡视递节减,自是营帑遂裕。


    营将三百六十,听用者称是。一官缺,请托纷至。邦华悉杜绝,行计日省成法。每小营各置簿,月上事状于协理,以定殿最。旧制,三大营外复设三备兵营,营三千人,饷视正军,而不习技击,益为豪家隐冒。邦华核去四千余人,又汰老弱千,疏请归并三大营不另设,由是戎政大厘。


    仓场总督南居益言:“京营岁支米百六十六万四千余石,视万历四十六年增五万七千余石,宜减省。”邦华因上议军以十二万为额,饷以百四十四万石为额,岁省二十二万有奇。帝亦报可,著为令。帝知邦华忠,奏无不从,邦华亦感帝知,不顾后患。诸失利者衔次骨,而怨谤纷然矣。


    其年十月,畿辅被兵,简精卒三千守通州,二千援蓟州,自督诸军营城外,军容甚壮。俄有命邦华军撤还守陴,于是侦者不敢远出,声息遂断,则请防寇贼,缉间谍,散奸宄,禁讹言。邦华自闻警,衣不解带,捐赀造炮车及诸火器,又以外城单薄,自请出守。而诸不逞之徒,乃构蜚语入大内。襄城伯李守锜督京营,亦衔邦华扼己,乘间诋諆。邦华自危,上疏陈情,归命于帝。会满桂兵拒大清兵德胜门外,城上发大炮助桂,误伤桂兵多。都察院都事张道泽遂劾邦华,言官交章论列,遂罢邦华闲住。自是代者以为戒,率因循姑息,戎政不可问矣。邦华前后罢免家居二十年。父廷谏无恙。


    十二年四月,起南京兵部尚书,定营制,汰不急之将,并分设之营。谓守江南不若守江北,防下流不若防上流。乃由浦口历滁、全椒、和,相形势,绘图以献。于浦口置沿江敌台,于滁设戍卒,于池河建城垣,于滁、椒咽喉则筑堡于藕塘。和遭屠戮,请以隶之太平。又请开府采石之山,置哨太平之港,大垦当涂闲田数万顷资军储。徐州,南北要害,水陆交会,请宿重兵,设总督,片檄征调,奠陵京万全之势。皆下所司,未及行,以父忧去。


    十五年冬,起故官,掌南京都察院事,俄代刘宗周为左都御史。都城被兵,即日请督东南援兵入卫,力疾上道。明年三月抵九江。左良玉溃兵数十万,声言饷乏,欲寄帑于南京,艨艟蔽江东下。留都士民一夕数徙,文武大吏相顾愕眙。邦华叹曰:“中原安静土,东南一角耳。身为大臣,忍坐视决裂,袖手局外而去乎!”乃停舟草檄告良玉,责以大义。良玉气沮,答书语颇恭。邦华用便宜发九江库银十五万饷之,而身入其军,开诚慰劳。良玉及其下皆感激,誓杀贼报国,一军遂安。帝闻之,大喜,陛见嘉劳。邦华跪奏移时,数诏起立,温语如家人,中官屏息远伏。其后召对百官,帝辄目注邦华云。旧例,御史出巡,回道考核。邦华谓回道而后黜,害政已多。论罢巡按、巡盐御史各一人。奉命考试御史,黜冒滥者一人,追黜御史无显过而先任推官著贪声者一人。台中始畏法。


    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居数日未得命,又请定、永二王分封太平、宁国二府,拱护两京。帝得疏意动,绕殿行,且读且叹,将行其言。会帝召对群臣,中允李明睿疏言南迁便,给事中光时亨以倡言泄密纠之。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遂罢邦华策不议。未几,贼逼都城,亟诣内阁言事。魏藻德漫应曰:“姑待之。”邦华太息而出。已,率诸御史登城,群奄拒之不得上。十八日,外城陷,走宿文信国祠。明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京矣。”遂投缳而绝。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本朝赐谥忠肃。

    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内容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