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德国的当代中国留学生生活的纪实小说,它记录了二十一世纪初一群青春年少的留学生,在德意志这块严谨而浪漫、古老又现代的土地上刻骨铭心的奋斗经历和惊心动魄的情爱故事。
曾几何时,出国留学已经是无数家庭为孩子选择的一个未来。但是这个未来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并这不知道。大多数的他们陪着孩子一起被沉重的课业、强大的社会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希望送孩子出国,改变生活环境的同时又能给自己光宗耀祖的机会。
故事中,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直至分手。他们经历过延签被骗、中餐馆打黑工、警察查居留、展会翻译变伴游女郎、夜伴厨师涉足红灯区。有人未婚先孕而皈依宗教;有人沉迷游戏被迫回国;有人努力学习升入“国际班”最终拿到大学通知书;也有人中断学业转为经商......。
杨林,曾任职国内中石油、宝钢等大型国企;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2001年留学德国;2008年移民加拿大,现定居温哥华;供职于温哥华网络媒体。
本书已经完稿,希望能正式出版发行。有兴趣出版或者能推荐出版的人士请联系德国《华商报》。邮箱:[email protected],或微信号:weiyun003
错过了前面的文章,没关系,请点击文字链接:
【情断德意志】连载之六、签证难题
……
电热杯的功能还真多
周一清晨,帆帆坐在餐厅里纳闷,往日起床很早的林楠,今日迟迟不见踪影,最后才和张生从电梯里跑出来,手忙脚乱地拿取牛奶、面包,最后坐到自己的餐桌上。
看着他俩狼吞虎咽的吃相,帆帆说:早起“三光”——头光、脸光、鞋光。
张生接口:晚起“三慌”——心慌、脚慌......还有哪里慌?
林楠说:口慌嘛,要是再多说几句,我们可要迟到了。
三人一溜小跑进教室,拜茜已经坐在黑板前和大家随意聊天等待上课时间。见三人坐在椅子上气色未定,面孔发红,就先问帆帆:为什么脸红?答:风吹得;又问张生,答:跑步跑得;又问林楠,答:天天有美女做伴,激动的。
拜茜和大家一起笑起来,两个圆圆的大眼睛活像镶嵌了两颗绿葡萄。她是来自俄罗斯的外籍人,在德国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从目前学生的水平和角度讲,听不出她的德语与德国人有什么区别。由于她自己也曾经历学习外语的过程,所以更有一些学习外语的技巧和方法。比如:不厌其烦、循序渐进、多讲多练。
整个上午,大家都在复习德语第一册的内容。由于在国内的准备班学过,感觉难度不是很大。
中午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帆帆和林楠在学校下面的火车站散步,在侧门口发现一个神态怪异的老太婆,她头戴尖顶檐帽,披散长发,眼睛深凹,鼻子瘦而坚挺,身穿袈裟般宽大上衣,站在墙角的太阳下面,嘴里念咒似的不停嘟囔......见俩人经过,忽然手一伸似乎要拦住林楠,俩人大惊,急忙躲闪,却又见她飞快恢复原状。
再看四周,街道依旧,阳光依旧,几只鸽子扑扑楞楞地飞起飞落,两个铁塔似的警察站在不远处,眼望这边,面无表情......
“这个神经病,”帆帆嘴里说着,拉着林楠走开了。林楠倒觉得颇为眼熟,终于想起来:这不是德国神话中骑着扫帚满天飞的巫婆形象吗?凶恶的象征却能未卜先知,边想边走的林楠一回头,老妇却又不见了,只见金黄色的阳光照在火车站浅灰的墙面上......
放学时,帆帆喊住林楠去买电炉。
连吃几天亚洲餐馆的自助晚餐,差不多所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去吃,一类同学象帆帆这样:感觉过于油腻,酸不酸,辣不辣,缺乏特色而倒胃口;一类属于林楠这样:价值45元的一顿晚餐,即使在国内也是要经过考虑再决定的事情,何况此时钱已经成为很多同学共同担忧的事情。
张生首先买回一个炉盘式的电灶,坐上搪瓷钵子,在旅馆里开起小灶。其实也做不出来什么可口的东西,但因为自己能够动手,能在吃上创新,所以对大家极富诱惑力,崔晓红把随身携带的电饭锅也拿出来,又蒸米饭,又煮意大利通心粉......
德国常见的双头电炉
林楠打听过,一个双头电灶售价40马克,就预想到:现在人人都买,将来必将过剩,就想到与帆帆“股份制”。不料帆帆回答:“那股份结束,电灶归谁呢?还是我自个儿买一个比较干脆,你可以用我的嘛!”林楠乐得不花钱,就不吱声了。又想不能平白无故占便宜,就说:“那我买一个电热水壶好了。”
两人来到大型连锁电器超市“Saturn”,楼上楼下慢悠悠地逛,除了高档相机、镜头外,几乎所有的电器商品都摆在自选柜台中,伸手可急,并可试用,营业员也不似国内般虎视眈眈地审视,而是在顾客需要召唤时,适时出现。俩人穿行在商品堆成的阵地上,顺着战壕般的通道东找西看,终于找到电灶,付款出门。
在地铁出口的小百货超市“Plus”,帆帆又买了蘑菇、肉肠,林楠买了通心粉、酸辣椒,大包小包的回到旅馆。进门时,林楠说:“挡一下比较好。”用书包掩住包装盒,在总台用住宿证换出IC式钥匙卡,俩人亲密的依偎着走进电梯......
青年旅馆有明文规定:客房内严禁做饭。不料一出电梯,刚跨出3楼楼道,一股儿久违的“厨房烧菜味”就扑面而来。
林楠摇着头说:“可得把电灶放好了,你瞧瞧这帮主,都有给一丝阳光就能满天灿烂的本事。”帆帆回答:“咱不是也买了吗?何必说别人。”林楠补充说:“能不能做了饭,同时注意开窗通风散去油烟,方便自己又不影响别人呢?”走折衷路线是他的思维惯例。“我以为你有什么高见,那不还是做饭了吗?”帆帆紧抓本质不放。“哎呀!是啊......”林楠探着气,跟在帆帆后面向房间走去。
一方面,旅馆有明文规定禁止做饭;另一方面,大家即使花钱也吃得不可口,何况中国人天生有烹饪的天赋,两种情形交织成一个矛盾问题。
依着林楠,首选“擦边球”,得着便宜,落得实惠,又不受责备。可其他学生却不是这样考虑。于是,所有的房间都开了小灶,多数以煮面为主,配以佐料、沙拉菜、青椒丝、自调口味;张生的花头多,买来色拉油、鸡蛋、番茄、土豆、大白菜,配上崔晓红的电饭锅,据说每晚已达到两菜一汤的水准。
随即,林楠的担忧变成现实。旅馆的清洁工已经从日常清扫中发现蛛丝马迹,旅馆经理在每晚的做饭时间耸着高鼻子在楼道里转了几圈之后,终于给学校发去一封措词严厉的通知,声称不改变现状将撤回合约,所有学生都得立刻搬出去。
学校召开紧急会议,请同学们交出电灶、电饭锅,暂由学校统一保管,在大家租到房屋后,发还大家。
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扫荡”开始了:学校杂工—身高1米85,体重超200斤的Peter 推着一辆平板小车出现在楼道里,后面跟着法律顾问史泰饭,挨个房间,敲开房门,为大大小小的电灶、电饭锅编号、贴标签,走廊两边站立的大家,望着平板车上这堆曾为自己解决“饥荒”,现在即将别离的“宝贝”,都是满脸的苦涩与无奈,再饿了,难道只能啃面包了?
电热杯的功能还是很多的
林楠为自己的远见而自豪,庆幸没有随大流花“冤枉钱”买一个不能用的摆设。他马上兑现承诺,买回一个旅馆允许使用的容量2升的电热杯,每晚继续能够给帆帆制作“热汤通心粉”。他甚至有些暗自得意:自己在这一群大孩子们中间扮演智者的脚色,于不动声色中显示着自己的高明与卓识,用自己精明的头脑和慎密的思考,在这个群体中保持与众不同的风格与个性,他不是靠武力而超群的“山大王”,而是用智力服众的“老大哥”。
在帆帆眼里,林楠充分显示出成熟的本色,比如不与张生、崔晓红等“高中生”扯一些无聊的问题:汤姆.克鲁斯出了什么新片,王菲换了新男友......比如遇事打哈哈,不争论,事不关己,随声附和......她被林楠的城府与世故所迷惑,相对于普遍幼稚的同学,毫无疑问与林楠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经常被林楠独特的见解所折服,更为他对自己的顺从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