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去看了最近大热的《西游伏妖篇》。老实说,这部电影并没有许多人口诛笔伐的那么差劲。它依然算是一部及格的电影。可是为什么会遭到近乎一致的讨伐呢?
确实,它有许多老梗,从桥段、台词、配乐到人物性格等,都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地方。但是,这不正是周星驰之所以为周星驰的地方吗?他思考的人性没有变过,他喜爱的经典电影没有变过,他内心住着的爱情没有变过,甚至他喜欢的人,也没有变过。这一切,就像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如来神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小刀会》,它一直就在那里,仅此而已。
陈升有首《牡丹亭外》,歌词写道,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说的大抵如此。周星驰还是那个周星驰,还是用他一贯的方式在拍电影,只是许多年前,他竭力在搞笑,而搞笑之余的他,我们真的了解吗?他是不是也可能像元稹一样,悼亡诗写得感人肺腑,转眼却又会爱上别人?还有,20多年前看《大话西游》,10多年前看《喜剧之王》的观众,已不再是当年的观众。这些人,是否就像看元稹悼亡诗的读者一样,一面为他的诗歌感动得痛哭流涕,一面却又谴责他移情别恋?
元稹的例子只是一个比方,悼亡诗也是。太多的人,习惯了那个在神坛上的周星驰,因为他的那部《喜剧之王》,还有长盛不衰的《大话西游》。仿佛有了这两部电影,有了那些被人总结出来的所谓小人物奋斗的故事,他就可以在神坛接受长久的供奉。神,是不能犯错的,是不能走下坡路的,是不能有瑕疵的,因此,哪怕他拍出了一部没那么经典的《西游降魔篇》,依然有别有用心的人,嚷着我们欠星爷一张电影票。
我就想问,这个概念,难道没可能是投资方出品方发行方为了票房故意炒作的吗?
退一万步,就算不是故意炒作,那些嚷着欠星爷电影票的人,真的有看过星爷的全部或者大部分电影吗?真的有看懂吗?
有一段时间,我集中看了周星驰的几乎所有电影。看完最大的感受是,《喜剧之王》以后,周星驰的电影就失色很多了。尽管《少林足球》和《功夫》,依然是典型的周星驰喜剧,但是已经算不上经典。当然,他过去的片子,大部分也是因为观众爱看喜剧,歪打正着探索出这条道路之后的迎合市场之作。后来,到《长江七号》,引发巨大争议,认为周星驰已经江郎才尽。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继续玩自己的电影。最近的两部《西游》,一部《美人鱼》,虽然票房大卖,但是口碑却十分不理想。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词,捧杀。先捧,后杀,这是许多地方百试不爽的伎俩。周星驰被捧上神坛,作为一名电影艺人,这是无上荣耀,也是极为危险的。身在神坛,一旦有任何让神坛四周的观众不爽的地方,都可能遭来横飞唾沫,寒心言语,甚至像列侬一样,被枪杀,理由竟然是:你变了。
你变得比他们心中想象的更好,他们可能不爽;达不到他们的预期,他们一样可能不爽。而这种不爽,这些不爽的人,可能还是同一群人。
他们先把你捧上神坛,然后在某个时刻,可能又把你踩到泥里。他们有一万种理由供奉你,就有一万零一种理由砸碎你。道德方面,艺术方面,家庭方面,感情方面,个人私生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任何一个界面,都可以成为捧或者杀的理由。一旦把你抛弃,他们又可以去寻找新的偶像,新的可以祭上"生祠"的神。
一如,"国民老公"可以每年都不一样,管他是金秀贤宋仲基李敏镐还是钟汉良,每年总会有更嫩更帅更迷人的小鲜肉出现,而对着不一样的小鲜肉舔屏的,依旧是同一拨人,一如当昔日的女神老去,对着更新鲜更水灵更漂亮的妹子发呆的痴汉,也许也是同一拨人。
这些人,不看周星驰的电影,会去看其他的。只是当他们想要怀念些什么的时候,会重新去温习《国产凌凌漆》、《九品芝麻官》、《唐伯虎点秋香》等等老片。这是许多人心照不宣的一种情怀,他们怀念过去,并不是因为那时候他们看过的电影真的有多么经典,只是因为大家在怀念这些片子带给自己的欢笑、泪水与感动。就像许多人春节回到家乡,回到故土,回到曾经生活的贫瘠的村庄和土地,只有在回忆里,才觉得一切都真实而美好。现实的野蛮,粗鄙,肮脏,落后,会给许多人巨大的心理落差,于是有各种各样的回乡见闻、记录和批判。
其实,许多村庄也在进步,许多贫困的县市也在发展,只是因为从那里出来的人们,到过了更远的地方,见到了更繁华的都市,体验过更好的生活,于是觉得,一切都不能接受了。就像在传播渠道匮乏,信息接收有限,电影数量不多的年代,香港电影带给现在掌握媒体话语权的70-89年的人太大的影响,所以迄今许多人依然记忆犹新。那时不仅周星驰的电影好看,很多粗制滥造的警匪片、黑帮片等,都可以成为如今津津乐道的话题,比如著名的《古惑仔》系列等等。影响一代人的《古惑仔》系列,并非经典,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是因为热血沸腾的年纪,这电影能够宣泄人的热血与情谊。每一个叛逆的骚年都有做老大的梦想,希望有一群生死兄弟和嚣张跋扈的日子,拳头打下天地。
可是如今,一切转瞬即逝,一切带有神性光芒的人和物,意义都在被消解。连周星驰都需要从网上抄段子和流行语,还能用曾经所谓的情怀和视角,来要求和评判他如今的作品吗?是否也正因为泥沙俱下,所以很多人才会更怀念过去的简单与美好?
就像尹天仇有他的电影梦,何金银有他心目中的女神,五师兄有他的足球梦……周星驰记录了他们,演绎了他们。这些小人物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但是放眼世界电影长河中,这些电影,都算不上经典中的经典。无需奉之如神,更不必弃如敝屣。爱看的人,大可随时重温,不爱的人,尽管弃之高阁。任何其他别有用心的捧或者杀,都是居心不良,居心叵测。
再者,每一个艺人,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是经典。一概苛责求全,完全没有必要。周星驰早已过了搞笑的年纪,满头白发的他,也不再是许多人记忆中的至尊宝。年过半百、满头白发的他,对于世界和人性,有了他稳定而完整的认知。就像道与术,年轻的时候总是追求术,逻辑完整,画面精致,台词搞笑,故事精彩,表演到位,哪怕就像是鸠摩智用小无相功使出的少林绝技,也要惟妙惟肖。也许到了一定年纪和心境,就像真正的得道高僧,欲练就绝学,一定会修炼更高的佛法修为。到了这个时候,
不再简单追求一些程式和形式,也不再要求所有环节尽善尽美,而更关注内心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比如,他对人性的认知,对爱情的理解
。
至少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周星驰和徐克合作的《西游伏妖篇》,还是可以的。它对人性的探索和思考,超出了预期。在它的故事中,唐僧不是什么好鸟,孙悟空不是,猪八戒、沙僧更不是。这活生生就像现实中的一个个人,有他们的虚荣、自私、贪婪、好色等等欲望,有互相猜忌、暗下毒手等等手段。有道貌岸然的一面,也有真实不虚的一面。所有人,就这样奇形怪状地组合在一起,降妖伏魔,其实心中的妖魔,一样可怕。
外面来了妖怪,大家可以一起去打妖怪。而打妖怪的人,各自心中的妖怪呢,又该如何祛除?就像对于这部电影,无数的人可以众口一词地骂它为垃圾,而电脑背后、手机背后、屏幕背后,那一个个不知道是无心还是故意或恶意在讨伐的人,是否也像影片中那由万千小蜘蛛组成的巨大妖怪呢?
而对于爱情,他想说的是,逝去的段小姐,永远是他的心头唯一。哪怕他曾经为白骨精动过心,动过情,但是内心深处,谁也取代不了她的位置。可惜,在段小姐活着时,他不敢承认,不敢担当,直到失去以后,才追悔莫及,这多么像那句经典台词的表述?
周星驰没有变,是每一个在荧幕前观看他电影的人,已不是曾经的孩童与少年。
每一个表达者,都注定被误解。他过去被捧,如今被骂,都不过是不同形式的误解而已。唯一的区别是,当误解已经超出作品时,作品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说一句,我不是周星驰的粉,我不欠他电影票。关于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我个人最爱的电影,是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