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创“皂”新生——记大凉山扶贫警察彭杨

四川省扶贫开发局 内地女星 2020-03-19 11:40:35 534
↑ 点击上方“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关注我们




3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15岁的沙马也曲(右)和她的妈妈拿到了彭杨制作的土豆手工皂。


将土豆削皮、切碎、蒸熟、捣成土豆泥,加入由碱和橄榄油混合的皂液,再朝同一方向不停搅拌均匀,倒入模具,静置两天后,有着淡黄色泽、细腻质感的土豆手工皂成型了。


这份神奇,发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一个小厨房里,出自成都扶贫干部彭杨。




这是3月11日拍摄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山村景色。


这里海拔2340米,土地薄,地貌复杂,别的地方能发展的产业很难在这里发展。村民祖祖辈辈种的是土豆和荞麦。”彭杨一边展示当地出产的“青薯9号”土豆一边说,“我偶然看到用植物做手工皂的视频,联想到淀粉去污能力很强,就开始拿这里的土豆做试验,结果在网上很受欢迎。只要能把质量产量稳定下来,我就能找到销售渠道。”


从去年开始,他先后试验了十几次,终于在皂液调配、温度、土豆软硬程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3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彭杨在厨房里制作皂液。


彭杨是四川省2018年派往凉山开展脱贫攻坚与综合帮扶工作的5700名干部中的一员,来自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从警17年。


瓦古乡是美姑县最偏远的乡,与县城之间横亘一座海拔3600米的大山。彭杨所在的古觉村距乡政府20公里,是美姑县80个尚未脱贫村之一 ,全村66户中有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这里是大凉山为数不多的村民仍居住土坯房的村落之一。”彭杨说。




3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彭杨在削土豆皮,准备制作土豆手工皂。


2018年以来,全乡10个村陆续有了通村路。古觉村的4户贫困户已经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房,剩下的也将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搬迁。眼下,村里通组路正在加紧硬化中。




3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彭杨在制作土豆手工皂。




3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彭杨将土豆削皮煮熟后,压制成土豆泥。


“驻村两年,每天都能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道路从无到有,老百姓从土坯房住进窗明几净的新房,火塘变成了电炉,孩子和大人有了分开的房间,用上了沙发,路边装上了太阳能路灯,4G信号全覆盖,村庄慢慢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我常常问自己,老百姓的新生活除了这些,还应该具备些什么,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彭杨说。


倡导并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对当地脱贫至关重要。彭杨的工作,多与移风易俗有关。


“移风易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一件事不断强调、重复,就能成为习惯。”他督促老百姓叠被子、整理房间;天气好的日子,他帮孩子们洗头、洗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勤洗手、讲卫生的习惯,被他强化、提速成“必须干”。


彭杨第一时间制作了一批手工皂,分发给村民,“虽然疫情没有波及这里,却是村民改变生活习惯的机会。”


彭杨说,他准备疫情过后,发动留守妇女生产手工皂,计划在1年内建成一个吸纳瓦古乡4个村村民的手工皂合作社。这个想法得到乡领导支持。


记者了解,过去两年,彭杨驻村虽然艰苦,但不失精彩。


“我不会彝语,但与老百姓有共同的肢体语言,实在不行就连比带画。只要用心为老百姓做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他说。




3月10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瓦古乡,工人在进行通组路面硬化施工。


他专门买了辆二手车,送村里孩子下山上学,帮村民跑腿,为乡亲们运送鸡苗、猪仔、种子、化肥……在崎岖的“搓板”路上跑了近3万公里。


天气好的夜里,他会在学校操场里给村民们放电影,从中“插播”宣传扶贫政策,宣传计划生育,强调禁毒防艾、控辍保学……时间长了,人们渐渐发现,那个初来时“洋气”的省城警察不见了,村里多了个爱穿查尔瓦(彝族披风)的“吉木杨杨”。村民与他情同家人,嫁女儿时会叫他去作客,过彝族年会给他送来年猪身上最好的肉……


驻村的日子,彭杨无法常回家。眼看调休的日子快到了,他通过朋友提前联系了四川大学轻化工学院,期待能获得土豆手工皂的专业技术支持,继续提升、稳定质量。


他说,最终目标是能申请一项专利,无偿留给瓦古乡。“等将来乐西高速通车,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这领略彝乡的美丽和淳朴,手工皂会变成他们独特的纪念。


来源:新华网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