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书家陆明君

学者书家陆明君

周聖尊茶道書法藝術工作室 港台女星 2021-05-10 22:17:56 401


学者书家陆明君


游艺于书: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作者:陆明君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立的品格。把实用的记录与表达语言的工具发展成一门玄妙的艺术,并绵延数千年而愈益繁盛,这是人类历史上其他民族没有的现象。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与智慧结晶,从刻画符号到象形约取,从独体的“文"到以“文”滋乳下的合体的“字”,汉字在完成了自身体系构建的同时,也构建了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并由此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特质,所以汉字之于中华民族的影响与意义,不仅是实用与审美功能层面上的,更是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特质、精神意藏展面上的,古人把文字的产生看作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以“天雨粟,鬼夜哭。来喻说,文字乃“经艺之本,王政之始”,是思想教化与治国理政的前提,诚如张怀瓘所云:“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而书法对于古代文人,更是致用、修身、娱情、展示精神气格的工具,须臾不能脱离。书法无疑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正如宗白华所说,书法是“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林语堂认为:“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书法不仅具有艺术的特征,更承载着哲学与文化的使命,而对书法只进行艺术的审视,便降低了书法的品格,所以有学者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作为彰显艺术个性的书法创作,无疑不能脱离性情,或需要激情的促发,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作为体现人文内涵的书法。也必须具有哲理之思与价值追问,又具有理性的一面。
  书法创作首先是感性的。其感性充盈在书家的个体生命中,并通过作品传递出来,让欣赏者(当然这是以具有识书慧眼为前提的)感受到其生命的跳动与情感的洋溢,感受到笔画挥运中的鲜活气息与气韵流荡的人格境界。作为艺术指向的书法,如果没有了感染人的个性与情感因素,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作品能否具有生命的意蕴,焕发出感人的力量,不仅与创作者的艺术天赋与日常艺术性情的培养有关,更与创作者对书法的理解、对古代经典作品挖掘的深度、表现能力的强弱等有关。也就是说,书家仅有艺术感觉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厚的功力与精湛的笔法技术作为支撑,否则就不能达到心能假手、手能骋心、心手双畅的无隔之境。
  书法创作同时又是理性的。一是源于书法的哲学意蕴。书法之单纯的工具材料,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却具有无比广阔的表现空间,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书法中的阴阳、动静、刚柔、疾缓、巧拙、虚实、燥润、简繁、黑白等,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以及对气、力、势、韵等元素及人格象征的审美赏悦,都使得书法成为一种颇具意味的艺术形式,而处理与驾取书法表现中的诸多矛盾关系,则闪耀着理性之光。

  二是书法的理性因素贯穿在创作者长期对书法的认识上,体现为对古代纷繁的书法作品的取舍、追摹,吸纳书法中各种美的元素,最终统摄于自我的审美理想中,并去付诸追求,以逐渐实现自我风格的塑造。三是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既要游目骋怀也要勒之以理性之僵,如果完全失去了理性,就会使书法沦为一种发泄的形式。四是书家还要对自己的作品风格取向有不断修正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不断升华的书法认识及日益深厚的学养与生活体验上的,书家如果没有这种理性的对自我的修正能力,就会在固步自封中退化,或成为沮丧的艺术流浪者,找不到安身之所。

  艺术家的感性与理性,更反映在其生活体验与人生追求上。洞明世事、判别是非、规划人生,需要理性之思;感受自然、品位生活、分享美感,又洋溢着感性的色彩。而游艺乐道,是为艺者的一种境界。游艺,须是一种恬淡的心态与弃绝名利的修为;乐道,是事业追求的愉悦与自身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体现。为艺者既要有一双感性的发现美、感受美的灼眼;又要有一颗理性的剖析美、经营美的慧心。

  游艺于书法的感性与理性之间,乃我之期愿。


  



名家集评


  徐福山学识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并不在于直接的再现与反映,而在于对艺术家人格与性情的影响。没有学识的陶洛,就不能涤除凡俗、而艺术作品的高下。在于作品的格调,作品的格调取决于作者的人格与性情。当代书坛,对于中青年书法家而言,他们不缺“写”,而是缺“学”。只有当“学”对"有所滋养和助力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以学养书的重要性。他对古代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度挖掘,技法纯正丰富,作品的书卷气息与人文内涵深厚,这些都显示出他的不懈努力。他以理论为导向。在把握、营造书法的格调上,体现出独特的见地与思考。明君兄的书法,取法广泛,以法帖及遗存墨迹为主,兼取碑版摩崖及先秦吉金文字,诸体兼善。


  明君兄的书法无疑以行草书为代表,这也是其平时书写最多的书体,其行草书以魏晋书法为主调,兼取唐代书法的精严与宋及后世书法的意趣,又有汉简的笔意,在雅正中求奇纵与放逸。刘熙载云;“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意为行草书最能映射出书家的功夫与才情。当代书家亦以写行草者为多,然而要么停留在临摹的基础上毫无个性,要么因追风在相互影响中多趋向千人一面,抑或是创变失度而流于野道,真正功力扎实,既有法度又有格调与个性者实为鲜少,明君兄无疑是其中堪为称道者。其书法,古朴自然而不乏灵动,品读其书作,感觉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其善于将古代经典法帖、手札中具有自我审美特征的部分进行演化和归纳,造出自家新样,体现出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其书法用笔精熟、率意而沉着痛快,讲究笔法、笔势,结体生动活泼、奇趣多姿,体现出一种师古能化的继承与创造能力。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总体来说,他的字既苍茫又平和,而在平和之中,力求奇宕、古意,他的书法颇有笔力与韵味,感觉很独特。加之他曾经对一些小楷大家如钟繇、王宠有深入的体悟,将其精髓融化在他的大字里面,使他的字既细腻又沉厚、古拙,别有一种新意。



  叶培贵(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其研究以中国最传统的文献、小学为基础,进而延伸到以篮斋为中心的金石学以及书法史、书法文献,这形成了他深厚的学问。加之他本身是一个很内敛的人 人,学问加上本身的气质形成了他书法的这样一种气象。他把自己性情的东西,把在学问里面获得的一些感知,很自然地流露到笔端。我觉得这在当代书坛是非常难得的。



  李胜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原常务副院长)他是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以更高的视野看待书法的现象,对书法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精华,有一种独到的认识与探求。书法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的体系,一个表面的间架结构及点画用笔,更重要的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曾翔(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研究所所长)明君兄是书法家中的学者,学者中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是学养情怀的自然流露,兼碑帖之长而自成一种清雅、简古、萧散的个人面目,于当代中青年书家中足称一时之选。



  黄君(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他的书法,粗略一看不觉得怎么样,但当你看上第二眼,仔细去看的时候,便会觉得特别有味道、有内涵,这是与时下的书风大不一样的地方。他有他个人的审美思考及表现方法,其自然表现出的笔墨线条,给人一种温馨、儒雅、高古、朴拙的感觉。陆明君的书法路子非常宽,并把取法的方向定在魏晋以前的书法上,篆隶及章草行楷之间。



  陈忠康(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他的字看上去很简练,而笔短意长,充分展示了六朝之前的那种短线条书法魅力,而且他的书法气息中含有碑帖那种苍茫的感觉。另外,他的字跌宕起伏,章法方面错落有致,很有活力,而且造型上面做了微妙的挪移处理,巧中带拙,别有生趣。



  杨锁强(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教授)他是极有才情的,所以既长于考证类文章,又长于当代书画批评。也正是他的兼容,才使他有了不凡的创作能力。而最难得的是,其有虚旷的心胸,不骄不躁,淡然于名利,既能静笃于学术,又能游心于笔墨中,体现了学人的求真风骨与艺术家的烂漫情怀。



  刘恒(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陆明君用自己的治学方法证明,沉潜和坚持是一个学术研究者必备的素质和心理条件。



  孔祥宇(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其书法用笔精熟灵动率意而沉着痛快,讲究笔法、笔势,结体生动活泼、奇趣多姿,作品以气胜、以势显,体现出一种“师古不泥、食古能化”的继承与创造能力。尤其是先生的行书有一种迥异于时风的形态,饶有韵味,在当代书法中具有鲜明的个性。



  吕金成(《印学研究》主编)其对古代经典作品进行了深度挖掘,技法纯正丰富,作品的书卷气息与人文内涵深厚,这些都显示出其不懈的追求。他以人格修养为根本,以艺术理论为导向,在把握、营造书法的格调上,体现出独特的见地与思考。



  梁少膺(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篆字取法金文、诏版,古雅质朴,工丽遒劲。隶体则秀美飞动,潇洒其取法广泛,可谓上溯秦汉,及宋明;笔力俊健,意到便成。其书之轨迹脉络,亦大率如此。



  李慧斌(博士、书法理论家)有很多时候,书法的格调和境界不只在苦学,还和人品、学养、悟性有关。明君师兄写“二王”,既能精于其形,又能探求内质,且上溯于简帛篆隶,下汲于唐宋名迹,而且又有学术的提升与学问的涵养,所以能写出新意,正如苏轼所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法得此境界,善矣哉!

书境心造

作者:陆明君

  书之优劣,不在工拙,而在境界。书之境,源于心造。刘照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无学不能解书,无才安为立格,无志难以却俗。所渭写字者,写志也。张长史授颜鲁公尝曰:“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书之玄妙,困折无数痴迷者。嚏吁唏!书之妙境若何?刘熙载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此乃书之理想化概语,虽罕有达此之境者,但洵为凌厉揭集之论,余最激赏,故略申之:

  高韵者,乃逸格也。王羲之书法“韵高千古”,此语舍逸少他人堪难担当。晋人之韵,本于心性,在乎天成,故蔡襄谓晋人之书“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综观书史,名家者多追踵晋人,遂有“书不入晋,徒成下品”之识。然得途韵岂在规模晋人之书?当更在于灵台与风操。而晋贤之风骨,何能得具?故二王不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遍言奢欲比肩逾越。
  深情者,乃作书者寓情于书,亦可谓入境也。古人论书,有“情驰神纵”“迹乃含情”"感惠徇知”等语。情乃艺之本也,无情则非艺乃为技,“书法”别乎“文字”,关捩亦在一“情”字,唯情系之,故翰墨之道弘昌。而书唯其有情则有意,情深则意足,方具烂漫之姿,情彻笔妍,而不徒具形骸。今之所谓“感染力”,盖由乎情也。然为书之道亦非性情之恣泄,“发乎情。止乎礼义”亦宜于书,书之礼义则为法度也。为书之时取情于法,则不至流入浪野使性而通离为书之道。
  坚质者,阳刚之美也,乃雄强之象,亦为“力”之赏悦。此为书法之审美基础,古人论书多以物象拟之,诸如点如高山坠石、斜钩如万钧弩发等,更有“戈戟铦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快马斫阵”等喻书之撼人心魄之语。刘熙载谓王羲之书法“力屈万夫”,亦甚生动。但略涉失当。书法以“坚质”为尚,此人类审美之本能,然柔毫化坚质岂易哉?非有墨池之功而难济矣。
  浩气者,乃吞吐八荒、纵横天地之象。而具此境者,必为阅世丰赡之才,心胸宽博,放达豪迈,唯我是宰,了无顾念,放手飞笔而自然有致,气局宏深。纵观书史,达乎此境者,张旭、怀素、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等数人而已。昔贤论书有“骨气洞达”之语,亦唯逸豪者堪能承受。逸豪者,狂傲在骨,虚旷在怀,故能纳天地之精,总他人之善,胸罗万象,纵心骋怀,则书无隔境。是故为书者,要之亦在涵养胸次与阅世博瞻也。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此书之四境,吾毕生孜孜以修求。




陆明君老师简介

  陆明君,历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书法作品几十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并多次获奖,出版书法作品集多种。学术研究于书法史论外,涉及金石学、文字学、美术学等,出版《簠斋研究》《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陈介祺年谱》《书坛藻鉴》等专著,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及全国书学讨论会评选中担任评审委员、监审委员等。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上方二维码进行关注,或者点击文章题目下方的 周圣尊茶道书法艺术工作室 进入到公众号名片进行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周圣尊(半通)、半畝堂主人。现为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国学师、中国流通行业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培训部客座教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客座教授等。2008年8月1日《中国新闻》北京奥运专辑以"茶界书法大使周圣尊笔歌奥运颂中华"(彩版通版)为题对其进行了全面报道。文化部中国文化管理学会授予其中国文化艺术书法大使荣誉称号。2009年9月1日,中央党校主办的《廉政文化建设》书画展开幕式,其书写的"三读书",即"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受到中央领导一致好评。著有《南水北调------周圣尊诗联书法作品集》。2016年8月18日至28日、在北京文联展出由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以《用典》(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为题材之《周圣尊书法》专题展。2017年,其书法、肖象等为素材的相关图片资料,正式被“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喜迎十九大”主题《中国邮册》出版专集。2018年,书法作品应邀参加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文脉千年“一城三带"主题书法创作名家邀请展,入展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走向辉煌-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第十九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其书法作品《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九鹰派书法艺术网》可查询更多详情。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