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越千年的临江往事 ——西京鸭绿府的繁盛

逾越千年的临江往事 ——西京鸭绿府的繁盛

芝麻开门临江故事 日韩男星 2018-12-26 05:00:11 593

                                 

鸭绿朝贡道的兴起


根据史料记载,从原始社会末期,人类传说时代开始,我国北方民族已经开始臣服于中原王朝,中原王朝为了适应帝制大一统治的需要,制定了一整套按照官员级别接待与赏赐的“五服”规定。根据“五服”规定,北方民族每岁到中原王朝进贡地方土特名优产品。中原王朝对前来进贡的使团都要给予高规格的接待,除宴请外还要册封并回赠一些中原贵重物品。朝贡是政治上的从属关系在经济上的表现,通过岁贡的形式中原王朝与东北边远民族保持着臣属关系。

鸭绿江水路,古称鸭绿道。最早见于西周历史文献中就有关于长白山区产铜,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曾派人从鸭绿江逆流而上以帛与高丽易铜以铸造钱币的记载。汉代至唐朝时期高句丽和渤海主要水路交通线形成于汉末。因高句丽主要通过鸭绿道向中原王朝进贡,故史家称为“朝贡道”。解放后考古时,曾发现今集安鸭绿江边保存一段30余米长、以巨型石材砌筑的江堤。堤上遗址曾发现成排石柱础石,石器、 陶器、铁器,证明古时鸭绿江有繁华的码头和宽深的水域。鸭绿道在高句丽汇集物产、训练水军、运送给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渤海国时期 其水路交通沿用高句丽时期的“鸭绿道”。自西京鸭渌府神州(今吉林省临江)至登州(今山东蓬莱) 全程约400多公里;新开辟陆路(自上京龙泉府即今黑龙江宁安渤海镇)至临江,全长约500公里。两地方政权通过该交通线,长期与中原保持密切联系。

这条气势恢弘的交通线,兴盛于渤海国时期。公元71312月,大祚荣遣渤海王子朝唐,请求“就市交易,入寺礼拜”,以渤海物产在长安城互市贸易,得到了唐玄宗的允许,还在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设渤海馆,专门用来接待往来于渤海的使者和商人。自此,渤海与中原的朝贡赏日益繁忙,商务贸易,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居住在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甚至连居住在今黑龙江下游的黑水靺鞨,以及今乌苏里江东西一带的铁利、越喜、虞娄等部也利用这条交通线运送土、特产品与中原地区入市贸易;而历代朝廷出于安边、招抚目的,则以金银饰物、粮米、丝绸、棉帛对各部族朝贡使臣作为“赏赍”,传播中原文明。唐代交通线鼎盛时期,渤海国朝贡官员、文化使者、易货商人、朝拜僧人、王公贵族、进修学子往来络绎不绝。    渤海国向中原派遣的朝贡使团、王公贵族子弟数量相当多,数以万人计,他们主要是朝贡,学习中原文化,学习先进的手工技艺,效仿中原礼仪。当时的渤海国与中原达到了“车书本一家”的程度,使用的车乘、文字、语言,文书交流等都与中原相同,中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源源不断地传入东北,促使渤海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和发展,从而成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政权仿效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国建立三省六部,确定五京,推行京、府、州、县的郡县制度,军事上也仿唐十六卫制,设有法律监狱等。就连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建造,街道两旁殿堂建筑富丽恢弘,弥漫着浓郁的唐朝风韵,当年就被称为“小长安”。 渤海国在教育方面也学习唐朝,将中原的儒学文化作为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渤海国不断派遣诸生到长安太学“习识古今制度”,求写《唐礼》《三国志》《晋书》《十六国春秋》等。在五京周围等发达区域,以中原教育为模式,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705)开始,在渤海五京范围内与唐朝、新罗、回鹘、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渤海大多接受来自中原地区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最为突出。当时上京龙泉府仅佛寺即不下百所,朝圣僧徒众多,至今一些佛寺仍在沿用香火千年不绝,现存的渤海佛教建筑除上京龙泉府部分遗迹外还有西京长白的灵光塔,该塔为砖砌五层密檐结构与陕西省唐代小雁塔结构十分相似,为渤海人在长白山区鸭绿江流域早期文化传播存留下千年不灭的印迹。商人所携带行李多至成百上千只柜子。公元771年(宝龟二年),出访日本的壹万福一行325人及众多商人分乘17艘船访日本,是有记载的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使节团。渤海人前往高丽,也需经朝贡道。即由上京龙泉府南行经旧国、抚松至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县),由此东南行过鸭绿江经今满浦、楚山、昌城、义州等地至高丽。

日本高僧园仁写了一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游记,记载仁明天皇承和六年(839年)在登州文登县“闻相公以下九只船在青山浦,更有渤海交关船同泊彼浦”,“登州都督府城南街东,有新罗馆、渤海馆。”可见,第三国的僧人真实地记录了渤海国与中原的频繁交往。人员往来大都在西京鸭绿府(临江)登船中转进入中原。朝贡道又是一条商路。在这条路线上川流不息的不仅有官员,还有商贾、物流,渤海的盛产“土特产品”和中原送往东疆的“赏赐”。



水陆交替的朝贡路线


气势宏大的渤海国开辟东北与中原相接的交通,既有穿越燕山的营州道,又有泛海朝贡道。 营州道屡经战争破坏,交通受阻。“于是朝贡之使,舍长岭之陆路,而出于鸭绿之水路”。《渤海国志长篇》卷148《新唐书·地理志》卷43,都有明确记载。

渤海国鸭绿泛海朝贡道可简单划分为忽汗城—中京显德府—西京鸭绿府— 登州—长安。  这条线路《新唐书·渤海传》明确记载为“鸭渌,朝贡道也”,即由渤海王都忽汗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或渤海国开国都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先行陆路,经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城镇城南村“西古城”)至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白山市属临江市),水路沿江西行至丸都(集安。故高丽王都),再水路或陆路至泊汋口 (泊汋口即泊汋城,今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九连城镇上尖村“叆河尖古城”),沿海岸水路行至青泥浦(今大连市旅顺口区老铁山),人海后沿辽东半岛抵山东半岛(或经黄海、东海直抵 长江口)至登州(山东省蓬莱市),再陆行至唐长安城(今西安市)的水陆交通线。“鸭渌”,指今鸭绿江,这篇记载不仅标明方向,而且把鸭绿江及支流叆河的一段内河水道确定为朝贡道的组成部分。“朝贡道”为渤海国臣服大唐后的纳贡路线,同时也是通向中原内地的水陆交通要道。仅南渡200里乌湖海(渤海海峡)到蓬莱,行程少则数天或月余,多则数月。

史载,唐开元元年(713年),唐廷遣中郎将鸿胪卿崔忻出使渤海,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在大祚荣管辖地区置忽汗州都督,从此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正式隶属于唐王朝。崔忻正是经由了这条路线,往返都经由了旅顺。渤海从此“每岁遣使朝贡”。大和七年(833年),唐朝瀛州司马张建章受渤海国王之聘,于癸丑初秋,乘船东行,第二年秋末达忽汗州。《渤海国志长篇》新增附录,大和九年(835年),张建章第三年夏天返回,至八月,方归于幽州。崔忻和张建章出使渤海所行的是同一条路线,即由登州入渤海。

渤海国作为为唐朝的藩属国,每岁向唐朝纳贡,纳贡成为渤海最频繁的国事活动,朝贡的目标地是长安(陕西西安),且载重而行,选择鸭绿朝贡道显然比营州道更为便利。全程900公里。

朝贡道有内海驾舟扬帆之利,朝贡道海上航道一年四季均可通航。利用近海冬季东北季风,和夏季东南季风的规律特征,渤海人多选择春、冬两季跨海来唐,夏季返回。但是面对渤海湾宽阔海面的狂风巨浪,一千多年前的古代造船和航海技术,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有时在海上要漂泊数月之久。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渤海国船队从五月出发,至秋天才抵达登州,行程两月有余。尽管如此,这条水上航线比较渤海国至登州的陆路交通线(营州道)仍有巨大的优越性,不仅线路距离短,而且运输费用低廉。走朝贡道水路,从敦化敖东城至登州有900公里左右;而走陆路经京津到登州则有1800公里左右,比水路要多出近一倍的距离。朝贡道堪称渤海国通往中原的最佳交通线。

据水文资料记载,距今80多年以前,鸭绿江水势浩大,枯水期水流量相当于当今夏季洪水暴涨季节水流量。

发源于长白山的鸭绿江,为典型的山区河川,上游地势险峻,江道狭窄,水流湍急,落差较大,转过几十个凶险的哨口后,自临江境内始它的下游落差变小,千廻百转,江面渐宽,有的水道依据山势甚至形成“U”字型大回环。过了著名的白马浪风景区后,河道已有千米左右,波平如镜,江天一色,留下了宽阔而平展的河道漫滩。整个水道,既有水路、陆路可通,又可利用冰雪以狗爬犁、马爬犁往来,路路畅达,四时咸宜。上天所赐,临江成为得天独厚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这样的交通线,不仅在我国交通史上独具特色,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鸭绿江全长795公里,流经临江段146公里,临江水域自古就有船过千帆排过百张的记载,古代的临江,不只是著名的风景区,也是兵家必争的边塞重镇,更是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西京鸭绿府(临江)是中原与渤海国联系的交通枢纽。 这条交通线不单单是朝贡之路,又可以称为古代东北鸭绿江的“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之路”,其规模盛况,足以与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相媲美。可见在一千三百年前,这条黄金水道承载着向东北传播中华文明的伟大使命。日过千帆,排过百张,毫不夸张。

如果说,史学家认定渤海国是当时北丝绸之路的中心,那么,西京鸭绿府(临江)就是北丝绸之路的中转站,从唐朝运来丝绸,在这里经陆路北上,以及东京制造的名产桑蚕之丝和柞蚕丝绸,包括各种工艺品,手工制品,陶瓷器物,各类工具等在此中转或批发,运往东面的日本、南面的新罗、西面的中原等地。 鸭绿朝贡道传播了丝绸文明,延长了丝绸之路,使丝绸之路达到了日本海。渤海和日本隔海相望,公元727年派高仁义为大使出访日本,表示要永敦邻好,日本派引田虫麻吕回访渤海,表达了“沧波虽隔,不断往来的愿望”。从此铺开了渤海和日本友好往来的道路。至渤海亡国前的五代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的192年间,渤海访日34次,日本回访13次,双方交往47次,平均每四年交往一次,比唐和日本交往还要频繁密切,促进了唐代东北地区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公元771年(宝龟二年),壹万福一行325人分乘17艘船访日本,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使节团。

渤海国鸭绿朝贡道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北丝绸之路。


  

繁荣的西京鸭绿府


渤海国的疆域,初限于靺鞨的部分故地,至第10代宣王大仁秀时大体上在今东北大部、朝鲜半岛北部及俄国沿日本海的部分地区等广大地域。渤海全盛时期,以吉林为中心,其疆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东岸,鞑靼海峡沿岸与库页岛相望,东至日本海,西到吉林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朝鲜之咸兴附近。是当时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的封建强国。面积大概在95万平方公里左右面积大致相当于满清割给沙俄土地总数的一半。

鸭绿江流域景点像是天女在长白山下撒下的一串珍珠,其中猫耳山、花山、珍珠门、遥林、松岭、闹枝、望江楼、苇沙河更像镶嵌在珍珠链中的一颗颗翡翠,它们晶莹剔透,郁郁葱葱,它们的名字素而不俗,且多富有诗意。

临江地理环境优越。依山傍水,窝风向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夏无酷热,冬无至寒,四季分明,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早在1300多年前唐朝渤海国时期,临江就设为西京鸭绿府,称神州。城郭高筑,雄峙一方,交易活跃,车水马龙,当时的文明发达程度已非同一般。

唐朝渤海国时期,分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五京是上京、中京、东京、西京、南京。西京鸭绿府主要指鸭绿江中上游一带,包括今天辽宁省桓仁,吉林省集安、通化、白山、抚松、靖宇、长白、临江,地域相当开阔。当时设置了四个州,其中:桓州,州址在原高句丽都城国内城,也叫丸都,即今天的集安市;正州,州址在辽宁桓仁县富尔江中游;丰州,州址在新安古城,今抚松县境内。今靖宇榆树川古城和新安古城是一对姊妹城,都曾为丰州州治;神州,是西京鸭绿府的治所所在地,即今天的临江市。除此而外,长白古城也归西京鸭绿府所辖,长白县的灵光塔就是渤海国时期的建筑,距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

神州(临江)做为西京鸭绿府的治所所在地,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规模较大且十分繁荣的沿江、沿边、通海城市。临江的城市规模在《辽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城高三丈,广轮二十里。《辽史•地理志》东京道渌州载:“渤海号西京鸭绿府,都督神、桓、丰、正四州。”神州即西京鸭绿府治所。而神州辖属三县,《辽史》记载:“故县三,皆废。”据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考证:神州领“神鹿、神化、剑门”三县。神鹿是神州首县,为京府州治所在,神鹿为神州治所,神化在今临江市四道沟河南屯遗址,剑门居长白古城。

鸭绿府地处长白山西南坡,鸭绿江从东向西流去,到(西京)临江后折向西南,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这个地区林木葱郁,雨量充沛,资源丰富,适合渤海国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和畜牧狩猎业。从地理位置与唐朝的关系,可以透视出临江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艚船聚泊,商贾云集;街市繁华,生意兴隆;古巷烟花,轻歌曼舞的繁华景象。



朝贡及赏赉物品


朝贡是政治上的从属关系在经济上的表现,通过岁贡的形式,中原王朝与东北边远民族保持着臣属关系。

据《渤海国记》“朝贡中国”篇中记载,从唐开元七年到后唐同光三年,历次进贡的珍品有:貂鼠皮、白兔皮、猫皮;海豹皮、马、昆布、鲸鲵鱼睛、鹰;还有珍贵药材及其它物品如人参、松籽、牛黄、白附子、蜂蜜、麝香及黄明细布、貂鼠皮被褥、虎皮等。据历史记载,这些名贵药材和珍贵饰物,不仅敬献唐朝廷,而且通过“朝贡道”同日本等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

渔猎和采集类贡品以及猎捕工具受到青睐。从事渔猎的,主要是越喜、铁利、拂 涅、虞娄等部的居民。见于史载的贵重渔猎品有貂、虎、豹、熊、罴、鹿、鹰、鲸鲵鱼、鲻鱼、乾文鱼等。采集品种类也很多,贵重的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多是用于纳贡和交换的。捕猎工具有弓箭和铠甲等。公元925年,即后唐庄宗(李存)同光三年二月,渤海国派遣少卿裴嵺经临江在山东蓬莱登岸出使唐朝,所列包含上述贡品。《新唐书·渤海传》中记录的渤海国名贵特产种类繁多达1000余种,出名的有“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莫阝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帛系,龙州之幺由、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凡都之李、乐游之梨。比较出名的常态化的贡品:北珠、楛矢石砮、皮骨铠、大塵、海东青、貂皮、人参。

楛矢石砮是桦树枝制作的箭杆,桦树产于北方高寒山区,木质坚硬有耐水耐寒不变形、不易折的特点。石砮即石(石箭头)。是用长白山特有硬石黑曜石、玛瑙石、蛋白石、页岩、碧石等制作,有锋利劲拔的特性。箭长一尺八寸。相传春秋时期,孔子来到陈国,有一天,一只身上扎着箭的鹰落到国君的院子里,臣将们都没有见过这么锋利劲拔的箭矢,便派人到孔子下榻的舘驿去请教,孔子端详了一番,便说这是北方的箭名叫楛矢石砮,是肃慎人所造。从此成为贡品。

皮骨铠即皮骨甲。甲是冷兵器时代战士用以护身的装备,皮骨甲用皮革、骨片、金属片缝制在斩击刺杀时用以护身。

大塵即麋鹿的尾巴。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产麋鹿(四不像),经驯化的活麋鹿和鹿尾(用作驱赶蚊蝇的蝇甩子)都是贡品。麋鹿鹿尾尾巴长,尾稍毛又长又密很受宫廷青睐。

北珠又称东珠,即东北叫蛤蛎所产珍珠。蛤珠颗大晶莹光润为南方少见,辽金以来历代天子帝王皆用北珠饰冠。价格非常昂贵。成为历朝统治者勒索的主要物品。北珠盛产于松花江下游及各河口,鸭绿江中下游东西马鹿泡、东西桦皮甸子泡子及下游河口也有少量出产。

貂又称紫貂、貂鼠、分紫、黄、白三种,以紫色为上品。貂形似黄鼠狼,体长三十至四十厘米,尾短而粗,长约十一至十九厘米,末端毛甚长、耳大爪尖利,善于爬树。《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738年渤海贡貂鼠皮1000张。

就连乡间常见的鲟鳇鱼、鲈鱼、杂色鱼、山韭菜、稗子米、铃铛米、野猪肉、活麋鹿、狍子肉、生熟鱼条、鹿尾、燕窝、百合、山药、鱼笋、松子、白密等也在贡品之列。其它还有手工业有纺织、铜铁冶炼、金银品制作、陶瓷贡品。纺织品有布、绵、紬,原料是麻和蚕丝,产地主要在今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县附近地区(显州)、朝鲜咸镜南道(沃州)和牡丹江中游(龙州)。据辽灭渤海后东丹每年要向辽贡粗布15万匹这一事实,知渤海地区的纺织业是相当发达的。铜的冶炼和制作也有一定规模。炼出的铜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外,还把大批熟铜运到今山东半岛(淄青)出卖。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以南的哈尔巴岭一带和东宁县大城子地区,鸭绿江流域临江铜矿,是铜冶的主要产地。铁的产地主要在中京显德府,显州位城县的铁最著名。已经发现的渤海时代的铁制品已近50种。渤海人也能制作金银制品。和龙县北大地、宁安县上京、敦化县六顶山等处渤海遗址,出土的金银制品有金带、金饰件、金钏、金耳珰以及大量鎏金器物和银钗等。814年(唐元和九年),他们曾向唐献金、银佛像各一。陶瓷制品近十几年在渤海遗址中出土很多。陶器有碗、钵、罐、碟、盘、瓶、缸、杯等,并发现了许多釉陶和质地优良的三彩陶。瓷器残片。在宁安、敦化及今俄国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等地的渤海遗址中,皆有发现。另外,60年代初在渤海上京故城南的今杏山乡,发现了大片渤海砖瓦窑群废墟,1980年探明有20余座。《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705),到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的二百多年中,在“渤海十五王中,朝于唐者,凡一百三十二次;朝于粱者,凡五次;朝于后唐者凡六次,共一百四十三次”。

据史料记载唐对渤海国的赏赐包括丝绸、锦袍、袭衣、绫罗、绢帛、锦采、绣绸、丝布、金银器等。同时,唐朝高度重视渤海国使者,不仅为渤海国等前来朝贡的使臣专门设置了接待官员,而且还有丰厚的恩赏。唐朝对渤海使臣,在上朝时根据其品级给予衣冠的恩典,而且还加授官职。《渤海国记下篇·朝贡中国》载:“又有赐金鱼袋者,二品以上服也;紫袍金带,三品以上服也;袍银带,五品以下服也。”例如:公元731年2月回赠帛100疋、10月又对来访者回赠30疋。




朝贡道 陆路交通驿站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国东北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时期,长白山区少有人烟,六道沟河流域和坐落在狭窄的六道沟河谷里的铜矿产区却热闹非凡。铜产区中心地带为六道沟河谷的原临江铜矿采矿区和宝山镇的曲柳村、错草村、六道淘镇的桦皮甸子至七道沟等20多个村屯,面积约20平方公里,经专家发掘考证,挖矿石矿洞随处可见,矿洞最长800余米,沉甸甸的富矿石有的金光闪闪,有的像凤凰尾的羽毛五彩斑斓,同样大小的体积,富矿石要重于普通石头近一倍。居住地人烟稠密,地窨子、霸王圈、红草或苫房板苫盖土坯房、水井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冶炼区范围西北为老黑顶子山,东临七道沟河,南至鸭绿江边,西以五道沟右岸山脉为界,面积约60平方公里。冶炼作坊烟气腾腾,冶炼后废弃废渣堆积如山。六道沟夹皮沟、东马、西马都是装运铜产品码头。 采矿区出土有鎏金铜带铐及铁器、陶器等物品。陶器有瓮、双耳重唇罐等,具有较明显的靺鞨-女真器物特征。宝山六道沟冶铜遗址是东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处渤海时期冶炼遗址群。

据专家考证:包括古矿洞8处和冶炼址、居住址,矿洞最长800余米,废渣堆52处。已发掘居住址一处,冶炼址4处,水井一处,房址一处,这些都是铜矿开采历史的见证。

由渤海王都忽汗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京龙泉府遗址”,或渤海国开国都城“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出发的马帮、驮队先行陆路,经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城镇城南村“西古城”)至西京鸭绿府(今吉林省白山市属临江市),陆路朝贡道路边建木刻楞客栈,供驮队休息和装运货物。

汉人家驿站为“霸王圈”,住房墙壁抹黄泥,挡风御寒;仓房不抹泥,保持通风干燥,便于储存货物、粮食。高过房檐头的木烟筒,袅袅炊烟在淡淡云雾中升腾。木烟囱上长满了木耳、木灵芝,如同雕梁画栋。房上的木瓦经日晒雨淋已氧化,松木瓦变成灰色,古色古香,背阴处的木瓦长满了绿苔琉璃一般鲜亮。

驿站背靠大山,建在窝风向阳的大崴子里,房后几垧地种有玉米、大豆、谷子和各色五谷杂粮,房前有个大园子,四、五亩地里人参、贝母、木耳、蘑菇,俯拾皆是。木刻楞房子、木墙、木瓦、木烟囱;室内木桶、木盆、木勺子;庭院是木仓、木圈、木杖子。
驿站多为女真等民族流传的长白山民居当地人建造的“木嗑楞”(意为原木凿刻而造,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又称“霸王圈”(意喻非常牢固,建筑学上称为井干式房屋)。木刻楞房屋为支摘窗,上下两扇组合,上大下小,上扇可以支起,下扇可以摘下,支起上扇采光通风,下扇可以遮掩外面目光,木窗格糊粗糙不透明麻纸,为防雨淋刷上豆油、拉力差,为防风,在纸上勒上麻纰。

进了木刻楞,有西、中、东三大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上屋,中间是堂屋,东间为东下屋,设南、西、北三面蔓子炕,南北对面炕,炕上笼着大火盆,西炕不住人,供奉祖先,把头住南炕,驮夫住北。坐卧礼仪十分讲究,等级森严,睡前炕前悬挂幔帐,彼此隔开。

高丽人造的木刻楞屋顶不是两面坡,而是四面坡建筑学上称作歇山式屋顶。为防风,屋顶木瓦用木杆和石块压牢。

高句丽人所开驿站多在窝风向阳处,墙体用圆木垒成,缝隙用黄泥填塞,房顶用稻草苫盖,烟囱用20至50公分粗细曲柳、松木或椴木等空心枯木替代,高丽人烟囱安住房东侧,每栋都坐北向南,每间10多平方,厨房在西,为保暖下卧60公分左右,灶房门为便于运送烧柴设置比卧室大,与地面持平进屋需下台阶。东侧为炕,炕中间设拉门,晚辈住西,长辈住东。东侧两门进门为炕,炕门高出地面约40公分,进屋需先脱鞋 踏台阶,然后再上炕是高丽人驿站造型。

铜矿出产的铜产品在西桦皮甸子进行加工后用小船槽运至临江,会同朝贡大军和各路商家在船营或望江楼换乘大船运至丹东,经丹东换乘海船前往登州(今山东蓬莱),上岸到大唐都城长安朝贡和进行贸易。炼出的铜除用于制作生活用的各种器皿和装饰品外,还把大批熟铜运到今山东半岛(淄青)出卖。


来源:鸭绿江文化  作者:文心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