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霹雳舞已经凉了?

谁说霹雳舞已经凉了?

X博士 欧美男星 2018-06-29 14:09:18 1622




继《嘻哈》之后,《街舞》也想掀起一波热潮,却没有成为爆款。其实街舞这种东西,早在上世纪末就曾风靡中国,那个年代,大家都称它为“霹雳舞”。

就拿我们现在熟悉的牛头梗——哦不,是孙红雷老师来说吧,孙老师参加《极限挑战》时,就表演过一段霹雳舞,随后人们还纷纷扒出了他曾经在黑龙江春晚唱歌跳舞的视频,甚至是95年中戏考试时的舞蹈表演


 孙红雷春晚的英姿


孙红雷可以说是街舞高手,1988年的全国霹雳舞大赛中,孙老师还拿了三等奖,前两名正是2014年登上《中国好舞蹈》的陈立江和孙琪。




我们所说的霹雳舞,英文叫Breakdancing,或者简称Breaking,是伴随着放克音乐、Hip-hop,和碎拍电子舞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舞蹈风格。

目前大多数人公认的祖师爷是James Brown,这位大哥是美国著名的音乐人,被称为“灵魂乐教父”,但他最为人熟悉的歌曲,恐怕是那首《I Feel Good》,以及这种由他开创的放克音乐类型。强力的律动,让身体不自觉地扭动,Brown在舞台上展示的怪异舞蹈便成了他的标志,为霹雳舞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James Brown的标志动作


随着70年代一些先锋舞者的活跃,Breakdancing才逐渐形成。其中Richard "Crazy Legs" Colon和Kenneth "Ken Swift" Gabbert在James Brown的舞蹈基础上,融合香港功夫电影、杂技、体操动作等元素,发展出真正的Breakdancing,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霹雳舞。


 体操动作“托马斯回旋”进阶版


 图中几个踢腿动作借鉴了香港功夫电影


其实在美国,这种舞蹈一开始也不被主流接受,电影《霹雳舞》中说,爵士舞才是当时被看作正统的舞蹈,能够登上舞台。而Breakdancing只能在街头巷尾,一众Gangster聚集区内活跃,“街舞”这个名词就是这么出现的。当然随着Breakdancing在美国本土的传播,也出现了诸如模仿机器人或木偶的Popping(机械舞),结合默剧表演的Locking(锁舞)等。


 巨大的录音机也是街舞的标志之一


至于“霹雳舞”这个词,完全是翻译的问题,由于这种舞蹈中出现诸多地板旋转、翻滚动作,加之力量感强、速度快的舞姿,就直接起了“霹雳舞”这个名字。不过在现代语境下,这个词语基本淘汰了,语义上取而代之的是“街舞”一词,至于细分到Breaking、Popping这些,则真接用英文名称,几乎不再进行翻译。



时间要倒退至1984年8月12日,时值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闭幕式现场,Lionel Richie现身,唱了一首长达9分多的《All Night Long》,在3分40秒后,现场出现了200多名舞者,伴随着这首歌跳起了“团体舞”,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霹雳舞”。


 Lionel Richie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闭幕式的表演


相比奥运会的文化输出,好莱坞似乎还强了那么一丁点。

还是1984年,美国的米高梅公司拍了一部电影,叫《Breakin'》,引进中国以后,翻译成《霹雳舞》。如果你没看过,就请参考一下2006年上映的《舞出我人生》第一部,二者的故事异曲同工。《霹雳舞》讲的是一位黑人兄弟立志成为舞蹈家,并且通过不入流的霹雳舞赢得评委认可,最终成功登上舞台的故事。


 电影《霹雳舞》中的经典桥段,扫帚舞


众所周知,好莱坞是有歌舞片传统的,然而这部电影的舞蹈及其配乐却依然成为当时最火爆的作品,在上映期创作了3800万美元的票房;1987年来到中国以后,更是引发了真正的“霹雳舞狂热”。




提起中国的霹雳舞,一定绕不开一个名字——陶金。陶金是科班出身,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陶金以非专业学校毕业的身份,被破格录取为中国古典舞教育专业学生,刚刚毕业就去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当老师。这一年,24岁的陶金也成为了中国第一届“桃李杯”舞蹈大赛最年轻的评委,他的学生还拿了这届比赛少年级冠军和亚军。


 英年早逝的“霹雳王子”陶金


陶金本人也是荣誉等身,在与妻子一同参加的英国皇家国际标准舞考试中,获得国际标准舞、拉丁舞银奖和教师荣誉证书;首届北京“迪斯科”舞蹈大赛中获得“金杯奖”;曾三次登上春晚舞台,表演霹雳舞;媒体还送给他一个“霹雳王子”的称号。只可惜陶金英年早逝,36岁便离开了。


 跟摇滚没什么关系的电影《摇滚青年》


1988年由田壮壮导演的电影《摇滚青年》,就是以陶金的经历为蓝本改编的,影片中的主角龙翔自然也是由陶金出演。与他演对手戏的女主角,恰好是陶金在北京舞蹈学院的师妹马羚,而马羚凭借这部电影处女座,获得了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来看看陶金在1989年春晚上的霹雳舞表演


其实摇滚跟霹雳舞并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当时这两件事都属于外来的流行文化,免不了被放到了一起。


 电影《情逢敌手》海报


为传播霹雳舞做出贡献的人非常多,这里还要提一下甄子丹。1984年袁和平指导的电影《情逢敌手》中,甄子丹就大秀了一把霹雳舞+中国功夫的表演。


 吸收中国功夫的霹雳舞,表演者甄子丹


另一方面,麦洁文、杜丽莎、张蔷等歌手,也为霹雳舞做出了一定贡献。90年代,中国迎来了很多西方流行文化,其中也包括在“新浪潮”影响下诞生的早期电子音乐,而上述几位歌手,学习、演唱的就是这种 “迪斯科”子音乐。

但是霹雳舞与迪斯科、摇滚乐一样,都是昙花一现的产物。短暂地风靡全国之后,霹雳舞也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首先,舞蹈的学习成本更高。霹雳舞要求四肢迅捷的动作,以及支撑躯体的强大力量,舞者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长期不间断地进行锻炼。另外,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还要掌握大量的高难度动作,这也不是一日之功。放到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能有大把时间学习跳舞的,除了退休的爷爷奶奶们,恐怕找不出别人了,所以广场舞才有着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其次,全国性质的比赛也仅仅举办过有数的几次,比赛少,赚到的钱就少,舞者没办法养活自己,时间久了自然无法坚持。老一辈的舞者们,能够开班教学的机会不多,所以大部分人也逐渐放弃了。文章开篇提到的全国冠、亚军,陈立江和孙琪,本职也都是创业者,有自己的公司。


 于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广场舞大放异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流价值观的束缚。曾经流行过一句话,叫“抽烟、喝酒、跳霹雳”,这在2000年以前,是典型“坏孩子”的标志。霹雳舞在长辈的眼里,与抽烟、喝酒划等号,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像电影《摇滚青年》中表现的那样,跳霹雳舞就是不被社会容纳,脱离舞蹈团,自己去混社会。

改革开放到现在经过了40年,中国经历了多种不同地区的流行文化侵袭,由于本身没有相关的文化语境与积淀,导致许多流行文化成了“坏”的代名词,霹雳舞、流行音乐、迪斯科,都曾经或多或少作为 “坏”的象征。甚至电子游戏,也因其“不务正业”的特性,一度被称为“电子海洛音”。

另外,在政策上,也有着前松后紧的现象,例如当年的译制电影和译制动画,在改革开放早期,引进过《加里森敢死队》,后来因为小孩子学习剧中酋长扔飞刀的桥段,导致这部美剧一度被禁。动画方面也有过《北斗神拳》这种暴力血腥的硬派作品,能够引进,仅仅是因为审查的人不懂,而政策上又没有这方面的限制。



流行文化之所以能够流行,一方面靠的是先行者们坚持,另一方面靠的是社会包容。好在后来韩团带着街舞进入中国,没有让这种街头舞蹈消失。不过他们带来的杀马特文化也着实让人头疼,这就是后话了。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