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本无碍】|“憩自在”读书笔记:肯·威尔伯

【事事本无碍】|“憩自在”读书笔记:肯·威尔伯

与在为邻 欧美女星 2018-11-06 15:58:04 789






在笔记整理之前,先来听一首天籁……

彩虹之上,高天云阔,百灵清脆,

来自爱尔兰、有着银铃嗓音的 Cara Dillon 的

这首“空中云雀”:The Lark in The Clear Air

听过男声、女声,不同版本的演绎和演唱,

没有办法,只有Cara Dillon的这款,像甘露滴于心

其他的都是花露水……以致,也没啥奇怪,

为什么有人会说,这么清澈甜美,却听得Ta,

………………………………两行老泪………………………………

要是找不到她的这个2分23秒,纯音乐或其他歌者

就宁可不放;似乎唯有天籁般干净到你掉泪的声音

才配得上某高天云阔的诗与远方……

是我曾经最喜欢的一首循环播放的背景音乐;

听过无数遍;有关它的博客,早已淹于时间的荒草

因于某句……来自“诗与远方的家”的温暖与成全,

不显山,不露水,却山水满怀,而拿出来重温!

希望它伴随所有敢于“白日梦”和“追梦者”的一路……

那渺而又渺以为可以摆脱某重力引力之地上的欢歌

那值得仰望,之如瀑的云幕,以及某只翱翔的云雀

幸福之简单,仅仅只是某个丧失语言的仰望的霎那

关于歌词,网上也有不同的翻译,喜欢下面这个:




Dear thoughts are my mind 甜蜜思绪萦绕心间 
and my soul it soars enchanted 灵魂升华飘然而上 
   
As I hear the sweet lark sing 听见百灵甜美歌声 
in the clear air of the day 歌声不止息于晴空 
   
For a tender beaming smile 只为一个温柔笑容 
to my hope has been granted 所期盼的得以答应
   
And tomorrow he shall hear 待到明日他将听见 
all my fond heart longs to say 长久以来内心之声 
I will tell him all my love 我会倾诉所有的爱 
all my soul's pure adoration 自灵魂的纯粹爱慕 
   
And I know he will hear my voice 我知他将通我心意 
and he will not answer me nay 他也将会缄默不语 
   
It is this that gives my soul all it's joyous elation 这赐予我灵魂极乐 
As I hear the sweet lark sing 似闻百灵甜美歌声 
in the clear air of the day 歌声不止息于晴空 
   
It is this that gives my soul all it's joyous elation 我的灵魂得以极乐 
As I hear the sweet lark sing 像那愉快的百灵鸟 
in the clear air of the day 歌声不止息于晴空






by 亢银中(谢亢老师为“与在为邻”书)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是菩萨的境界……平凡处,

从意识外求回归到抱朴守一,

“观自在”,先从“憩自在”开始,

每一个“憩自在”,即“当下”……






【彩虹之上|“憩自在”读书笔记1】



21世纪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尼采,威尔伯


但凡往内走——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一“退步”——

恰恰不是在外面,而是在“里面”,

发现了另一个维度之无穷尽的宇宙。


荣格曰,第一人格(意识)与

第二人格(潜意识)的平行发展

他说,意识是被揭示出来的本体,

潜意识是未被揭示的本体。

自我揭露之道即自我探索之道,

即自我开放(意识扩张)之道。


佛洛依德强调你必须深入你的潜意识,一探究竟。

把每一个你发现的内容都彻底地分析。

如此你才能从人格的冲突中获得彻底的理解和解脱


佛陀从不分析人格,他主张保持观察和观照——

这便已足够。

人格会自行消融在观照的觉性之光中。


而肯·威尔伯说:我们这个时代

最重要的对话就发生在佛陀与佛洛依德之间。


有人(宗教史权威休斯顿·史密斯)认为:

肯在整合西方心理学于东方智慧传承上的贡献

(整合了心理治疗与宗教修行体系……)

超过了荣格;


琼·休斯顿(希拉里的精神导师)

则将他和弗洛伊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约翰·怀特更是称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


看来,整合西方心理学及心理治疗含三个层面:

自我的层面(包括认识、行为心理学以及佛洛依德的自我心理学)

人性的层面 (例如生理心能学以及完形心理学)

超人格的层面(如人格整合心理学,荣格的深度心理学及神秘玄学)


他说:我们常把当下的生活经验分解得支离破碎

还划定各种界限,不仅离间自我,

也离间他人,甚至世界。




他在《事事本无碍》里,写道:

当我们对生活感到不满足时,

才会开始向内探索个究竟,

在这“不满”内(因为“接不住”,很容易给它贴标签)

那被积压在沉重社会假想下的智慧之种却在萌芽。

人,一旦有意识到感受到源于生活或生命的某痛苦

便已对更深的现实真相有了一番觉醒,

痛苦彻底销毁了我们安于现实的幻梦;

它惊醒着我们,迫使我们仔细去观察,

深刻地感受我们一向逃避的自我与世界;

难怪有人认为“痛苦”实是最大的恩典。

我们无需拒绝,排斥,讥藐痛苦,

但也不应渲染或圣化它。

痛苦最多只是一个徵兆而已,

让人意识到,生活在一体意识之外的必然结局;

充满界限的生活就是充满冲突的生活,

恐惧,焦虑,痛苦,最后便是死亡。

我们常想寻找补偿,

逃避或全心投入其他事情来麻痹自己,

不让自己去质问那激发无尽痛苦的虚妄界限;

事业的自卫及补偿迟早都会失去安抚的效用,

欲罢弥彰……最后仍逃不出痛苦的结局,

因为我们的觉识始终被限于冲突之源----

虚妄的界限及支离破碎的生活。

痛苦因此成了认出界限的谬误的第一步,

若能正确地了解它,

便能引领我们超越所有的界限而解脱出来;

痛苦不是疾病,而是智慧显现的徽兆,

我们必须正面去了解它,才不致使智慧流产;

我们必须正确地诠释它,才能深入它,活出它,

然后超越它,否则它将转过身来吞灭我们。




那么“我是谁”呢?肯说: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

潜伏着某种相当原始的心理作用。

就在你形容、解释、或者只是体会到自我时,

你正在自己的经验领域中划分心理的界限。

无论你意识到与否,在界限之内,

你感到的是“我”,而界限之外,则是“非我”。

你的自我认识完全根据自己所设的界限。

这样的“界限”的建立,涉及四个层次的分裂:




第一次分裂,来自于与宇宙的分离,

西方传统把亚当分化一切的错误,

称之为原罪,我们都步着亚当的后尘;

这一次的分裂,让我们脱离了宇宙。

(或者说大我、法界、神性或任何一种宗教用词)

我们从此落入到超个人的层面。

我们忘记了我们是神性的一部分。

但很多有修行体验的人,

偶尔会产生过万物合一的感觉,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高峰体验,

但因为我们与这种神性已经分离,

哪怕偶尔有那么一瞥,但并无用处,

我们没有办法让自己长期处于那种状态,

回归神性相信是绝大多数修行人的一种终极目标。




第二次分裂,我们从超个人层面分离,

我们将我们与环境分离开来,

我们不认为我们与环境是一体的,

我们认同我们的身体。

因此我们为所欲为,任意破坏环境,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甚至认为

我们可以征服整个大自然,我们已经忘记了

我们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第三次分裂,我们又将自己的肉体

与自我进行了分离,我们认同我们的自我,

分离了肉体,不去认同它,

这就造成了很多身心的问题。

我们不清楚我们是身心一体的,

当我们的身体发出求解信号的时候,

我们不去理会,我们任意的使用我们的身体,

熬夜、纵欲,仿佛那是一个机器。




第四次分裂,我们在我们的自我中

又分出了不同的角色,同时分出好坏,

比如我们接受我们优秀的一面,

对于那些我们不接受的,比如懦弱、自卑、

不适当的欲望等(包括一些我们已经忘记的部分),

我们将其丢入阴影,我们对其视而不见,

认为那不是我。于是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不去感受自己的情绪,

我们抗拒体验负面的情绪及感受,

我们拒绝我们不好的一面,

对外充分展现我们那美好的一面。




可惜,每一次的分裂,

都会在他们之间画出一条鸿沟,

而这条鸿沟就是引起冲突肇因,

那些被我们分裂出去的部分会不断想回归,

与我们合而为一。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将我们分裂出去的部分重新整合回来,

我们才能获得圆满。而注重修行的人,

只在努力解决最后一个层面的问题,

他们忽略了其他层面的分裂,

而这些问题依然会困扰着他。




在《事事本无碍》里,肯提到意识的四层次,

而这里面的“角色层次”, 则是“自我”探秘的起点:


第一层次,角色层次

是大部分人所处之境。

角色层次是相当扭曲而狭义的,

因为个人有意抹煞自己的某些气质倾向,

如愤怒、武断、性欲、快乐、怨气、勇气、冲动等

他否认它们与他的关系,

自欺欺人的相信这些气质均属于“非我”,

乃外来之力,为此不惜缩小自己的领域,

非我的部分驱逐界限之外。

被驱逐的气质便压抑于阴影之中或投射为外在心像


比如,所谓“垃圾人”有很多“异化”品种,

举牌者“相信这些气质均属于‘非我’”,是真的吗?

如果不敢面对自己人格部分的阴影,

这种“垃圾”或被包装得貌似“绿色”无公害……




第二层次,自我层次

自我常感到被困在陋质顽躯之中,受尽折磨。

难怪他会开始渴望挣脱肉体;

当心理与身体,意志与自由间的裂痕弥合,

人对自我及外界的看法便大为改观。

对于无法操纵的人事,也能顺其自然。

对于非操之于我的种种,愈随缘自在。

你会发现,接受自己并不需要先把自己控制住,

那更深的自我,本来就不是你所控制的。

它是半随意又半不随意,两者都能完美地表达出你自己来。




第三层次,有机生命整体层次

我有一个身体,可是我并不是我的身体。

我可以看见并感觉我的身体,

可是凡看得到的及感觉得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

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

却与内在的我毫不相干。

我有欲望,可是我并不是我的欲望。

我能够认出我的欲望,可是凡认得出的,

并不是真的知者。

欲望在我的意识中起伏不定,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

我有欲望,可是我并不是欲望。
我有情绪,可是我并不是我的情绪。

我能察觉出我的情绪,可是凡察觉得出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

情绪反反复复,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
我有思想,可是我并不是我的思想。

我可以直觉得出我的思想,可是凡直觉得出的,却非真正的知者。

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

也许你会在心灵深处体会到某种感觉:

自由,轻松,解脱,安稳

即使痛苦与焦虑的惊涛骇浪仍在周遭肆虐,

这中心点却始终保持清明宁静。安处在这觉识的中心点上,

就好像由惊涛骇浪的海面,潜入安全而宁静的海底

起初,你也许只能潜入情绪的风浪下几尺的深度,

只要契而不舍,必能潜入心灵的深度,自由地伸展

对周遭的骚动不安,虽保持极度灵敏,却不受感染


南怀瑾有过同样的一说:

身体是生命的工具,被它困住,未免可笑。




第四层次,一体意识【超人格层次】

正如厄卡特所说,没有任何方法,技巧,途径

能够抵达绝对之境,

因为它在本质上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我们正和那穿梭在浪涛中,

想办法找出湿性本质的人一样,

无法静止片刻认为近在眼前的真相。

我们总是东奔西走,

离答案越来越远,

寻求及愿望本身、遮蔽了我们的眼光。

“当下”的这个经验本是我们寻求的捷径,

我们却想尽办法逃避它。

我们并不真想找到答案,我们是在逃避答案。




当我们深入自己的阴影时,

便会看到抗拒心理俯拾即是。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排斥角色形象难以接受的想法或冲动,

于是这被抗拒的东西便转为阴影,

……直到把这阴影投射出去,

被投射之人便成了问题症结,冲突的根源。

这种对阴影之根本的抗拒心理若被看见被化解,

“你”与世界的隔阂也随之消失。

“你”会自然地放下一切抗拒,

内心与外境的界限也不复存在。

“你”不再抗拒当前的经验,

就不会耗能地与它划分界限,

于是世界与自我融为“一”,

不再为“逐浪”而疲于奔命,

真正的海浪只有一个,且无所不在。




要知道,如若不然,每建立一条新界限,

我们便等同于进一步地在限制窄化自己,

使得我们本具的圆满意识从宇宙缩至生命体,

缩至自我,最后只剩下一副空虚的角色面子问题而已

自我的比愈来愈下,非我的势力则愈来愈大。

每一条界限都把自我的另一部分投射出来,

成为陌生的异域……

重新收回某种心像,就能化解那一条界限。

当意识到外在的某些心像,只是自己的反影,

原属于你自己的一部分,你便已经消除了

自我与非我之间的那条界线……

你的意识得以扩展、开放、自由、不再处处设防。

战争的导火线一被拆除,以往的世仇顿时化敌为友

甚至融为一体,你便享有更广大的空间伸展活动。

投射而出的那一外界不再威胁你,因为它就是你。

因此我们每深入一意识层次,

便是籍着收回某一类心像而化解一道界限。




话说人类正是经过这样的一次次分裂,

最终走到了今天……

附肯·威尔伯整理的意识层次图:











《一味》(One taste)译序(本站重新排版~)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独特性,

自由意志与尊严的需求,

该健康的人本运动,

却因为大众化而遭到扭曲与误解,

于是“自我认同”、“自我实现”、

“自我接纳”与“自我肯定”

等等之类的心理学术语,

变成了普遍流行的口头禅。

某些社会学者称这个世代为“我”的世代,

批判这类的自恋型文化……

理性启蒙运动的兴起,组织化宗教与形而上学

曾经替世界带来的魅力效用逐渐式微,

民主价值观、个人主义与多元主义的极端发展,

又导致整体人类朝着自恋、

分化和过度主观的方向盲进……

人类正普遍一同地面对着一个

乏味、浮嚣,物役、量化

而又迷失了方向的文明……

当科学只能阐述物质的基本事实,却无法提供

意义、价值与伦理,我们要如何使它们相互对话?

这股从法界之海奔涌而出的人类识能,

如何才能融成一道具有完整阶序的彩虹光谱?

欲揭示其答案,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种整合哲学

或整合世界观的可能性。

然而整合性的世界观在本质上往往是独断与高压的

也鲜有几人兼具了绝对真理的无我体悟和相对真理的逻辑归纳能力,

那么,这股识能中与日俱增的困惑、痛苦与愤怒,

又如何才能化解成秩序与清晰的辨识?

威尔伯的超个人视野的视见,

延续了东西文化中哲学与宗教传承的精髓,

涵盖了60年代末期西方所发展出来的

身心灵修练途径以及东方的默观传承;

提出一个灵性与理性兼具的、

由空性含摄知识万有的整合视见。

即从个人的统合感,扩张到

整体生命、灵性和宇宙之面向,

以更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和诠释传统的宗教体,

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一体性等洞见……





威尔伯可谓单打独斗地开辟了

灵性洞见与古代唯识学的现代诠释……

在他的四大象限里,每一个人都可能观察到

一些不完整的真相,而各种不同的知识领域

在纯抽象的层次上,其实是相互融通的。

譬如所谓的“神”,

如果“神”的抽象定义指的是无限的神性,

那么基督教的“上帝”、

佛家的“空性”和犹太教的“神之奥义”

便能相互融通。

上溯空性与下及万有的圆满一味,

才真正具有治疗的力量,

显然,这和他在实修上的体悟有着直接的关系。

威尔伯解析菩提心:它分为绝对与相对两个层次

(简称为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的上溯空性之道一向认为只要证悟绝对真理,

就能示现无漏的般若智慧,然而真相却是:

即使你在绝对真理上有直接的体悟,

也并不意味你能精通相对真理的细节;

他强调以空性做为基础,

促成人类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相对真理——

强谓法界是一直不停地在演化的,

新的真相不断在显现,新的启示不断被揭露,

法界就在这股自我超越的趋力之下,

超越著过往的一切,也含摄了过往的一切;

这就是神性无私而又无限的创造之爱。





肯•威尔伯说:那个不受日期、期限、时态时间所染指的、无边空性、徜徉于无垠、澄明于宁静、之不生不灭自在自性的“那个”,才是最深的我(附小编另图片形式的“笔记”)。





























往期




空 山 秘 境








闲来石上观流水

欲洗禅衣未有尘

写字。行走。

做一粒寂静的种子

做一场与时间的布施

有关的白日梦。


----------   ----------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只闻茶香不言悲喜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禅风洗耳与在为邻

走在时间的大风里

一只爬满绿痕的木桶

风摇动一桶月光

一桶钟声~ 一桶楞严经~





长按 / 识别二维码 / 关注

与在为邻 | yuzaiweilin |




心灵的关系

诗意与在的关系




图片来自网络/可联系标注或删除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