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尊的育儿观:好父母给孩子建立规则,熊爸妈教孩子察言观色

吴尊的育儿观:好父母给孩子建立规则,熊爸妈教孩子察言观色

上海升学 港台男星 2017-11-12 08:36:04 541

图 / 视觉中国


孩子的举手投足间,体现着教养。而教养如何灌输,家庭的引导很重要,今天我们与你分享这篇文章。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在《爸爸去哪儿》里,吴尊和一双儿女的互动让我印象深刻。


其中有一个细节,节目刚开始,记者进入吴尊家采访的时候,孩子们正在睡觉,吴尊并没有为了迎合节目组,将孩子叫醒,而是请工作人员尽量压低声音,不要影响孩子们休息。

 

后来大女儿醒来了,非常顽皮地要进弟弟房间去叫醒他。吴尊坚持不让,说“弟弟在睡觉,你不可以去打扰”,他语气温和而坚定,无论女儿如何央求,都不妥协。

 

这看似是一个很平凡的举动,却藏着很大的教育内涵:

  • 告知记者不要打扰孩子是在建立自我边界

  • 让女儿不要叫醒弟弟,是在引导她遵守家庭规则

 

难怪很多人夸赞吴尊是个十分的好爸爸,单从一点就能窥见全貌,起码他在引导孩子走向社会化进程中,有了非常好的开端。

 

有人会将孩子的独立和社会化混淆,认为孩子只有成人了才真的走入社会,其实孩子一落地就已经是社会人,而家庭和学校,都是他最初的社会小群体

 

因此,引导孩子建立人际边界,遵守社会规则,非常重要。 


常见的对孩子混乱的引导


图 / 视觉中国


有回坐高铁,邻座有一家四口,妈妈抱着3岁的女儿,爸爸带着10岁的儿子坐。原本以为两个大人分别照顾两个孩子,应该会没有状况发生。没想到,场面很快就混乱了。

 

小女儿看中了前排一个女士波浪形的头发,不断去抚摸甚至拉扯,女士无奈,回头说了句:“宝贝,你拉我头发,我会痛哦!”

 

没想到,这句温和的提示,让小女孩的母亲误解了,她这样劝说自己的女儿:你不要摸阿姨的头发了,你看阿姨都生气了。”

 

小女孩委屈地哭了起来,这位女士更加感到无奈。


出门在外,孩子应该尽量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这是基本教养。另外,无论别人是否高兴,拉扯他人头发这种行为都应该要立即制止。

 

所谓的“阿姨生气了”只会给孩子很大的误导,他会认为,任何行为,只要他人高兴就是合理的,反之才是不可为。这样混乱的引导,对发展孩子的社会性以及人际关系都很不利 


“熊孩子”更容易

因无视规则而遇到伤害


图 / 视觉中国


对于调皮捣蛋、精力旺盛的孩子,大众统称他们为“熊孩子”。而有的熊孩子的家长,非但不自省,反而会进行这样的自我催眠“我的孩子之所以调皮,是因为他好动,而好动恰好是智商高的表现”。

 

这是一种很大的认知偏误,孩子在动作和言语发育的早期,的确需要通过爬行、跳跃、触摸或者品尝来觉知这个世界,但是,这并不代表在这个过程中,谁的动作更激烈,谁的影响范围更广,谁就更聪明

 

其实,在鼓励和陪伴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尽早灌输必要的规则,反而会让孩子有安全感。因为只有在社会和大众允许的范围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有一次去参加家庭聚会,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令我印象深刻,他一进门手脚就不消停,这里摸那里碰,后来干脆自顾自翻箱倒柜地找东西玩。

 

祸害范围大了,女主人忍不住去问他:“宝贝,你想要找什么啊?”

 

原以为孩子妈妈得到提示会去拉开自己的孩子,结果这妈妈居然说:“儿子,你要找什么呢?”

 

孩子听了这样不痛不痒的话,继续大胆地翻找了起来。没多久,主人见孩子举起一个水晶摆件正要往地上扔,赶忙制止:“不可以,危险!”

 

这时孩子妈妈意识到事情严重了,才跑上前去说:“儿子,这个扔下来太危险了,不能玩。”然后用手指了指主人:“你看看,阿姨都要生气了!”

 

孩子对于危险的界定不清楚,但对于阿姨的脸色变化似乎有察觉。于是悻悻然地离开了电视柜。

 

这件事情表面是平息了,东西没有砸坏,孩子没有危险,阿姨也不生气了。但这个事情的背后却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孩子对危险的认识并不清楚,对于他人的物品没有边界意识,对于人际交往中,给予他人尊重这部分,仅仅停留在他人是否生气这一个方面。

 

那么如果孩子置身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呢?没有家人的保护,没有熟人的宽容,这样的随心所欲会带来什么风险?

 

朋友出差途中就见过这样一幕:一个8岁的男孩在离开妈妈视线以后,对一个男士手臂上的纹身充满好奇,不断用手去抚摸,结果遭到这名男士的当众掌掴。

 

这虽然是非常极端的行为,后来警方也证实这名男子有暴力倾向。但是作为已经8岁的孩子,如果受过父母的正确引导,应该知道他人的身体是不能随意触碰的,这不仅是尊重他人,也是保护自我的重要的一环。

 

有社会科学家曾说,那些受过身体侵犯或者性侵犯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就是很少对他们灌输身体边界隐私保护的概念,才导致他们对自己以及他人的身体,都有着模糊不清的界限。


建立规则,不是靠看人脸色


图 / 视觉中国


有人说,21世纪,最难做的工作是教育,最具挑战的头衔是父母。身为母亲的我,非常的认同。但是,尽管现在问题孩子越来越多,父母的压力越来越大,在我们的周围却总能发现品德优秀,又健康自信的孩子。

 

我儿子一个同学就是这样。我第一次见到她,就感叹她的谦和有礼、自信大度。那时仅六岁的她,在待人接物方面就落落大方,丝毫不亚于一个有修养的成年人。

 

我找她母亲探寻教子秘笈,她说,就是建立必要的规则,然后让孩子自由发展。而这个规则,也极其简单,就是“三不”。

 

  • 不侵犯他人。包括他人的身体和他人的物品。未经允许不能拿他人的任何东西,不以任何理由去触碰他人身体隐私,坚决杜绝伤害他人身体。

 

  • 不伤害自己。这一点从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管理开始,让孩子识别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然后引导合理宣泄,比如委屈了允许哭,愤怒了允许大叫几声。孩子的情绪被合理化了,就不会做出自伤自毁的极端行为。

 

  • 不破坏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公共环境等等。如果大人能做到物品轻拿轻放,不大声喧哗,爱护一草一木,孩子自然会是环境的守护者。

 

以上三条虽然非常简短,但是贯穿进生活中,就会有全方位的意义。当然,这其中大人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当大人尊重他人、接纳自己、并且爱惜环境的时候,孩子就如同照镜子般的自然跟着做。

 

另外,我们都崇尚给孩子自由,其实自由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的,果一个人无视规则和他人利益,仅仅看别人脸色来判断当下行为可不可为,那么他这一生光用在察言观色上面,就得耗费半数的精力。

 

然而,当一个人足够自律的去尊重他人、爱惜自己、爱护环境,那么在规则之内,他就可以真正自由地做自己了。



【精彩推荐】


更多明星育儿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链接阅读哦:

注:作者周周,心理学爱好者,专栏作者,8岁孩子的妈妈,用爱和智慧理解生活。微信公众号:周周的茶话会。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张德芬空间(tefenchangpublic)。在这里,遇见未知的自己。转载需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陈莹 执行编辑:崔翼琴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