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在煽情这方面的成就,已经甩我们太远了。对于情绪的把握拿捏都是十分纯熟的,甚至看多了,会形成条件反射,音乐一出来就会忍不住去哭了。
“国际市场”就是这么一部优秀流水线上的作品,它集合了韩国电影里面催泪的要素,结合现实、感情充沛、声色俱佳等等,让人看完实在是忍不住曲给它自来水一波。
“国际市场”的主演,是我最喜欢的中年代男演员,黄政民。黄政民演过太多好戏了,他的形象也基本上是不务正业的大叔类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新世界”里面的黑社会头头的形象了,嘴巴上面叫唤着“西八bro”,但是实际上最为重义气,也是最有人情味的角色。就是那个形象,让我对他喜欢起来,而他其他作品里面的表现也是很好的,包括“哭声”里面的神棍形象,也是如此。
黄政民的演技是很自然的,他不需要那种咆哮式的哭喊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候,就是一些微表情的捕捉,已经能够将情感酝酿得十分出色了。
“国际市场”里面就是这样的,记得这场寻亲的戏我看的十分的动情。
1983年6月30日,韩国KBS电视台进行《寻找离散家属》特别节目直播,在韩离散家属纷纷申请参加节目,直播持续到同年11月14日,在此期间有1.0189万人与亲人团聚。
这段故事来源于真实的案例改编,而且剧情推进和音乐的配合,太催泪了。你看到黄政民的演技,就更加有一种真实感了。我当时看完,反正是老泪纵横的感觉。
而“国际市场”的剧情推进十分的紧凑,因为相当于把韩国的近现代史给讲述了一遍。故事的伊始,是男主和父母一起往南方逃,因为那个时候南北战争打得不可开交,无辜的人只能够疲于奔命才能够活下去。
而在那个逃亡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因为战乱的关系天各一方,于是乎就有了寻亲的节目出现,也就有了那段迫真的表现。
但是逃到南方的男主一家,并没有得到较好的生活。要知道,韩国的发展,其实也就是八十年代的起飞。恰好有了汉城奥运会,所以奥运举办的时间也是韩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间。
但是在那之前,韩国的经济也是长期的不景气,又因为战乱的原因,贫困程度可想而知。于是乎,在当年出现了一个潮流,就是赴德潮。德国同样因为二战的缘故,劳动力奇缺,但是因为本身发展水平就在世界前列,所以战争过后死骆驼比马大。
赴德潮里,男的去德国当矿工,女的去德国当护士。这两个工作在当时的德国都是没有人愿意做的,第一当矿工十分危险,而且电影里面男主也曾经遭遇过矿难;第二就是因为护工的工作特别脏乱,经常就是要帮别人擦屁股端屎端尿之类的。
虽然我们不是韩国人,没有这样的经历,但是电影很生动地刻画了这个过程。从选拔开始,就是各种荒诞幽默的叙事手法回顾那段国家的过去,然后对于在德国的生活也进行了简单地刻画。
后来看别的韩国影视和综艺才更加了解这段赴德潮原来真的有一定数量。而且在这里面,也的确有很多真实的催泪的桥段。
电影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戏份,就是上上面结婚的那张图,只有男主闭上了眼睛,这是因为当年在矿难里面,男主长期没有见到过光。而这之后,只要一见到强光(闪光灯),就会下意识地闭上眼睛。这就是电影里卖弄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设定吧。
电影的节奏的确太快了,主要是为了能够将这些年的韩国普通人所经历的事情全都讲个遍。其实这也不是个例,像是之前推荐过的“the King”也是如此,为了能够将每个总统在位期间的事情进行讲述,也是跨度很大。
黄政民,当过赴德矿工,然后参加过对越反击战,后来回国也是不停折腾。有人觉得这就是阿甘正传,我也很认同这个观点。但是我们仔细想想,阿甘这样的人物本来就是每个国家都可以用来形容自己的国家的人,但却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讲好这样的故事。
其实这样的电影,我还可以写几篇类似的推送,包括“孝子洞理发师”也是这样的风格。最后面,男主和老婆两个人已经老了,坐在屋塔房外的天台上晒太阳看着远方,生命似乎就是这样不经意间全部消失掉了。回首过往,吃了那么多的苦,在这一刻的安宁面前,也不会再要那么斤斤计较了吧。
我是河西学渣,下次聊,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