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英雄小姐妹”背后的铁路人

“草原英雄小姐妹”背后的铁路人

草原铁路 日韩女星 2018-06-26 18:30:02 601


出生于英雄辈出、崇尚英雄时代的人,特别是生长在白云鄂博站区铁路职工家庭的我,从小就被为了看护公社的羊群与暴风雪搏斗18个多小时、遭受严重冻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所感动和鼓舞,对自己家乡涌现的小英雄由衷崇拜和敬佩。


不能忘却的雪地大营救

参加铁路工作后,得知“小英雄”背后还有一段铁路人参与救险的故事,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敬重父辈们的同时,一心想寻找救险过程的蛛丝马迹。凡是有空到白云鄂博矿区,就想办法去一趟龙梅、玉荣旧居看看,驻足最多、凝视最久的就是那张1964年3月10日出版的《内蒙古铁道》。


报纸刊登了《中共呼和浩特铁路局委员会关于号召全局职工学习白云鄂博车站乙班职工积极抢救蒙古族儿童事迹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配有《社论》和图片,报眼位置的《毛主席语录》也节选了《纪念白求恩》,可见铁路局党委对此事重视程度之高。在《决定》中,只是概述了车站乙班的八名职工“于2月10日在抢救蒙古族儿童龙梅、玉荣遇难脱险过程中,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和助人为乐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时这班的其他职工积极地完成了当天的运输任务。”


总想知道,当时风华正茂的铁路职工,现如今都已是80左右的老人们,当时顶风雪、冒严寒参与抢救的过程是怎样的……


经过与老父亲聊天,四处寻找那个时代的报刊书籍,查阅了一些相关书籍和资料,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事迹中,还有一段发生在铁路行车重地——车站运转室、扳道房内外的动人故事。


>> 搜救龙梅、玉荣的白云鄂博火车站乙班铁道职工


1964年2月10日,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西北风卷起的大雪漫天狂舞,寒风裹挟着雪花已经肆虐了近两天。白毛风所到之处,平地上的积雪也快没过了脚脖子。身居“白灾”经常肆虐的白云鄂博矿区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天气变化无常以及冬天的狂风、寒冷带来的恐惧和孤独。


在室外劳作的人们,也已回屋“猫冬”了;室内的人们也多是“隔窗观景”了。只有“高大半、全天候”工作机制下的铁路职工,自觉遵循着“以雪为令”的要求,以不同方式坚守在工作岗位,恪尽职守。正是这种习以为常的坚守,写就了一段“草原英雄小姐妹”背后的铁路人们的故事。


当天13点多,牧民哈斯朝禄和9岁的儿子那仁满都拉办完事,从白云鄂博车站回家。路上,他们先是发现了白毛风中走失的羊群,在抢救公社集体羊的过程中,看到了雪中的龙梅。


见过世面的哈斯朝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和抢救的紧迫性,让儿子看护着公社的羊群,他迅速把龙梅抱到就近的白云鄂博车站7号扳道房。在用蒙古语简单地与半昏迷的龙梅了解情况后,得知她与不满9岁的妹妹玉荣已经与白毛风雪抗争了近一天一夜,姐妹俩也已被暴风雪吹得走散好久了……


>> 小英雄龙梅、玉荣和父亲吴添喜与车站部分职工


于是,哈斯朝禄与当班的铁路职工讲清事情的原委,把冻伤的龙梅安顿在扳道房,告知车站在西南方向山中的雪地里,还有一个年龄更小的小姑娘没有找到,情况十分危急,急需人员帮助寻找。而他自己则需要去矿区求援、找救护车。


质朴、厚道的哈斯朝禄不顾自己两天来感冒发烧,也顾不上仍然在风雪中看护集体羊群的儿子,急匆匆地赶到矿区邮电局。哈斯朝禄给新宝力格公社打电话,可电话一直打不通,心急如焚的他又冒雪奔向区委办公大楼。


邮电局当班的营业员包晓得知情况后,立即用电话告诉丈夫巴彦都荣(时任白云鄂博矿区区委书记),巴彦都荣立即通知了区长武龙,并组织部署医护人员和车辆参与抢险工作。此时,满身积雪、气喘吁吁的哈斯朝禄也徒步赶到区委办公大楼,详细叙述了现场的一些情况,为后续的救助提供了第一手详实的资料和信息。


>> 白云鄂博站7号扳道房  崔震 / 摄


据那天在白云鄂博车站7号扳道房当班的乙班扳道员王福臣回忆:他看到一名陌生的牧民,跌跌撞撞地扛过来两只死羊,不一会儿又抱回一个冻伤的龙梅,并被告知玉荣仍然在旷野的风雪中没有找到。他感到事发突然,情况紧急,便立即用行车直通电话报告了车站值班员崔俊得。作为车站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的班组长,崔俊得第一反映是救人要紧,刻不容缓!


他首先履行工作职责,向原包头铁路办事处调度所上报突发情况;然后,他一边协调扳道房的抢救工作一边组织正常运输生产。想到在白毛风中经历了寒冷、恐惧、饥饿、疲劳的牧童处境一定很危急,先后让车站车号员王振山、助理值班员陶化祥、守车整备员张润贞前去帮助处理。当班的货运室主任魏玉双得知险情后,也跑到7号扳道房参加急救。


我的父亲温道明,当时是包头电务段白云信号工区的信号工,因为天下大雪,设备容易发生故障,按照铁路规定与包头工务段白云养路工区巡道工高长河等当班人员,正在运转室巡检设备、待命处置行车设备突发事件。当听说发生的险情需要人手后,大家自觉分成两组,不顾刺骨的寒风,顶风冒雪,一组去扳道房救人,另一组深一脚浅一脚地奔向茫茫雪原去寻人……


>> 草原英雄小姐妹连环画


车站调车组陈长生、康玉怀等抓起防寒衣帽,边走边穿,顶着刺骨的寒冷,第一时间冲入白毛风中,按照电话中哈斯朝禄所说的大致方向去寻找玉荣。此时,风雪并没有减小的势头,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百米开外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王振山也从扳道房赶过来,三个人又不敢相隔太远,又要尽量扩大搜寻范围,于是相互关注、吆喝着,一路走一路喊,呈“一”字向前一步一步地搜寻。


他们越过两座雪坡,在离乱石坡不远处一个几乎被风雪填平的土坑内,发现了已经被积雪埋了半个身子的玉荣。只见她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整个一个“雪人”。大家看到几乎冻僵的玉荣,奄奄一息。大家齐心协力快速用手将孩子从雪堆中刨出。她左脚的毡靴早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脚上粘满了冰雪,大家又赶忙将她脚上的冰雪处理掉,快速地给她的脸上、手上搓雪(这是当时冰天雪地里救人最常用的方法)。


陈长生用大衣裹住冰凉的玉荣,三个人急忙轮换背着、抱着玉荣,赶往车站。白毛风还在刮,刀子一样刺人的脸,顶得人睁不开眼。踩着厚厚的积雪,搜救的队伍踉踉跄跄地跑回车站运转室。玉荣丢掉毡靴的左脚红肿,两耳朵、脸面也冻肿了,人已经失去知觉……玉荣岁数小、在外时间长,又加上与风雪搏斗中丢掉一只靴子,伤势更为严重。


在寻找玉荣的同一时刻,先赶到7号扳道房的魏玉双有些经验,看着冻伤严重、神志不清的龙梅,脱掉自己的大衣将她包裹住,放在桌子上,并让人打开扳道房门,迅速降低室内温度,快被冻僵的龙梅,毡疙瘩靴子也冻硬了,灌进去的雪将靴子跟脚粘在了一起,毡靴子外面裹着厚厚的冰雪,已经脱不下来,只好先将毡靴子外面的冰疙瘩一点一点地抠掉。


大家下意识地提醒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龙梅不要睡着,小心翼翼地救护严重冻伤的龙梅。张润贞看到小姑娘瑟瑟发抖、面色发青,就跑到1道停留待发的包白线客运列车上,找餐车工作人员讲了事情的原委,自己掏钱买了一个面包,快速跑回扳道房,用面包蘸着温水一小口一小口地喂龙梅。那是个商品供应紧缺的时代,只有旅客列车上能够买上不要粮票的面包等食品,虽然几分钱一个小面包,但也是需要旅客凭当日有效车票才限量出售。铁路职工出示乘车的乘车证时,也是需要在票面做个记号,每次乘车只能买一个。那天的餐车工作人员听说事情的经过后,破例卖了一个面包。


在那同时,陶化祥用剪刀一点一点地剪开龙梅有些粘连的衣服袖口、裤腿口。张润贞、魏玉双等人拿着洗脸盆,甚至直接用手捧着雪敷在孩子的冻伤处轻轻搓揉,工友们也用雪替她搓揉两只冻僵的小手、裸露的脚脖和脸部,一遍一遍地搓着,努力使其尽快恢复体温。当班的王福臣一边向车站报告现场情况,参与一些救助工作,一边准确及时地完成工作任务。扳道房门外陆续赶到一些铁路职工,进不去屋里,不能亲手救助,就帮着传递信息、从屋外撮点雪、拿点取暖用煤、看看救援的人员车辆来了没有……各自默默地干着一些力所能及的活。


经过努力,暖和过来的龙梅渐渐苏醒,身体已经基本复温,断断续续吐出几句蒙古语来,在场的人谁也听不懂,事后大家猜测,她可能是惦记着走散的妹妹玉荣。


此时,大家得到一个好消息,玉荣也找到了,被抱回到运转室。正当运转室内的人们积极组织对玉荣施救时,哈斯朝禄寻的救援队伍来了,白云鄂博矿区书记带领铁矿医院的救护队伍,赶到了7号扳道房,医生做了简单处理,铁路职工们帮着将玉荣、龙梅抱上救护车,回到自己的岗位,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5点30分左右,姊妹俩以及冻伤了耳朵的那仁满都拉(哈斯朝禄的儿子)一道被送到白云鄂博铁矿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 玉荣毕业时在车站与老师同学告别

感人肺腑的路地大融合

1964年3月5日,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铁路办事处政治处通报表彰了白云鄂博站康玉怀、王福臣等5名职工,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抢救两名遇险蒙古族牧童龙梅、玉荣的事迹。3月6日,呼和浩特铁路局党委决定:号召全局职工学习白云鄂博站职工积极抢救蒙古族小英雄脱险的高尚品德和共产主义风格。


当时,大家只想救两个遇险的孩子,没有想到成为英雄群体中的一员,更没有想到会获得荣誉和奖励。在这件事情的背后,还有更多不能奔赴现场直接参与救险的铁路职工,但是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加强联劳协助,用坚守岗位,保障、支持着救险现场。


如包头电务段白云电话所电话员刘淑珍(后来调回大同市),及时准确地接通车站运转室、包头铁路办事处、白云矿区办公楼、白云矿区邮电局之间的电话,保证整个抢险过程中,上传下达的信息及时、畅通、准确,为顺利救助小姐妹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事后受到包头电务段的奖励。


还有我父亲和高长河以及后来赶过去的两名铁路站区职工,因为7号扳道房很小,进来俩人就转不开了,只好在外面帮着传递物品、信息,也成为当时抢救现场的目击者。


这件事情更增进了铁路职工与车站周边游牧民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唱响了铁路职工与牧民之间的民族团结序曲。


同年3月12日,呼和浩特铁路局沈波副局长到白云鄂博站区检查工作,得知此情况后,专程到铁矿医院看望了小姐妹俩,并会晤了矿区党委和政府领导。在会晤中,区委书记站在路地“一家亲”的角度,提出白云铁路站区职工的地区津贴低于矿区调整后的标准,应该取平。


此事得到双方高度重视,很快得到了解决,铁路职工的地区津贴由原来工资10%调到20%。沈波副局长看到小姐妹俩的伤情不容乐观,征得大夫、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同意,立即安排他们乘坐铁路公务车转院到内蒙古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为小姐妹俩日后及时治疗、早日康复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 1964年3月10日出版的《内蒙古铁道》


3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由内蒙古作家玛拉沁夫和新华社内蒙古分社的记者赵奇采写的长篇通讯———《暴风雪中的一昼夜》,当日的《人民日报》等多家报刊、广播同时报道了龙梅、玉荣两姐妹的英雄事迹。


第二天,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同志题词:“龙梅、玉荣小姐妹是牧区人民在毛泽东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接班人。我区各族青少年应努力学习她们的模范行为和高贵品质!”随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做出决定,授予龙梅、玉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光荣称号。这样,龙梅、玉荣的英雄事迹才逐步传向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不断传承的民族大团结

那时候,出于对小英雄的崇敬,人们一有机会就想去龙梅和玉荣的家里看看。她们家位于包白线忽吉图车站西北方向的夏营盘,经常迎来各方的客人,特别是来自包头、呼和浩特等地区的铁路系统的人……


儿时,就记得老父亲和包头工务段白云养路工区赵守恭、包头电务段白云电报所降元生、包头电务段白云通信机械室陈大和等来自站区不同单位的叔叔、大爷们,经常给我们讲一些龙梅和玉荣的故事,以及后来姊妹俩和她们家庭的一些故事。从中了解到,他们还利用工作之余,与龙梅和玉荣的父亲、舅舅相互走动,往来交流,互帮互助,增进了友谊。


1965年春暖花开时节,基本康复、回家养伤的龙梅、玉荣,在父亲和达茂旗、白云矿区领导的带领下,专程到白云鄂博车站答谢铁路职工,时任白云鄂博车站党支部书记的王树林,还组织了个小型欢迎仪式,虽然参加人数不多,但是大家个个精神饱满,穿着整齐划一的铁路制服,充分显示了铁路半军事化管理的成果,彰显了铁路职工的内在素质。座谈会上,玉荣作为代表,用蒙语表达了感激之情,达茂旗来的领导担当临时“翻译”,虽然语言不通,但是人人脸上洋溢着无以言表的喜悦,犹如一家人。


之后,内蒙古作家玛拉沁夫发表在《人民文学》等报刊上的《最鲜艳的花朵——记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的报告文学,深深地感动了全国广大读者,也教育影响了一代一代热血青年。


>> 龙梅、玉荣旧居


几十年来,从草原深处诞生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用她们的事迹一次又一次感召着一代一代的人们,激励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奋勇向上。


1969年10月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九年制学校试用课本《语文》第八册(四年级第二学期用)上,有一篇《英雄小姐妹骨硬心更红》的课文,主要表述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红卫兵、红小兵学习英雄小姐妹事迹,并用她们的精神鼓舞响应号召,参加学牧支牧活动的人们。如有一段述说红小兵坐马车压酸了腿,有的受不了当时的苦,但是一想起龙梅和玉荣在严重冻伤的情况下,依然保护公社羊群的精神,于是就克服了困难……


一次,一群乘坐包白线旅客列车下学的铁路子弟,巧遇回家探亲的龙梅和玉荣,大家好欢喜,有人拿出《草原英雄小姐妹》小人书,你一言我一语与小姐妹交流,有人拿着《语文》课本问这问那,似乎要求证一些细节。事后,“见过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情节,便成了在小伙伴中“炫耀”的资本。


>> 白云鄂博车站外景  崔震 / 摄


英雄的魅力是永恒的。2007年开始,白云鄂博矿区兴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2017年,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先后在呼和浩特乌兰恰特、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大文化符号”之一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集体财产的英雄事迹在国内广为传颂,已经成为草原文化的精神象征。




老照片来源:包头市“草原英雄小姐妹事迹展览馆”

素材来源:资源与物流杂志社

文字:温晓杰

综合编辑:王令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