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之旅(10)——孙中山与晚晴园

新加坡之旅(10)——孙中山与晚晴园

蓝白红电影艺术沙龙 日韩男星 2018-11-24 09:06:47 791

参观了南洋理工大学,参观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我又从远及近来到了晚晴园。这个园子与孙中山先生有着不解之缘,这里曾经是中国同盟会在南洋的支部,孙中山先生早年从事反清革命的时候曾经9次到访新加坡,来到这座园子。

    晚晴园占地1800多平方米,在国土狭小的新加坡这个面子不算小了。我下车就看到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全身站相。几年前我曾经在清华大学听过一次海外华人学者黄宇和的演讲,他写有一本书《三十岁前的孙中山》,记述了孙中山先生从1866年——1895年的足迹,考证了他生活经历过的翠亨、檀香山、香港、澳门等地,按照这个时间点1900年7月孙中山因为革命第一次来到新加坡,时年已经34岁,恰好应该是这本书后面的故事。如果不是到新加坡还真不知道这里保留了这样一座与中国历史如此密切相关的博物馆。

  在晚晴园的门口我看到了一座石碑,写了这座园子的历史由来。晚晴园原名叫名珍庐,为什么叫名珍已经搞不清楚了。 最初的建筑蓝图是粤商梅泉宝(1873——1926年)于1900年递交给新加坡市政厅批准兴建的。梅泉宝(又名梅春浦)不但是一个商人,还是立场倾向保皇派《南洋总汇新报》的东主。彼时晚晴园一带原本是第一任美国领事约瑟·马里士他的甘蔗园。1856年,东印度公司把这地段批给了一名生产和买卖鸦片的商人刘闰德。具体建设过程不详,但是在1902年2月,梅泉宝已在别墅内为友人陈医生设宴践行。一个月后梅泉宝在《海峡时报》刊登广告,欲出售刚装修好而且设有马房的明珍庐。(详见谢燕燕在《联合早报》2015年1月5日报道)

步入晚晴园,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坐享,他身着传统的中国马褂。孙中山先生历史上九次到访新加坡。1900年7月34岁的孙中山为了革.命第一次来到新加坡。步入晚晴园,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坐享,他身着传统的中国马褂。孙中山先生历史上九次到访新加坡。1900年7月34岁的孙中山为了革.命第一次来到新加坡。1905年7月39岁的孙中山途径新加坡,在尤列安排下张永福、陈楚楠和林义顺三位华商相识,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也是在这时张永福的母亲陈宝娘喜欢在热闹的市区生活,没有住在晚晴园,所以张永福就把晚晴园让出来给孙中山使用。这里也介绍一下尤列。


尤列(1866—1936),广东顺德人。自幼博闻强记,在学堂读书时,就具有强烈的反清革命意识,绝意科举计进。22岁入广州算学馆,结识孙中山、郑士良,毕业后任广东沙田局丈算总目、广东与图局测绘生、香港华民政务司署书记。后来,尤列与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为友,抨击满清政府,畅谈革命,被满清政府称为“四大寇”。他参加了广州起义,失败后赴西贡,在南洋发起中和堂,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尤列曾任《图南日报》名誉总编。辛亥革命爆发后,尤列曾想北上组织北汉军,由于南北议和,只好作罢。二次革命时东渡日本,闭户著书,后居香港设皇党书院讲学。1921年,尤列任孙中山总统府顾问。1936年病逝于南京。


看着这两层楼的小白楼,想想这里居然是发生在中国的一场场革.命的策划之地。1905年孙中山就在晚晴园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1906年4月40岁的孙中山再次来到新加坡,在这里停留期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员也在4月6日开始正式登记会籍。1906年的7月——8月孙中山从日本来到新加坡,这是他第五次来到新加坡。他重组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张永福正式被选为新人会长。1907年3月41岁的孙中山第六次来到新加坡,协助当地的同盟会成员创办了革命机关报《中兴日报》并与革.命同志一起策划了黄花岗起.义(1907年5月)和镇南关起.义(1907年12月)。


  1908年1月到1909年5月孙中山第七次来到新加坡,他在晚晴园策划了河口起义(1908年4月),并将晚晴园提升为同盟会南洋总支部。历史总是充满吊诡,政治立场偏向保皇派的梅泉宝,大概没想到他所兴建的明珍庐最后成为孙中山策划起义的革命基地,还是同盟会成立时的秘密据点。另一方面,张永福和陈楚楠在1906年为宣扬革命所创办的《南洋总汇报》却很快落入保守粤商朱子佩等人手里,变为反革命的《南洋总汇新报》,而梅泉宝后来还成为这份报章的东主!

1910年7月44岁的孙中山第8次到新加坡,在这期间重新拟定南洋总支部章程,随后前往槟榔屿策划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1911年12月,孙中上最后一次来到新加坡,这是他在返回中国途中,彼时辛亥革.命已经成功,他在这里会晤本地革命友人,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之后,晚晴园的主人因生意失败逐渐衰落,房屋易主,庭院荒芜。1937年,原同盟会会员李光前等6侨胞集资将它买回,献给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并由当时的南京政府拨款修葺成昔日的样子,同时向海外侨胞搜集有关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文物、资料。1942年,日军侵占新加坡,晚晴园被充作宪兵部,许多文物遭到毁坏。1964年,侨商李光前提议将晚晴园作为纪念馆,并于1966年孙中山诞辰100周年之际再次整修建筑物,充实文物,同时改名为“孙逸仙别墅”。别墅前面是芳草萋萋的宽阔庭院,庭院的石墩上为一尊孙中山身着唐装的铜铸坐像,是1966年整修晚晴园时增置的。坐像的基座两层,基座上的孙中山双手轻按膝前展开的蓝图,目光炯炯有神。坐像背后两侧各植一株青松,四周繁花环抱。上层基座正面镶嵌着一面黑色闪亮的大理石,镌刻着晚晴园的历史沿革。(参见百度百科晚晴园词条)

1994年,晚晴园被新加坡政府列为历史古迹。1995年2月19日,时任新加坡新闻及艺术部长的杨荣文准将(现为外交部长)亲自到晚晴园参观。他认为晚晴园是新加坡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整个世界局势。为了让年轻一代对过去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应该将它翻新,重新赋予它历史的生命。


1996年,中华总商会将其更名为孙中山南洋纪念馆,以追念孙中山先生在东南亚一带的革命事迹。1997年,中华总商会成立了子公司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有限公司,负责纪念馆的修复工作。

晚晴园修复委员会是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前任会长郭令裕发起并成立的。在郭先生领导下,委员会属下还包含了五个工作小组,彼此为着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懈。经过四年的艰苦耕耘,终于将晚晴园改造成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经过了4年的修复,这栋耗资新币800万的纪念馆,已在2001年11月12日,即孙中山诞辰135周年纪念当天开幕。由内阁资政李光耀主持开幕典礼。

展览馆进门先看到了一首诗:“遥从南斗望中原,壮志天池欲化鲲。百战故人今健在,白头重话晚晴园。”这首诗写的不错,我查了一下作者居然是汪精卫。原来到过晚晴园的不只是孙中山,汪精卫也来过,并专门留下这首诗。诗题中写道:“张永福先生创办《图南日报》,为宣传革命之嚆矢(响箭),其别墅曰晚晴园,总理孙先生每过星洲,必下榻焉。日来永福先生以大著见示,为赋一绝。”这首诗写于1933年,应该是汪精卫为缅怀孙中山二做。今人刻下来,留诗不留名,诗写的虽然好,但是后来身败名裂,所以名字也就没写了。

 入门处是一张很大的历史照片,孙中山张永福、陈楚楠的合影。张永福在孙中山去世后专门赶到南京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

展览馆第一部分是“南洋室”,介绍了南洋华人华侨对中国辛亥革命的贡献与支持。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三人并称为“星洲三杰”。第一代华人华侨对故土家园,故国的情感是最深的,这份感情很可惜后来随着政治历史的变动没有被好好珍惜。后来的很多历史与争斗让海外华人是很伤心的。

展览馆里面我先看到了张永福先生的简介,生平,他的照片与家族。张永福是1872年生人,祖籍广东饶平县樟溪镇青岚村杨梅坑人,生于新加坡。少时十分爱好中国历史,思想活跃,组织“小桃园俱乐部”,常聚三五好友,纵古论今。成年后,子承父业经营橡胶业,一度成为新加坡颇为知名的橡胶业巨子。1903年夏,邹容和章炳麟在上海《苏报》发表文章,驳斥康有为改良主义,清政府下令查封《苏报》,逮捕邹、章。经张永福多方奔走援助,邹、章没有被捕。1905年5月,孙中山乘船从英国赴新加坡、日本宣传革命,因签证关系未能登岸,张永福向警方疏通使孙中山得以登岸。1906年,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张永福为副会长。他仗义疏财,建设“晚晴园”,作为在海外的主要革命据点,孙中山早期的许多工作得以在此进行。在此期间,汪精卫夫妇也多次住在“晚晴园”,张永福对汪精卫敬重有加。1908年,张永福、陈楚楠、林义顺等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南洋分会,此后若干年间,张永福追随孙中山左右,几乎成为孙中山的私人秘书。1932年张永福回国,任国民政府侨委常委、革命债务调查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名誉编纂、广东银行副经理、汕头市长和中央银行汕头分行行长等。


1938年12月,汪精卫在河内发表 “艳电”,投靠日本。张永福公然发出电报,拥护汪精卫,成为投汪的第一个侨领。1940年3月,张永福任汪伪 “国民政府”委员、“侨务委员会”委员,多次到东南亚各地游说侨界故旧,为汪精卫壮势,处处受到冷落,无功而返。1945年日本投降,张永福被国民政府逮捕。因国民党元老居正、张继等说情,故被从轻判处张永福缓刑二年1948年张永福刑满后寓居香港九龙,生活孤寂。1957年,张永福在香港病逝,年85岁。

张永福的全家福,还是很庞大的家族,其家族后人想必很多都还在。



 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人物人生也有犯过错误的时候,居然在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时候也跟着过去了,我是回来查阅资料才看到这段历史。


张永福写过一本重要的书叫《南洋与创立民国》这本书1933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书里面记述了辛亥革.命时期南洋华侨与他本人从事革.命活动的史实,内含有相当数量的电报、文献和图片,曾为研究民国创立的重要资料。在展览馆里面还展示了马君武为这本书的题词。


马君武(1881—1940),广西桂林人,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原名道凝,又名同,改名和,字厚山,号君武,汉族,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广西桂林。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是中国国民党元老级人物。1924年,马君武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马君武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力推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展览馆第二个人人物林义顺先生(1879—1936),字发初,号蔚华,又号其华,他是张永福的外甥。他很早便在侨居地南洋和故乡潮汕进行开辟萆莱的革命活动,是两地反清运动的播火者之一。他也是孙中山最早联系到的南洋革命华侨。林义顺1879年11月12日出生于新加坡,祖籍是广东省潮州澄海县岐山马西乡(今属汕头市郊)。他的父亲林炳源早年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积资开了一间杂货店。林义顺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外祖父母鞠养。外祖父张理家资颇丰,所以他得以受到较好的教育。先是在家塾读中文,10岁后又先后进圣约瑟和英华两个英语学校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和西方近代文明--包括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成为他日后爱国革命思想萌生的良好温床。

17岁时林义顺修业期满,按照当时华侨社会的习惯,进入商界学习,先后在他的舅父张永福(原籍广东饶平县)的新长美布匹店和闽籍商人陈楚楠的合春号、陈泰木材公司任职。从帮助司理出入银钱入手,积累了不少的经营知识。由于他办事勤谨干练,得到了张、陈两人的信任。加上他们3人年龄相近(林义顺比张小10岁,比陈大两岁),意气相投,思想相若,遂成莫逆之交.以后又一同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了亲密的同志。林义顺20岁时,外祖父去世,他承袭了一部分遗产。3年后,他结了婚,先后生育子女忠国、忠邦、忠民、忠宪、积玉等10人。

每谈到清廷的倒行逆施、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时,无不义愤填膺。当时,一些宣传革.命的:书刊,如上海的《苏报》及《革.命军》、《黄帝魂》、《扬州十日记》等开始传入新加坡。他们争相传阅,深受影响。一次,林义顺看到《苏报》上刊载的清朝禁止汉族子弟留学日本成城军官学校的消息,愤然而起说:“中国革.命再迟.我们都没有活路了!”从此,他便下定了进行民族革.命的决心。


对林义顺思想影响较大的还有两个人,一是黄乃裳,一是尤列。黄乃裳原是福建的名孝廉,参加过维新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后思想发生转变,到南洋鼓吹种族革.命救国。林义顺、张永福等慕名结识他后,或通信或聚会,相谈甚洽;尤列是兴中会元老,兴中会未成立前因常与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等人会聚,高谈反满造.反而被时人称为“四大寇”。惠州三洲田起.义失败后流落到新加坡,在下层华侨中组织中和堂.进行反清活动。1903年,由《天南日报》助编黄伯耀介绍,他面晤了林义顺等人,结为好友,经常参加“小桃源俱乐部”的讨论。在黄、尤两人的影响、参与下,林义顺等人从谈论革命到开始走上革.命的实践道路。

1903年6月,上海发生《苏报》案,邹容与章太炎被英租界当局逮捕入狱,准备引渡给清政府。林义顺与张永福、陈楚楠闻讯极为焦虑,急忙用小桃源俱乐部的名义致电英同驻卜海领事,请他援引第三国有权保护政.治犯的国际条例,拒绝清朝的引渡要求。这是南洋华侨公开反抗清廷的第一次勇敢行动。

继这次行动之后,林义顺等人又集资翻印了邹容的《革.命军》两万多册,为了有利于散播,易名为《图存篇》。书印出后,一部分寄新加坡唯一的书店孔明斋代售,并瞒着书店由他寄入汕头零卖;一部分遍寄国内各地,甚至寄给了清朝的翰林院和总.理衙门,将这无异于炸弹一般的革命宣言投向统治者的心脏。还有约一万册.由黄乃裳和林义顺等乘回国之机分两批潜携入境,在粤东和闽南一带广为散发,借此结交各界的爱国志士。他们的活动首开了这些地方的革命风气。而他们散发的《图存篇》一直在闽、粤之间流传,启发了不少爱国人士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为继承被封闭的《苏报》唤起民,众的工作,在尤列的策动下,由较富有的张永福、陈楚楠出资,1904年初他们在新加坡福建街21号办起南洋开天辟地第一张公开宣传以革.命推翻清朝的报纸--《图南日报》。林义顺积极参加了报纸的筹办,并负起了具体奔走联系的责任。由于南洋华侨对革.命还普遍缺乏认识,不少财雄势大的中上层人物更视革命为大逆不道,深恶痛绝,所以当名誉编辑尤列执笔,以“吴兴季子”笔名写下发刊词,鲜明地揭示了报纸的宗旨时,林义顺他们便遭到了群起的攻击,被咒为无父无君、无法无天。起初是社会上的人反对,“及后竟弄到亲戚见诟,朋友绝交”。


保皇的侨商甚至合谋要挤垮陈楚楠、张永福的商行,英殖民地当局也在清朝总领事的要求下。一再向他们发出警告。在巨大的压力下。报社中的一些人变得灰心消极了,要求辞职,但林义顺和陈楚楠、张永福依然不为所动。使他们焦心的倒是报纸的销路一直没法打开。平时订户只有30余份,即使白送,也只能发出1000份左右,而这意味着革.命宣传的原旨将无法奏效。为了打开局面,他们趁1905年新春佳节,特设计印制了一份精美的月份牌。月份牌上印着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写的“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涂炭,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20字,两边印着:“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图开新世界,书檄布东南”的对联,中间则是自由钟和独.立旗。既形式新颖,又宣扬了强烈的爱国革命思想,分送东南亚各地华侨工商界和团体之后,颇受欢迎,报纸的销量也一度递增至2000份。



不久,孙中山在檀香山《檀山新报》社看到了寄去交换的这种月份牌和《图南日报》,极为兴奋。当时,他正致力于联络海外侨胞,筹集起.义所必不可少的资金,对华侨最为集中的南洋地区非常关注。过去一直苦于找不到敢于起来革命的南洋华侨,此时一见《图南日报》,知道南洋终于有了革.命的喉舌,极为兴奋,马上汇去20美元给《图南日报》,购买此种月份牌,同时写信给尤列,询问《图南日报》的组织者,表示希望与他们会面。

1905年6月,孙中山自欧洲取道新加坡赴日本,特先致电尤列,约见《图南日报》的同仁,船至新加坡,林义顺和张永福、陈楚楠便在尤列的引领下登船相会。因孙中山1900年到新加坡营救日本志士宫崎寅藏而被当地政府逮捕、限令离境五年的期限未满,他们便与警厅交涉,担保孙中山上岸,欢聚于小桃源俱乐部。林义顺他们向孙中山汇报了在闽粤的革.命活动,受到了孙中山的奖勉,孙中山认为单独行动不如将力量集中,并告诉他们,他将到日本组建革.命党的总部,希望他们在南洋积极准备,以便届时成立分部。这是孙中山与南洋革命华侨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南洋的革命力量汇入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的开端。

早在阅读《苏报》时,林义顺便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有所了解,对他夙深景仰;此次会晤,孙中山革.命的雄才大略和深邃的政治眼光更令他心悦诚服。从此,他便矢志不移地追随孙中山,为革.命事业竭力效劳。通过接触,孙中山对林义顺也极为倚重。以后每次莅新。都由他亲自上轮船接取革.命的重要文件,在新加坡期间,无论大小事情也都委托他办理。而林义顺则发挥自己擅长英语、交际的才能,每每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林义顺等革.命者的四出活动下,南洋各埠都成立了同盟分会,成为海外会员最多的一个地区。1923年,林义顺为大儿子忠国与陈嘉庚的女儿丽好完婚。又将女儿积玉嫁与南洋超级糖王黄仲涵的儿子。接着,次子忠邦也和新加坡富商李俊源的女儿结婚,这样,新马四个显赫的家族互联姻好,富可敌国,盛极一时。

随着同盟会的日益壮大,极需有一个革.命的号角以唤起广大华侨的觉悟。在当时《图南日报》早因亏损过大而停刊,张永福、陈楚楠与人合股办的《南洋总汇报》也因宣扬革.命与合股人产生分歧,最后分股而为保皇党人所篡夺。林义顺、陈楚楠、张永福等人便共同筹划,向各革.命党人募资,共得1937元,于1907年8月20日在新加坡吉宁街18号办起子南洋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兴日报》。林义顺就任第一任总经理。1908年6月初,《中兴日报》与《南洋总汇报》之间发生了一场关于革.命论与君主论的大论战。笔战越辩越激烈,其影响的程度并不亚于在日本的同盟会总机关报《民报》与保皇派报刊《新民丛刊》的论战。1909年中,《中兴日报》因资金周转困难发生了危机。林义顺向孙中山提议以有限公司名义重新组织《中兴日报》,定股二万元。孙中山认为这个办法很好,便命他主理重组事宜,并派出胡汉民、汪精卫等在各地同志中招收股份。林义顺也曾受派偕许子麟同往缅甸仰光。他边招股边沿途演说革.命、散发革.命书刊,缅甸华侨受其感动而走上革.命道路的为数甚多。经过林义顺的重新整顿,《中兴日报》终于渡过难关,继续发挥着它的革.命号角作用。

1907年5月22日爆发的潮州黄冈起.义,是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所亲自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也是第一次海外华侨革.命党入主动在国内组织的反清革.命行动。林义顺返新加坡后一直与在国内活动的许雪秋、黄乃裳他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致力于起.义的准备工作。。1905年,林义顺等人与孙中山初次会面时便汇报了在潮梅、闽南运动起.义的工作。同盟分会成立后,又帮助许雪秋等人与孙中山取得联系,并介绍他们来新加坡面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使以后的起.义准备工作得以在孙中山的指导下进行。更重要是,林义顺等人几乎负担了丁未黄冈起义的全部经费。林义顺当时并不富裕,也倾囊相助,毫无吝色。他为黄冈起.义所做的另一件事便是营救和安置失败后流亡海外的义军将士。起.义军首领余丑(余既成)在香港被捕,清两广总督诬他为盗匪,要求引渡。林义顺和张永福、陈楚楠、张来喜聘请新加坡著名律师兜安代为辩护,并以商人资格联名担保,还一再汇款香港同盟分会,作为营救之资。同时,林义顺与孙中山一同去找《星洲泰晤土报》主编利窦,说服他将余既成领导黄冈起.义的事实在报—上大力宣传,提醒香港当局尊重保护政治犯的国际条例。香港各报也纷纷转载。在各地同志的全力救助下,余既成终于胜诉获释前往新加坡。余既成被捕时,有100余名黄冈义军战士自香港避往新加坡。林义顺积极帮助安置他们,其中不少人就安排在他所经营的农场中。

1907--1908年,孙中山领导同盟会在粤、桂、滇三省频频发动武装起.义。这期间,新加坡同盟会表现十分活跃,他们或踊跃捐饷,或策划宣传,或奔走募资、帮同接济,有力地支援了起.义。林义顺作为分会的骨干积极地参与了这些工作。当时孙中山经常在新加坡同盟分会总部“晚晴园”召集各地同志开会,密谋举义的各项计划。林义顺常随侍于他的身旁,出谋献策。他还遵照孙中山的指示,为筹集革.命经费四处奔波。据孙中山统计,为发起这些起.义及采办军械,南洋华侨共出了约10万元。孙中山未统计入内的还有革.命党人来往的活动经费和接待费用等。其中单担保河口起.义失败后退入越南的600多名义军将士进入新加坡的费用便达8万余元。考虑到那个时候南洋的华侨大资本家都不愿捐助,而南洋同盟会会员多数经济并不宽裕,可见林义顺等人的筹款工作有多么艰巨。

1908年,河口义军要自越南移居新加坡,殖民当局起初不让入境,林义顺便陪孙中山面见总督,据理力争,使他答应了以交保的形式分两批办理入境手续。于是,林义顺等人又四处张罗,延请律师、找殷户担保、筹措担保费、寻找住所……终于使他们得以安身。但日久生活供应便成了问题,加上这些入境者成分复杂、良莠不齐,出现了生病的、索资的、闹事杀人的,甚至有包围中兴日报社和孙中山寓所取闹的。因此,同年l0月11日,孙中山特写信给林义顺,嘱他迅速筹集资金开设一个“中兴石山公司”(采石厂),让这些起义人员自力更生,就业安居。

1909年,在粤、桂、滇偏远地带发动的多次起.义相继失败。全力支持这些举义的陈楚楠、张永福几致破产,同盟分会元气大伤。同年5月,同盟会南洋支部移至槟榔屿,孙中山离开新加坡前往欧洲,谋求国际上的援助,林义顺也进入深山开拓垦殖事业。


林义顺的书法墨宝在展览馆中悬挂展出,这也是那代华人的情怀。


1911年10月,武昌举义成功,11月,孙中山回国就职时路过新加坡,林义顺遵照他的嘱咐,与陈嘉庚等人募筹巨款汇寄南京政府。广东光复,他在新加坡参与组织广东保安会,在同乡中募集救济捐给予支持。海外华侨的捐献在精神和物质上极大地支持中华民国的创立。1912年3月,孙中LU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给林义顺、张永福等人以旌义状,表彰他们为开国所作出的贡献。

林义顺后来参与了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后不少民党要人逃到新加坡,他都一概竭诚接待。胡汉民、汪精卫、李烈钧、陈炯明、谭人凤、岑春煊、熊克武、周振鳞、柏文蔚、方声涛、黄复生、占应芬、邹鲁、张继等都曾住于他的湛华别墅,共谋推翻袁世凯的行动。由于他慷慨大方地接待祖国来往的同志,大有孟尝君之遗风,所以被称为“往来大王”。(潮州人称菠萝为“番梨”,潮语“番梨”与“往来”谐音,林义顺当时因种植事业成功,有“菠萝大王”之称,“往来大王”即是取“菠萝大王”谐音。)


1915年10月,国内外的反袁行动都在紧张秘密地进行,林义顺安排陈炯明、柏文蔚等人利用他设在小坡美芝路5号的“通美行”作为海外反袁的秘密总部。从这座楼房里发出了一些密电。是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新加坡处于战争状态,严禁私人设立电台。“通美行”拍密电的事被当局发现,11月3日晚殖民政府派出大批军警包围了房子。林义顺当晚与眷属居于三楼,慌忙中把来往电文、信函、密码簿及文件等投进炉中焚烧。虽查实后发觉并无危害协约国的行为,当局没再追究,’但不少珍贵的文献资料却因此而亡佚。

12月,云南反袁独立,林义顺被任为南洋筹饷员,前后共募集了60余万元军饷,袁世凯倒台后,他被授与拥护共和一等奖章。以后的护法、北伐诸役,他均站在孙中山的一边,给予财政上的支持。1917年,他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参议。1919年,被聘为援闽粤军总司令部顾问。隔年援闽粤军受孙中山之命回师驱逐桂系军阀,他为其募集了饷糈30万元,因此获一等奖章。以后他历被聘为广东省长公署高等顾问、实业专使咨议、中国银行名誉顾问、财政部顾问、赈灾特派员、国民党党史编纂委员会名誉采访等,并一直以顾问身份与国民政府保持着联系。

据新加坡潘醒农先生统计,林义顺一生为民主革命所耗的资金达数十万元。

1919年,林义顺回国拟游历长江以北胜地,时南北交恶,孙中山劝他不要成行,他一笑置之,坦然乘船到天津。与孙中山的担心恰恰相反,对这位已成为百万富翁的华侨革.命党人,北京政府诸要人却趋之若鹜,农商部长张国淦、前总统黎元洪、代总统冯国璋纷纷召见,聘为高等咨议,颁以嘉禾章,连手握北洋军政大权、与民党敌对的段祺瑞也洗耳恭听他高谈实业兴国的道理。为拉拢他,北京政.府委他为侨务局副总裁,但为他所拒绝。南北数千里,敌对两方的显贵都争相礼之,蔚为奇观。


林义顺早年为民.主革.命而奔波的时候,就早已有志于经济界,他常说:“总.理负国家大事,如举羽毛,我们如能体其意,在工商界作一番大事业,当无难事。”1908年,孙中山的旧交、新加坡著名医师林文庆(后任厦门大学校长)集资创设了“三巴旺树胶有限公司”,因赏识林义顺的才识,委任他为第一任总经理。他把公司原来的数百英亩橡胶扩充至数千英亩,使公司业务蒸蒸日上。这前后,他也自己投资在三巴旺地区办起了农场,安置了数百名亡命来新的义军人员,并请余通、陈涌波、余御言等义军首领帮助管理,这些革命军人帮助他垦殖,令农场迅速得到发展。当时世界橡胶需求量还不大,许多人都不敢冒险广植,唯他和陈嘉庚等人认准时机,大量投资。逐渐地,他的农场便遍布于新加坡和柔佛两地,仅三巴旺地区便开辟了二万英亩。在他大力发展、收购别人农场的时候,马来地区的菠萝价格极为低贱,连运往城市的费用都不敷抵付,所以他购置的农场中原种植的菠萝都算白贴。他便在菠萝地间种橡胶树。这样一来,便有了日后的双倍获利。

辛亥革.命爆发这一年,刚好也是林义顺经营农场菠萝的大收获期,双喜临门。这时菠萝的市价突然猛涨,由每个三四分升至每个二三角,他因此轻易地便赢利十几万元。于是他在美芝路自创了林义顺公司。越年,民国创立,许多华侨革.命党人纷纷回国从政,但林义顺却抱其不做官的宗旨,仍埋头于种植业。这一年,他农场中的菠萝产量占全马来亚第一位,菠萝价格再度上升,他获利更丰,所雇佣的工人达数万人,当地的罐头厂赖他供给原料,糖价也看他涨落,他因此成了名扬马来的“菠萝大王”。第三年起,橡胶也到了收割期;财富更是滚滚而来。他乘势创办了“通美”、“通益”公司,从事橡胶加工业及出入口生意,又利用富余资金投资于火砻业、保险业和银行业等,还兼营包工、代理等业务,长袖善舞。到1921年,他已积资数百万,和陈嘉庚同被称为“橡胶大王”。

20世纪初,新加坡三巴旺地区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经过林义顺、陈嘉庚、林文庆等人的努力开发,建起了一座座的商店、戏院,乡村、城镇林立,现在这里已成为新加坡的卫星市镇。为纪念他开辟三巴旺的功绩,这片地区的许多乡村、道路都以林义顺及其家族的名字来命名,如义顺村、忠邦村,义顺路、蔚华路、峇顺芭、忠国路、忠邦路……就是80年代新建的义顺镇也是得名于他。


随着革.命和经济事业的成功,林义顺的声誉鹊起。1921年,他被推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第13届会长。早期的中华总商会实际是华侨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他除处理、协调、维护全侨社的利益、领导侨社活动外,还代表华人社会同当地政府和其他团体办理各项交涉事宜。


总商会自成立后,一直由保守的帮会领.袖和商人所主持。当辛亥武昌起.义成功时,一些新加坡同盟会员就主张联合本派商家争取总商会会长这个席位,林义顺说:“我党此时经济力量未充厚,争之无益,你们拭目以看我于10年内能否得之?”10年后,他的预言果然实现。由于领导有方,受到华侨的拥戴,4年后他再度当选为第15届会长。两任会长期间,他领导华侨革除社会恶习、兴办公益事业、赈济祖国难胞,成绩斐然。

林义顺又是新加坡第一个潮籍华侨的会馆组织--潮州八邑会馆的主要创建者。创建潮州八邑会馆起初是为了与义安公司交涉潮籍华侨公产问题。义安公司(义安为潮州古郡名)是澄海籍华侨余有进于1830年前后招集在新加坡的揭阳、澄海两县的12姓氏乡人,捐资合组的一个信托慈善机构。发展到后来,公司产业实际已成为新加坡潮侨的共同财产,但一直由余家相沿管理,账目没有公开。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已显得越来越不合理。1927年12月,林义顺发动、联合各潮侨同乡,请当时义安公司的总理余应忠将公司财产作公开管理。经交涉,余初答应,但因家族中有人反对而中辍。林义顺便于1929年元月假中华总商会召集了八邑潮侨大会。大会决议组织潮侨八邑公产维持会作为与余家交涉的机构,他被选为总理。同年8月,又正式成立了潮州八邑会馆以代替维持会,他又任首届总.理,1930年4月,公产问题获和平解决,义安公司订立了公开管理财产的章程,成立了新的董事会,林义顺又任改组后的首届总.理。从此,义安公司便与潮州八邑会馆一道前进,其历史绵延至今,在团结、服务侨胞,增进侨情乡谊、兴办各类公益、教育事业方面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虽然事成之后,林义顺只任一届便引退让贤,但他在这件事情上的功绩,一直被新加坡潮侨所广为颂扬。

林义顺还数任醉花林俱乐部和怡和轩俱乐部的主.席。这两个俱乐部是当时新、马华侨社会领导层本身的核心组织和智囊团。特别是怡和轩俱乐部,它囊括了当时新、马最有权势和威望的华侨著名人士,陈嘉庚、胡文虎,林推迁、林文庆等都齐集于它的旗帜下,是一支相当有势力的社会力量,连英殖民当局也不得不对它另眼相看。在林义顺、陈嘉庚等爱国侨领的领导下,这个俱乐部成为支持中国的历次革.命、发起抗日救亡运动和其他华侨社会运动的核心。

林义顺十分关心祖国人民的疾苦,他多次发动募捐,赈济受灾的同胞。1918年的天津水灾、1927年的华北七省大旱、1931年百年罕见的长江大水……他都曾募款给予救济。1922年.他得知家乡潮汕八二大风灾的惨讯,更是带头解囊相助,亲任新加坡筹赈潮汕风灾会总.理,推动筹款施赈,力图使家乡人民稍纾艰困。

对新加坡的公益和教育事业,林义顺也无不热心赞助。他曾慷慨拨款给新加坡的学校、医院,曾任同济医院主席,莱佛士大学、圣安德烈医院董事。1919年3月21日,他和陈嘉庚创办了新马第一间华文的最高学府--南洋中学。他捐助开办费l万元,并首任该校的财政。 1920年又任学校的总.理。该校每年经费在3000元以上,他都尽力支持。他还捐出三巴旺的一大块地,作为新加坡华人的公墓。

鉴于他的威望和对当地社会的重大贡献,英殖民当局先后授他为议政局局员、乡村局局员、慈善局局员、太平局绅、平粜局局员、英属马来半岛调查鸦片委员会委员、和平审判官、感化院视察员等等。


尽管侨居新加坡,庞大的事业需要他日理万机,但林义顺仍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他多次回国观光,亲眼目睹了人民疾苦,深为痛心。1931年,他遍历西北各省考察,看到大好山河、宝藏满地,却民生凋敝、哀鸿遍野。他怀着热诚的赤子之心,回南京后便详细拟订了一个开发西北的计划,陈献于南京政府,想为祖国的富强竭尽绵力。未几,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在洛阳开了一个所谓的“国难会议”。这时,林义顺正患病静养,但他毅然扶病应邀前往参加。谁知会上当局衮衮诸公高谈阔论,却无任何抗敌卫国的决心表现,他大失所望,只好怏怏回归南洋。进入30年代,因为世界经济危机,林义顺的橡胶业损失惨重,加上眼看外患日迫,国家民族处在危难关头,而他所引以为同志的国民党许多官员却如此昏昧,他忧心如焚,病情加剧,遽尔成疾。1935年8月,华北又告危急,他闻讯伤感过度,咯血不止。然病中仍迭电南京政府,敦促抗日图存。1936年3月,他遵医嘱回国疗养,谁知甫抵上海数日,病情突然恶化,不幸于3月19日逝世,享年58岁。国民政府派代表到沪致祭,拨助治丧费300元,明令褒扬其功绩,并决议将其遗体公葬于南京。新加坡各界华侨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林义顺晚年在新加坡建造了一座别墅,命名“青海别墅”,预备在那里安度晚年时静心撰写回忆录,书名已拟定为《三十三年浮云影》。可惜天不假年,遽尔溘逝,此书也无以完成。

星洲三杰第三位叫陈楚楠(1884——1971)祖籍福建厦门,生于新加坡,别号思明洲之少年。1884年生于新加坡一个木材商人之家,家境富裕,早年与兄长合营树胶种植业,属当地颇有名气的工商界人物。他早年信奉流亡海外的康梁保皇派思想,在于尤列的交流中成了孙中山革.命思想的信徒。此后与志同道合的张永福、林义顺一起结社、办报,鼓吹革.命。前面我们详细介绍的林义顺的事迹中也都有陈楚楠一起战斗的身影。陈楚楠出任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的会长,为孙中山的革.命大业积极筹款。据冯自由《革.命逸史·南洋革命党第一人陈楚楠》载,“总理每次均令楚楠等筹款接济,楚楠恒踊跃输将,惟恐不力”,如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惠州汕尾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云南河口起.义等等。由于为革.命捐款源源,引起了兄长的不满,致兄弟分产对簿公堂,母亲甚至要剥夺其家产管理、继承权。

辛亥革.命胜利福建光复后,省库空虚,连军饷都发不出,又地方不靖,民心不安。福建筹饷局总办黄乃裳通电南洋华侨要求援助。陈楚楠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长身份,成立以陈嘉庚为会长的福建保安会,一个月内募捐得20多万元汇回福建,安定了危局。

1917年7月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建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军政府大元帅,陈楚楠回国任大元帅府参议。1921年,陈楚楠担任福建省实业厅长,到任后规划创办银行、开发矿山及水产资源,以发展家乡经济。然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染指福建,加上民国乱世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以致成效无多,壮志难酬,遂于1932年重返新加坡,此后息影家园。

汪精卫叛国投靠日本,紧锣密鼓筹组伪政权,于1939年派入去新加坡,以“中.央监察委员”及“国民政府委员”的高位,诱骗陈楚楠出山赴南京任职,以壮声势。陈楚楠坚辞不就,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陈楚楠晚年著有《晚晴园与革.命史略》

孙中山的题字

早期华人在新加坡艰苦的奋斗生活

新加坡同盟会最早的一批会员,那么年轻,拳拳爱国之心。

这个博物馆也是新加坡华人报业的兴衰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这段历史的书籍。

黄花岗牺牲的烈士的生平照片也在这里被纪念

林觉民的《与妻书》,我中学时代的课文。


孙中山先生的题字“俭为共德”

  这段投影墙壁上呈现的是当时辛亥革.命成功时候海内外的反向,我们在当时世界各国的报纸中看到这一历史性的大事件,甚至有远在巴拿马的华侨也在欢欣鼓舞。

孙中山先生亲笔签发的委任状

孙中山先生去世,海外华人媒体的报道,还有很多悼念孙中山先生的歌曲,这里有耳麦可以戴上听这些民国时代的歌声。

林义顺先生代表新加坡华人团体敬献花圈。

这里有专门的展位介绍新加坡的华文文学。

南洋华侨中学的毕业证书,那个时代的华人还是坚持自己的孩子受一些中国文化的教育。

还有南洋女中。女子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力

还有中山会馆。新加坡和台湾一直有着很好的关系,这也算是对民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一种致意吧。

汪精卫曾经拒绝一切袁世凯给的官职去法国留学,途径新加坡和林义顺以及他的儿子合影,留下了这张历史照片。

孙中山在建国后给张永福和林义顺发的旌义状。

展览馆的内容很丰富,除了文学,历史,还有百年来的华人经济、媒体等等。

油画表现了孙中山的伟岸形象,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带来希望。

在纪念馆的南洋室,有一幅引人瞩目的巨幅油画《华侨是革.命之母》,画的是1907年孙中山在新加坡向当地矿工和胶工宣扬革.命思想的场面。那也是一幅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南洋色彩的画作。作品里画了孙中山和10多个追随者,还有矿工、胶工、农民、妇女和小孩等130多人。背景是新加坡锡矿区的典型风貌。整个作品气势恢宏,人物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设在二楼前半部的新加坡室介绍了新加坡华侨追随孙中山的事迹。那时晚晴园成了革命义士聚集的地方。展览室右侧展示的一组塑像,就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孙中山与同志密谋推翻满清政府的场景。

参观完了晚晴园,我没想到在新加坡这里补充了一段中华民国的开国史,重温了那段历史风云,也看出来新加坡队这段历史的保护的用心和情谊,这栋建筑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