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利:由“随班混读”到“随班就读”的策略研究

李凯利:由“随班混读”到“随班就读”的策略研究

校长传媒 内地女星 2019-01-16 08:10:51 497


【李凯利专栏】

由“随班混读”到“随班就读”的策略研究

——基于重庆市沙坪坝区4所小学随班就读的案例分析

原创作者|李凯利(女,二级教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红糟房小学校任教语文)

本文为李凯利老师原创投稿,首发李凯利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凯利小语”,版权归李凯利老师所有


一、什么是随班就读?


为了保障特殊儿童的合理安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特殊儿童与主流社会融合,回归主流社会,1987 年12 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指出,在普及初等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已经进入当地小学随班就读。1988 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正式把随班就读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之一,提出要有计划地在一部分普通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儿童就读,并逐步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少年儿童教育的格局,随班就读政策出现了标志性的转变。


进入 21世纪之后,国家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文件频频出台或修订,多次关注到随班就读问题。2006 年新修订的 《义务教育法》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同时,还从政府职责、教育形式、教师待遇、经费投入、法律责任五个方面作出规定,这都为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


随班就读作为一种教育安置方式,伴随着近 30 年的推进和发展,对于保障特殊儿童的合理安置、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社会公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特殊儿童的教育实践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形式。在普通小学中,随班就读的班级数迅速提升,但是多数的随班就读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还处在“随班混读”的初级阶段。


二、“随班混读”的成因及影响分析


(一)从教师本位出发,“随班混读”是无奈之举


X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时,学校发现这一批新生中有一位严重智力残疾儿童钱某。随机分班后,钱某被分到了教师刘某的班上。刘某虽然深知政府有关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政策,也深知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平等、博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是只要他一想起,接下来的六年要面临多少突如其来的“特殊情况”,要耗费多少心血去教育这个特殊的孩子,他就难免神经紧张。开学后,刘某将特殊儿童钱某安置在教室的最后方。钱某听不懂别人的话,也无法正常管控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校也没有特教教室或其它便于开展特殊教育相应的场所,教师刘某也没有能力去设计有针对性的课例或者采用教学方法培养他,只能像班里没有随班就读儿童的时候一样给全体学生讲课。因为对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知识的了解匮乏,平时刘某也只有出于人道主义对钱某进行关怀。上课时,只要钱某出现特殊情况,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打散。刘某只好停下来,处理完钱某的问题后,才能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无奈,刘某只能邀请家长到学校陪读。


学校按照国家政策要求,接受特殊儿童进校,在班级里为特殊儿童安排座位。但是这种做法只是在安置形式上把残疾学生放进普通课堂,并没有真正地打破普教和特教之间的界限。教育实施的核心因素在于教师的质量。普通义务学校大都不具备为特殊儿童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多元化教育教学的师资条件。教师往往呈现出理论上不了解特殊儿童、不了解其学习特点和教育需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不会制定随读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不会矫正随读生的行为障碍等。这就导致了教师会因为政策要求、学校的安排和人道主义的关怀,在态度上接受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在实践上却认为特殊教育学校更具优势,应该让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甚至,有些教师不愿意亲近特殊儿童,任其在教室最后的角落里自生自灭,只要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即可。


(二)从特殊儿童家长本位出发,对随班就读的认识不足


J小学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古某(智力残疾),每天在座位上无所事事。上课时,他玩玩具、玩水杯、撕纸、咬文具……偶尔到地上去打滚……有时候还会发疯、尖叫、打人……课间活动时,他趁同学不在偷拿别人的文具、零钱,或者扣鼻屎、吐口水搞恶作剧。有一次,老师课上评讲了单元检测试卷,古某不具备答题能力,自然就没有得分。下课后,他趁大家不注意,偷走了同学的试卷,还将其扔进厕所的垃圾篓内,给丢失试卷的同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老师对古某进行了多次教育,也邀请家长到校进行配合。但因为古某的家长对随班就读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家校共育效果不佳,古某的行为也没有太大的改善。古某的家长认为古某是个弱智儿童,不具备学习的能力,或者说认为古某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必要;古某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造成的麻烦,他们表示很抱歉,但没有办法,因为古某是智力残疾儿童,只能请老师和同学谅解。最后,学校和古某的家长达成一致,由古某的妈妈每天到学校陪读,确保古某不再扰乱正常上课秩序。


Y学校随班就读特殊儿童齐某,是一位轻度智力残疾和语言障碍儿童。齐父对齐某长大后是否能自立于社会表示过分担忧。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为了让齐某跟上老师上课的进度,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学到知识,齐父每天晚上在台灯下守候齐某至十点、十一点,齐某成绩勉强及格。但齐某长期睡眠不足,白天到校后常打瞌睡。升入三年级后,因语文试卷中开始增加阅读和写作部分,齐某因智力残疾和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表达,所以单元检测中阅读和写作部分常常是空白一片。齐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言“恨铁不成钢”,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对齐某拳脚相加,导致该生一度脾气乖戾,常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后来,班主任数次邀请齐父到校进行沟通,逐步端正了齐父对齐某的态度,改变了对齐某的教育方式,齐某才重新变得乐观开朗起来。


特殊儿童家长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化——部分家长听之任之“混日子”,认为特殊儿童没有学习的必要;部分家长则对特殊儿童成年后是否能自立于社会表示过分焦虑和担忧,强行要求特殊儿童在校必须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一样的知识,达到一样的水平,给孩子,甚至给整个家庭笼罩一层巨大的压力。


(三)从学生本位出发,“随班混读”影响教育公平


一方面,如上文所说,“随班混读”的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难以享受到高质量、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各方面难以得到良性发展。这对特殊儿童来说,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的不公平。


另一方面,有特殊儿童“随班混读”的班级,教师要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专门应对其特殊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他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机会。F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到当天,部分家长发现新生中有特殊儿童张某,并出现表示出深切的担忧——万一这个特殊儿童影响自己孩子正常学习怎么办?有这样一个孩子在班上,老师不知道要费多少心,哪里有充足的精力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们的担忧或许显得无情,但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忧不是毫无依据的。在一次数学课上,张某没有做作业,数学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有做?他怯生生地抬起头看了老师一眼,然后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老师让他不要哭了,张某便开始尖叫、在教室里乱跑,还躺在地上打滚,极其严重地影响了正常课堂秩序。还有一次语文课上,张某在教室后面不时发出含混不清的声音,影响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保持安静,但是张某不接受老师的提醒,又开始了疯狂吵闹。英语课上,老师正在台上讲课,张某不知为了什么离开座位,跑到讲台上尖叫,在教室里疯跑,然后冲出教室。老师只有放下其他学生外出寻找……诸如此类情况,不胜枚举。为保障大多数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保证班级工作正常开展,维持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和谐,教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关注,对其采取“放养”式的教育教学方式。


同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是学校公平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出发点。但是该生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占据了老师的主要精力,令老师无法同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一是,老师几乎无法预测到该生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突然出现异常行为;二是,无法预测该生会出现哪些过激的行为,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老师每天走进教室都会神经紧张,一旦张某发生特殊情况,老师必须马上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其他孩子享受教育公平的机会,降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率。


三、由“随班混读”到“随班就读”的策略研究


随班就读起源于美国教育界的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目标是为特殊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全纳教育的目标还强调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是否平等、是否适当。尽管两者在形式上同样都是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安置在普通教室,但是全纳教育思潮深层的平等、个性化、多元化等哲学观念,以及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适当性和高质量等原则,在现实的随班就读中很少得到强调,甚至基本没有出现。“随班混读”只是在安置形式上把残疾学生放进普通课堂,并没有真正地打破普教和特教之间的界限。特殊儿童接受平等、个性化对待,多元化的包容和适当、高质量的教育全部无从谈起。那么如何促进“随班混读”向“随班就读”转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建议行政部门整体规划,为“随班就读”政策实施提供支撑条件


在推广随班就读政策的实践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普通小学和一线教师开展特殊教育的现实条件,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发展规划,努力改善普通小学特教条件,配备随班就读学生必须的设施设备,减小吸纳随读生的班额,为随读政策的实施提供支撑条件。


(二)建议学校做好特殊教育顶层设计,为“随班就读”提供可靠的教育保障


第一是为“随班就读”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已经进行了明确而比较全面的规定,涵盖了学校环境建设、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如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的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参照特殊教育学校的标准执行,3年内实现每年至少 6000元;推动地方确定随班就读教师的岗位条件等等。


第二是提高特教教师待遇,激发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积极性;联系当地教师进修学院加强职前特殊教育培养和职后随班就读专业培训,增强教师开展“随班就读”的信心,逐步改善随班就读师资的素质和水平;组织教师团队开发、设计适用于特殊儿童的学习课程,让“随班就读”的学习提供学习材料。


三是通过家长学校,定期组织特教教室和特殊儿童家长开展随班就读专题学习,改变家长对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认识,促进特殊儿童家长对学校特教工作的配合,通过“家——校——学”三方联动,共同促进 “随班就读”质量提升。


(三)建议全社会更新认识,对“随班就读”给予更大的包容和支持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助残的优良传统,但是这种态度多数仅仅停留在同情、怜悯、照顾等方面,对残疾人的歧视、偏见还持续存在,社会公众缺乏对残疾人真正的尊重和理解,对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还不能完全接受。


国内的特教专家陈云英曾指出,随班就读工作的核心理念在于让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这种回归包括两个方面:既需要教育者培养残疾儿童融入正常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又需要全社会对残疾人发自内心的认可、理解、尊重和关爱。只有逐步改变家庭、社区、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形成对残疾人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共同实现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终极目标和真正意义。随班就读通过运作,向社会传达着一种文化:承认差异、尊重价值、拒绝歧视、共生共享等。建议在随班就读政策的推进过程中,全社会需要加强宣传,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多、更自然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


“随班混读”仅从形式上对特殊儿童进行了安置。由“随班混读”到“随班就读”,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的努力。相信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特殊儿童受到平等、个性化、多元化的待遇,通过“随班就读”接受个性化和高质量的教育,顺利回归主流社会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3(19):926-927.

[2]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J].课程·教材·教法,1988(5):1-4.

[3]张莉.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执行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冲突论析[J].2016(03):100-104.

[4]许小燕. 小学随班就读学生的同伴关系研究——以江苏省如皋市为例[D].2018(06):1-84.

[5]邓猛,王麟.特殊儿童教育[M].2012(08):5-10.

延伸阅读:

李凯利:小学语文学本式卓越课堂思维可视化有效性探究

温儒敏:用好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值得注意的11个问题

温儒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对话“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应这样来阅读

教育部通知:2019年中小学教材有新变化!新语文教材需要这样学

小学语文100个成语故事,收藏起来讲给孩子听!

小学语文一对一辅导点滴

看看这位小学语文老师是怎样批改作业的

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

中小学如何培养特殊人才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联系我们加QQ:2636915649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