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

秦旅荟 港台男星 2017-11-27 09:57:23 185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东濒山西省临汾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壶口乡,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春季,为瀑布落凌期,河道里冰层断裂,"壶口"内冰凌坠落。

夏季,由于壶口以上水流的变化,出现3条叉流,有时大雨后,槽端满溢,还会形成多股瀑布。

秋季,红叶夹岸,瀑布高悬30余米,水帘挂入云端,景色壮观

冬季,秦晋长峡冰封雪冻,不少河段成为天然冰桥,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冰凌。

春秋时期,壶口是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秦晋两国的分疆处

公元534年,北魏王朝以黄河为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壶口一线成为双方的主战场之一。

公元617年,李渊在壶口接见了应诏前来的关中绿林领袖孙华,并建立了唐军最早的水师。

公元1217年,蒙古军队在国师木华黎的率领下横扫山西,攻破金朝设立在壶口附近的军事要塞牛心寨他的夫人、两个儿子及女儿女婿也全部殉节。

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陕西全境,派遣部将由壶口飞渡而过,进而攻取平阳,杀明朝宗室三百余人

正当抗日战争极其艰苦,著名诗人光未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

1987年9月,黄河漂流队探险队员王来安乘坐由40个汽车轮胎缠结成的密封舱,顺瀑布而下,人称"黄河第一漂"

1997年6月1日,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创下世界跨度最大的飞车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飞"

看完壶口再看黄帝陵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巅,南距西安约165公里。黄帝,姓黄帝陵公孙,名轩辕,是肇造文明、奠基华夏的人文始祖。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第一号,世称“天下第一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区,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谒陵祭祖的民族圣地。

相传黄帝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他以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轩辕广场上竖立的“黄帝陵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石碑。据说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




桥山山麓、轩辕庙下风景如画的湖泊,名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达46万立方米。桥山景色,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这是横跨印池的轩辕桥,全长66米,宽8.5米,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


走过轩辕桥, 沿龙尾道拾级而上的游人。


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

由龙尾道向上就来到宽阔的庙前广场。


轩辕庙坐落在印池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

跨入轩辕庙大门,左侧有一株参天古柏映入眼帘。古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50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 “黄帝手植柏”,树高19.3米,下围10.67米。当地谚语称 “七搂八拃(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来量长度)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7个人手拉手还搂不住它。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 “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古柏旁的“黄帝手植柏”碑。


走过手植柏,前面一方台上有一天然巨石,石面图案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正合我国古代传说“夸父追日”,故俗称“夸父石”。

“夸父石”的右前方就是“碑亭”,亭内共有四通碑石。右侧第一通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祭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右侧第二通碑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1942年冬,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来今黄陵县祭拜黄帝陵。后因公务繁忙,未能亲自前来祭奠,遂亲笔写了“黄帝陵”三个大字。

左侧第一通碑是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高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共同于4月5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轩辕黄帝,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政策,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因而被载入了史册。 

左侧第二通碑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江泽民手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矗立在碑亭前广场右侧。


李鹏手书:“发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在碑亭前广场右侧与江泽民手书碑并立。


矗立在碑亭前广场左侧的“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导游说“香港回归纪念碑”左侧的空位置,是留给台湾回归后的立碑处。





离开碑亭继续往里走,会看到左侧有一个一米见方的青石块,这里陈列有“黄帝脚印”石。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光着双脚。后来,有人发明了帽子和木屣,便给黄帝做了一双木屣。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素雀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将他的脚印石珍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至今。


轩辕庙中的碑廊。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

人文初祖大殿。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为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6字。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人民币制作的。殿内两壁原有壁画,绘轩辕黄帝一生的功德,供奉黄帝坐像,两侧有风后、力牧等大臣侍立。神龛前供桌上有祭器、祭品等。殿外左右及背后有砖砌花墙。大殿前月台置有香炉、香案。月台前有台阶通道三处,中间台阶正中有“二龙戏珠”浮雕。正殿前柱子上,书有一幅楹联:“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

在轩辕殿左前侧,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汉武挂甲柏”,又称将军树。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处”。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似有断钉在内,乃群柏之奇


轩辕殿远景。轩辕殿又名黄帝陵祭祀大殿,为新建的黄帝陵标志性建筑。2004年清明节首次以国家级礼仪公祭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在这里举行,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000人的祭典活动。 

轩辕殿近景。

殿中的轩辕像石刻浮雕。据资料介绍,该石刻浮雕历时3年刻成。整个雕刻工程由陕西省雕塑院原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王天任主持完成。其设计工作自2008年启动,于2010年11月通过验收。于2011年2月2日在辕殿内正式面世,供海内外炎黄子孙瞻仰祭拜。该雕像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147年)建于山东的武梁祠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材质为福建花岗岩。像高4.1米,宽2.92米,浮雕面突出高10至15厘米,西侧仰视,黄帝坚毅刚强,似在率领先民奋斗创业;正面仰视,黄帝慈祥亲切、意境高远;东侧仰视,黄帝则欣慰自信,似在注视着炎黄子孙和神州大地。石刻雕像整体造型简洁古朴,呈现出轩辕黄帝纵观古今、令人景仰的恢宏气势。在浮雕黄帝像的背面,镌刻有《史记·五帝本纪》中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轩辕黄帝伟大功德的记述。




轩辕殿广场上的仿古石阙。


轩辕殿广场上的“龙魂”仿古青铜大钟。


轩辕殿广场上的仿古青铜大鼎,共有9对。

结束了祭庙,我们在庙前广场左侧的停车场,自费20元,坐景区电瓶车来到海拔972米的桥山之巅谒陵。


陵园门前的中华世纪柏石碑。“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公元2000 年3 月7 日)。据说农历二月初二,是黄帝的诞辰日。“中华世纪柏”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掬黄河、长江之水浇灌,聚祖国各地山川泥土栽植,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

黄帝陵桥山上繁茂苍劲的古柏。桥山上有柏树8万余株,其中千年古柏3万余株,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


黄帝陵山道。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有绿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石砌山道可通山顶直至陵前。


黄帝陵山道入口处的下马石碑。上面刻有“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令人肃然起敬。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 现代人多以车代马,凡乘车上山者亦须在此下车,步行到黄帝陵祭奠瞻仰。


牌楼样的黄帝陵园大门内侧。


汉武仙台。黄帝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圆锥形土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传说汉武帝祭祖后,非常羡慕黄帝驭龙升天成仙。于是命数十万大军每人背一袋土上山,一夜之间筑成这座高台。他登台祈仙,对众人说:“如果我能如黄帝那般乘龙归天,抛下妻子算得了什么,不过如撇下鞋子一样罢了。”而今,汉武仙台有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上行77级台阶,下行78级台阶,谓之“七上八上”。说是登台一次可增岁添福。

正在登汉武仙台的游人。因参观时间很紧,咱也没来得急上去了。

黄帝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有一高大石碑,碑上是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据说1956年,因祭亭内原碑被铲掉,县政府呈请毛主席重新题字。毛主席看后说: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题字的事,最好叫郭老(郭沫若)去写。同年5月郭老就把字写好,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


祭亭后面有一块石碑,是明代嘉靖年间竖立的“桥山龙驭”古碑。碑文的意思是此地为黄帝驾龙升天之地。


明代石碑后便是黄帝的陵墓。陵墓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


海外华人正在举行“缅怀始祖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据历史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汉武帝大祭更是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这里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典的场所。据有关资料统计,全球华人有规模的“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十几年来,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已逾百万人次。







祭祀活动上用的“猪、牛、羊”三牲祭品。


祭亭右侧的大钟。


轩辕庙前俯瞰轩辕广场。

站在在轩辕广场上,回首轩辕庙。结束这一行程,仿佛了却了一桩心愿,因为这里是华夏儿女追祖寻宗的圣地,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和民族自豪感的凝聚点。

如果你想了解详细的行程亲扫描下方二维码

我们有专业的团队来助您愉快出行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