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论坛上曝光一组张惠妹演唱会后常州奥体中心一片狼藉的图片,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演唱会后,现场的路边和草丛里到处都是宣传海报、纸杯和零食包装袋,地面也出现各种水果渍、塑料雨衣,与演唱会热闹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演唱会结束两天后,现场仍有环卫工人在清扫,可见垃圾处理工程量之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之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花更多的时间去演唱会狂欢。但纵观各地各场演唱会,总是狂欢过后一片狼藉,而场内外更是遍地垃圾,难以找到干净的落脚点。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国民素质就会被提出来,各方都强调重视道德教育,呼吁事后重罚,抱怨声不绝于耳。但这种情况并非第一次出现了,在无数次谴责和争论后,情况并未得到改善。
单纯指责观众素质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在演唱会这样的环境中,对偶像的崇拜之情,加上音乐对五官的直接刺激,多重因素叠加之下相当于是处在一个“广场效应”状态,即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人们的行为容易失去节制。也就是说,将这种狂欢状态下的道德行为视作人们常态下的行为习惯是不准确的。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明智的态度是,承认民众是‘中人’,即在大多数时间是讲规则,遵守道德、伦理规范的,虽然极个别时候并非如此。如此,人就可以有信心变好一点的,因为,他们本来就不错。”据此,也显示出主办方的重要性,如果主办方能研究出一套好的制度来让观众愿意配合做好环卫工作,那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国内大多数演唱会依靠保洁公司和环卫工人收拾垃圾。在演唱会结束后,往往要临时安排更多的环保人员,甚至花两到三周的时间去清理现场垃圾,这种做法既耗时又耗力,最主要的是还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觉得票价里面含了“保洁费”,产生“反正有人收拾”的依赖心,进而公共意识更加淡薄。主办方除了多增加垃圾桶数量,加大环保意识的宣传外,更可以借鉴外国的方法。
在日本,主办方会发放巨型环保袋,歌迷们在演唱会后将垃圾仍在袋子中,带出场外。另外,还有有许多人会自备垃圾袋,并在结束后排队扔垃圾,甚至排上两个小时。
在英国,主办方会雇佣志愿者在活动结束后回收利用垃圾,他们将可回收物品、乐迷留下的帐篷衣服等收集整理,捐给弱势群体,其他的废弃物送进垃圾场进行填埋。
而在德国,主办方会在演唱会门票内包含一笔十几欧元的环保费,狂欢过后歌迷将装满垃圾的环保袋给工作人员,就可以拿回预支的钱。
就中国现状而言,德国的方法最值得借鉴,虽然此种方法难免要花财力、物力去实行,但或许比起临时请更多的环卫工人,浪费时间和场地要划算很多。且若歌迷积极配合,不但有利于公共环境的维护,而且节省了人力物力投资,主办方何乐而不为?
未来的日子里,演唱会还要照常举行,垃圾也照常要有人处理。不可否认,许多观众并没有形成看完演唱会带走垃圾的良好习惯,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社会舆论和明星的呼吁,更需要主办方通过有效措施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