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 修行 · 祈福 · 情感 · 生活
转发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
南无阿弥陀佛!
它與李安導演、讓湯唯一舉成名的電影同名——《色戒》;
它與湯唯版《色戒》擁有同一個熱議標籤——大尺度;
它與湯唯版《色戒》擁有類似的故事主題——色誘;
它的女主角扮演者是——鐘麗緹,而這部電影至今因為“西藏”、“情色”、“宗教”等標籤而列為“禁片”!
但是,這部電影才是真正從修行角度,深入探討了“色如何即是空”、“出家還是在家修行”等深層次問題。
鐘麗緹版《色戒》的導演是印裔法國籍導演賓·納倫,他也是一位修行者,為這部影片準備了長達七年之久,他讓故事的一開頭便直指人性:
一位完成了3年3個月3天“本尊閉關”、深得師父真傳、頗具活佛賞識的喇嘛——達世,遇見了讓他魂牽夢繞、欲罷不能的農家少女——琶瑪...
在遇見那個致命誘惑之前,你可能認為自己已經看破紅塵、與世無爭,你可能自詡修行已達六根清靜、超然物外,然而,當那個誘惑迎面而來,就在你伸手可及之處,甚至對你莞爾一笑時,你的修行在哪裡?你的心又去了哪裡?
不曾擁有,又何談放棄?
達世是藏地小有成就的修行者,師父的眾徒弟都以他為榜樣,轉世活佛都親自為他頒證,只因年紀輕輕的他完成了長達3年3個月3天的“本尊閉關”修行。
那是在喜馬拉雅的高山上,一個超然世外的洞穴裡,達世不吃不喝,如如不動,用他的修行證明了他已然“轉凡入聖”。
師父和眾徒弟用引磬喚醒出世的達世,將他蒙上眼睛帶出山洞,來到河邊(注意,這條河先後出現了三次,次次都喻意著達世的人生轉折),為他剪去指甲、修去長髮、擦洗身體、換上僧衣......一直被他圈養的狗,圍繞著穿上僧衣的他,歡喜地直吠。
此時的達世甚至已然忘卻了如何行走,如何吃飯,他睜開眼睛,看見一塊石頭上寫著一句話:一滴水如何永不乾涸?他茫然地看著這句話,師父贊他說:達世,你去得太盡了!
但是,就是這位“去得太盡”的喇嘛在回到寺廟後,作為一名男人最原始的欲望發動了。
更要命的是,就在活佛為他頒證後的慶典上,戴著面具跳著舞蹈的達世突然不動了,僅僅因為他看見了——一個女人在奶孩子!
活佛和師父決議讓他去參加豐收大會換換新鮮空氣,可是偏偏在這次豐收大會上,他遇見了美麗大方的——琶瑪!
從此,他魂不守舍、夜夜春夢,就連師弟也為他半世的修行流下了眼淚,這時,師父來到他的面前,讓他去一個地方。
這個地方是一個高山,高山上的一位老僧守著一幅圖,這幅圖乍一看是“春宮圖”,就在達世茫然時,酥油燈燭影一照,“春宮圖”變成了“白骨圖”,達世愕然。老僧展示給他一句話:任何你遇見的,都是修行處!
你以為看過“勸世春宮圖”的達世開悟了,放下了?
錯,他回到寺廟,對著師父,說出了下面一段話:
達世:釋迦牟尼在29歲前,仍過著世俗的生活。但我從5歲起,就過著他遁世後的苦行生活。為什麼?
師父沉默。
達世:我們怎知他的覺悟,不是直接由世俗生活引起的?阿普(師父的名字),嚴守僧人的戒律之後,應許給我的自由在哪裡呢?我們發誓禁欲,但應許給我的滿足在哪裡?釋迦牟尼曾說過,你不應道聼塗説接受我的教誨,除非你明白我的立場。所以,我們必須拋開成見,才可以真正學習,有些東西我們必須擁有過,才可放棄。
這段極妙的臺詞表達了天下多少修行人的疑問?
注意,達世不是沒有修行過,相反,他是5歲就出家,修行極高的喇嘛,但是,他沒有看見嚴守戒律後的自由;他沒有看見閉關苦修後的解脫。
於是,他才問:佛祖在出家前,是一個坐擁天下、後宮粉黛三千的太子,他難道不是看盡繁華後才看破紅塵?
所以,他認為:“我們必須擁有過,才可放棄”。
朋友,如果你也認為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你同意這句話嗎?
面對色欲,擁有過才可放棄;面對物欲,擁有過才可放棄;面對成功,擁有過才可放棄...如果未曾“拿起”,又何談“放下”?
但是,朋友,這看似真理的結論,到底是欲望的藉口,還是修行的路徑?換作是你,你會如何選擇?
導演將這個問題赤祼祼地展現出來,而電影中的男主角達世的選擇是:放下半世修行,踏入名色紅塵。
他來到了當初那條河流前,換下了僧衣,穿上了俗衣。
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戰勝一個欲望?
穿上俗衣後的達世,就連那只一直跟在他身邊的狗都不再認識他,陌生地嘲他狂吠了兩聲,便頭也不回地跑開了。
儘管惴惴不安,但達世還是以農工的身份回到琶瑪家,找到了琶瑪。達世沒有想到,琶瑪看著為她還俗的自己,帶著責備的語氣告訴他: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安慰你一會兒。
受傷的達世盯著琶瑪的眼睛:真的嗎?如果是真,我會在日落之前離開。
而在日落之前,琶瑪選擇了來到樹林,就在叢林山野間,兩人緊緊相擁...
達世終於滿足了他的第一個欲望——色欲,從此以後,便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塵世生活,而這一切看起來如此美好:
儘管有父母的阻撓、有琶瑪未婚夫的出現,達世和琶瑪最終還是結了婚,婚後甜美,不久便有了一個兒子——達世的愛欲滿足了;
達世成為琶瑪家的重要支柱,而他揭穿了收糧人的秤有假,導致收糧人氣憤而去,不肯認命的達世自己去了鎮裡賣糧,卻沒想到換回了第一桶金——達世的物欲滿足了;
達世漸漸成了農場主,雇傭了許多僕人,生活越來越愜意,而在眾多僕人中,更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印度女人看上了身為農場主的他——達世的名欲也滿足了...
但是,生活就是無常的,這點,達世早該知道。
就在又一年的豐收時節,僕人們都來到時,達世家的糧倉起了火,一半的糧食消失在火光中;
達世找到了收糧人,認為是他報復自己放的火,氣憤至極的達世掛起收糧人的兒子,一腳向收糧人踹去,卻沒想到最後是自己被暴打扔了出來,收糧人蔑視地看著達世,說道:“這裡沒人會報復,成熟點兒。”倒在地下的達世呆若木雞;
受傷的達世休息在家,琶瑪前往鎮上賣糧,這時,印度女人走進了家門,與達世相擁在一起,就在達世盯著一絲不掛的印度女人時,外面響起了琶瑪回家的聲音...
看到這裡,你會問,這還是那個完成了“本尊閉關”修行的喇嘛嗎?
在名利場中,他的貪、嗔、癡、慢、疑全都暴露出來,而且爆發程度絲毫不“輸”給任何一個沒有修行的在家人。
是的,如果你懷疑,那這正是導演展現給你的第二個疑問:修行到怎樣的境界,才能證明你真的不會被欲所奴?還是說,你之所以敢宣稱自己無欲無求,只不過是你未曾真正走過紅塵?
達世就是個“人”,“人性”在他身上充分展示,這也許戳痛了你的心,但這才是“人”。
好在,“無常”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老師。在“無常”中,達世失去了自己創造的農場,並在被人暴打中看見了自己的幼稚;繼而他又在與印度女人的苟且中,看見了自己的猥瑣。
達世終於開始反觀自己的紅塵生活,儘管琶瑪從來沒有質問他什麼,他還是一言不發地獨自走向了山坡高處,茫然望向自己走來的地方。就在這時,師弟帶著師父臨終前寫的信來了,信中的話瞬間讓達世淚流滿面:
我知道我的業仍未完,我會再次輪回,我們會再見面。或者屆時你能告訴我,什麼比較重要,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戰勝一個?
“滿足一千個欲望,還是戰勝一個?”這是導演拋出的第三個問題。
無論出家還是在家,多少次我們站在十字路口,面對的便是這樣一個問題:往前一步還是後退一步?
人生往往看起來,往前一步,鵬程萬里,可誰又知道,一旦打開潘朵拉的盒子,等待你的不是萬丈深淵?
所以,如果你也認為自己是個修行者,你的選擇又會是什麼?
讀著這句話的達世,終於醒悟這一切不過是場空折騰,而他當下的選擇是:拋開俗世,再次回到那條河流中,脫下俗衣,換上僧衣。
追求佛法如同對我的愛欲?
如果影片到此為止,那麼導演對於眾多問題的回答便是:不管如何折騰,出家才是最終的正確途徑。
但是錯了,導演並非如此,自始至終,導演都沒有對任何一個問題,給出一個傾向性的答案。相反,就在達世回到寺廟的路上,琶瑪出現了,而琶瑪的一番話再次讓達世痛不欲生,無法決擇。
琶瑪,是導演在整部影片中設置的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眾多影評,甚至包括“百度百科”,都將她僅僅歸為“誘惑”的載體,“色相”的呈現。但是,如果僅僅如此,她就是一個敗筆,一個僅僅為了完成誘惑而存在的道具。
然而實際上,琶瑪的身上展現出的,是另一條修行之道,是在家人的修行之道,是不逃避紅塵、不規避欲望、不指望救贖、不幻想完美的修行之道。
對於“愛欲”,琶瑪從一開始遇見達世,就不遮掩,不糾結,當她發現達世居然為了自己還俗時,她沒有逃避,沒有害怕,勇敢承擔父母認為的“丟人現眼”的選擇。
愛欲是可怕的嗎?還是我們成人的規則、我們成人的戒律賦予它“可怕”的象徵?導演用一場我們世俗人常會遇到的場景,突顯出了這一問題:
晚上,達世和琶瑪接吻時,幼小的兒子醒了過來看著爸媽,我們來看看修行過的達世和未修行的琶瑪完全不同的反應:
達世看著兒子,認為不該在兒子面前表現愛欲;琶瑪卻輕輕抱住達世的頭,讓他專心看著自己;
達世嘗試繼續接吻,幼小的兒子看著恩愛的父母甜甜睡去了,可是達世還是停了下來看著兒子,琶瑪問:兒子有什麼問題嗎?達世卻答:不該在他面前這樣做。而這時,兒子明明已經甜甜睡去。
一個是看著父母的行為沉沉睡去的孩子,一個是擔心自己的行為糾結不堪的父親。
面對人性,琶瑪和孩子都是自然的,唯獨這位有過修行造詣的達世,再入紅塵時卻是不自然的。他出世時惦記著紅塵,入世時惦記著戒律,從沒有一刻,他自在過;從沒有一刻,他懂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
再來說“無常”,達世發現自己儘管擁有了琶瑪,卻還是對印度女人動了情欲,他找到琶瑪,以“農場不需要那麼多人,花錢太多”為理由希望辭退一些農工,其實是想以此擺脫困住自己的情欲,而琶瑪的回答方式可謂經典。
她先是反問達世:“你為什麼要迫害可憐的工人?”緊接著,她不再理睬達世,而是將一根樹枝拋進水裡,問玩耍的孩子們:“這根樹枝會怎樣?”
孩子們有答:會沉下。琶瑪反問:如果不會呢?
孩子們答:會被石頭絆著。琶瑪反問:如果不會呢?
孩子們答:會在水裡腐爛。琶瑪反問:如果不會呢?
她自己的兒子追著水裡的樹枝摔倒了,琶瑪反問他:你放棄了嗎?
孩子答:會跌入瀑布折碎,琶瑪仍舊反問:如果不會呢?
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問中,達世一直在旁邊聽著、看著,但是直到最後琶瑪說出了答案,達世仍舊一臉茫然,而這個答案就是:它會流入大海。
還記得達世出關後,在河流邊看見的那塊石頭嗎,石頭上寫著一個問題: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乾涸?
而影片的最後,當達世停在寺廟前無從決擇時,他再次看見了這塊石頭,石頭的背面給出了答案:讓它流入大海!
而這一答案,導演其實早已通過琶瑪與孩子的對話形象地表達了出來。琶瑪是智慧的,她用這一方式告訴達世,人在塵世,宛若浮萍,洪流之中,我們或沉去,或摔碎,或折斷,或腐爛,或被困,但我們的歸宿都只有一個:流入大海!
糾結是沒有必要的,偽飾是沒有必要的,逃避更是沒有必要的,只有面對,不管是外在的挫折還是內心的欲望,只有面對,不管是在家還是出家,所有的選擇都需要一樣的面對,而最終的歸宿都只有一個:大海!
可惜此時的達世沒有領悟,印度女人仍舊在他身邊,他就仍舊被情欲所牽,仍舊在欲望與戒律中不斷糾結、不斷偽飾。
就在他與印度女人偷情時,琶瑪回來,他忙不迭地讓剛完事的印度女人立刻離開,印度女人卻一面撿起地上的工錢,一面鄙視地對達世說:“冷靜點!怕什麼?反正她說過,這一切遲早會發生的。”
正是這句話,讓達世在震驚、羞愧、內疚中看見了猥瑣的自己和豁然的琶瑪,看見了那一路走來越陷越深以至於不可救藥的自己。
琶瑪也許從來都知道,為自己還俗的達世,只不過是被欲望牽引,所以必然會有一而再、再而三的欲望將他吞沒,而琶瑪選擇了:靜靜等那個時刻到來!
所以有了影片最後最為深刻的一段對話。
再次穿上僧衣的達世離開了家,在他走向寺廟的途中,琶瑪出現,而兩人停在的位置,恰恰是一個轉角處,前面是寺廟,是出家,而背後是回家,是俗世。
琶瑪:耶輸陀羅,聽過這名字嗎?釋迦牟尼,所有人都認識他,可耶輸陀羅呢?耶輸陀羅嫁給釋迦牟尼,她非常愛他。有一晚,釋迦牟尼離開她和兒子,他們正熟睡,他去尋求覺悟,成為佛祖。他走時什麼也沒說!耶輸陀羅關懷病人,她早於釋迦牟尼救助他們,她早於釋迦牟尼理解民間疾苦。說不定他的覺悟由她啟發!或許耶輸陀羅想過,離開釋迦牟尼和路荷。我們怎知道耶輸陀羅,在釋迦牟尼離開後沒有憤怒?沒感到寂寞痛苦?誰會想起她?
達世(跪下):琶瑪...
琶瑪:當兒子路荷不斷問她同一問題,父親在哪裡?她怎樣回答?她怎告訴他?母親怎可在半夜撇下兒子獨去?只有男人做得到。達世,只有男人做得到!
達世:琶瑪,帶我回家。
琶瑪(把缽和佛珠丟給達世):達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對我的愛欲一樣強烈,你可成佛,在今生,這副軀體。(飄然離開)
琶瑪離開後,達世看到了石頭背面的那句話:讓它流入大海。達世痛苦至極,蜷曲在轉角的地下...
導演是大膽的,影片就此結束了,導演正是通過琶瑪的這段話,將最後的問題拋給了觀眾:出家還是在家,哪條路不需要艱苦卓越的修行?如果說悉達多選擇的路是修行,那麼耶輸陀羅所經歷的難道不是?
整部影片中,達世脫下僧衣,換上俗衣,又脫下俗衣,換上僧衣,他折騰了大半輩子,最終還是在那個轉角處,痛不欲生;
琶瑪自始至終在紅塵,堅定面對自己的欲望,從容應對每一個“無常”;
誰才是被相所惑?誰才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最終琶瑪告訴達世,也是導演告訴觀眾:若你渴求佛法,像對我的愛欲一樣強烈,你可成佛。
如果你自認為也是一個修行者,你的選擇是?
素說:
“不負如來不負卿”,這是作者最喜歡的詩句之一,想想都很美,我既可以修道念佛,又可以與你共浴愛河...
但是,這難道不是最蠱惑人心的妄想?!
在最近一期直播:“佛教徒的愛情:失愛者聯盟”中,趙導通過全面講述悉達多太子離開塵世去追求佛法的故事,揭示了什麼是真正的愛情。
悉達多對耶輸陀羅有沒有愛?有,當然有!
悉達多是否決絕離開了耶輸陀羅,去追求佛法?是的,決絕!
悉達多的愛情是不粘著的,在入世與出世之間,他沒有糾結,沒有牽絆,選了就是選了,堅定走下去。
而電影中的達世不是,他出世時想著琶瑪,入世時想著佛法,他要“擁有過才放棄”,他要“不負如來不負卿”,而到頭來呢?
我們多少自稱修行者的人,在期盼著“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從容來去”?而這,難道不是最要命的“粘著”,不是最要命的“貪癡”?
“欲望不是我們的敵人,虛偽才是。”這是宗薩仁波切說過的一句話。行走在無常的生命之流中,最要緊的,也許不是選擇哪條路,而是你能在那條路上堅持多久。
佛法 · 修行 · 祈福 · 情感 · 生活
请在“公众号首页中”输入以下数字可以对应阅读相关内容,欢迎输入:
01 →《金刚经》全文
02 →《心经》全文及详解
03 →《地藏经》全文(上)
04 →《地藏经》全文(下)
05 →《圆觉经》全文
06 →《药师经》全文
07 →《大悲咒》音乐及全文
08 →《法华经》3D动画版
09 →《无量寿经》全文
10 →《六字大明咒》唱诵及功德
11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及释义
12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
13 →《佛说疗痣病经》
14 →《佛说十善业道经》拼音读诵版
15 →《佛说四十二章经》
16 →《弥勒下生经》
17 →《佛说弥勒菩萨上生经》
18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
欢迎光临无念佛教用品店
请长按上图佛印关注,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