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孙燕姿微博深夜发文,说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妈妈”。
怀着二胎的孙燕姿,突然遭遇大儿子患上重感冒。
孙燕姿尽力照顾孩子,每天为他的身体担忧。
但儿子却不想吃饭,但是特别想吃巧克力,但吃多了会影响药效,孙燕姿不准,母子俩为此争论起来。
面对情绪有些失控的妈妈,儿子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在纸上写道“我恨妈妈”。看到这句话,孙燕姿情绪彻底崩溃。自己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他一点都不领情?
愤怒的她同样在纸上回道:“是嘛?如果你死掉我也不会在意的。”
可是,这种伤人的话,同样也伤到了自己。发泄完之后,她比孩子更难受。她责怪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妈妈”,说出了不该说的狠话,并且向儿子道歉。
其实,像孙燕姿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吵闹的孩子,哄不好的脾气,会让妈妈心力交瘁,甚至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这几年,“情绪”这个词语越来越被关注。因为父母情绪失控伤害孩子的事件越来越多。
可是妈妈也觉得很委屈,尤其是职场妈妈。在单位忙了一天,已经累的像三孙子似的,可能还被领导批评过,然后职称考试还没有复习,回家强拉笑脸做饭,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孩子在旁边又哭又闹还不写作业。这时,你是不是也像孙燕姿一样,忍不住孩子发火!
但如果妈妈在这种情况下也随之起舞跟着孩子抓狂——孩子的那些极度兴奋或生气的感受,就会“突然地被切断”(就像电池突然没电了一样,但歌曲还没播完,心里深感空虚)。成年后就容易因为小事而反应过度或暴怒。这个时候你需要冷静三分钟。对母亲来说,自己的情绪要非常稳定,才能面对孩子的歇斯底里。
母亲是孩子心理上的“情感容器”,在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之前,调节着他们内在起伏的情感。
台湾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许皓宜,把那种情绪起伏不定的母亲称为气象台母亲。“气象台母亲”对孩子最大的心理破坏是:她们制造了一种“双重束缚”的情感,一会让孩子觉得被爱,一会儿又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讨厌。在这种双重情感的夹击下,孩子会变得想讨好别人(当他们期待兴奋性情感出现时),或者变得叛逆不易亲近(当他们预期挫败性情感会出现时)。追根究底,是因为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对情感最直接的反应。
但往往家长在骂孩子的时候会觉得是为了孩子好,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无助。孩子,他首先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你的打骂帮不了孩子,也解决不了问题,你口口声声为了孩子好,其实只是在宣泄你的情绪,你的压力,你所谓的生活不易。
但这些孩子承受不起。
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最后孩子奔溃哭泣。
从小被父母忽略情绪感受的孩子长大了就很可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跟踪调查发现那些情绪稳定的父母的孩子身上,他们遇事冷静度更高,抗挫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父母那种温和、笃定的气场给予了他们面对这个世界强大的内心。
父母情绪上的稳定,所以如果你希望塑造一个内心的强大力量的孩子,首先需要父母情绪上的稳定。
孩子需要被温柔以待!
育诚教育
用爱育爱 以心育心 诚实面对 诚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