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如何用好各种小功能

微信营销如何用好各种小功能

ANT营销 港台男星 2017-03-07 14:17:58 183

1、漂流瓶

方式:把信息放进瓶子里,用户主动捞起来得到信息并传播出去。

实质:采用随机方式来推送消息。

优点:简单,易用。

不足:针对性不强,又因为用户使用漂流瓶的目的是为了排遣无聊之情,所以在这里做营销的话如果方式不正确的话极容易产生反作用,使得用户对品牌或者产品产生厌恶之情。此外,每个用户每天只有20次捡漂流瓶的机会,捡到瓶子的机会是比较小的。

适用产品:已经有了较大知名度的产品或者品牌(不一定准确,大家可以在知乎上来讨论讨论),做漂流瓶推广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案例:招商银行的爱心漂流瓶用户互动活动案例。

案例分析:微信官方对漂流瓶的参数进行更改,使得合作商家推广的活动在某一时间段内抛出的漂流瓶数量大增,普通用户到的频率也会增加。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方式的话,需要注意的是,信息的呈现一定要灵活,不能发表一些样话,套话。要想办法提高用户的有效回复率。

2、位置签名

方式:在签名档上放广告或者促销的消息,用户查找附近的人的时候或者摇一摇的时候会看见。

实质:类似高速公路的路牌广告,强制收看。

优点:很有效的拉拢附近用户,方式得当的话转化率比较高。

不足:覆盖人群可能不够大。

适用产品:类似肯德基这种位置决定生意的店铺。

案例:饿的神、K5便利店微信签名档营销。

案例分析:很多位置不佳的店铺其实可以使用附近的人这个功能,勾搭附近的用户进入自家的店铺进行消费。



 

3、二维码

方式:用户扫描二维码,添加好友,并进行互动。

实质:表面是用户添加,实质是得到忠实用户。

优点:是用户主动扫描的,至少证明用户对你的产品最起码还是感兴趣的,所以,可以针对性的诱导用户产生消费行为。

不足:必须用户主动扫描。

适用产品:与用户关联比较紧密的产品(不一定准确,欢迎知友们在知乎上进行讨论)。

案例:三人行骨头王火锅

案例分析扫描二维码这个功能原本是参考另一款国外社交工具“LINE”,用来扫描识别另一位用户的二维码身份从而添加朋友。但是二维码发展至今其商业用途越来越多,所以微信也就顺应潮流结合O2O展开商业活动。这种推广方式可以吸引部分贪小便宜的用户进来消费。


 

4、开放平台

方式:把网站内容分享到微信,或者把微信内容分享到网站。

实质:类似于各种分享。

优点:由于微信用户彼此间具有某种更加亲密的关系,所以当产品中的商品被某个用户分享给其他好友后,相当于完成了一个有效到达的口碑营销。

不足:产品扩散比较困难。

适用产品:适合做口碑营销的产品。

案例:美丽说登陆微信开放平台。

案例分析:用户愿意与朋友分享自己看到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当产品有价值的时候,用户便愿意去分享。




5、朋友圈

方式:可以将手机应用、PC客户端、网站中的精彩内容快速分享到朋友圈中,支持网页链接方式打开。

实质:模仿国外产品 Path,属于私密社交。

优点:交流比较封闭,口碑营销会更加具备效果。

不足:开展营销活动比较困难。

适用产品:口碑类产品,或者私密性小产品。

案例:暂无

案例分析:暂无

 

6、公众平台

方式:微信认证账号,品牌主页,

实质:专属的推送信息渠道。

优点:推送的对象是关注你的用户,所以关系比较亲密;到达率100%

不足:如果用户关注了 20 个品牌,每个品牌每天向你推送 3 条信息,那么这些信息就显得有些扰民了。

适用产品:明星?

案例:「心理学与生活」这个公众账号

案例分析:我曾经关注过王力宏的微信公众账号,我跟他说一句话,他很快回过来一长段语音,然后再说,就不搭理我了。这个「心理学与生活」账号也是一样。

 


在考虑完微信所提供的营销工具之后,我们来思考一下,目前已经登陆微信进行营销的商家,产品,品牌们所采取的营销方式正确吗?

 

我们都知道同一批人到了不同的产品(工具)上面表现有很多的不同,同样一条内容发到微博和微信里面得到的反馈是很不一样的。微信用户更多的希望是能得到互动,得到重视,他们对营销信息的推送其实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抵触

 

举个例子,假如我关注了肯德基这个公众微信账号,如果这货每天给我推送肯德基的促销信息和新品预告,我就会毫不犹豫的把这货给删除掉。毕竟,谁愿意每天上线的时候就看到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广告呢?

 

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品牌做微信营销,他们以为微信就是拿来推送信息的,同微博之类的营销手段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用户关注品牌微信号之后,很容易被骚扰。并且,很多时候品牌微信账号所发的微信内容都是毫无价值的营销广告信息,当用户对这类信息产生疲劳之后,用户很可能不再点击相关微信链接。严重的,甚至会删除品牌微信账号,损害了品牌形象。

 

此外,品牌商们觉得微信能够实现精准营销与完成互动的目的。可是,品牌商们对精准互动的理解,与用户(消费者)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