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卫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菁华的精彩人生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卫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菁华的精彩人生

民间文化艺术 内地女星 2017-02-06 14:09:02 237

王菁华,男,汉族,曾用名王金华,笔名“豫石”、“愚石”,号“香山墨人”,1970年生于宁夏中卫宣和,大专文化,自由职业者。从小爱好诗词、摄影、文玩、奇石、书画收藏。曾在《中卫高庙.保安寺》、《夏风》、《宁夏文艺家》、《沙坡头诗词选》、《沙坡头》、《中卫日报》……发表诗词曲联过百首。现为中卫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宁夏诗词学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收藏家协会会员。

 2017年寒假书法班小学员在华艺轩门口合影

曾经有位哲人说过:“若能受得住寂寞,方能享得起繁华”。也有句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意思是捱过寒冷冬季的梅花更加的幽香。同理,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这些话正是多年来一直写诗、练书法,搞收藏的王菁华的真实写照。而且,他一生致力于“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美好事业,更说明了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王菁华在沙坡头水镇民协之家给学生演示颜楷描红笔法

上个世纪70年代,王菁华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幸福的童年在农村度过。大学毕业后,他曾经历了一两年工作上的不尽如意后,便下海南、上北京打工。在外飘泊饱尝了人世的磨难仍然思乡心切,最后又在原中卫县建装潢公司上班。

三年后,也就是成家后的第二年,他毅然辞职后在爱人的支持下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店“华艺装饰行”,从最初的广告装饰行起步到如今的“华艺轩书画廊”,好似弹指一挥间,十五年的时间飘然而过。创业之初,他从小活做起,用自己的手艺和诚信,逐渐拥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也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着当时广告业喷绘机、写真机的陆续出现,多数活只是机械的重复制作,这使他失去了一部分艺术原创力和骨子里蕴藏着的才情的发挥。

2003年的秋天,他去了一趟古城西安书院门,让他萌生了改行做画廊的决心。在回家征

得了爱人的同意后,王菁华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毅然把干广告装饰赚到的钱,逐步投入到了画廊中。他去山东济南学手工书画装裱,进设备、耗材;他去北京琉璃厂、潘家园实地考察书画艺术品市场。期间做律师的表哥和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学曾劝说他,在中卫这样的小城

市经营书画艺术品连养活家人都是个问题,投资千万要慎重。虽说他知道亲朋好友说这话是为了他好,但他那西北汉子特有的犟劲,认准的事就会义无反顾的努力去做,绝不会轻言放弃。在画廊开张之初,他特意邀请了当年大学的美术老师,时任宁大美术学院院长的郭霖教授,亲临中卫进行艺术交流。时任“新消息报”美术编辑的学友李东星,在报纸上给他的画廊写了一篇报道。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总是有老师、同学和亲朋好友们对他的帮助,他一直对他们充满了感恩之心。

2004年的春天,正值中卫雍楼步行街落成,不安分的他又在此开了分店,并和赵云明先生的奇石馆“博雅堂”、“李文耀”先生的“黄河书画院”、马自玉先生的“华宝阁”一起成了这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受赵云明先生的影响,渐渐对黄河奇石感上了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近十几年有余。在喜欢上黄河奇石的日子里,他曾经骑上摩托车踏遍了中卫境内的黄河两岸,最远还骑摩托车到过南长滩。捡石头期间还陆续带动了不少朋友,现在一个个都成了中卫赏石界的铁杆石友。他视自己的每块奇石藏品都是自己的情人,总是百看不厌,而且每块奇石都要赋诗一首。这样不仅让他的赏石眼光有所提升,也使他创作的古诗词水平有所提高。他深知玩味奇石就是在玩味着文化。当然,在这样物欲横流的生活大潮中,他玩艺术的行为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有人议论他脑子有问题,玩物丧志云云。不过,他“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他相信顶着风走,拦着雪笑,架着霜成长,就是历练自己的最好时间,也是让别人和自己看到希望的一刻。无论如何,他不会因为时间而让自己退后,不会让别人的话语而改变自己的心情,对他而言,还有明天,还有黎明,还有温暖,还有未来。


中卫市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谈柱为焦艺凱亲笔演示

2007年的春天,中卫市文化市场在他的挚友石建武的号召与筹建下应运而生,他毫不犹豫的成了众多商家中的一员。当时的市场在高庙对面三楼,场地大、人气旺。再说他的店有过去的名人字画、文房四宝外又增加了黄河奇石和古玩杂项,文化艺术品生意一时也做得风生水起。这时他坚持邀请宁夏区内及周边省市的著名书画家前来中卫进行艺术交流,陆续培养了中卫书画收藏之风,10多年来,他坚持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书画名家,从这些书画家身上,让他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比如他现在信手拈来就写的姓名藏头诗,就受益于10年前元宵节来中卫文化市场献艺的西部影视城职业诗人、书法家“牛尔惠”先生。夏天的时候,王菁华又在在亦师亦友的靳万农先生的启发下,另辟蹊径的创办了中卫市华艺轩青少年书法培训基地。

2007年元霄节牛尔惠老师和陈继荣、王学义、王菁华老师于高庙对面三楼文化旅游市场华艺轩合影

从最初的七八个学生到现在的二十多个学生,他付出了比在校老师还多的精力和汗水,使得他的每一位学生都懂得了“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深刻含义。他不是老师,却做着和老师一样的工作。在每一节课上,他都要给孩子讲半个小时的传统国学,包括经典诵读、有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有古今世界民族英雄的传奇、还有许多书画家的故事。然后再教学生练1个小时的毛笔字,描红、临摹,最后再写1小时的钢笔字。作为一个有良心有职业操守的人,他不仅是挣了点属于自己的报酬,而且还传承和播撒了热爱书法和传统国学的种子。也许,在将来的某些时候、某些环境下,这些种子就会在特定的土壤里发芽、开花、结果……特别是周末的时候,当人们走过东关清真寺巷内北侧的“华艺轩”时,就会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忽然心情就会变得阳光明媚。因为声音是一种充满了希望的声音,不仅有很强的穿透力,也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对此,王菁华是自信的,也是骄傲的。在他的努力和培养下,他的学生近几年来在区市内外的青少年书法展赛中屡次获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赞扬。现在的王菁华,已经迎来了梅花盛开的季节。他走过了风雨,成为宁夏诗词学会会员、宁夏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宁夏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卫市民间文艺家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特别是他创办的中卫市华艺轩书画廊,不仅是中卫书画、奇石爱好者的聚集地,也是宣传中卫本土文化的一个窗口。虽然这个窗口不大,但他多年来一直用爱坚守,用心经营。

 华艺轩青少年书法培训基地的小学员在认真书写

2012年末,在挚友陈德华、张迪、王福中、姚思杰等支持下,他在网上创建了“中卫市沙舟艺术群”,群号是:“298632429”,他的想法就是想把中卫市爱好书画、摄影、诗词、剪纸、奇石、古玩等艺术爱好者凝聚起来,多交流、多学习,开创一片资源共享的文化阵地。据说到目前为止,“沙舟”艺术群里包括中宁、海原、沙坡头区已有100多人,这对推动中卫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王菁华画廊的玻璃上贴着这么几个字:“守望精神家园,求索艺术人生。”也许,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管过去如何,不管将来如何,如今的王菁华,都像梅花一样,经历过严寒的考验和磨练,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绽放出清香美丽的花朵,它的美,在百花凋零的寒风中,显得分外的独特、珍贵!同时,我们也坚信,“中卫市华艺轩书画廊”的文化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宽阔、会越走越稳健。当然,我们也祝福王菁华在脚下的这一片文化热土上,用知识的力量,继续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收获属于他自己的硕果。

(供稿:华艺轩 作者:刘健彷)

2017年寒假书法班社会实践课留影红太阳广场

小学员们在沙坡头水镇民协之家争相展示书艺

詹天文老师给吴旻和姚浩森演示小楷

2016年暑假书法班社会实践课留影

2016年暑假书法班社会实践课留影

2016年暑假书法班社会实践课留影

带小学员去五环体育中心看山水画展

带小学员去五环体育中心看山水画展

带小学员去中卫市大麦地艺术馆观看马鱼老师的油画展并合影留念

王菁华老师给小学员演示颜楷描红笔法

2017年寒假书法班社会实践课留影

2017年寒假书法班社会实践课留影

黄河象形石:石猿辞岁

黄河画面石:金鸡报晓

华艺轩藏石:梅

一剪梅  ·觅石

今有痴人捡石忙,

河畔石场,

风雨皆往,

几天不去心儿慌,

沐浴阳光,

心里亮堂。

呼朋唤友意绵长,

亲近自然,

烦忧顿忘,

男女老少笑声扬,

他乡石

偶也凑场。

华艺轩藏石:兰

双调  ·凭栏人 自嘲

舞文弄墨赏奇石,

教书育人心愿痴。

夜半月影直,

西楼入梦迟。

2015年8月13日晚

华艺轩藏石:竹

西江月·奇石收藏有感

醉心奇石收藏,

常去河畔石场,

交流赏玩分外忙,

得石心里舒畅。

偶有感想篇章,

皆是心中佳酿。

一石一诗都亮堂,

石文化自昂扬。

华艺轩藏石:菊

如梦令  ·赏石

画面文字象形,

形质色纹意韵,

给奇石命名,

反复推敲才定。

才定,才定,

情满块块石中。

王菁华楷书习作

王菁华隶书对联习作

王菁华摄影作品

晨练

雨后

腾飞

远航

水天一色

晨读

春满边关

大河之滨月色明

万绿丛中一抹红

远翔

伴侣

觅爱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