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他们被称为外国人》系列采访进行了一年多,我走了8个城市搜集了千奇百怪的故事,下文汇总了部分受访者来中国的原因,在此分享给大家。 不知你们看完之后是什么感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欢迎给我留言啦。
因为爱情
哪怕让我低到尘埃里
说实话,我住在东莞时真的好难交到朋友!有时候出门想结交些新的小伙伴,但没出几秒他们就会问我一个月挣多少钱之类的问题,一开始我还以为中国人都爱这样问,但自从搬到广州以后,就再没有人这么做了。
我决定来广州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不过说起来有点别扭。我本来是有一个女朋友的,我来这里纯粹是因为爱她。坦白说,我从来没有如此爱过一个人,但我们的感情却无疾而终。我真的不想伤害她,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许我就得回国了。当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家乡的朋友聊感情问题,他们都离我太远了,还有时差问题,同时我又不好意思跟周围的中国朋友谈这些。
因为梦想
即便梦想丰满现实骨感
我来中国之前已经学了五年「咏春拳」,为了找一个正宗的武术老师,我最终下定决心来到中国。我最初去了咏春拳的发源地——佛山,试着在那里找一份可以兼顾学功夫的工作,可惜以失败告终。后来我就来了广州--这个原本作为备选的城市。时间久了,有件事我觉得很爽,有时你只需用中文对别人说「听不懂」,他们就放你走了。想来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在其他国家,当某个外国人做错了事并开口说:「对不起,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时,我相信那个国家的人会把他抓起来,而不是来一句,靠,既然你听不懂老子在说什么,那就只能算了。
对了,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中国现在污染如此严重吗?十年前不是这样的对不对?我第一次来广州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没法呼吸了!想想过去,人们都直接喝湖里的水。当水受到污染后,人们开始买瓶装水喝。长此以往,我觉得人们在将来得买瓶装或者罐装空气了。
因为学业
谁让上海西南某高校就是那么棒
我之前获得了四个不同地方的奖学金,但我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接受哪个。当时的我对中国一无所知,但我却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你知道为啥吗?我爸生前是个工程师,他有很多中国朋友。中国自 2008 年起就已经相当成功了。有一次我爸跟我说,一旦我有机会去留学的话,一定要去中国。我记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就按他所说的做出了决定。
但我和你坦白说,我对于在这儿的生活的态度三成积极,七成消极。
首先,沟通问题。我在来上海的这几个月里举步维艰。这里的人根本不说英语。我本人可以说6种语言。像西班牙语或意大利语对我来说轻而易举。但我还是觉得中文太难了。你刚听到我说「你呢」,对吗?如果不是这两个字听上去和前女友的名字Nina很像,我根本记不住!我真的很想和中国人交流,但我没有办法啊。我第一次找交大在哪的时候,实际上就站在它的大门口!尽管门口挂着上海交通大学六个大字,但我不认识。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地图,但除了主要的几个大门用英语标记了以外,剩余的小路都只有中文标注。我想给我的学校提个建议:如果你收了国际学生,你得把所有的路名都用英语标注才行啊。
其次,我感觉中国女生中国女生特别缺爱。不好意思我跟你说这些,但这就是我的感受。举个例子,如果我是你男朋友,我会变身成为24小时仆人。我不得不和你一直说话。我以前就有这样的女性朋友,她会不停追问,你在哪里?我们什么时候见面?我的妈呀。我就不理解了。在我们国家,(男女朋友之间)你干你的,她干她的。当我们都忙完了,再约见面。我肯定不可能是个仆人的角色!还有一次,我和这种老问「你在哪里」的女生在一块。她却一直忙着玩手机。然后我收到一条她发来的消息!额滴神啊,她当时就坐在我边上!我感觉到她就是想成为我女朋友。但我想和她保持距离。原因就是之前说的那些。
因为事业
挣钱攒经验求独立生活
我们四个朋友在法国合伙创办了这家公司,等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我们决定扩大业务。我们选定了四个国家:印度、孟加拉、土耳其、中国。我起初去了印度,后来又来了中国。我总是跟其他的合伙人安利上海,最后他们都吃下了这颗安利,搬来了这里。我是在2007年来到上海的,我最初的目标只是要住在一个大城市,这样的话不管是注册公司还是其他的事情都会方便些。我是一个质检员,所以我们把业务扩展到中国来也是因为这里有很多污染源。我需要四处出差:湖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我觉得上海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和各地都互联互通。打个比方,如果我在北京,但是需要去广州出差的话,就有点远了。
如果非要我拿上海和其他三个地方做比较的话,上海的生活质量简直好太多!在孟加拉,尽管跟普通人比起来你会更加富裕,但是那里的食物、安全、交通,统统都是问题。每天,我朋友的司机都要开上一个小时的车才能把他送到办公室,尽管距离只有区区五公里!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没法享受生活。我和我的妻子在新德里住了两年,她也不喜欢那。日子总是散漫无序。土耳其还行。但上海是最棒的。我们现在已经把公司的总部从法国迁到了上海,我们几乎把所有家当都搬了过来,已经决定要在上海安定下来了。
七年前,我在网上认识我的妻子,她是上海人。我们从一开始就住在一起,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她的家庭并不同意婚前同居。即便是去她的父母家吃晚饭,我们也会朝不同的方向离开,然后再在中间会合一起回家,隐瞒同居的事实。我从来没有让我妻子帮我做任何事。她是我的妻子,不是我的助理。不管是生意还是生活,我都保持独立。如果是我一个人能解决的问题,我就坚决不愿烦扰其他人。我觉得上海的生活还是很闲适的。第一年的时候,你常会因文化差异而忍俊不禁。一段时间后,你就习以为常了。再过些年,你就完全不觉得自己并不属于这。上海就是我的家。
我最早来中国是在 2005 年的 2 月份,当时在西安的一个叫做『海外志愿服务社』(VSO)的 NGO 当志愿者老师,就这样在那里工作了 4 年;2009 年我来到上海,在一家潜水店打工,之后又换了工作,现在就职于一家英语培训机构。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乡的人对外面的世界毫无兴趣,他们只会看看电视、听听广播,被动地接收一些外界的信息,因此他们讨厌苏格兰人、讨厌法国人、讨厌德国人……而我是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在酒吧中会与外国人主动攀谈的一类人,所以在我看来,在上海生活的外国人其实都不是普通人,因为真正的普通人正在日复一日地做着最平凡不过的事情:留在家乡、结婚生子,外加时不时地说几句邻国人的坏话。
我的人生目标是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我以前的经纪人告诉我,中国或许能让我实现梦想。中国人总体足球水平不行,所以我成为职业选手的可能性会更大。听上去很棒!但当我真正来了以后,事情却非我想象般顺利。这是一段险难的时期。
比如说,上海申花在引进外援方面就相对偏好一些差不多即将退役的球员。经验丰富,但早已过了当打之年。那些欧美国家的老牌球员尤受欢迎。实际上,我并不认可这种偏爱。这些人的平均年龄差不多是35岁,他们已经达不到原来的竞技水平了。在我看来,如果中国足球想进步,就应该多请一些年轻力壮的球员,可机会却总是留给那些老牌球员。我觉得只要那些球员足够有名,即使他们不再出色,许多中国球迷还是愿意掏腰包看他们上场。
足球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厌倦它。即使受伤,我也渴望着踢球的感觉。我周日空闲时会去教堂,我相信上帝。每天醒来,我都感谢上帝把我唤醒,很多人永远留在了梦中。
我来上海纯属偶然。那时,我需要完成一份实习才能顺利毕业。我想体验国外的生活,也想去更多地方旅行,所以我开始向世界各地的机构投递简历。你明白吗?就是打开世界地图,漫无目的地点击上面的国家。然后不断向找到的各种公司发邮件。比如,我搜索『澳大利亚、设计公司』(这些关键词),然后给能搜索到的所有潜在联系人发邮件。所以简单来说,我之所以来到上海,是因为在这里找到了实习。
我当时在一家跟小米手机有业务往来的公司实习。因为比较缺钱,我也兼职教英语。尽管非常喜欢小孩,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留在上海的目的。我想要做设计、我希望自己在设计方面有所建树。所以当我找到了一个满意的设计岗位时,就立马辞了教英语的活儿。人们说对于呆在上海的外国人来说总会有一个关卡。如果你在这里已经呆满一年,三年会成为一个步步逼近你的抉择关卡。你会扪心自问去留。下一个关卡是五年,来上海超过五年,你一般就不会再想离开。
初来乍到,我告诉自己不用在意不懂中文这件事。每当我迷路,遇上的人都相当友善,这让我对上海印象极好。出租车司机也是如此。我有一本随身携带的速写本。既然我无法通过言语(与中国人)交流,那不如就用绘画的形式吧。有时,司机会问起我的家人,但我不知道如何表达哥哥或姐姐。于是,我就把他们画出来,有一次我急着去看牙医,就画了一颗牙齿。蛮有意思的。
我曾经想过搬离父母的房子独立生活,但因收入不足以养活自己只得作罢。有一天,一个大学老师告诉我:广州有一个网球教练的职位正在招人,薪水诱人福利上乘,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看了看那个岗位的工作描述,确实挺喜欢,就在截止日期前做了网申,结果很快就收到了答复,紧接着我就开始上网搜广州在哪里啊、中国是怎么样的国家啊这类问题。
我起初没有告诉女朋友自己要申请这个工作,毕竟也不确定录用概率。当所有事情敲定后,广州这边告诉我说,给你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上岗…所以,在一周之内, 我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兑换了货币、订了机票然后和所有人道了别!对话基本上像是这样:嘿朋友,我要去中国了。什么时候?下周。呵呵。
孤独是在这里生活最煎熬的一部分。现在我就盼着女朋友来广州找我,即使日常开支要因为两个人一起生活而大大增加,我也非常开心!
我的专业是文化人类学,毕业后曾在国家博物馆工作了一段时间,不过收入不算丰厚。我逐渐意识到,如果想要实践自己的梦想,就需要赚更多的钱,所以我打算出国淘金。就在这个时候,两个在广州上学的朋友告诉我,白人在这里找工作轻而易举, 你也一定要来试一试!刚开始我的反应是,你们是疯了吗?
在我看来,这里人们走路的方式很奇怪。举个栗子,我是一个走路很快的人,在家乡的时候一切都井井有条,就好像我们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前进守则,互不打扰。但这里的人走路特别慢,看上去他们好像永远在挡着我的路。
为了了解瓷器国
中国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于 2003 年来到上海,这是我在这儿的第 13 个年头。当初我有 3 个选择:东京、新加坡,上海。我就抛硬币来做决定,上海出现了2次,所以我就来了这里。刚开始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那时我试图和英语系主任或校长说上几句,看看他们是否需要英语老师,(甚至)都会没办法过保安这关。(而现在)我有时会同时为很多学校工作,比如朗阁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还有一些私立学校。作为一名注册会计师,我也会就专门的课程为不少公司提供商务英语的教学:如汇报展示,报告撰写和邮件书写等技能。
我在上海孤身一人,因此我喜欢让自己忙碌一些。我一周工作7天。有时候一天工作12小时。我的生活很简单,闲暇时光,我阅读,阅读,再阅读,偶尔也看DVD,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我一般一年会有1000多个学生,他们不全都是上海人,我也因此有更多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我来上海的代价是放弃所有的爱好。其中之一就是车。我花了1年的时间给自己造了一部车,1931年款,功率达450马力。我收集起各种零部件,把他们装在一起,如果它们不相匹配,我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它们匹配。车子造好后,我请了1个月的假,开着它穿越了加拿大。你需要攒齐所有文件,拿到证书,然后就可以给车上牌了。这个爱好不便宜,得有一些闲钱才能维持。在上海一定没人会想到自己造辆车。我本想带这车来中国,但后来得知只有通过关系才办得到,我不想那么麻烦,也从来没有找过关系。总而言之,我也不打算再造部车了,有过一次经历足矣。
我同时也放弃了另一个爱好:音乐。我在加拿大的一些朋友是搞音乐的,他们周末在酒吧演出。他们曾为我的词谱曲,然后还一起去录音室做了张CD,在好几个国家发行过。我也喜欢现场表演。令人伤心的是,我没找到太多上海本土乐队。大多数情况下,你在酒吧里的音乐都是光盘里面的!一想到这个城市有2500万人口,我就很期待能遇上很多本土乐队和音乐人。结果却事与愿违。我有很多学生在学音乐,我问他们,你们有没有创作啊?没有。怎么会呢?我依旧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思想固化,没法打开思路。他们的教育不涉及创造。他们所做的就是(被动)接受别人告诉他们的事情,接受别人给他们的东西。
我在墨西哥修的是政治学专业。当时学的所有内容都和欧洲有关,可是坦白说吧,我们连自己国家作者的著作都读不懂,这点让我非常无力。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开始学中文并且很快就着了魔!甚至当我还在意大利读研时,都想着要做点和中文学习有关的事情!于是我做了一个有关墨西哥和中国的地缘性政治关系的研究。渐渐地,就萌发了这样一个念头:我真的要严肃认真地考虑是否应该亲自来中国体验一下了!
当我从西藏走了一圈回到上海之后,我内心有了很多难以形容的复杂情绪。比如每当我在上海和一群老外出去玩,我们会说,(上海这地方)根本不是中国。一开始,我也认同这种说法。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带着对中国的臆想来到这里。我们脑袋里有另一个中国的形象。比方说,我脑袋里装着对西藏的想象去了那里,而达到当地后,潜意识就告诉我,我看到的不是西藏。但其实那可是真·西藏啊!
我想要用双眼去看更多的东西,而不能任由自己带着这些既有的刻板印象回国。到了返程机票约定回国的那天,我打包好东西,搭地铁出发了。就在去机场的半路上,我改变了主意。我仿佛听到自己的内心在说,你根本就还不想回去。我确实渴望再多了解一点中国。
总的来说,拉丁美洲的媒体都在肆意宣传这些:中国的污染问题;中国不民主;中国老百姓不能谈论公民的政治权利;中国人吃狗肉等等。我的家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基本也就是那个样子。然而当我真正在这里,我告诉自己,这些根本不是真的!我过去在政党的人权领域这块供职。境遇真是糟得一塌糊涂。政府根本不会帮助你。你可能会被绑架或者仇杀。可我刚到这儿的时候,完全被震惊了!我们不断指摘中国而从未看到中国所做的努力。我所说的『努力』意思是指中国在用自己的方式朝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当我妈絮絮叨叨地叮嘱我,『万事小心,不要单独外出。』我就会直接在街上就视讯她,让她看到街上的情况,这样她才会相信我说的公园很整洁也很安全。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回去重塑朋友们对中国的印象。
我很喜欢旅游,所以毕业后并不急着找工作,而是决定去中东国家学阿拉伯语。出于对阿拉伯文化的兴趣,最初的打算是去叙利亚,那里可是阿拉伯语的发源地。可惜战争爆发,只得改变计划。后来,我申请了埃及一所大学的奖学金,但是没有任何回音。现在我来广州已经有一年了。我很喜欢目前的工作,现在对中国的大西北地区也有浓厚兴趣。(幸运的是)相比于国外,从广州去西北容易多了。等劳动合同到期后,我打算继续旅行,比如走一遍丝绸之路。
我长得很像中国人,经常有人用中文跟我问路。我想这大概也是因为我总穿着西装,人们本能地认定我比一般人更了解地铁线路吧。一般我会尝试直接用中文回答,像是『这边,这边』、『那边,那边』。有时甚至会假装自己就是个中国人,并且屡试不爽。
在我的国家,很多人不喜欢改变,而我和他们有些许不同。既然改变是人生的常态,那不如积极应对吧!这,就是我对到中国来生活的态度。假如发生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我通常会告诉自己,来中国是我的选择,我既没有被困在这,也不是被他人所迫,如果我最终无法接受这里的生活,随时可以打道回府。事实上,大概 11 年前,我从《中国震撼世界》这本书里第一次读到中国,从此对这个国家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我在家乡开始学中文,然后还开通了微博。那时我还没有意识到,以一个老外的身份填写微博个人资料,就如同一个友好亲切的人在说『我有些金子,谁想要?』一样,毕竟对那些不懂翻墙的人来说,和一个英语母语者交流是件稀罕事。所以我很轻易地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了大量的粉丝和朋友。我会亲自回复每一个人,嘿,最近如何?你从事什么工作?你的家乡在哪?这种互动非常有趣,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能力和地理知识,还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视角来认识中国。这跟几个好朋友告诉我,看,这就是中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比起来,好太多了。
有时候,一些女生,尤其是那些在和西方人恋爱或是希望如此的女生会问我,西方的男生是怎么样的?我注意到在处理这种固有印象时,会产生一些有趣的文化差异。在中国,思维定势是可接受的,人们甚至还会倾向于通过这种方式来简化问题,然而在西方,我们至少会在面上声称思维定势是不对的。你发现这个区别了吗?一个来自14亿庞大人口国家的中国人会告诉你中国人都是这样的,而我,来自一个450万人口的国家,却会回答你这个问题嘛,这因人而异。
上海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因为我在这儿待的时间很长。我有一个朋友住在广州,他说,他不会来上海住,因为这里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在我看来,上海可能无法代表真实的中国,但它能反映的是最真实的自己。这个城市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一个有着多元文化的国际大都市,但有时你依然能够感受到它的中国根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方位。静安,可以让你体会到文化的多元,而在杨浦,你也可以感受到市井的气息。有点讽刺的是,有一次我遇见两位女士,她们告诉我,上海是一个非常棒的城市,只是中国人太多了。我当时的反应是,什么鬼?怎么会有如此傲慢无礼的人…我希望更多的西方人可以尊重中国文化,多向那些尊重西方文化和语言的中国人学习。我认识一些非常有趣的中国人,他们甚至会翻译唐诗送给我,可能诗本身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我欣赏他们身上的那种痴迷和狂热,也正因为他们对于诗的执念,所以我也很珍视它。
本作品为地平线工作室出品,转载须经授权许可。
若需查看其它原创作品,请直接点击图片即可。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霾困北京时丨20年男同婚姻丨外国人②阿布拉莫维奇丨外国人①丨沙古里家族丨回到马赛丨出马赛记丨创作人.学校③丨创作人.故乡②丨非虚构创作人①丨钱理群丨卡斯特罗丨王顷的画丨华裔母亲选民丨虎咬丨南非生意人丨澳门叠码仔丨特朗普午餐丨卢旺达丨三桃合伙人丨曹云金丨汪滔丨杀马特3丨岳云鹏丨罗永浩丨邓紫棋丨陆遥遥丨盒中之人丨新疆流浪儿童丨耶鲁村官丨鲍勃·迪伦丨Peter Hessler丨饿了么丨喊麦之王丨南香红演讲丨周逵谈非虚构丨野马的故事丨细菌战丨白银往事丨驯鹰人丨出柜3少年丨Isabel Wilkerson丨杀马特毁灭丨白银命案丨生死漂流丨Tom Hallman, Jr.丨汤姆·朱诺德丨苏炳添丨珍妮·拉斯卡斯丨迟宇宙演讲丨商业沙龙丨修家谱丨昂山素季丨柳传志丨生化危肌丨唐岩丨李翔丨张勇丨影子医生丨迟宇宙丨棚户区丨女童虐婴丨迪拜丨王大骐丨张蕾演讲丨林珊珊演讲丨黑帮沙龙丨大理丨帝吧风云丨守夜人高华丨宠物殡葬师丨让球者丨江湖大佬丨黑帮教父丨杨猛丨杀马特丨偷窥1丨偷窥2丨兰屿岛丨怒江的基督丨危象丨亚美尼亚大屠杀丨大屠杀2丨哈塔沙杜尔安丨时空猎手丨唐小松丨窦靖童丨内德·泽曼丨灰熊男丨Kathryn Schulz丨宋卫平丨乡村命案丨彼得·海斯勒丨法云舍丨法拉奇丨Mike Sager丨平如美棠丨金正日丨恶人巡讲团丨莱昂纳多丨在路上丨利·科沃特丨抢劫王府井丨时尚父亲丨性瘾者丨钢琴课丨SARS丨血疫丨袁凌演讲丨袁凌沙龙丨海子之死1丨海子之死2丨富二代丨盖·特立斯丨广州黑人丨Alice Steinbach丨郭玉洁丨James Palmer丨李宗陶丨干露露丨C·J·齐夫斯丨太平洋大逃杀沙龙丨杜强演讲丨非虚构写作1丨非虚构写作2丨中缅边境丨最牛屠夫丨琼·狄迪恩丨人间草木丨性都东莞丨张益唐丨BBS往事丨垃圾工萨伊德丨广州禁摩丨查建英丨张大中丨造物主丨方舟子丨李晓峰丨衰老丨虚拟现实丨书画江湖丨深圳停电丨大逃港丨MH370丨丽莲·罗斯丨卧底奥斯维辛丨最强辩手丨小城拳击队丨无情戒毒术丨永不抵达的列车丨太平洋大逃杀丨天亮前死去丨艾滋病在哈特兰丨南航3739丨文革隐伤者丨审判丨红色朗读者丨回家丨举重冠军之死丨丰都殇丨地平线2015年作品集丨地平线诞生纪实丨发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