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晖村历史文化积淀厚

刘晖村历史文化积淀厚

七岩野史r 日韩男星 2019-02-02 23:56:45 803

    定襄县刘晖村,历史悠久,古物众多,明代和清早期叫“刘晖都”,领南王、窑头和若干小山庄,晚清改名为“留晖”,位于忻定盆地东南沿,在定襄县城东南5公里,背靠“嵯峨嶵巍,上拂青云”的古忻州地标七岩山,面对牧马河和忻定平原,山峻地肥水美。这里交通便利,位于穿村而过的忻宏线22公里处,北距定襄火车站4.5公里、五保高速6.5公里、五台山飞机场17公里。现有716户,1680人,耕地面积5296亩,养殖场8家。农民主要经济来源除种植、养殖业外,锻造业占很大比重,有锻造企业11家,员工300多人,与定襄县同类企业打造了每天锻造切削钢铁万吨的亚洲第一法兰品牌,商品远销欧美和全国。七岩山和刘晖村是西晋、北朝、唐摩崖造像和碑记,及宋元明清石碑富集的稀世历史文化景区。古碑铭记七岩寺于北宋时期是五台山中心寺庙的下院,洪福寺是清代五台山寺庙群360座宝刹之一。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七月初一香纸大会,到刘晖赶会看戏,到七岩山捞儿祈子,是本县和邻县奇异民俗盛事。《光明日报》等媒体长篇报道了近年新考释出的七岩峡小流域西顶的刘晖村摩崖石碑乃公元276年刊刻的三国名将、西晋监军胡奋重阳登高纪功颂德碑,显示出巨大的历史研学旅游资源价值。依托厚重的文化底蕴,着力推动文旅业转型发展,抓住机遇,结合历史文化名村、传统古村建设,实现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过渡,激活资源、拉动旅游、做活产业、带动脱贫,是刘晖村未来发展的当务之急。


千年古村刘晖村


  忻定盆地是新生代燕山运动波及下,形成的地堑形断陷盆地,沉积了深厚的新生界地层,形成最厚为1360米的大面积洪积——冲击平原,包括滹沱河上游的狭长谷地,面积2157平方公里。忻府区、定襄县一带冲击层分布广泛,地势平坦,海拔720-900米,河床宽且弯曲。七岩山是系舟山东端,位于系舟山东西向构造带和太行山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接处,位于忻定盆地的东南沿,山坡陡峭,峡谷深切,形成七岩峡,灰岩中常见多层岩溶洞穴。山洪冲击切割了村东南的风积黄土坡地,成丘陵地,约占全村土地70%,海拔860米以下。村西北是褐土平原,约占全村土地30%,海拔760米。村东南坡含水岩组是中、上更新统中的砂砾层,埋深120米至160米,蓄水程度强,水质好,富含有益矿物质。6座深井,配套水泵后,每座出水量50吨/台小时,供一些下湿村庄人畜饮水,使以前饮用高氟水,村民得氟骨病、氟黄牙的历史状况有所改变。

  七岩峡小流域从黄场峪、茶房口的海拔860米,向南水平距2公里,陡然升至西顶即胡奋碑顶部海拔1436.4米,高差576米。附近峰峦海拔2000米左右。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御史贾统《重修七岩庙记》:“定襄县治东南十里许,有山曰七岩,盖其山乃七重,故云……峰峦耸峭,林石幽怪,蜿蟺磅礴,一碧万仞。至若日西夕照,岩壑争光,霞烘金炫,天宇皆赤。一日之内,一息之间,烟妆云抹,千能万状,虽丹青不能模其形,目力不能穷其妙,诚然一方之胜概也。”

  古化石、古岩画。近年用七娘洞内溶岩凿碑座,发现富集的哺乳动物化石表明,千百万年前已经有脊椎动物在这里栖息。定襄业余登山队在西沟悬崖距沟底21米处,探得洞口高5米、宽3.5米、深7米的溶洞。洞中有3处用红矿物色画的岩画,似云纹,总面积2.8平米。中央民族大学龚田夫教授初步认定为一万年前古人类洞穴岩画,属农业文明类。据说这是中原发现的第二处极稀有的远古岩画,与边疆狩猎岩画不同。

  古墓葬。村周围尤其东南黄土沟梁,用绳纹砖(俗称刘秀砖)砌的古墓(俗称六十花甲子)较多,出土的完整陶器多被打烂或扔弃,只有个别村民收藏少量。近年有人到黄土沟取土,从古墓中挖出西汉初半两钱多枚。村里偶然有新石器时代的绿色燧石石斧出土。

  古寺庙。业内对村中心的洪福寺的简介:“留晖洪福寺(第四批省保),重建时间元泰定元年(1324年)。时代:元。地址:定襄县南王乡留晖村。始建年代不详。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总体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3655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四角亭(攒尖阁)等。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寺内1113年宋政和三年六面经幢,表明此寺始建年代不晚于北宋。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冯俊杰所长认为,洪福寺圣母乐亭即四角亭,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佛寺中轴庙居戏台。山门前的两尊石虎甚为古朴。寺东关帝庙有彩色关帝事迹壁画,和七岩山、老松台黑白壁画。



↑↑↑戊戌七月初一赶会者

在洪福寺圣母乐亭听乐队演奏。
任复兴摄


  刘晖洪福寺内有块断碑,碑题当为“(重修洪福寺阎君大殿)碑记”,文曰:“者,五台山三百六十宝刹之一也”,可能刻于1821年道光辛巳年。此碑对研究古代五台山寺庙群有重要参考价值。牛诚修《定襄金石考》1055年宋至和二年七岩山惠应圣母庙经幢记该寺为真容院考:“真容院为五台山菩萨顶之旧名,定襄诸寺多五台山下院,故亦称真容院。”七岩寺和洪福寺都属五台山寺庙群。七岩寺、洪福寺多通明清石碑的住持僧及徒子徒孙名字,用的都是五台山子孙庙的字辈谱。

  七岩山景区管理处主任毛有为说,2009年省政府拨款重修洪福寺,发现乐亭西面一块筒瓦心,刻有“正统十年捌月初六日本寺僧人能景、常满烧造”字样,字体为规整隶书,疑为模印。正统是明英宗年号,十年为1445年。这应是七岩圣母乐亭创建年代。几乎被当做垃圾倒掉、该寺居士杨林和任伍林当做宝贵古董阻挡保护下来的一批大小、轻重悬殊的历朝青瓦,瓦当和滴水图案十几种,有莲花、莲花里坐佛、虎头、菱形或瓣形缠枝花,是7年前重修时为瓦面匀称替换下的。大号带虎头瓦当布纹瓦重2460克,直径14厘米,瓦身长30.5 厘米。大号布纹瓦莲花滴水,重2850克,瓦身长28厘米,展宽23.5厘米,滴水长10厘米。大号布纹板瓦重1870克,瓦身长31厘米,展宽22.5厘米。中号虎头瓦重1390克。中号板瓦重1470克。清代民国的小号板瓦重690克,瓦身长21厘米、宽16厘米,只有大号布纹板瓦重量的37%。据笔者所知,河曲娘娘滩北魏离宫“富贵万岁”布纹瓦当直径20厘米,此后总趋势是筒瓦、板瓦由厚硕趋轻薄,瓦当、滴水雕刻图案由朴拙到繁缛。七岩山千佛殿附近可能有东魏瓦遗存。洪福寺这些大小悬殊、图案众多的瓦,含有的朝代密码值得探究。


↑↑↑刘晖村南街葳蕤茂盛的稀世唐代双槐。任复兴摄

  古树。南街有一对相传叫唐槐的老槐树,葳蕤茂盛,均高20余米。东边的树干周长4.3 米,人称槐仙爷;西边的树干周长4米,外露根盘周长9米,人称槐仙娘。编著《山西古稀树木》的省林业厅长刘清泉曾对这两株古槐做过实地考察摄影。按刘清泉“生长寿命超过一个半世纪的老树可以称为古树”的定义,刘晖村古树还有不少。洪福寺大殿东侧梧桐,石碑记载是雍正年植。1957年村里把乐亭前更古老粗大的一对梧桐,锯倒卖给南王机械厂,村人说来无不惋惜。这些千百年保留下来饱经沧桑的古稀树木,给我们留下历史变迁的各种痕迹、物种演变的遗传密码、生态环境的变迁记录,应予考察保护。



↑↑↑任氏宗亲在留晖南街唐代双槐前合影


  古民宅。村民姓氏有张、任、段、赵、杜、王、韩、薛、杨、孙、李、齐等。大姓张、任,是明洪武马邑圪针沟移民后裔,近年均修了宗谱。古民宅保存较好的有北街清代建的贡生张达德南券门家、民国张隆寿先生宅、任能生宅、南街任还宝宅等百余处。

  古庙会。龙门齐敬贤1932年著《定襄纪要》“定襄之大会一”:“会者,供人民娱乐之场也,或以赛货著,或以名胜闻,会名虽殊,而意则一焉。夏正三月十五日,为城内赛货大会,商贾辐辏,百货云集,颇具一时之盛。与此会齐名者,则有七岩山七月初一日之香纸大会。忻县、五台、崞县等人民,均至此游览。”

  古村名七岩山536年东魏灵光寺造像记刊“刘(渊)石(勒)增晖”。惠应圣母庙1055 年宋经幢刊“刘晖酒务孙和”。洪福寺1324年元碑刊“古襄治邑之南,有里曰刘晖,有寺曰洪福,未考肇自何代建修,岁月绵远”。明清至1920年代实行都里制。雍正《定襄县志》分全县为十八都:南关都、北关都、王村都、桃原都、高蒋都、牛台都、青石都、待阳都、刘晖都、赵村都、东霍都、西邢都、智村都、神汤都、北王都、山凤上都、山凤下都、辛庄都。刘晖都领“刘晖村、南王村、窑头村”及不列名的小山庄。多数都名,以姓氏打头。光绪《定襄县志》把千年古名刘晖妄改为“留晖”。

  走遍山西119县市的北京历史学者刘勇,两上七岩山,登高胡奋碑,建言:“刘晖之名显然出自东魏灵光寺造像记。为何选择此名?或居民受惠于刘渊石勒时代。建议村里为延续历史文化,积极争取恢复真实历史名字,彰显历史传承。”


生命的赞歌圣母寺


  刘晖七岩山捞儿祈子的千年风俗颇为奇特,不可简单地以迷信视之。

  到山川祈求子嗣,是中国自然神崇拜和生殖崇拜相结合的古老仪式,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展现。孔子母亲到尼山祈子,于是有他这个圣人诞生,字仲尼。南匈奴北部帅、新兴郡(今忻定原一带)刘豹的妻子到黄河龙门祈子,生子刘渊。人皆赞美刘渊仪容秀伟,割据后自美出生地为“秀容”,北魏立秀容郡。

↑↑↑七娘洞夏至日虔诚祈子 日西夕照,岩壑争光,霞烘金炫,天宇皆赤。
毛有为摄


  七岩山神林坡顶接近七娘洞的之字形路最后一个右折处的峭壁上,有大片多年无人关注的造像,分四组。右上角一组有铭文,是《713年唐玄宗先天二年杨贤晟造像记》。它记载此山地名沿革,最早将此山称为七岩山:“其山也古名七弟山、智弟山、祀弟山,王姪曰范…且世□□□七岩寺…大代天平年…七宝山置。先天岁杨贤晟七宝饮七饬依念此七岩山乃代合家大小…虽苦海之难踰凿兹微祖今於百尺塔下…七岩寺北建楷合一塸…圣王下及皇家人□□同登迦因…山水足六根七娘…供娘王孝隆撰。先天二年岁次○○五月癸亥朔一日雨山前定襄府校尉杨贤晟及妻刘合家大小普供养”。

  大意:这座山古代叫七弟山、智弟山,后叫七岩山。《史记·晋世家》:“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氏地为邑。”定襄智村与智伯有关。铭中之智、范二姓表明此山当是晋六卿争斗时,此二姓避难地。536年佛家创建七宝山灵光寺。杨贤晟等捐资在百尺塔下七岩寺北刻摩崖佛像,供养的主神是“七娘”。左上部龛内女神是七娘,她是赐子孙、施雨泽、祛疾病的女神,端坐在地势要强的最大溶洞“七娘洞”即七岩寺中,很灵应,香火很旺。后有北魏神龟二年慧端、东魏天平三年慧颜和慧端造佛像,前者在洞南边陡峭的张家寨石窑,后者在洞对面峭壁上,都在边缘地带。当地人称“七眼娘娘”、“七娘儿山”,有金石根据。深圳名山也叫七娘山。

  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礼行记》:840年唐开成五年七月七日“向西南行五里许,到代州所管五台县。向西南行卅里,过胡陀河,到建安寺宿。八日,斋后向西南行卅里,到忻州定襄县七岩寺宿。九日,早发,西南行卅里许,到胡村普通院断中,歇。十日,早发,行卅里许,到宋村普通院断中。行卅五里,到名(石?)岭镇南关头普通院宿。”

  1008年宋大中祥符三年《七岩山娘子神记碑》:“去郡四十里,有山曰七岩,有神曰娘子。俗传赵襄子之女也,祀之颇恭。农蚕之将兴,疾疹之代有,必往祈焉。”咸平四年,自冬及春雨雪弗降。知太守事卢江何公,斋戒备牲醴,躬谒祠,虔诚用其法以祈降雨之日,及期,雨大至,阖境几足。忻州刺史等四官员题名。此碑最早说娘子神就是赵襄子姐姐磨笄夫人。

  1105年宋崇宁四年《忻州七岩山敕赐惠应庙记碑》:自宋仁宗时地方官屡请,直到崇宁改元之初,相门贵胄王演敷任忻州知州,“复上其事于部,使者因闻于朝,果蒙俞允,锡以显号……乃始膺惠应之号”,惠应圣母即七娘、娘子神、七眼娘娘。唐宋以来历任忻州刺史知州,都将七岩山做为忻州地标。忻州旧城南门外天主堂北,有一道正在重修的七岩庙巷,庙已不存,古碑尚存。此庙是为了接七岩山的神气。

  本山僧悲忠十几年来在信士财施下,艰辛劳作,道路、庙貌一新。悲忠戊戌重建民国焚毁的圣母梳洗楼,突出了七娘的主神地位。

↑↑↑七岩寺悲忠和尚接受任氏宗谱捐赠。马新民摄


宛若仙境七岩山庙会


  1937年冬逃离家乡定襄城西关,南下汉中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牛汉晚年写的《南山》,把刘晖七岩山庙会夜戏散后,山民回家场面,刻画得宛若仙境:

  “当童稚无邪的年代,我莫名其妙地向往两个地方:一处是口外的草地,一处是南山。……

  我看见祖母在平坦的房顶上盘腿坐着(她因脚小,站立不稳),‘成汉,朝南山那儿看!’

  我看见了,正是南山那儿,数不清的红色的星星闪烁着,仔细一瞅,每一颗红星星都在活动,一摇一晃地向上浮动着,仿佛千百只风筝正挂着海琴和灯笼朝天上默默地升了上去,只是听不见海琴吹奏出的声音。

  天上星光灿烂。虽然因天太黑十里外的南山连影子都瞧不见,但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会动的红星星,南山离我们显得近了,觉得它就近在眼前。

  祖母对我说:‘今天是七月一日,南山七岩寺有庙会,会已散了,大人们正举着灯笼火把,领着女人和孩子翻过南山回家,山上的豹子和狼怕灯火,要不它们会伤人。’她又说:‘夜里翻山不仅要举灯笼火把,男人还得带上铁齿禾叉。’七岩寺是县里的名刹,有北魏石刻,还有唐代诗人王维的读书楼。我上小学后去过。

  我以为那一溜一串的灯火,升到高头就让风吹灭了。祖母对我说:‘不是风吹灭的,是翻山的人到山顶了,再走,就下山,灯笼火把到了山的那一边了。’

  祖母自从嫁到史家来,就不大出家门,至多在村子里走走。她的一生像一棵树生了根,又像南山那样,一动不动守着自己的命运。她只去南山赶过一回庙会,那还是她当闺女的年代。祖母家姓刘,是南关有名的会做面食的,在我们村子里,天天听到有人喊:‘热包子啊!’那叫卖的人就是祖母的弟弟。庙会期间,他们全家去山下的留晖村卖肉包子。祖母因脚小,走不了山路,是搭别人家的大车去的,男人们早两天就得去搭棚安灶。女人们忙得连上山的工夫都没有。自从来我家,每年的这一天,祖母总要上房久久地观望南山的灯火。她的心灵非常的敏感,也非常的爱美。她的世界,最远的边沿就是南山。……”


↑↑↑戊戌刘晖七岩山香纸古会路边买卖



↑↑↑戌刘晖七岩山香纸古会路边买卖



↑↑↑戊戌刘晖七岩山香纸古会路边小吃




↑↑↑戊戌刘晖七岩山香纸古会路边客流



↑↑↑戊戌刘晖七岩山香纸古会挠羊摔跤



↑↑↑戊戌刘晖七岩山香纸古会夜戏



乞嗣仪式 字辈谱


  元代起,刘晖成为保护修葺七岩圣母寺的功德主。历朝碑刊载董其事的有:1367年元至正丁未本村耆老段文敬进士,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刘晖耆旧张文贵,1581年万历九年生员任献奇等等。清末民初刘晖绅士、千总任德彰是我的高祖,管理寺庙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常说:“白吃寺上一粒米,子子孙孙还不起”,到圣母庙和洪福寺喝的茶叶,也是自备。

  邑人李镕经太守道光己酉《七岩山志·惠应圣母祠》:“祠在七岩洞内。圣母即襄子姊,为代王夫人。…宋宗宁间勅封惠应圣母。祠后有小石井,形圆而秀,水无消长。井中石子,累累如卵。相传祈嗣者祷而摸索,得石乃应,否者爽。……每岁七月七日圣母诞辰,从朔日始,四方士女车马络绎而来,拜祷七日,其灵感如此。《文昌化书》云,乡人士女,已嫁而未孕者,相与临神潭以摸石,得石者宜男,得瓦者宜女。”赵戴文1935年作序的本山僧明玄著《七岩山志》:“本山惠泉井为乞嗣之所。……阎公伯川夫人,屡求屡应。前清徐润第亦同此感,其灵应有如此。”1936年明玄补立《山西督军兼省长阎敬施洋壹佰元碑》,2001年由刘晖村长张仁伟率村民从黄场峪找回,现立于千佛殿下路边。徐继畬和阎锡山诸子,都是圣母惠泉井捞儿所生,都是七岩寺的寄寺僧。

  明晋庄王朱钟铉、清咸丰帝表弟、东口西血泥蒙古双亲王秀什图等王爷也来乞嗣礼拜。

  七岩山原有明碑《晋府重修惠应庙记》,记载了朱元璋玄孙、晋庄王朱钟铉于1480 年成化庚子来捞儿的事:“太原之北,定襄邑治东,有灵祠曰七岩圣母庙。四方尊崇,香火兴隆,其来远矣。相传圣母乃三晋赵简子之女,聪明正直,天遣为神。当时立祠,庙貌尊严,以时享祭,历代至今,祈嗣即应。自东自西,自南自北,不远千里,有来祷者,遂生贤嗣。人人赞仰,厥惟旧哉。是以四方乞祷者如归市。余闻之非一日,仰之若北斗。成化庚子年间,诚心叩祷,仰荷感应,山川毓秀,果添一子,资质异常。禄享千秋,赖神默佑。吾之祷也以诚,神之应也不偶。洪恩之锡,每感于怀,敬命承奉张安、百户樊德等,创治修葺,绘塑遗像,逾月落成,焕然一新。因著神之灵,刻诸贞石,以垂悠久云。晋国主宝贤堂撰。”

  灵洞下系有明式绶带的巨型石狮,当为晋庄王敬献。童年见过七娘洞立着蒙文或满文碑,当为蒙古双亲王秀什图所立。

  邢道三《定襄留晖七岩山及其庙会》略谓,七岩山溶洞,中洞最大,深二十余丈,宽七八丈,高两丈多。方位是东南向,所以每到夏至前后三天内有“七岩晚照”之景。每年七月初一留晖庙会的精华热闹,都集中在七岩山上。洞内神像背后有个汇集石隙流水的小泊,叫惠泉井。会期四方香客上山捞儿的,还愿的,接踵而至。圣母神龛上有副楹联写的是:“祠内水长流,何时始尽伤夫泪;井间石任取,无地不推育儿心”。留晖派来收布施的人坐在圪洞跟前,把石子撒进圪洞内,口叫:“捞儿上布施”。有捞儿的妇女就爬下捞石子,捞着了噙在嘴里,拿出来用红布包好揣在怀内,回家后,放在清静地方。捞不着的就上布施,没钱了,把簪环首饰摘下来上了布施。捞儿者得喜,三天上要上寺报喜,名为寄寺僧,到满月时,按寺内排就的法名,从小住持的辈数X 字给婴儿起名字。寺内还给一条红头绳索。

  道三先生还记,七岩寺的法名有四十八字——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支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维传法印,洞悟兼容,坚持戒定,永继祖宗。这四十八字字辈谱,据说是宋碧峰始祖所留。

  宋有升编《龙门村志》:长辈到七岩山圣母庙礼拜,祈神灵保佑儿孙,求住持和尚起名。和尚便依照自己门徒辈分给起名。生的男孩,到十一、十三、十五岁,以寿桃、拍拍、笤帚为礼物到圣母庙礼拜,称“圆神盘”。20世纪初村人起名冠以“能”字的特多,约占男子三分之一。名人有湖北军区副政委齐能尚等。

  刘晖任氏用碧峰字辈,从“支”字辈起,已历八代。五台山台怀有的子孙庙也用碧峰字辈四十八字。复兴谱名圣复,与殊像寺圣忠和尚同辈。张、段、王等姓氏同样。

  南北东西的王爷、平民,不远千里而来,祷告祈嗣,得子还愿,按字辈起名,这成套礼节,为子嗣出生增添了天命之谓性的仪式感,来到世间很隆重。

  镡村邢仁让1987年8月《七岩山寻迹感怀》:

  “幼时取名圣母前,老来寻迹到七岩。

  两山相觑摩崖字,一水独吟晚照篇。

  洞顶空滴伤夫泪,泉边残留乞儿钱。

  群峰敞怀有大道,圆仁何时再参禅?”



↑↑↑刘晖任美英执意要和西晋胡芳媲美比勇敢

 毛有为摄











原载《忻州日报》

文化旅游周刊

2019年1月13日




  


编辑:李宇红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