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选秀歌手,人们似乎总会带上有色眼镜看待,觉得他们比歌坛里那些明星少点什么。事实上,张国荣张学友梅艳芳等人,何尝不是选秀出身?与他们同期竞争的选手,不乏实力超群名次不错的人,为何到最后还是他们成为我们景仰的巨星?除了一点机遇,更多是他们演绎了隽永的作品。优秀作品遇上对的人,才使得好歌成为经典,艺人变成明星。
先锋大师安迪·沃霍尔说过,未来人人都有机会成名十五分钟。互联网和电视节目几乎把我们娱乐空间全部占满,的确有各种手段让普通人有机会得到大家关注。但如何将十五分钟的灿烂延续,背后依然是个人实力和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影响力。人们会因为一首歌一次亮相记住一个人,也同样会在下一分钟听到另一首歌和另一个人的亮相而忘记上一个偶像。新时代所有东西都在加速消耗,成为经典需要更多付出和实力基础。
李宇春是选秀十年里最具代表性艺人之一,她和其他同行一样,在这些年里做的就是如何丢掉选秀帽子,做一个真正歌手和自己。刚开始内行都认为她能够像梅艳芳那样,走一条有自我特色的歌姬道路。尽管拥有强大粉丝资源,她还是需要更多棱角分明的特点经典作品让后面路走得更宽阔。近几年专辑中李宇春刻意加大自己创作份量,使得歌曲个人特色明晰不少。在一个音乐人而言,成熟不仅是为了维持粉丝忠实支持,更多是要在作品中独立而明确地表达自己。有时候,她宁愿把市场、听众、评论的期许放到一边,只想把心中想象的音乐呈现出来。
“野蛮生长”透露着一股蜕变的劲儿。野蛮,是不守规矩束缚的姿态,肆意而畅快;生长则包含了抛弃的勇气,不迎合不怀旧。专辑也打破之前常规出版方式,把它拆分为四个字,每个字是一张EP标题。等四张EP全部出版后,一整张专辑呼之欲出,实体唱片再随之推出。专辑开始是采用数字平台发售。听众可以免费试听主打歌,而EP则需要付费才能下载和聆听。至于那些传统艺人喜欢采用附赠品吸引听众方式,春春并未使用,纯粹地把售卖焦点直接放到音乐上。
是的,花样玩得再出色,最终能打动听众吸引购买还只能是音乐硬实力,李宇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时代这都是硬道理。为了与自己之前作品有明显改变,她在新专辑里集合不同风格的实力创作人。李格弟和陈伟伦成为主打歌《存在感》的词曲创作者。陈伟伦在电影配乐与编曲制作上很有自己一套,也是左小祖咒几张经典专辑的编曲制作人。除了旋律伴奏入耳外,他会加入一些出人意料的配器给作品带来特别效果。诗人李格弟在词坛早就被人们熟知,她的作品总能给人以诗歌版的韵律和带来与众不同的切入角度。《存在感》采用四字词语作为主歌格律,顿时把沃霍尔描述的那种未来人人成名画面呈现在大家眼前,光怪陆离的意象让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存在感,而这样的存在感到底有什么价值。诗人在前面提问,在副歌中给出答案:“平庸之恶就是沉溺于受害,只有倾国倾城才能野生野长,存在感怎能随随便便浪费给那些无感”。得到灿烂也是无感,倾国倾城才是真正需要。陈伟伦配合歌词在主歌中加入西塔琴音效,变化升腾虚幻与现实交错。进入副歌EDM和放克融合的兴奋感袭来,却把真相铺陈在人们面前。中段有他擅长的小号演奏,拉长了存在感和价值观之间冲突思考过程。一边是快速欢乐的幻象,一边又在反讽里暴露真相。李宇春演唱随着歌词编曲变化而采取不同尾音和处理方式,结合词曲一起带给听众画面感。她唱得很酷,但又不是装出来的范儿,演绎中带着李宇春对她自己对行业的反思折射。名声曝光度等等都是虚幻,只有一首动听有内容的作品才能让一个歌手实实在在存在于听者心里。
等到周耀辉为她写下的《开放》,氛围从前面的反讽走向自我表达。热烈的舞曲风格很容易让人忘记歌词内容,但在李宇春这里它们是一体的。Groove带来是开放的决心,是不受拘束的表达。“我们在开放,比野蔷薇疯狂”显然映射着新一代年轻人,“我们在开放,到野宇宙歌唱”可以感受到她释放自己得到的快乐。在演唱上她没有刻意在意唱腔和技巧,甚至有几分本能在引导,该戏剧化该真性情全由歌曲本身带领。最后一曲《那又怎样》属于遗珠之作,在她之前创作专辑里并未收录,放到这里却显得意义非凡。那又怎样是一种态度,是把世界抛在脑后的勇气。简单的流行摇滚风格给这首倔强的作品以坚硬翅膀,让重新启航的李宇春信心满满。
《野》当中,李宇春很明显地在摆脱以前“春春”式作品影子。讨好粉丝迎合市场的作品,始终少一个用心的灵魂。对于一个出道十年拥有不错粉丝基础的艺人而言,她的改变需要巨大勇气。而在今天这个市场,能跳出所谓粉丝经济圈子,从更长远更经典角度去思考和选择作品的主流艺人显然不多。她在快餐文化时代里追求作品生命力,这才是她存在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