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张嘉佳对大学生活的低幼想象

《摆渡人》:张嘉佳对大学生活的低幼想象

袁艾家 港台女星 2017-02-16 18:22:40 166


《摆渡人》:张嘉佳对大学生活的低幼想象

乐视电视首页更新了《摆渡人》的资源,看完之后我只有六个字的感受:好烂,好烂,好烂。


先不说我们对演员演技能有什么期待,“群星贺岁”之类的架势一般只有一个意思:不用剧本,不用分镜,几个场景,朗诵台词(如果那叫台词),再配合些许夸张动作——他们一般认为这样就拍完了一部电影,比校园元旦舞台上的小品还要敷衍一些。


你能讨论什么“入戏”与否?这有戏么?


而这很可能就是张嘉佳的大学生式综艺审美天花板了。不是我对大学生有什么意见,你大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校园才子”模板:他多愁善感,能写些段子水平的风花雪月,偶尔给广播电台的饭后节目投点稿子,团委老师点头称赞“这孩子有点才气”,糊里糊涂地也有了一些少女粉丝。某天夜里他宣布自己夙夜不寐,以他大学生活里那些吃饭、喝酒、打群架的事为灵感创作了一篇感人的都市小说,并且用尽所有机灵为这个故事创造了一个“虚构职业”——摆渡人。


他得意地认为这是一个有市场的“文学创意”,舍友们也纷纷交口称赞:这好啊,这好啊,你可以把它拍成电影啊。


当然他就是这么干的,并且自我陶醉地认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深刻的人生,它会温暖所有有过类似痛苦的人。



温暖吗?并不。


没有一个撑不起的故事框架不要紧,他会认为你们爱听他故作深情的人生感悟独白朗诵。以前学校教写作文有一个办法叫“多摘抄好词好句”,这导致很多人的人生跟作文一样都跑偏了,以为拧干自己所有的苍白就能强扭出来一句感天动地的修辞。而且重要的是都过了这么多年,张嘉佳还能用这种尴尬的审美误导你的人生。


你不应该感动,你应该感到失落。


另一方面,张嘉佳的《摆渡人》还有一种对大学生活挥之不去的恶俗想象:喝酒。


当然,你可以为之辩解:这本来就是一个围绕酒吧的故事啊,人设(摆渡人)就是一种存在于酒吧的职业啊——酒吧与“故事”确实总是密不可分,但张嘉佳所展现出来的审美水平无外乎是告诉你,每一个想一醉方休的人必定有不得不说的情伤,而每一个走进夜店的人都应该被感动到泪流不止。


基于这种逻辑,这部片子里所有人物的行为动机全部变成即兴尬酒,夜场star是那个吹完牛逼就拿起酒瓶一口气吹完的那个,谁喝到最后就酷到爆了,从沟儿村到三里屯,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这基本就是一种穿着貂皮的杀马特生活。



这种生活价值观的集中爆发,也是全片的剧情高潮所在(没想到这种片也有高潮),是饰演“国际巨星”马力的陈奕迅的前女友熊黛林带着现任暴发户男友(必须给法拉利一秒镜头)回来找陈奕迅尬酒。陈奕迅一口下去不省人事,备胎多年的Angelababy挺身而出,跟熊黛林决战于传说中的“酒吧高尔夫”。


看着AB为陈奕迅喝得如此拼命,自惭形秽的熊黛林知道自己彻底被前任了,编剧(如果有)给这个前任女友设定了一个残酷的下场:愤而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暴发户男友之后,还要被暴发户男友施以人格上的侮辱——“你以为我喜欢穿你这双破鞋吗?”


这种幼稚到令人发指的情爱关系最后只是满足了马力一个人的英雄欲:虽然你跟别的男人走了,但请让我送送你最后一遍吧。


张嘉佳是被这种物质女伤害过以至于要在电影里抒怀发泄一番,还是觉得这种“跟有钱人跑了的前女友都该烧死”的故事模板深刻符合市场需求,最能激起大家共鸣?而让熊黛林和AB两个美女为了一个男人死命拼酒的情节看起来难道很爽?也该不会真有备胎多年的女生自我代入AB那种“敢爱敢恨”的英勇角色吧?



除去这条主线,剩下的故事情节几乎完全可以简要概括为“游戏机室拳皇高手错恋街头饼店千金,悔与古惑仔血斗误伤挚爱”,以及“大学基友打赌泡下美女酒保,情场高手一蹶不振只为十年等待”……诸如此类的桥段,被张嘉佳堂而皇之地冠上“过去”、“回忆”的美名,在电影屏幕上呕心沥血地装扮成都市关系爱情真谛。


这一切已远非故事技巧上的笨拙可以吐槽的了。闹腾腾的表演本来没有没有什么过错,电影本来就是出入于真实之间的艺术,合理的抽空反而能让人得到对现实的微妙感受距离。


而《摆渡人》这类电影取巧而又恶心的地方在于:它被最幼稚的现实素材塑造,然后又诉之以最空洞的情感想象;它以耸人耳目的创造之名出现,但端给你看的,其实是戏法演砸了的一坨烂狗屎。


然后它还试图跟你说:不哭不是中国人。


| 完 |


配图:《摆渡人》剧照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