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0日,是中国传媒大学成立65周年校庆日暨校友返校日。
与多年不见的同学互相拥抱,与当年的老师共叙旧情,与伴侣和孩子分享回忆,欢笑与泪水凝结在这一天的时光。对于每一位从广院走出来的校友,他们永远都想做那一株年轻的白杨。
大风天气中,白杨叶沙沙作响,好像归根的校友在讲述光阴的故事,又好像中传师生在倾诉返校的感受。
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的声音。
李智勇
李智勇,98级新闻系校友,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要闻版主编、文娱版主编、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特约评论嘉宾、《中国之声》新闻观察员、《经济之声》常驻评论嘉宾等。
在校庆当天,李智勇老师回到母校,畅抒长期以来的分离之情。在谈及母校带给他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时,他十分激动地说道:“我在学校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对我这个职业强烈的热爱,如果没有这种热爱,后来的技术以及其他的东西,恐怕都不成立。”正是广院培养了他对传播的兴趣,让他作为一个传播业者始终保持着对职业的热爱,愈走愈有力量。
说到学校目前的变化,李智勇老师为学校向综合性方向发展而倍感欣喜。“你只掌握一种锤子,你只能把世界全部看成钉子。”在一线工作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点上。因此,他十分希望中传学子在保持对专业的热爱的同时,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要像金字塔,要能广能深,让自己的知识更广袤。基座越广,将来的发展越有力量。”
徐春妮
徐春妮,1996级播音系校友,现为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新版校歌发布会结束后,徐春妮对新版校歌赞不绝口,认为它既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又凸显了学校当下的特点。新版校歌MV开头曹璐老师声情并茂的话语让徐春妮不禁红了眼眶。
“我觉得这么多年,广院的情怀没变。”徐春妮感慨道,“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继续成长、青春接力,然后又把白杨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很让人感动的。”这次回到母校,她更是感受到,无论离开了母校有多久、有多远,“只要走进校门、回到学校,归来仍是少年。”
现在回想起在母校的日子,徐春妮依然觉得很幸福、美好。她曾在“广院之春”当过观众,也在表演时被人哄过台;她也曾在连规则都不清楚的情况下,为了播音系的荣誉冲上篮球赛场,挥洒汗水。“那会儿连拉带踹、连踢带拽,都特别快乐。”
严格的专业训练也让徐春妮难以忘怀。那时,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大家在播音系小楼里用开盘带一遍又一遍地录音,力争完美。“学校告诉我,没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你必须在这里学好知识、打好基础,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去接近你那个时候定下的目标。”
韦翔东
韦翔东先生是92级电视摄影专业的毕业生。他先后担任上海电视台、CCTV的主持人,后转行为电影制片人,现为上海香蕉计划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使得他对“应用型人才”的含义理解深刻,他也愿与校友分享这些见解。
在校友座谈会上,他提到,当年在广院的时候,老师曾让大家在外出拍摄时带上一块肥皂,实践后才得知,其作用是涂抹于物体表面以避免反光。“如果不是长时间的实践,是不会知道这些的。”忆及当年教诲,他如是感慨。延及日后工作当中,他更是深切地感到业内对实战性、实用性人才需要的迫切性,同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中传的重大优势。
韦先生说,广院给了他“一颗永远想折腾、永远不安分的心”,也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第一敢想,第二敢做”,这是无论老广院人还是新中传人,都应当传承的精神基因。支撑这份闯劲的即当是自由的思想、活跃的理念和不落俗套的思维方式。“传媒人,当如是。”
刚强
刚强是我校96级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担任主持人。
1996年,刚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原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进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工作,先后主持过《新闻60分》《中国新闻》等多档栏目。自2017年起,刚强开始主持《新闻联播》节目,开始为更多人所熟悉。
刚强老师上一次回校是在录校歌的时候。当回到母校的那一刻,刚强最大的感慨是便是学校变化之大。但当他走在校园的大路上时,学生时代里学校里的那些场景却都一一重新浮现在眼前。当年的教学楼、播音系的小灰楼所在的位置至今都能清晰辨认出来,而时间转眼却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广院的学习生活给刚强老师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师生的情谊、同学的真诚、单纯的岁月,都是我最难忘的。”看到今天同学们优越的学习环境,回想起当年落后的设施和条件,刚强老师不禁再一次感慨母校发展变化之迅猛,言语和表情当中流露出对母校和同学们真挚的祝福和发自内心的感动。
于蕾
时隔多年回到母校,央视著名导演、制片人于蕾惊异于学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都不认识了,”于蕾笑着说:“但是非常美!比原来精致了很多,也洋气了很多!”
作为98级新闻系的校友,故事版的校歌让于蕾感到“心情激荡”,在见到台上曾在本科阶段给自己上课的曹璐老师时,她更是感受到了无比的亲切,以至于产生了莫名想要流泪的冲动。“曹老师说:‘希望你们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我希望我也能是这样的。”
当于蕾走上工作岗位时,发现自己的身边都是来自“广院”的校友。“(在央视)负责带我的老师和我带的下一代都是从我们学校出来的。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身边都还是‘广院’人。”对此,她坦言,自己认为母校就是一个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从事的工作有密切接触的平台,在学校期间,她就接触了许多师哥、师姐和老师,由此获得的种种机遇,也成为了母校带给她的“最大的财富”,奠定了她未来的发展路途。
如今,作为央视春晚第一位女性总撰稿,呈现出《国家宝藏》的行业领航者,于蕾也在积极培育自己的后辈:“我现在带了更多更小的孩子,包括许多10级、11级的(校友)都在我的组里当导演。看到学校一代代的人才,感觉后生可畏。我觉得学校的未来还会更好。”
杨震
校庆日早上八点半,94级录音艺术专业的校友杨震准时到达新版校歌MV发布仪式现场。回想起自己在母校度过的时光,如今又回到老地方,杨震感慨万千:“广院这些年变化很大,现在这些新建筑设施都很漂亮,而且加了很多专业,母校在变得越来越好。”
在外打拼多年,现已是星海音乐厅首席录音师和制作人的杨震,最忘不了的还是在母校学到的精神。“广院的环境氛围让我们在学校期间就知道了,有些艺术上的东西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要一辈子去追求。”秉持这个理念,杨震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断突破,成为了中国十大录音师称号获得者之一。
“弘道崇德,经世致用。”这是中传育人的目标,也是杨震恪守的品德。“一定要加油努力啊”,杨震对师弟师妹们说,“珍惜在中传宝贵的学习时光,它会让你受益终生。”
姜英田
早上八点一刻,英田文化董事长姜英田迈着愉悦的步子走进了学校。尽管他经常回来,但“每次回到学校,其实都有一些新鲜的感觉”,母校的每一次变化都让他“感到很惊喜”。而这次与往常有所不同。今天,他要作为创新创业校友代表回到母校。
“在变也没在变。”他总结道。在中传,他最难忘的是和同学们一起经历的迎新晚会。毕业后,他从事传媒行业多年,在这期间,母校为他添翼的不仅仅是理论和媒体管理方面的知识,还有“教学相长的精神”。除此之外,中传带给他的更是“荣耀和骄傲”。他笑着说:“中传是传媒界的最高学府,那么每每跟别人聊起,或者在一些场合上会经常遇到我们的校友,那么我们都觉得,我是中传人,我感到很骄傲。”
“希望母校越来越好,也希望师弟师妹们在学校里边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未来能够在传媒行业大展宏图。”姜英田微笑着留下祝福,迫不及待地走进了新校歌mv发布会会场,在这里,他将又一次惊喜见证母校的变化。
张蕾
张蕾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国著名编剧。2016年,凭借当代都市剧《中国式关系》获得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她与中传的缘分还在继续,两个月前张蕾正式入职中传成为了我校戏影学院的一名教师,将自己的所学再传承给中传下一代学子。
谈起学校的变化,张蕾表示真的很大,不仅是在更加美丽的校园上,还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方面,“我觉得现在中传的孩子在素质和素养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学生思路变得更开阔,反应更加敏捷,对各种艺术题材也能广泛地学习和掌握。”至于关于学校的最难忘的记忆,张蕾坦言是在学校和老师同学们共同学习思考的日子,那时候一群有共同的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热血沸腾地做一件事情,这是很幸福的一段时光。
“中传带给了我最宝贵的东西,大概就是谨慎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不去做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对艺术有着坚持和执着。”张蕾说这句话的时候,充满着自信和愉快。采访结束时,她对中传学子说:“我希望未来的中传学子也能加油,一起努力去做更好的自己。”
王潇
王潇是我校97级学生,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2006年成立Motionpost设计顾问公司并担任CEO。2013年,以“趁早”为名注册自有品牌,创立国内女性励志品类。王潇同时还是位畅销书作家,代表作有《趁早》、《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等,且获得过众多奖项。
校庆之日,王潇带来的不仅是颗年轻、澎湃的心,还有对这个时代准确而前卫的理念。在谈论自己的广院时光时,王潇直言到广院对自己的影响:“广院教给了我很多、很重要的技能,这些技能随着这几年的时代发展、平台发展越来越重要。”王潇还认为,这种良性的影响不仅存于自己的学生时代,也依然存在于现在的广院之中,甚至更强烈、更浓郁。
“首先这个时代非常好。(广院)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教授的技能和观念非常适用于眼下的行业。我还在学校的时候,整个学校的风貌,还有观念的多样化,早就是今天社会的样子了。广播学院的学生的观念都是非常超前的,现在依然很超前。”王潇说道。正是这种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把握和自信的心态让她如此成功,成为中传人的榜样。
姚婷婷
中国内地女导演、编剧姚婷婷是我校的硕士毕业生,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几项影展中获得荣誉。擅长拍摄青春题材电影的她,现在正在执导将于2020年2月14日上映的奇幻校园爱情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
校庆日作为校友代表返校的姚婷婷身着风衣,对待师弟师妹们亲切友善,给人温和大方的感受。谈起在大学期间印象深刻的事,姚婷婷表示导演专业拍短片、拍戏的时候最令人难忘。在校时拍作业的经验也为姚婷婷的专业发展打好了基石,“在中传学到的技能对我的职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姚婷婷还对校歌的新版MV给予了肯定,“引起了很多在学校的回忆,牵动了我的情绪,也让我为母校自豪”。作为大师姐,姚婷婷鼓励小白杨们专心上课,把握好锻炼自己的机会,珍惜春光!
与此同时,校庆那天,
还有更多的“白杨们”,
有话想说,
来一起看看吧~
重逢和变化
1959级 无线电系
不愿透露姓名的校友
“非常感谢学校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集中起来回忆过去,亲自回到母校来感恩我们的老师,感恩我们的学校。我们是59年入学,64年毕业,相当于是这所学校的基础。在我们念书时,学校是非常简陋的。我们毕业以后,听从祖国召唤,哪里需要到哪里去,从来不提自己获得了多少酬劳,我们这批人在广播电视事业中竭尽全力去做出了我们的努力。我们这些同学有的将近二三十年没见,有的是将近四十年没见,甚至有一些同学可能是从64年毕业到现在最后一次见面了,因为我们不可能再有像这样见面的机会了。”
1985级 无线电系
李泽宁、杨希真、张咏格、夏单
“今年65年大庆也是我们毕业60周年大庆。我们毕业这么长时间,大家还能聚得起来。原来上学的时候就这么一个楼(现在的主楼),那边的校区都是后来扩建的,学校一年才招三四百人,所以我们那时候大部分都互相认识。现在我们都成老头老太太了,上学的时候还是小年轻,60年了。”
1986级 文编系 王瑜生
“我很怀念我当时上大学的几个地方。第一是核桃林,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很多同学的恋爱就是从核桃林开始。还有体育场,我上学那会儿是校足球队的队员,现在看着重新修建的体育场,感觉非常规范大气标准。”
1996届 电视表演研究 朱学东
“回来感受到的变化,第一个是地盘大了,南区、西边都扩建校园,大大的校园、大大的大树,培养出的大师,这是咱们校园特色的‘四大’。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就由我们电视广播人记录下来了。希望我的校友们、我的师弟师妹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顶天立地,敢作为;白杨树下获诗情,沿着太阳再出发,坚守四个字:热情内敛,干好自己的事业!”
2012级 广播电视学硕士
不愿透露姓名的校友
“我觉得一个是激动,第二个是感恩。不在学校的时候,不觉得对学校有多依恋,但是当我一到学校门口,看到海报、横幅,自己对母校的依恋,不舍,马上就体现出来,觉得自己已经热泪盈眶。虽然我在广院只有短短的两年时光,当我回忆起来,我觉得青春时光中最值得留恋、最让我受益的就是在母校的两年。”
人文学院老师 陈友军
“第一届学生叫我友军哥哥,第二届喊爸爸,第三届叫我陈爷爷。回来的娃娃都请吃饭,人太多了就请他们吃了星光的锅盔。他们说好吃,不够吃,还想再吃一个。”
“我们从未离开太远”
1991级 播音主持专业 李新宇
“毕业后经常回来,有些时候是同学聚会回来看一看,也回来接受过母校再一次的培训。09年的时候在学校的一个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过,2017年的时候也回来培训过。从来都没有和学校断过联系,一直在这里接受新的知识补给,我从93年到现在一直都感恩母校。”
2000级电视编导本科
2004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
现任实践实验教学中心
(中传电视台)老师
袁治
“说实话现在学校已经和我融为一体了,我在这和学校待了十九年,比我在故乡待的时间还要长。这个文化广场,以前有一个配电站还有一个是电视学院东配楼的侧面,相当于是一个死角的路,也不是特别的通透。整个打开了以后,特别是今天校庆活动的效果一出来,感觉就好像打通了学校的任督二脉一样。今天把整个学校当作舞台作为一个呈现的方式,让所有的校友都有机会回来,大家在这个温暖的环境中交流的特别自如,真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
2002级 录音工程专业 齐珊珊
“我毕业后,大概七八年内,都在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想尝试另外一生活方式。因为自己也喜欢咖啡,就在双桥,离学校很近的地方开了咖啡厅。其实我觉得广院人还是喜欢在我们学校附近的周围的圈子生活,一直没有离开太远。”
2011级 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专业 王颖
“我毕业后安家就选择了住在学校附近,就是对母校的情怀吧。学校发展和各项建设都越来越好,比如咱们新落成的文化广场。学校的网站我基本上每隔三两天都会浏览一遍,基本上学校新发生的事都知道。平时特别开心或者特别沮丧的时候都会来学校周围转一转,这里是我心灵的港湾。今天还带来了小校友代表,希望有机会能进入传媒幼儿园。”
祝福和期望
2004级 法学 陈敏
“我是法学院的,个人感觉以前学校法学专业并不是优势学科。但我这几年逐渐发觉我们学校有了巨大变化,除了传统优势专业前景非常光明,一些非传统优势专业也正在慢慢同传媒特色相结合,越办越好。我坚信学校能在不断包融创新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新的中国传媒大学特色之路,相信自己的大学会有崭新的明天。”
1966年在学校任教至2017年 体育部
李绍荣老师
“特别高兴操场的变化,现在游泳馆也建了,希望学校越来越好。老同志期盼着国强,希望同学们真正学好本事,学好本领,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多为祖国工作几年。现在在广电总局合唱团唱歌,来抒发感情。希望同学们来到中传,能够珍惜这个时代,珍惜学习机会,更好地为国家服务,现在是国家需要人才的时候。”
新闻学院老师 张灿
“对于我来讲,因为我是新闻学院主管校友会的老师,我特别希望我们的校友能够经常回学校来看看我们的母校,看看我们的家园。因为很多校友在外面辛苦地工作打拼,他们的老师和学院、母校都是他们永远坚强的后盾,永远向他们敞开大门,敞开怀抱。”
2010级播音主持专业本科
2014级播音主持硕士
任重远
“传媒业现在处于一个前路多元的状态,在各式各样的技术中,一定会有某一种技术产生一种对传媒业的颠覆性的变化。我个人希望这个技术革命和人才从我们学校产生。祝愿母校能一直站顶潮头,引领航向。”
2019级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智能媒体设计方向)
王烜
“今天下午我参与了组织九宫格足球,这里有背景陈设还可以和广院杯真实的奖杯合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群来踢足球的老校友。在聊天的时候,其中一个奶奶告诉我,她原来是校队打篮球后卫的,同时她也是足球门将。她来到我们这个场地之后很兴奋,一起叫着她的朋友来踢足球,她站在足球门前,自己当守门员。值校庆之际,我想对母校说:‘你是六十五年前的期望,你也是六十五年之后的荣光。希望接下来的五年,十年也好,甚至说下一个六十五年,都能越来越好。’”
校庆专辑
开启传送门 收获往期精彩
笑豹带你玩转校庆日学院特色活动!老朋友们,欢迎回家|˛˙꒳˙)
部分图片由校团委、社团联合会、校学生会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摄影/李悦怡 张思源 曹策雯
记者/郭思欣 董睿畅 李子昂 马悦怡 钟酷然 刘璐璐 钟畅 何婧仪 赵涵盈 张鸿琳 张敏媛 倪欣瑶 黄思懿 韩可欣 张凡琳 李轲昕 杨金鹏 姜晓恬 曾心谣 李一晗 栾新萍 梁莉萍 邓文聪 史梦凡 胡竣元 孙婷婷 刘嘉慧
视频剪辑/娄佳琪 张祉莹
编辑/储奕凡 娄佳琪 王毓卓
学生主编/张祉莹 张诗蕊
责编/阎玺 宋佳音
欢迎关注中国传媒大学校报公众号
故事太多 时间太少
而你刚好 在听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