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M:
澤野弘之 - 立body機motion
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对战术指标的需求,拿战机来说,因为作战对象不同,作战需求就不同,要近程格斗,要隐身,还是要高空、高航速。比方说,歼六的定位是近程防空,在前线、边境布置,机动灵活能够在东南沿海御敌于国门之外,因此尽可能的轻巧;而歼八是为了对抗北方大国高速突防的轰炸机去打造的一款高空、高速的截击机,具体到机型特点就是双发、狭长体型、低展弦比。那我们今天的歼20呢,由于隐身战机可以做到先敌发现、先敌打击,歼十、歼十一在战斗中占不到便宜。所以研制也具有隐身效果的歼20来应对周边国家隐身机列装所带来的威胁。
作为总师肯定要考虑技术方面的因素,我们的科研能力如何?技术储备怎样?研发结果的工程化率如何?根据技术底子确立研发路线,美国在进气道设计、超级计算机、涡轮发动机、以及隐身技术上面有优势,那么结合这些方面的成果就有了F22。俄国Su-27家族的气动布局做的不错,三维矢量发动机也是亮点,延续这个路子就有了后来的Su-35和T-50。我们在歼十上有鸭翼布局的技术积累,计算机能力也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就产生了歼20。因为有技术底子,武器设计是有延续性的,比如Su-27家族,59家族,承接之前的设计风格可以避免走弯路,节省研发精力。但是有的时候也会改弦更张,比如我国在大口径火炮上以前一直用的是152毫米规格,但近来生产并列装了大批155毫米口径的火炮。
一个好的总师并不是设计出指标优异的武器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更进一步,考虑武器生产和列装的问题。理论上、技术上可行,实际制作中则是另一回事。生产高精尖武器,材料要过关、生产工艺要够。战机要大批量生产,要用足够的产能,价格还得压降下去,就需要采用经济的材料和生产方式。武器生产出来了,要有相应数量和质量的人员操作才能产生战斗力,人员和装备不匹配,再昂贵的武器也不过就是个花架子。以这样的观点看,二战中的MG42机枪就是极佳的产品。抛去逆天的火力不讲,MG42制造简单,使用金属冲压工艺就可以打造,用时、用料都极省,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生产。而此款机枪的结构简便,操作、维护简单,有初高中教育水平的士兵经过简易培训就可以上手。所以此款武器一经列装就大受欢迎,不管是前线的士兵还是后方的工厂都极为喜爱。
总工程师杨伟就相当于成飞的一个明星产品经理。作为总工,既要有市场的敏锐性,明白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理解部队的作战需要。也要能够从技术的角度来统筹调度科研力量,确定攻关领域。同时结合生产与列装的实际,能够有效率而经济的生产装备,而且武器又能被军事人员快速的掌握生成战斗力。能够玩得转这些,纵向看得见战略,能摸得着战术,横向懂技术,了解军事,也明白工业生产。说白了实际上就不单纯是技术路线工程师的定位了,是做总体的领导型人才。治大国若烹小鲜,领导团队进行武器研发如此,在“条”和“块”上统筹规划实际上运用的也是类似的思路。我国在强调“顶层设计”,而顶层设计离不开懂得宏观,理解细节,同时有全局视野的战略性人才。因此从技术路线起步的杨总工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