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县瓢井镇:换届后村干部刮起一股振兴“风”

大方县瓢井镇:换届后村干部刮起一股振兴“风”

大方发布 日韩男星 2022-04-13 22:05:28 376


4月12日,在大方县瓢井镇油沙村的魔芋基地上,群众在忙着种植魔芋,沾满泥土的张静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大学毕业的她,已在村里工作8年,非常熟悉村情民情,有较好的群众基础,2021年11月高票当选为油沙村党组织副书记,进入新岗位,融入新身份,她干得得心应手。


小洞村村民对村级规划发展产业举手表决(宋昌义 摄)


从四面八方来、从各个岗位选。2021年换届以来,同张静一样,瓢井镇各村(社区)新上任的村“两委”干部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建设,真心谋发展、公心化纠纷、热心纾民困、决心抓治理,切实担负起组织赋予的责任。


截至2022年1月中旬,全镇10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此次“大换血”,共产生党组织委员会成员42人,村(居)委会成员68人,交叉任职的20人,平均年龄44.8岁;高中(中专)以上学历61人,占67.78%。整体换出了新风貌、新气象、新作为。


陈登云:连任支书的不变“初心”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换届工作启动以来,瓢井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不仅注重从退役民兵、大学毕业生、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中选拔“生力军”,也注重在现任村干部中精选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主力军”,以全面“换血”为乡村振兴“输血”“造血”。


在猕猴桃基地打芽(吴贵荣 摄)


2013年3月以来,陈登云已连续在三合村担任党组织书记9年,作为老支书的他,一心致力于家乡的发展,在全面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结合本村实际发展猕猴桃产业510亩,目前已完成嫁接工作。


“现在好了,村合作社在种植猕猴桃,我们就在里面务工,还有专业的人来指导我们,自己不仅可以学到技术,一天还有80块钱收入。”三合村村民谢永康说,除草和搭架子自己都参与其中,既可以照顾家人,还能在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以前三合村老百姓种植的主要都是低效能的玉米。2018年以来,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党员和致富能人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95户农户发展猕猴桃、李子等产业,不断促进农民增收。”陈登云说。


换届后,陈登云以强化基层组织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如今,三合村做到了春有李花飘香,夏有李子成林,秋有猕猴桃硕果累累,实现了业兴、村美、民富、人和,真正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陈楠:退伍老兵的坚定“使命”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既是村民的主心骨,也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此次瓢井镇村(社区)“两委”换届,注重从源头上把好村(社区)干部组织领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关,做到选好一个人、配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方百姓,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在调解群众矛盾纠纷(坪兴村 供图)


带领村民从修通水泥路、用上稳定电、喝上安全水做起,延伸产业链,将“小蔬菜”做成脱贫“大产业”……2008年10月起任瓢井镇坪兴村党组织书记的陈楠,用一名退伍老兵的坚定使命,让曾经贫穷落后的空壳村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幸福村。


“哪里有困难矛盾,哪里就有陈支书忙碌的身影。他带领村干部走访听心声、问需求、寻良策,基础建设、危房改造、民政低保、合作医疗、教育资助、乡村治理等等,一件件、一桩桩、一个个他都亲力亲为,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来办,把群众当亲人对待。”村民余家荣说。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作为党组织书记,陈楠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模范作用,带领村党支部创建合作社,建立了土地经营权入股分红、免费技术培训、签订生产订单、固定园区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把村民嵌入蔬菜产业链,做到户户有产业覆盖、人人有增收项目。


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连任党组织书记后,现年54岁的陈楠激情饱满,正在谋划乡村治理工作,他说:“现在村美民富了,我们要把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起来,着力实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风’行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宋昌义:致富带头的示范“担当”


走上岗位,新上任的村(社区)“两委”干部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信心十足。“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小洞村的发展是我最大的责任和义务。”在前不久小洞村新一届村委换届选举大会上,宋昌义高票当选为村委副主任,上任第一天,他向村民郑重承诺。


在指导村民种植天麻(罗星 摄)


“天麻、玉米大豆复合种植,这是我回乡后经过不断试验,从七八个品种中选出来的,可以在小洞村规模化生产的产业。我想把这两种农产品通过规模化种植,成为我们小洞村的支柱产业。”宋昌义说话间流露出满脸自信。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改良培育的300亩天麻,去年实现了丰收,并且全部销售完毕,供不应求。”宋昌义已谋划好今年的产业目标,“目前我们玉米大豆复合种植300亩已经完成,林下天麻种植800亩正在组织村民紧张的种植中,每天有50人以上参与务工,每人月工资在2000元以上。”


回乡前宋昌义在外打拼多年,当过教师,跑过销售,搞过工程,有资源、有人脉、有激情。三年前回到小洞村,通过自筹和引资的方式开展试验田种植。他自豪地说:“我们发展的产业,通过多年的试验,产品质量高、效益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早早地就签下了订单。”


“回来了,就不走了!我把经验带回家乡、建设家乡。”今年46岁的宋昌义,决心为家乡发展聚心聚智聚力。时下,他正忙着与外商洽谈投资事宜。“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投资小洞村,也希望小洞村这些年在外务工的人员能回乡投资,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为小洞村的发展做贡献。”


通讯员:吴贵荣    杨成礼    罗  星

编  辑:郑春华
编  审:李  丹     
监  制:许再晶    总监制:刘仁军    卢江陵

欢迎

投稿

①小编 邮箱:[email protected]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