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固镇这家银匠铺祖传5代了!曾为戏剧名角毛爱莲、申凤梅定制头饰,这门从清朝初期传下来的老手艺却面临失传……

石固镇这家银匠铺祖传5代了!曾为戏剧名角毛爱莲、申凤梅定制头饰,这门从清朝初期传下来的老手艺却面临失传……

今日长葛 内地男星 2017-07-31 17:42:59 541

石固镇南寨南街村穿村而过的东西路路北,有一处老房子,门框上端挂着定做金银器具的横幅,这便是石固镇远近闻名打造金银饰品的老铺子。

陈家人靠着祖传的民间工艺已经家传了5代人,第4代传人名叫陈福财,从16岁开始,他就开始手工打造金银器具,今年已经85岁了。虽不经常亲手制作,陈福财精心辅导陈家第五代传人陈玉建制作工艺时,手“痒”了还是会打磨上一会儿。

因为陈家老银匠的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即便陈玉建足不出户,饰品也能畅销方圆几十里,甚至许昌、新郑、开封的顾客也会慕名而来。

在陈家店铺的门口有一个破旧的方桌,方桌的一侧边沿被磨损的掉了皮、成了沟,与另一侧平滑的表面形成了鲜明对比。桌子旁边有一个木质板凳,板凳上放着一个20厘米厚的石墩子,石墩子两侧对立面也不平整。

小编正要询问这是什么情况时,陈福财指着桌子说:“这都是我做银饰需用力时给磨坏的,这样的石墩我就磨掉了6个。”

老爷子指着屋子里的老式工具说,别看它们不起眼,随便拿出一件都有上百年的历史!

制作银锁的模子。

拔金、银丝的工具。

“金无纯金,一块好的金子能达到九五成就算是非常好的金子了,很少一部分能达到九七成,而最高也只能达到九八成,那少之又少。大家只要牢记住‘七青八黄九五赤’就好了,这就是对金子纯度的一个总结,七成的金子发青头,八成的金子发黄头,而最好的九五成以上的金子发红头。如果大家以后挑选金子的时候发现金子发红,那就说明遇到好金子了”。

传统的剥金技艺现在已经失传,但在老陈家却保存着这项技艺。寺庙里、古建筑里铜像身上镀的那层金在建筑毁坏时通常会被浪费,但在老陈家却可以提炼出来。

独家技艺可以把混为一起的金银铜分别提炼出来,而且还是最高纯度,这不得不让人惊讶于前人的智慧。

从来不知道怎么来、不知道怎么找、独一无二的祖传试金石,金、银只要在试金石上一划,成色好坏一览无余。第5代传人陈玉建对这块试金石视若珍宝,因为丢了、损了、坏了,就不知道去哪儿再能找到。

陈玉建一边干着活、一边向小编讲述着他们陈家老银匠的传承之路。

秤银是打银的第一步,随着打银技术一直传承的还有陈家人做生意的家训,真金白银、斤两必足、价格公道陈玉建坚持得很好,一直到现在,陈家老银匠的银饰还是10元一克。




陈家姓氏原是“岑”字,后改为“陈”。陈家原来是八旗子弟,陈福财的太爷爷在朝廷为官府定做银器马鞍。别看一个小小的马鞍,那对外观、细节和实用性等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福财的太爷爷遇到了住在天宝宫东边的手工艺制作高手吴清廉,在陈福财太爷爷的诚心打动下,吴清廉便把自己打造金银器具的精湛技艺传授给了他。从此以后,陈家几代人都以此为生。

蓝色的火苗贪婪地吞噬着这根银条,2分钟不到,银条就从固体全部变成液体。

你想让这汪液体变成什么样子,就把它倒进什么模子里!

倒进模子里的液体,因为高温,瞬间燃起的火焰好美。

冷却后,第一次固体形状就出来了。

趁着银子软,赶快锻打。

锻打过后,再次放在木柴上烧。陈玉建说,这就是传统手艺的好处,在木柴上烧,能够上下同时受热,银饰会更加软和;银子软和后,还要这样反复几次锻打、烘烤,这样银饰的柔韧度才会更强。

“现代工艺虽然精美,但柔韧度差了点儿,传统手艺打造出来的银饰,只要不丢,一辈子保准不会折、不会断。”陈玉建告诉小编。

银子柔韧度可以后,就开始逐渐锻打出银饰雏形。

形状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就是技术活了,刻画花形。

真的不敢相信,手镯上那些精美的花纹,就是用这些长短不一的工具做出来的。

原始手工抛光技术,抛光后的银子更加铮亮了。

根据客人胳膊粗细,圈好弧度,基本就大功告成。

两位客人、两种款式的手镯,陈玉建用了将近2个小时才完成。

客人目睹了手镯制作全过程,对陈玉建的技术非常满意,拿着回家送给自己妈一只、丈母娘一只。

陈玉建收藏的老银饰和银元。

当初石固镇有七八家金银器店,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其他店铺都纷纷关闭,只有陈家的店还屹立不倒。因为曾经为豫剧名角毛爱莲、申凤梅定制复杂的头饰,名气也越来越大。

陈家的祖传绝活可谓精妙绝伦,比如说提金提银的方法,提炼出来的金银干净纯粹,几乎没有杂质,是上等的好金好银。

陈家的焊接工艺,焊接出来的镯子接缝处可谓巧夺天工,天衣无缝,没有任何痕迹。特别是抽丝拔丝的手艺,全靠手工,抽出来的金丝银丝就像头发一样细。现在打造项链手链全靠抽丝拔丝的手艺,而且可以全靠手工把金银铜还有杂物等多种物质分离开来。

陈家的这些绝活绝不外传,有人从外地来交钱学手艺,陈福财也都委婉拒绝了。

陈福财说,他要为陈家好好的守住这一份手艺。

“就是觉得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而且现代人对我们老陈家几百年传承的技艺也非常感兴趣,所以我才愿意一直干这个。”陈玉建说,“但是,后辈们大学毕业都留在城里工作了,也没人愿意回来干这行,恐怕祖传的东西要在我跟儿断了啊。”

小编也跟着遗憾,只希望用些许影像把老陈家的传统技艺记录下来。

(赫欢欢)


看完如果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点个↓↓↓再走呗……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