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在春秋时属晋,称北徴邑,秦置北徴县,汉置徴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改为澄城县,沿用至今。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憨厚老实,《元和郡县志》载:“徴、澄同音,后人误为澄”,因此有“澄县老哥”一说。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因为唐十七年(643),丞相魏征殁,封太贤(今王庄镇)、良周、良辅(甫)(今刘家洼乡)九百户为食邑,卒后葬衣冠于太贤。加之其五世孙魏谟世居县西北良辅,至今仍有魏氏后裔,“徴、征、澄三字音域相近”, “澄城老哥”也就应运而生。人们常常将“澄城老哥”与尧头陶瓷、澄城卷烟、“渭北兵马俑”千余拴马桩等特有的县城名片相关联,但澄城的方言文化也自成一派,文明至今。
叫法别致的词汇
一、亲属称呼:
父亲(达) 外婆(韦婆) 公公(牙公) 舅母(妗子)
祖父(牙) 伯母(嬷嬷) 婆婆(牙家) 养子(瞒儿/瞒汉)
曾祖母(姥姥) 妯娌(线后) 连襟(担杖) 小孩儿(碎娃)
二、人品形容:
外行人(利八楼) 二流子(懒干手) 看风使舵的人(倒舌子)
胡搅蛮缠的人(街肋子) 二杆子(半斤面)
性情强悍的人(曾安)
善于用好言语应付的人(热粘皮)
三、生理生物:
头/脑(萨/多瑙)
腹泻(跑肚)
肚脐(普秋窝)
公狗(牙狗)
带头羊(臊胡子)
乌鸦(老洼)
蒲公英(格努努)
茜草(冉冉草)
四、生产生活:
凉面皮(瓤皮子)
桑椹(多森)
垒墙(票墙)
开裆裤(擦擦裤)
五、交际活动:
丢人(辱没人)
捉弄、欺骗人(日弄人)
好表现自己(张山)
喜欢吹牛的人(撂山)
出钱(出水)
趋炎附势、专欺穷人(瞅红灭黑)
故意干小坏事(惹眼黑)
过红白事的管家(相宏)
作难、为难、麻烦(气轻)
六、动作行为:
耽搁(架过)
故意、特意(单故儿)
悄悄地(偷生换气)
摩挲(普多)
七、形容词:
勉强(叫结)
事做过头了(冒标)
紧张(紧火)
八、其它:
另外(撇另)
细尘土(塘土)
表示惊叹的语气助词(油油/达达)
不论随便怎样都行(垂管)
别有风趣的话语
别有风趣的谚语歇后语
一、谚语:
二、歇后语:
“澄城老哥”的蒸馍文化
“澄城老哥”的民俗文化
一、立春
二、春节
1、送灶、迎灶
2、迎祖、送祖
3、除夕
4、春节
5、拜年
6、驱穷
7、人七
8、老鼠嫁女
9、元宵节
三、清明节
此节突出的风俗有二:一是踏青扫墓。是日从早到晚,家家户户老少同行,携纸扎、纸钱、花树、供品,到祖先坟前除草、培土、致祭,是为“扫墓”。随后采柏叶插于大门框。二是架秋千,供妇女、儿童戏荡。应时饭食是油拌干捞面,除食用外还是扫墓的祭品。
四、端午节
每逢端午,人们采集蒲艾、车前等草药,佩戴用各种色布和丝线绣成的内装各种香料的动植物状香袋,其源于禳毒、避邪的风俗。此外,家家户户还吃粽子、煮鸡蛋、饮雄黄酒,并用以涂小儿七窍。
五、乞巧节
就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每年只相会一次的七月七,因此由年轻男女缚蒿草人二个,衣着打扮,俨如生人,并供以香案,献以瓜果,以表纪念同情。
六、中秋节
八月十五有拜月、祭月、赏月的风俗,主要供品和食品是月饼和蒸饼。
七、重阳节
有为新出嫁女子送重阳糕的风俗。
八、阳春节
农历十月初一是阳春节,俗称“寒衣节”。这日家家户户用白纸剪作衣、裤状,填以连籽棉,鸡鸣时在大门外焚化,意为给祖先送寒衣。
九、冬至节
是24节气之一,是日民间流行吃羊肉水饺,传说名医张仲景每年冬至日施舍“驱寒饺耳汤”,以防民间耳朵冻疮。
十、五豆节
农历腊月初五是五豆节,俗称“喝五豆”,当日早饭,俗以五样豆和大枣煮粥食之。创说秦始皇筑长城时,好多人被累死、冻死、饿死,幸存者在腊月初五这天,将各自剩余的一点杂粮集在一起,煮粥以为俗。
十一、腊八节
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俗称“长工节”。民间以日出前吃细长臊子面为俗,吃细长面条意在送长工时情长意深,。又因吃了面就要散场,所以又叫“散场面”。
----------END---------
| 老哥文化主营业务 |
大型活动组织策划
高端婚礼定制
舞台灯光音响等全套设备租赁(可满足各类大型活动、晚会演出)
广告(DM单、喷绘、写真、年画、台历等礼品定制)
媒体投放
高端婚礼定制
企业微信公众平台开发
企业推广宣传等
QQ:2743595986,咨询电话:18891568290
公司地址:澄城县中心街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