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血,总是热的
整理/编辑:乔菁菁
摄影:楚焕坤/张烨/胡思怡/朱天琦
李冰冰:献血者、长春市中心血站副站长
我国的采供血现状:缺!紧张!!血荒!!!
除非大家在亲属有用血需求时候,否则对血荒的体验还不会那么深刻。但是从实际数据来看,我们长春市平均每天有500人等待输血维系生命,他们可能是一个外伤患者,可能是一名孕产妇,可能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可能是一个白血病儿。这些需求跟我们每个人相关,只是我们不知道他跟我们有什么样的关联,今天在后续的话题中我们可能有深刻的体会。
为什么会缺血?一方面是快速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另一方面是增长缓慢的甚至呈下降趋势的献血人群。大家会想到是得病的人多了吗?得大病的人多了吗?这种想法也不错。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在不断加剧,这意味着医疗服务的需求势必要增加,那么临床用血的需求也会增加。除此之外的因素,大家可能不知道,那就是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达。例如,器官移植,在此过程中大量的出血和血液保障就是用血需求。第三,是因为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在不断的健全。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2007年后农民的新农合保险都会让我们感受到07、08年后这个采供血的分水岭。吉林省是农业大省,长春市的农业人口达到了48%以上,那么这48%的人拿到医疗保障后,打破了原来“小病不看,有病挺着,大病不得不去医院”的场面。所以,在2008年整个卫生医疗行业都发生了变化,医疗需求的增长,床位数的不断增加,农民朋友看得起病看得起大病,愿意走进医院把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好,这也是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我们对自己生命负责人的态度。作为临床医学辅助机构的采供血机构,长春市中心血站的压力随之而来。08年以后,我们的采供血要跟着临床用血跑,可是我们怎么也满足不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献血人群会越来越少呢?第一,是信任危机。大家还记得郭美美事件,这对全国的红十字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我们每个人对于公益事业的看法从那个时候出现了一点点变化,特别是对于政府主导的这样一种公益事业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因此使得参与政府主导的公益事业变得缓慢起来。第二,是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我不得不承认,我们社会的中坚力量已从60、70后变成了80、90后,甚至00后。这些人群的理性思考能力和信息渠道多元化的能力,不是我们70后能企及的了。70后会听老师的号召会听领导的号召,甚至别人一句催泪的话,我们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可是80、90后不是这样,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我们宁愿相信网络上老中医的良心劝谏“不要献血”,也不相信来自于采供血机构说一百句“献血无害健康”。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无偿献血人群扩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当然,无偿献血组织也具有脆弱性,采供血机构和农民一样靠天吃饭,可是农民还可以渴望风调雨顺,而我们却不希望有风不希望有雨。因为大风大雨的时候,献血人数不足200人可是临床需求的500人却不会变。经济形势与采供血机构也存在正相关,例如,农民欠收那么上街买东西的频次和热情度下降,街头献血量也会下降。同样,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让街头献血屋的等待变得更加漫长。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对每个人都基于最理想化的满足,可是这却让献血变成了随机行为,而不是有行为有准备的。比如,一个喝酒的人去献血是不成功的,我们的献血也只有70%的成功率。所以,献血这件事既简单也并不容易。
对比国外
1. 献血量:中国大陆地区200-400ml(全球最低标准)
2. 献血间隔:中国大陆6个月(全球最低,其他国家或地区三个月)
3. 千人口献血率(基本满足为千分之十):中国大陆地区千分之九(仅仅高于印度);台湾地区:千分之八十(全球最高)
4. 人均年献血量:中国大陆1.6ml;芬兰35.1ml(全球最高)
可是,血液短缺依旧是全球性的问题。法国提出“雨雪日”即“献血日”,下雨下雪的日子就是我献血的日子。这种理念的形成来源于他们几十年的宣传和动员,他们能意识到雨雪天气的时候车祸的发生率高,患者会更多,血液需求的来源会更多。为什么我们看到了与别国的差异,我们在献血上还是差了些呢?什么阻碍了我们大家献血的脚步呢?
根据2014年央视的调查显示,对于献血的顾虑中有42%的人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就像顾长卫导演的《最爱》、余华《许三观卖血记》,1998年《献血法》之前有关献血的不良反应,都会使大家与献血之间竖起一道安全屏障。还有20%多来自对国家制度的质疑和献血制度的质疑,比如有偿用血问题。就像那句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是由于大家不知道采血后血液检验、制备过程的严谨、复杂,它并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直接将血用于需血者,因为血液也会传播疾病。
我热血、我相信、我坚持
2002年我第一次献血的时候是因为我青春热血,我想到我伸出手臂可以帮到别人。2008年我到血站工作以后,一直坚持到现在依然献血,我相信要做到倡导者先行,如果我动员一个人献血的时候他总会问我“那你献过吗?”我想我需要回答大家“我献过”。我坚持到现在,因为我怕有人问我“那你今年献了吗?”我很负责地告诉各位2016年1月16日我捐献了400ml,到现在为止我的捐献次数达到30余次。我只希望这能打消大家一点点的顾虑,1998年《献血法》之后,献血安全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不会在挽留一个人时,以伤害另一个人健康为代价。或许,很多人不献血是觉得这件事与我无关,可是从心理学的六度间隔理论看,每一个需要用血的人都和我们有关系,我们帮到的不是他人而是我们自己。
我曾在自己的工作日记里写到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奇妙的感觉就是你捐献的血液流淌到另一个人的身体里,你走进了他的生命,而你与他素不相识。我始终相信,力所能及的帮助每一个人是根植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善良。因为我始终相信:血,总是热的!
本文系听说原创内容,转载请联系微信:TSKF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