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花木兰和抗联勇将李铭顺的抗战传奇

抗联花木兰和抗联勇将李铭顺的抗战传奇

铁道兵文化 港台男星 2022-12-28 16:03:17 248


抗联花木兰和抗联勇将李铭顺的抗战传奇


作者:赵富山(洛钊)


要不是这支抗联伞兵“从天而降”,苏军凭什么把关东军吊起来打?牡丹江坦克打火车与中国伞兵的并肩战斗,传为历史佳话。

中国抗联和苏联红军联合作战取得远东战役完胜

苏联红军于1945年8月9日展开的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次大会战,此战双方动用兵力超过200万人,彻底摧毁了日本最后一个大型机动兵团——在侵华战争中罪恶累累的关东军部队,使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成为定局,可谓功勋彪炳。
俄罗斯军事学者亚历山大·鲍里斯切克(Alexander Polishchuk)和安德烈·乌兰诺夫(Andrey Ulanov)曾有一系列文章描述这次战役中的种种细节,和其他军史学家不同,两人用了大量绘图来展示这场战役。一位叫做伊莲娜·达维多维奇的女画家承担了绘画的任务。
通过沼泽地,行进在原野中的苏军T-34中型坦克。远东战役的整个战术布局十分巧妙,苏军在靠近抚远的伯力设立了大本营,摆出一副准备从东侧叩击伪满洲国东大门绥芬河,突破虎头、东宁、天长山等一系列日军要塞,沿中东铁路和黑龙江、松花江水系直扑哈尔滨的态势——这里也是东北抗日联军活动最久,最为熟悉的地区。苏军的第一方面军和第二方面军都摆在这个方面,吸引了大量日军,战役打响后,这里也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
然而,另一方面,苏军却又将后贝加尔方面军数十万部队,特别是大量坦克部队部署在大兴安岭以西的漫长地区,在日军与苏军激战于东部战场时,突然以这支奇兵击穿日军在边境和大兴安岭设置的双重防线,从没有道路的沼泽、草原实施大纵深穿插,日军仓促间无兵可调,连齐齐哈尔的宪兵队都奉命转成作战部队前来迎战,仍是杯水车薪。
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短短一周时间日军已经溃不成军,做出了放弃伪满洲国北部,向长春以南退却的决定。日本政府的无条件投降,也受到了这次溃败的影响。虽然远东战役的实际战果有一半是在日本宣布投降后取得的,但客观来说,即便日军坚持在伪满洲国的抵抗,由于长春以南无险可守,其残余力量也会在很短时间内被苏军击溃,只是多一周少两周的问题而已。
直到今天,绥芬河依然属于牡丹江地区,牡丹江是伪满东部最重要的公路铁路枢纽和后方兵站之一,因此开战后在边境地区日军各个要塞陷落之后,牡丹江便成为日军预备队的主要支撑点,也是日军第五军的军部所在地。日军尽管在战略上有所准备,但战术上并未想到苏军进攻如此之早,如梦方醒后各路部队便拼命向牡丹江集结,试图固守。
苏军前锋第257坦克旅和第22步兵师与从八面通退向牡丹江的日军126师团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苏军试图阻止这支日军生力军撤退入城,而日军则试图迟滞苏军的脚步,战斗在桦树镇一带展开。
苏军记载日军十分疯狂,敢死队员竟然抱着爆破筒与苏军坦克同归于尽。这一幅更早的作品表现得更加真切,却在苏军坦克上古怪地放了一个215的编号——同一型号的215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英雄坦克,至今在军事博物馆展出呢。
日军实施突袭的山岸部队幸存者则回忆,苏军士气极其高昂,竟然在敌前现场修理被炸伤的坦克,日军士兵注意到 苏军坦克上有男兵,还有女兵!战斗中苏军赫然发现,前方的铁道上停着一列日军的军列,上面整齐地装载着日军的坦克。经过诺门坎战役,苏军装甲部队对日军坦克的战斗力不屑一顾,但此时从北侧进攻牡丹江的苏军第22步兵师却没有坦克掩护,如果遭到这支日军坦克部队的攻击后果不堪设想。苏军用十分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了问题—— T-34坦克抵近开炮,猛烈的炮火摧毁了敌军的整个列车,保障了牡丹江战役的顺利进行。


抗联勇将李铭顺


李铭顺是中国军队最早的空降兵


这列日军坦克列车之所以停在铁道上挨打,真实的原因是有一个中国伞兵特遣队深入敌后,造成日军撤往牡丹江的铁道遭到切断,它已经无路可逃了。
中国伞兵?的确,在那个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一支红色伞兵部队,它由东北抗联入苏部队组成,经过类似于今天特种兵部队的训练,在远东战役时配合苏军,投入了战斗。
苏联作家康斯坦丁诺夫的《第88国际特别旅》一书,描述了他们在牡丹江的战斗。指挥空降牡丹江这支小分队的是原东北抗联3军4师32团团长李铭顺。他指挥的部队在1939年遭到日军围攻损失很大,被迫撤退入苏。此后,在苏联接受特种部队训练后,他和他的部队不断入境作战,被日军视为心腹大患。1945年8月8日,他率领赵奎武、孙成友、姜德等战友,从苏军乌苏里斯克机场乘运输机起飞,先苏军一步空降关东军后方进行袭扰破坏,并为大部队的突击提前实施侦察。
空降成功后,李铭顺带人直扑牡丹江市区,侦察日军遭到攻击后的动向,他们刚刚到达郊区,便发现大量日军正在向铁路桥方向涌来。牡丹江铁路桥传为要冲。李铭顺当即下令电台员姜德向苏军发报,要求苏军飞机轰炸牡丹江铁路大桥,很快,按照他们提供的方位,苏军轰炸机的炸弹落到了日军当中,大桥被炸断,日军的退路就此被切断。战后,苏军将领到牡丹江铁路桥考察该桥被炸情况。
为了取得这次胜利,东北抗联的空降兵们也付出了代价。随李铭顺一起空降的孙成友因降落伞未能及时打开,不幸壮烈牺牲,这位抗联老战士身经百战,熬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却倒在了胜利的前夜。日军126师团最终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牡丹江也在两天后被攻占。战斗胜利后,李铭顺由于侦察作战中的功绩,被苏联方面授予红旗勋章。
不过,也许这位老英雄直到去世,也不知道他引导的那次轰炸,间接导致了整整一列车日军坦克的覆灭。这无疑是让我们自豪的事情。尽管那时我们的东北抗日联军仅剩千人,依然在解放故乡的战役中先盟军一步打回了黑土地,并在最后的战斗中立下了历史的功勋。
抗联勇士假冒伪警察,饱餐野猪肉,没费枪弹除掉13个汉奸特务
1942年10月,黑龙江大地降起了尺余厚的大雪,大地一片银白色。抗联侦查员李铭顺和赵奎武受远东情报部派遣,回到东北侦查敌人的动向。他们在深山老林里徒步跋涉了四天,早就疲顿不堪。大雪落在树上形成的一朵朵雪团,经风一吹,不时掉下,落在头上和脖颈子里,叫人止不住打个寒噤。
光线阴暗的森林里,更叫人感觉阴冷,两个人早就饥累交加,可是茫茫林海连一间茅草屋也没有,去哪里找点吃的啊!
拿出仅剩的一点点炒面,就着白雪吞下去,可是,除去塞牙缝的也就没啥了。
赵奎武眯起眼睛,吧嗒吧嗒嘴嘟囔着:“要是能吃上热乎乎的大块儿肉么,最好再配上老白干,吃饱最好再睡上它两天连夜……”
李铭顺一笑:“大天白日的你这就做开梦了?”
他们依靠指北针和地图辨着方向,在密林里穿梭,林木越来越稀疏,终于走到了山林的边缘。忽然,他们嗅到了一股炊烟的味道,附近肯定有人家,只要有人家,就可以喝上口热水,找点吃的!
他们又走了一会,在前边的山坳边看到一个马架子,炊烟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赵奎武急迫地要奔向马架子去,李铭顺一把拉住他:“别大意,现在已经归屯并户了,这里怎么会有零散住家,难道不怕日本人管么?”
李铭顺俯下身,用望远镜观察马架子周围,发现房后放着卸下一半的野猪,看那枪眼,明显不是猎人的火药枪打的,这里肯定不是老百姓,不能莽撞行事,看到没,想啥来啥,眼前这猪肉说啥得吃!
两个人猫着腰轻手轻脚地接近马架子,听见了里面人声嘈杂。他们端着盒子枪,举着手榴弹,猛地一脚踹开马架子的门。
“不许动!”屋里人都愣住了,李铭顺和王奎武也愣了,这屋里共有13个特务,有围着桌子喝酒吃肉的,有在那推牌九的,有抽大烟的,有四仰八叉躺着的,靠墙跟戳着十几支三八大盖。
李铭顺暗吃一惊,这么多人!但他没有慌张,而是急中生智喊了一嗓子:“一小队掩护,二小队架机枪封门……”
他一句话提醒了赵奎武,也厉声说:“我们是森林警察大队的,你们是干什么的?都别动,把手举起来!”
一个小头目模样的人醉眼朦胧地说:“咋乎个啥,误会了都不知道!一家人,我们是穆棱县宪兵队工作班的,在这守着抓两个抗联探子……”
李铭顺假装恍然大悟:“真滴咋地,太君叫我们追的马胡子,怕是跑到你们这来了。”
特务都说:“不可能!俺们都在这蹲坑大半年了,鬼影子也他妈没见到一个!”
李铭顺说:“我怀疑那两个人猫你们这了,不行,还是得搜搜,要不没法跟太君交代!”
这边说着话,那边赵奎武见这伙人放松了警惕性,就跳上炕,把枪支都收起来,放在李铭顺跟前堆着。
那个小头目不耐烦地说:“搜你就搜,麻溜地,别磨磨唧唧,像个老娘们儿似的,看你就是个山炮!”
赵奎武从外面拿过绳子,笑着说:“不好意思,我们队长说的对,我们怕你们不老实,先捆起来,等搜完了没问题再给你们赔礼道歉,回去也好向太君交差!”
这13个伪军还真听话,老老实实地伸着胳膊叫赵奎武一个一个地捆绑。
李铭顺和赵奎武跳上炕,坐在桌子前,倒了瓶里的酒就喝,盆子里是烀熟的野猪肉,这俩人也不客气,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这些天实在是饿坏了!
那几个家伙冲他俩没好腔:“你俩能不能麻溜点,那是老子的酒,你喝起没完了!赶紧搜完给我们松绑,这他妈勒太紧了!”
李铭顺端起枪对准他们:“你们这些狗汉奸,睁开你们的狗眼看看,我们是抗联,就是你们要找的人,到了你们跟前都不认得!哈哈!”
这些人登时就傻了眼,都软下来说好话,求二人饶过他们。李铭顺和赵奎武悄悄地嘀咕了几句,便说:“饶过你们可以,但是我要问你们几件事,必须如实回答。”
“一定一定……”汉奸们点头哈腰。
于是,把这些特务逐个带出去审问,问完就在他背后套上绳子,然后一转身,把绳子往肩上一背,没多大工夫,特务就断气了!
直到这13个特务都被叫出去,一个一个都给勒死了。为了防止日本人拿猎户开刀,李铭顺用炕洞里的木炭,写了个纸条“特务下场,汉奸当戒,抗联小分队”,贴在特务的脑门上。
两个人酒足饭饱,还杀了十几个特务汉奸,走时又拿了些野猪肉。
13个特务被人悄无声息地勒死,一时间传遍了北满地区,老百姓都在背后挑大拇指,夸赞抗联做得太解恨了。而大大小小的汉奸走狗则噤若寒蝉,人人自危。


抗联女花木兰周淑玲老英雄


李铭顺夫人周淑玲也是抗联女英雄


她是抗联花木兰,家族抗日7人被杀,为生命曾喝尿,她曾是东北抗联三军战士、苏联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战士。她的父母当年生下了8个孩子,但是因为当时是抗战时期,粮食短缺,家里无力抚养8个孩子,有6个没有活过10岁,都是因疾病和饥饿死去的,她的母亲也早早去世,只剩下周父带着周淑玲和妹妹相依为命。
当时她的爷爷和爸爸还有4位叔叔,都是抗联的情报人员。一家子都是干这个的,祖孙三代为了打日寇、斗敌伪,先后有7个人因为抗日牺牲在三江平原。而当时这位年仅十五岁少女因为不甘心当亡国奴,毅然走上抗日战场。她就是周淑玲老人。
15岁的她正式加入抗联队伍。因为是女孩,目标小,适合干地下工作,所以就负责搜集日军情报以及联络工作。但是当时抗联部队的处境非常艰险,好多人都吃不上东西,野菜、树根、草皮都用来充饥。
周淑玲晚年回忆,记得有个女同志生孩子,渴得昏迷过去了。为了救她,有的同志就撒泡尿喂她喝,这才缓过来。不少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了,再也没起来。然而这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被日本兵抓到,为了能够继续战斗,也为了救下战友,周淑玲和战友们只能装傻,吃屎、喝尿。日本兵会以为你疯了,也就不会抓你了。
周淑玲老人的丈夫当年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丈夫李铭顺当时是抗联三十二团的团长,原本他是东北军的一名排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于1932年2月自己带了一个排的士兵脱离了东北军,报号“天德队”,以完达山和三江平原为战场,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1935年的春天,李铭顺与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取得了联系,将“天德队”带入三军四团,后升任抗联三军四师三十二团团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铭顺是最早带领一批抗联战士进入苏联的。在得知苏联有可能接纳抗联战士之后,李铭顺又潜入黑龙江,找到周保中的部队,周保中前往苏联,最终抗联成为苏军远东红旗军88独立旅。
周淑玲在苏联训练也“骁勇善战”,侦察、爆破、跳伞、报务、救护,多个项目都不错,被大家称为“军中花木兰”,曾经获得苏联红军银质奖章和跳伞英雄称号,同时周淑玲又是李铭顺的贤内助,也是他的勤务员。
但是在8月9日,李铭顺随同苏联飞机空投到东北,她穿着苏军制服,负责接收虎林地区,她在那里担任苏军翻译。本来以为胜利就在眼前,她却经历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时的地下党的县长受伪政权的威逼利诱,突然叛变,与土匪勾结起来,准备消灭他们,等待国民党前来接收。凭借在东北接受的训练,机警的周淑玲感觉到了不祥的预兆,她连夜带着孩子逃入森林中。好在驻扎在另外一个城市的李铭顺“救驾”,消灭了敌人。
1935年冬,周淑玲侦察到日军后勤车队的行动情报,她将情报上报给郝贵林师长。郝师长派队伍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缴获了大量急需的枪支、弹药、棉被和冬装。战士们都夸周淑玲是个钻进日寇“肚子”里的“女神”。
由于多次给抗联送情报,周淑玲受到敌人的怀疑。为躲避敌人的追缉,她一度躲进尼姑庵。当地有一个伪保长看到周淑玲年轻貌美就不断来骚扰她。后来,这个保长当了宝清县伪政府民团总指挥。在一次战斗中,他被周淑玲一枪击毙。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抗联队伍为躲避日伪军的残酷围剿,经常在夜里行军。黑龙江的冬天气温降到-45℃,晚上宿营,为了怕被敌人发现,战士们宁愿挖个坑钻进去睡一夜也绝不生火。所谓食物就是用野菜、树皮、草根。有时被敌人围困在一个地方,一根萝卜就能坚持一个礼拜。周淑玲晚年时,床头柜上除了放药品,还有一小袋糖,他的小儿子说,母亲过去在抗联打“鬼子”的生活太苦了,平时我见她嘴里含一粒糖在久久回味。
周淑玲经常和孩子们说:“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我们经过爬冰卧雪、流血牺牲才换来的好日子,你们要继承我们过去的传统,不要让我们失望,尤其不要让你们的父亲失望……” 由于周淑玲表现出色,1938年她被任命为抗联三军四师卫生队队长。同年11月,她与抗联的团长李铭顺结为伉俪。“夫贵妻荣”携手“百年”。99岁的东北抗联女战士周淑玲已于2018年6月13日与世长辞。


抗联勇将李铭顺和周淑玲夫妇


抗联伞兵的矫健身影


这些中国伞兵配属苏联红军,每人都配备了精良的装备,包括枪支、300发子弹和3套服装(抗联教导旅军服、日军服装和便装),每三四个人中便有一人身背轻便的美制电台。他们由一名军官带队,在乌苏里斯克的法拉机场登上飞机,直飞牡丹江上空,在深夜开始了对伪满洲国腹地的空降袭击行动。此时,距苏联对日宣战还有好几个小时。这些中国战士,在盟军之前杀回了祖国的大地,参加对日军的最后一战。那个带领部队奇袭牡丹江日军的中国军官,便是著名勇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四师三十二团团长李铭顺。他和他的妻子周淑玲是为数不多的见证了抗战胜利的抗联老战士。
李铭顺率部退驻苏联期间,被授予少校军衔,受周保中将军的命令担任抗联道南地区特派员,沟通各游击队之间的联系,并与一批抗联干部到苏军中协助实施对日侦察工作。这样一位有着苏军少校军衔的中国军官,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有着独特的色彩。
1945年8月8日,是李铭顺等参加大反攻的日子,也是他们打回祖国的日子。如文章开头所描述的,抗联战士们率先空降突入伪满洲国腹地,为苏军的进攻开路并提供日军调动情报。早在7月下旬,周保中已经派出夏礼廷等特遣小组从地面返回国内,与预先潜伏的刘雁来等部队接头,积极展开侦察和爆破行动。
8月,通过与苏联远东情报局等合作派出飞机,出动近300名伞兵特遣部队,对分散在东北境内包括牡丹江、鹤立、辉南、长白、磐石在内的57个战略要点实施空降,以唤醒地下组织,攻击日军重点目标。
他们在消灭关东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孤军突入敌后,这些优秀的战士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无线电营教导员王一知上尉撰文说:“我军的牺牲也是惊人的。自8月8日宣战后,仅20多天的时间里,我抗日联军派出的几批先遣支队,大部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李铭顺部的数百名战士,最终只有几十个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李铭顺率领的小组,有电报员姜德、战士赵奎武和孙吉友等人。由于在日军火力下开伞太晚,孙吉友不幸牺牲。李铭顺等击败了关东军的拦截,迅速突围出去,在牡丹江外围建立了侦察据点。13日,他们在沙虎南沟与一支20余人的溃退日军遭遇,将其歼灭。
14日,李铭顺等人到达了此行目标—牡丹江市以南的海浪大桥。此时,盟军已经攻入牡丹江,大量日军朝这里涌来。占领大桥风险太大,李铭顺通过姜德呼唤苏军火力支援。很快,炸弹从天而降,大桥被拦腰斩断。这样一来,无论吉林敌军向牡丹江增援,还是牡丹江敌军南逃吉林,道路都被切断。日军惊慌失措,和滞留在牡丹江的侨民纷纷沿水路逃向林口、方正方向。牡丹江的日占时期结束了。第二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尽管东北的日军一直抵抗到9月上旬,但大势已去。
此时,周淑玲也以翻译的身份随同部队打回了祖国。李铭顺因功获得两枚苏联勋章,赴苏领奖后,苏联为他开具了返回中方党组织的介绍信。李铭顺回国后长期在公安系统工作,直到1987年去世。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与敌周旋战斗,并赢得凯旋的荣光,李铭顺和周淑玲的传奇生涯,正是东北抗联14年战斗的缩影,彪炳千秋,熠熠生辉。



编辑:向日葵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文章地址:

用户邮箱:

打赏金额:USDT

点击”去打赏“,即可进行打赏支持本文章哦

发表评论